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2
品种名称:华航一号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特籼占13航天诱变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8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1.7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3天。株高105.6厘米,株叶形态好,穗型较小,着粒密。每亩有效穗数19.9万穗,穗长20.3厘米,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2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45%,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2%,长宽比3,垩白米率23%,垩白度5.4%,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0%(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1.17%(不显著),比对照汕优63增产0.42%(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2~3月播种,秧龄25~30天。抛秧栽培秧龄为15~20天;2、合理稀植: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插3~4苗。抛秧栽培每亩30盘为好;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追肥,适施穗肥和保花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外观品质较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3
品种名称:菲优多系1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菲改A×多系1号
已往审定情况:199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4.6天。株高108.9厘米,叶片较宽而披,株型较散,着粒较稀。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26.1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9.8克。抗性:叶瘟3级,穗瘟3级,穗瘟损失率9.2%,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6.4%,长宽比3.1,垩白米率87%,垩白度31.4%,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8%。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4公斤,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增产4.46%(极显著)、1.98%(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9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63%(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3月初播种,秧龄30~45天;2、栽插密度:每亩基本苗控制在8~12万株;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早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慎用穗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中感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71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1005)还适宜在四川、重庆以及贵州遵义、安顺等地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4
品种名称:优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优I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6天,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早熟3.1天、6.2天。株高102.9厘米,株叶形态好,穗粒重协调,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万穗,穗长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35.3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5.3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63.4%,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2.8,垩白米率49%,垩白度13%,胶稠度42.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81.1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1.04%(不显著),比对照汕优63增产0.55%(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4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华南作早稻种植一般在3月初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为10~12.5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一般为16.5×19.8厘米,每亩基本苗6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后期酌情施好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相结合,后期注意保持湿润;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5
品种名称:T优5537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省种子总站
品种来源:T55A×蜀恢53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7.2天,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迟熟5.9天、1.4天。株高110.5厘米,株叶形态好,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30.2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9.4克。抗性:叶瘟4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19.6%,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6.7%,长宽比2.5,垩白米率93%,垩白度25.5%,胶稠度4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93.4公斤,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分别增产1.50%(不显著)、3.12%(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龄35天;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以20×20厘米为宜,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7万株;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2~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5:1,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前期浅水,够苗烤田,水层孕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灌水;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外观品质较差。适宜在海南省、广西的中南部、广东的中南部、福建省南部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6
品种名称:D奇宝优1号
选育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福建省种子总站
品种来源:D奇宝A×登秀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6天,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迟熟4.7天、0.3天。株高115.9厘米,叶片较宽而披,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5万穗,穗长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32.5粒,结实率80%,千粒重28.2克。抗性:叶瘟1级,穗瘟1级,穗瘟损失率3.4%,白叶枯病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1%,长宽比2.6,垩白米率99%,垩白度29.8%,胶稠度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3%(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91.7公斤,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增产1.15%(不显著)、2.77%(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2月底3月初播种,秧田每亩播种25公斤,秧龄35~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6.5×26.5或16.5×2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10万株以上;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氮、磷、钾肥比例为1:0.6:0.8。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够苗烤田,控制无效分蘖,后期不要过早断水;4、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外观品质较差。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以及福建省南部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7
品种名称:丰华占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八占1号/华丝占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2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1.6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2天。株高97.9厘米,株叶形态较好,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穗粒重协调,籽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22.7万穗,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35.2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2克。抗性:叶瘟4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51%,白叶枯病3级,白背飞虱6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4%,长宽比3.2,垩白米率12%,垩白度3.2%,胶稠度7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早籼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7.4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2.96%(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4.9公斤,分别比对照粤香占、汕优63减产2.63%(不显著)、1.17%(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6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减产2.9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播种,秧龄28~30天左右;2、合理密植:采用抛秧栽培,秧苗叶龄达3.5片左右时抛秧,一般肥力田每亩抛1.7万穴,每亩基本苗6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轻施中期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回青促分蘖,够苗排水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保持田土湿润;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白背飞虱。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好。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8
品种名称:博优253
选育单位:广西大学支农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博A×测253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5天,比对照博优903迟熟2.5天。株高118.8厘米,茎秆粗壮,繁茂性好,穗粒重较协调。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40.9粒,结实率84%,千粒重23.8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34.7%,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4%,长宽比2.6,垩白米率40%,垩白度5.9%,胶稠度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2公斤,分别比对照博优903、粳籼89增产6.99%(极显著)、5.88%(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80.3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9.7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2.5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2.0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7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6~7.5公斤;2、合理稀植:每亩栽插2.1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9~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7:3。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中等偏上。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39
品种名称:博优1025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博A×1025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9天,比对照博优903早熟0.2天。株高101.6厘米,分蘖力强,株型集散适中,叶片直立不披垂,穗粒较协调,有包颈现象。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38.3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1.6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37.6%,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2%,长宽比2.8,垩白米率37%,垩白度6.4%,胶稠度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8.7公斤,分别比博优903、粳籼89增产4.75%(极显著)、3.66%(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92.3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12.43%(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6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减产0.8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6月底至7月初播种,宜采用旱育稀植或旱育秧小苗抛栽技术,秧龄25天左右;2、合理密植:每亩插2~2.5万穴,6~7万株基本苗。抛秧每亩大田不少于50盘秧苗;3、肥水管理:亩施农家肥500公斤,碳铵25公斤,磷肥25公斤。栽插后3~5天施返青肥,每亩施尿素7.5公斤,插后10~12天亩施分蘖肥尿素7.5公斤,钾肥7.5公斤。水浆管理注意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中等偏上。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双季稻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0
品种名称:博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博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9天,比对照博优903早熟1.8天。株高104.9厘米,株型适中,穗粒重协调。每亩有效穗数19.8万穗,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1.2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49.7%,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3%,长宽比2.8,垩白米率29.5%,垩白度3.8%,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6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12.72%(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39.6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6.1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2公斤,比对照博优903增产4.0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7月上旬播种,秧田每亩播种10~12.5公斤,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一般为16.5×19.8厘米,每亩基本苗6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后期酌情施好穗肥。水浆管理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保持湿润;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主要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1
品种名称:嘉早312
选育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嘉早935/Z9505//Z96-10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天,比对照嘉育948迟熟2.2天,比浙733早熟1.2天。株高81.5厘米,株型适中,苗期耐寒性强,群体整齐,剑叶挺直,分蘖力偏弱,穗粒重协调,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21.9万穗,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108.9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5.9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0.8%,白叶枯病3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7%,长宽比3.2,垩白米率33.5%,垩白度7.3%,胶稠度8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0.7公斤,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1.34%(极显著)、5.62%(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50.1公斤,比对照嘉育948增产6.92%(极显著),比对照浙733减产1.53%(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6.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5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4月初播种,秧田每亩播种40公斤,秧龄不超过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5×11.7或16.6×10厘米,每穴插3~4粒谷苗,每亩插足12万株基本苗;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白背飞虱。米质中等偏上。适宜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2
品种名称:八两优96
选育单位:湖南省怀化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810S×怀96-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8.5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7天。株高86.5厘米,分蘖力强,穗粒重较协调,穗层欠齐,有颖花退化现象。每亩有效穗数24.5万穗,穗长18.5厘米,每穗总粒数101.5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4.2克。抗性:叶瘟9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4.2%,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5.3%,长宽比2.9,垩白米率92%,垩白度30.7%,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8%。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67%(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05.7公斤,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4.73%(极显著)、8.84%(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8.0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8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3月底至4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20公斤,秧龄25~3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2×18厘米,每亩基本苗5万株以上;3、施肥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8~10公斤,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5;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白背飞虱。蒸煮品质中等,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差。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3
品种名称:中选18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丝3号///矮仔乌骚/中156//浙733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5天,与对照浙733熟期相当。株高97.7厘米,株型偏散,分蘖力较弱,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21.5万穗,穗长20.7厘米,每穗总粒数106.2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8.9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1.4%,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2%,长宽比3.0,垩白米率100%,垩白度43.3%,胶稠度4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0公斤,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7.53%(极显著)、11.50%(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6.9公斤,分别比对照嘉育948、浙733增产14.34%(极显著)、5.31%(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4.3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6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3月底播种,每亩秧田播种25公斤,秧龄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20厘米,每亩基本苗8~9万株;3、肥水管理:基肥重施有机肥,秧苗返青后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最高苗达到25万时排水晒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外观品质差。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4
品种名称:中选97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陆青早1号/浙73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南部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威优402早熟0.4天,比金优402迟熟1.5天。株高94.7厘米,株叶形态好,长势繁茂,分蘖力偏弱,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万穗,穗长20.8厘米,每穗总粒数116.6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8.1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13%,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2.6%,长宽比2.8,垩白米率100%,垩白度69.5%,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南部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0公斤,比对照威优402增产4.04%(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97.5公斤,分别比对照金优402、威优402增产5.92%(极显著)、2.61%(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4.9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减产5.2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3月底播种,每亩秧田播种不超过25公斤,秧龄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20厘米,每亩基本苗8~9万株;3、肥水管理:基肥重施有机肥,秧苗返青后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最高苗达到25万时排水晒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5、植株偏高,注意防止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白背飞虱。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外观品质差。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5
品种名称:德农2000(原名:协优7954)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浙恢7954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51.2天,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41.1天,均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蘖力较强,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8粒,结实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8.9%,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长宽比2.7,垩白米率69.5%,垩白度14.5%,胶稠度4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8%(极显著);2001年分别参加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上游平均亩产64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78%(极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65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7%(极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长江上游平均亩产54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19%,中下游平均亩产60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0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6.6×26厘米,每亩插足6~8万株基本苗;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蒸煮品质和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6
品种名称:冈优3551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宜恢355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长江上游平均149.2天,长江中下游平均140天,与对照汕优63相仿。株高119厘米,株叶形态好,茎秆粗壮,抗倒性强,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63.7粒,结实率84%,千粒重27.2克。抗性:叶瘟9级,穗瘟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5%,长宽比2.3,垩白米率93.3%,垩白度23%,胶稠度4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极显著);2001年分别参加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试,上游平均亩产608.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3%(极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637.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极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上游平均亩产50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5%,中下游平均亩产569.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科学用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蒸煮品质一般,外观品质较差。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7
品种名称:红优2009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红矮A×绵恢2009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7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4天。株高114.5厘米,叶片较长,穗型中等,长粒型,抗倒性较差,中后期耐寒性差。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50.7粒,结实率77.5%,千粒重30.7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9.2%,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3.8%,长宽比2.9,垩白米率59%,垩白度13%,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极显著);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试,平均亩产61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6%(极显著)。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5~45天;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要求8~12万株;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差。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一般。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8
品种名称:富优1号(原名:II优21)
选育单位:西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II-32A×21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7天。株高111.3厘米,穗着粒密,耐寒性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63.3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7.4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0.6%,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2.2,垩白米率58%,垩白度9.6%,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9%(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9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8%(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0~45天;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2粒谷苗;3、科学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13公斤,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适宜在贵州、云南、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9
品种名称:B优827(原名:803A/527)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803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8天。株高113.7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较弱,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8.9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20.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1%,长宽比3.1,垩白米率29.5%,垩白度4.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0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2%(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52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5~45天;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要求8~12万株;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差。米质优良,达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0
品种名称:中优177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成恢17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1天。株高108.1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穗粒重协调,后期转色较好,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57.9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3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3级,穗瘟损失率10.4%,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5%,长宽比3.1,垩白米率23%,垩白度2.9%,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59%(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9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3%(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54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9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亩栽1.6~2.0万穴,基本苗10~12万株为宜;3、施肥: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达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1
品种名称:川香优2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川香29A×成恢17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1天;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3天。株高114.4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穗型较大,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9粒,结实率78%,千粒重29.1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6.3%,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5%,长宽比2.8,垩白米率27.5%,垩白度3.8%,胶稠度4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稻区中籼迟熟优质组和长江中下游稻区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上游稻区平均亩产58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45%(不显著),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63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4%(极显著);2002年续试,上游稻区平均亩产53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1%(不显著),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58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9%(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上游稻区平均亩产46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81%,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59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块亩栽1.6~2.0万穴,亩基本苗10~12万株为宜;3、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弱。米质较优。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2
品种名称:宜香1577(原名:宜香优1577)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157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四川、浙江、贵州、云南、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7天,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平均137.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1天。株高114.6厘米,株叶形态好,长势繁茂,叶姿挺直,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穗型较大,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0.4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6.4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25.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7%,长宽比2.65,垩白米率33.8%,垩白度5.5%,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和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上游平均亩产586.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59%(不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62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74%(极显著);2002年续试,上游平均亩产560.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2%(极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55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6%(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63,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30~35天;2、合理密植:长江上游稻区亩栽1.2~1.5万穴,中下游稻区亩栽1.5~1.8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3、科学用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有香味,外观品质中上。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3
品种名称:两优932
选育单位:湖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W9593S×胜优2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0.2天,与对照汕优63相仿。株高118.4厘米,分蘖力较强,每亩有效穗数19.3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59.8粒,结实率81.5%,千粒重26克。抗性:叶瘟9级,穗瘟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长宽比2.6,垩白米率73.8%,垩白度15.6%,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6%(极显著);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3%(极显著)。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12公斤,秧龄25~3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以16.7×26.7厘米为宜,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管水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返青,间歇灌水分蘖,最高苗25万/亩时排水晒田,干湿交替壮籽,成熟前3~5天断水;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蒸煮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4
品种名称:II优084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品种来源:II-32A×镇恢084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2.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1天。株高121.4厘米,株叶形态好,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7万穗,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60.3粒,结实率86%,千粒重27.8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9.3%,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1%,长宽比2.6,垩白米率32%,垩白度5.3%,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不显著);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9%(极显著)。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亩栽1.6~1.8万穴,每穴1~2粒谷苗,每亩5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要求施足基肥,早施重施促蘖肥,促早发,施好穗肥,做到促保兼顾。肥水运筹掌握前促、中控、后稳的原则;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5
品种名称:K优818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K17A×R81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5天。株高123.8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9万穗,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45.1粒,结实率80.5%,千粒重30.4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43.4%,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2%,长宽比2.9,垩白米率30%,垩白度4%,胶稠度71.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9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4%(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4.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6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龄30~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7~30×13厘米,每亩栽插1.5~1.7万穴,每穴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3~15公斤,磷3.5~4.0公斤,钾7~8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浅水勤灌,扬花灌浆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加工品质中等。适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6
品种名称:丰优香占(原名:25优6547)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A×R654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1天。株高122.5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色淡绿,叶姿披垂,分蘖力偏弱,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5.7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64.8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7.7克。抗性:叶瘟9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59.3%,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1%,长宽比3.4,垩白米率16.5%,垩白度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7%(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4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81%(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龄30~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7~30×13厘米,每亩栽插1.5~1.7万穴,每穴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3~15公斤,磷3.5~4.0公斤,钾7~8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浅水勤灌,亩茎蘖数达到15~18万时脱水晒田,扬花灌浆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外观品质优,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适宜在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的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7
品种名称:I优86
选育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优IA×R8608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0.4。株高95厘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熟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26.3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8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18.9%,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4%,长宽比2.8,垩白米率52.5%,垩白度9.9%,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6.7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4.56%(极显著);2001年参加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9.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59%(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2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3.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6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公斤,秧苗在三叶期喷施“多效唑”,促进多发分蘖,秧龄控制在35天内;2、合理密植:插植密度每亩1.8万穴,每亩13~15万株基本苗为宜;3、施肥管理:中上肥力水平的田块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的比例以1:1:0.5为宜;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省双季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8
品种名称:安两优318
选育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安湘S×R31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9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3.4天。株高94.3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21万穗,穗长22厘米,每穗总粒数112.7粒,结实率78%,千粒重28.4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23%,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3%,长宽比3,垩白米率44.5%,垩白度6.6%,胶稠度41.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6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87%(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0.6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6.77%(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2.2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6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秧龄25~30天;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16.7×20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亩8~9万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后期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够苗晒田控苗,干湿壮籽,湿润养根,灌浆后期防止断水过早,影响粒重;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易感纹枯病。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中等。适宜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9
品种名称:威优134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V20A×Y13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0.8天。株高92.9厘米,株型松紧适中,叶色淡绿,分蘖稍弱,成穗率较高,易感纹枯病,易倒伏。每亩有效穗数20.3万穗,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18.8粒,结实率78.9%,千粒重28.7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53.4%,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9%,长宽比2.7,垩白米率90%,垩白度18.3%,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52%(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69.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6.6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2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5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内;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16.6×20厘米或16.6×23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亩10万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注意后期水肥管理,防止倒伏;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外观品质差。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0
品种名称:两优363
选育单位: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360S×明恢63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3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1.6天。株高94.5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型较小。每亩有效穗数23.2万穗,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95粒,结实率75.6%,千粒重28.1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2.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5%,长宽比3.3,垩白米率19.5%,垩白度2.9%,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1%。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45%(不显著);2002年参加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8.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93%(显著)。2002年参加晚籼早熟优质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7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每亩播种10~12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亩栽1.5万穴左右,亩基本苗8~10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多用农家肥,注意氮、磷、钾搭配;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外观品质较好,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1
品种名称:中优448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成恢44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2天,与对照汕优64相仿。株高97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剑叶挺直,穗形较大,易感纹枯病,不抗倒伏。每亩有效穗数19.5万穗,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19.9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6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11.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7%,长宽比3.3,垩白米率24%,垩白度3%,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0.57%(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53.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08%(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2.2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亩播种量10~12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亩栽1.6~2.0万穴,每穴2粒谷苗,亩基本苗10~12万株为宜;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科学管水,注意防止倒伏;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省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2
品种名称:湘晚籼10号(原名:农香16)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亲16选/80-66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5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3.2天。株高98.2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剑叶披垂,穗粒协调,粒重较高。每亩有效穗数21.3万穗,穗长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06.9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8.4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9.4%,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长宽比3.1,垩白米率10%,垩白度1.2%,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4.55%(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17.1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5.19%(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0.4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长沙地区一般在6月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0公斤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规格为17×20厘米,每穴5~6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12.5公斤。水浆管理注意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湖北以及浙江省南部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3
品种名称:威优111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V20A×Y1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4天。株高94.9厘米,株形紧凑,剑叶较披,穗粒重较协调,结实率高。每亩有效穗数18.70万穗,穗长22.1厘米,每穗总粒数108.3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8.9克。抗性:叶瘟3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3.3%,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长宽比2.2,垩白米率87%,垩白度18.1%,胶稠度4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3.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94%(显著);2001年参加晚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9%(不显著)。2002年参加晚籼中迟熟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9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中旬播种,每亩播种量12公斤左右,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23.3厘米或16.7×23.3厘米,每穴插4~5苗,每亩基本苗8~10万株;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一般。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和江西、湖南省的中南部以及浙江省的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4
品种名称:先农16号(原名:新香优906)
选育单位:江西省浮梁县利民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香A×恢906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2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1.2天。株高104.5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色淡绿,剑叶挺直,分蘖力较强,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3万穗,穗长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46.6粒,结实率77%,千粒重25.2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5.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3%,长宽比2.7,垩白米率39.5%,垩白度9.9%,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9%。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5.46%(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7.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8.38%(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2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5公斤,秧龄25~35天;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8~2万穴,每穴插4~5苗,每亩基本苗8万株;3、肥水管理:一般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5:1。水浆管理要做到薄水灌溉,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后期防止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加工品质较好,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中等。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5
品种名称:湘晚籼12号(原名:9724)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92W93/GER-3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流域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2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3.3天。株高95.7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成穗率高,穗型较小,籽粒细长,易落粒,抗倒性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万穗,穗长22厘米,每穗总粒数102.2粒,结实率86.4%,千粒重24.9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55.3%,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6%,长宽比3.3,垩白米率6%,垩白度0.7%,胶稠度5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3.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4.66%(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24.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46%(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2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湖南一般于6月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5~20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之内;2、合理密植:移栽规格为16.7×20厘米,每穴插5~6苗,每亩插足10万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每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做到深水活棵、浅水保苗,后期湿润灌溉;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6
品种名称:中浙优2838(原名:中浙A/2838)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中浙A×T283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南方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1.2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7天。株高104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31.8粒,结实率71.9%,千粒重27.2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0.3%,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3%,长宽比3.2,垩白米率17%,垩白度3.9%,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3.53%(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19.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2.55%(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根据各地种植习惯适时播种,每亩播种量8~10公斤,秧龄25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0厘米或25×18厘米,每亩1.2~1.5万穴,亩基本苗6~8万株;3、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采用“前攻、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稻米品质指标除整精米率外,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7
品种名称:甬优3号
选育单位: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宁波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甬粳2号A×K1863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单季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4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0.7天。株高109.4厘米,株形适中,长势繁茂,分蘖较弱,易脱粒,籽粒有芒,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1万穗,穗长20.1厘米,每穗总粒数133.4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9.4克。抗性:叶瘟5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10.4%,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7%,长宽比2.0,垩白米率20%,垩白度1.9%,胶稠度6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4%。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0.76%(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51.9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3.24%(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亩产570.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2.4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5月底、6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8.5公斤,秧龄25天左右;2、合理稀植:栽插规格为27×20厘米,每亩1.2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本田亩施纯氮12.5~15公斤,氮、磷、钾肥的比例为1:0.5:1。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为5:4:1;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宜在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市作单季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8
品种名称:常优1号(原名:常优99-1)
选育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运粳7号A×R254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作单季晚粳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5.9天,与对照秀水63熟期相仿。株高105厘米,株形适中,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穗型大,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穗长18.2厘米,每穗总粒数147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7.7克。抗性:叶瘟8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49.6%,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9%,长宽比1.8,垩白米率38%,垩白度5.9%,胶稠度6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16%(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01.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46%(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亩产623.2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5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5月中旬播种,每亩播种量12.5公斤,秧龄30天;2、合理密植:栽插行株距为26.6×13.9~16.7厘米,每亩1.5~1.8万穴,每穴插带2~3个分蘖的秧苗1株;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15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4:0.6为宜,一定在7月中旬结束施肥。要适时晒田,高峰苗控制在每亩21万,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外观品质中上。适宜在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市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69
品种名称:II优527
选育单位:成都西部农业工程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种子站
品种来源:II-32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全生育期153.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0天。株高115.9厘米,生长势强,株叶形态好,成穗率较高,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6.7万穗,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62.1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2.6,垩白米率38.0%,垩白度4.8%,胶稠度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4%。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7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3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多蘖壮秧;2、合理密植:亩插2~2.2万穴,每穴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株;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施用。水浆管理要做到寸水活棵,浅水分蘖,足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米质中上。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0
品种名称:福优325
选育单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红庙农科所
品种来源:福伊A×恩恢32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0.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5天。株高112.2厘米,生长势强,株叶形态适中,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7.7万穗,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53.7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7.9克。抗性:叶瘟3级,穗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长宽比2.5,垩白米率66.0%,垩白度6.6%,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5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6.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结合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2~2.2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株;3、肥水管理:要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求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进行湿润管理;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苗期恶苗病和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易感恶苗病,纹枯病稍重。米质中等。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1
品种名称:福优218
选育单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农科所
品种来源:福伊A×恩恢2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2.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5天。株高117.9厘米,生长势强,拔节前株型偏散,叶型偏披,拔节后株型和叶型适中,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7.4万穗,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62.7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7.2克。抗性:叶瘟3级,穗瘟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3%,长宽比2.5,垩白米率77.0%,垩白度11.5%,胶稠度3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4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0%(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2~2.2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株;3、肥水管理:要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求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进行湿润管理;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苗期恶苗病和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易感恶苗病,纹枯病稍重。米质中等。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2
品种名称:II优58
选育单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红庙农科所
品种来源:II-32A×恩恢58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2.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0天。株高114.1厘米,生长势强,株叶形态适中,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7.1万穗,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63.5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8%,长宽比2.4,垩白米率44.0%,垩白度7.9%,胶稠度41厘米,直链淀粉含量19.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武陵山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5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0%(极显著)。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有较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达510~5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结合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2~2.2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株;3、肥水管理:要求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要求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进行湿润管理;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米质中等。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以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3
品种名称:连嘉粳1号(原名:连9805)
选育单位: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秀水405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3天,与对照豫粳6号熟期相仿。株高107.2厘米,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叶片坚挺不披。每亩有效穗数22万穗,每穗总粒数150.5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5.4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1级,穗颈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70.4%,垩白米率18%,垩白度1.6%,胶稠度8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0.03%(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7.8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7%(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0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5月初播种,每亩秧田播种20~30公斤,秧龄35~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5×13.3厘米,每亩2.2~2.5万穴,每亩基本苗8~10万株;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22~24公斤,五氧化二磷12~14公斤,氧化钾18~20公斤,要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当迟施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深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干干湿湿,不可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纹枯病及稻飞虱、三化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2级标准。适宜在江苏、安徽省的北部,河南省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以及陕西省关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4
品种名称:皖稻54
选育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88-22/T1003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6.2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4.1天。株高105.6厘米,根系发达,分蘖力中等,茎杆粗壮,耐肥抗倒,株型紧凑,主茎叶片14片,叶片宽厚挺举,叶色浓绿,成熟时杆青籽黄。每穗总粒数173.2粒,结实率77.2%,千粒重26.1克。抗性:苗瘟1级,叶瘟1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2%,垩白米率24.5%,垩白度2.5%,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5.7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0.6%(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72.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7.0%(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4.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5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25~30公斤,秧龄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6.5×13.2厘米或21×16.5厘米,每亩1.7~2万穴,每穴插2~3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10万株;3、肥水管理:增施农家肥,基肥每亩施尿素15~2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氯化钾2.5公斤,分蘖肥追施尿素5公斤,穗肥2.5公斤。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成熟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以及稻飞虱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适宜在江苏、安徽省北部,河南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以及陕西省关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5
品种名称:两优培粳(原名:两优协粳)
选育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培矮64S×9420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64.2天,比对照中作93早熟8天。株高118.4厘米,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茎杆粗壮,弹性好,耐肥抗倒,主茎总叶片数16片,株型松散适中。每穗总粒数173.6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4.2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1级,穗颈瘟1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4%,垩白米率53.5%,垩白度18.1%,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0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2%(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55.0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2.1%(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9.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4月中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10~12公斤,秧龄35天左右;2、合理密植:每亩插2万穴,插植规格为16.5×19.8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万株;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追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2公斤,钙镁磷肥40公斤,氯化钾7~8公斤。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每亩总茎蘖数达25~28万苗时排水晒田,收获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中部和北部作一季春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6
品种名称:津优2003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341A×97-77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8.7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7天。株高118.8厘米,根系发达,株型紧凑,茎杆坚硬,抗倒伏,主茎叶片数18个,剑叶挺直短厚,粒椭圆型,稃尖杆黄色,无芒。每亩有效穗22.9万株,每穗总粒数207.9粒,结实率63.5%,千粒重25.8克。抗性:苗瘟3级,穗颈瘟3级,叶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2.3%,垩白米率30%,垩白度6.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2.7%(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9.3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7.3%(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30~40公斤,秧龄45天左右;2、合理稀植:大田栽插规格为30×15厘米,每穴插2~3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氮素用量15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锌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栽秧,深水缓苗,浅水分蘖,每亩总茎数达30万时晒田,以后浅水勤灌,灌浆期实行间歇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穗茎瘟、稻曲病和三化螟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中等。适宜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中部、北部沿海地区作一季春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7
品种名称:津优29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早花二A×超优一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0.9天,与对照中作93相仿。株高106.3厘米,株型紧凑,茎杆坚硬,抗倒伏,主茎叶片数17叶,剑叶挺直短厚,粒椭圆型,稃尖杆黄色,无芒。每穗总粒数162.6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4.6克。抗性:苗瘟1级,叶瘟1级,穗颈瘟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9.6%,垩白米率24.5%,垩白度4.1%,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5%。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7%(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9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3.7%(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旬播种,每亩播种量30~40公斤,秧龄45天左右;2、合理稀植:一般肥力田块栽插规格为30×13厘米,每穴插2~3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氮素用量15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锌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栽秧,深水缓苗,浅水分蘖,每亩总茎数达30万时晒田,以后浅水勤灌,灌浆期实行间歇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及二化螟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适宜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中部、北部沿海地区作一季春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8
品种名称:津原45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日本“月之光”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8.8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7天。株高115.4厘米,茎杆粗壮,剑叶长,直立,叶下禾。每穗总粒数132.6粒,结实率84.7%,千粒重24.75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1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6%,垩白米率11.5%,垩白度1.1%,胶稠度9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6.0%(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69.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6.2%(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公斤,比对照中作93减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秧龄45天左右;2、栽插密度:栽插株行距为30×15~18厘米,每穴插3~4苗;3、肥水管理:一般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5公斤,其中50%结合磷、钾肥用作基肥,其余30%作为分蘖肥,20%作为孕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深水活棵,依据苗情适时晒田,复水后浅水勤灌,齐穗10天后采取间歇灌溉,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干尖线虫病和二化螟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2级标准。适宜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中部、北部沿海地区作一季春稻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9
品种名称:辽粳371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87-675/辽开79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54.7天,比对照秋光晚熟3天。株高100厘米,分蘖力较强,株型松散,叶片披垂,散穗型,着粒较密,颖壳黄白,无芒。每穗总粒数80.5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6.2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5级,穗瘟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9.6%,垩白米率3.3%,垩白度0.2%,胶稠度8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1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8.3%(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73.1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4.1%(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4.3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旬播种,秧田播种量每平方米150~200克,适时通风炼苗,培育带蘖壮秧;2、合理稀植:插植规格为29.7×13.2或29.7×16.5厘米,每穴插3~4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亩施标氮50~55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钾肥15公斤,锌肥1~1.5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寸水缓苗,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可断水过早,以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及二化螟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米质优,达国标优质米1级标准。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山西省中部稻瘟病轻发区以及宁夏引黄灌区、新疆稻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0
品种名称:吉粳78号(原名:吉丰10号)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玉丰/北陆12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6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2天。株高99.7厘米,分蘖力强,株型紧凑,叶片上举,茎叶颜色浅,呈淡绿色,叶下禾,穗型较大,粒形椭圆,颖及颖尖均呈黄色,有短芒。每穗总粒数98粒,结实率92.6%,千粒重26克。抗性:苗瘟7级,叶瘟5级,穗瘟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7%,垩白米率26.5%,垩白度5%,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8.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1.5%(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60.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7.1%(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4.5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期播种:一般于4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2、合理稀植:插秧规格为30×15厘米或30×25厘米,每穴插3~4苗;3、施肥: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切勿因植株颜色浅绿误以为缺肥而过多施用氮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米质中等。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1
品种名称:九稻41号(原名:九9934)
选育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九稻15号/浙辐802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9.9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4天。株高106.8厘米,株型紧凑,叶色深绿,茎杆坚韧抗倒,活杆成熟,粒型椭圆,无芒,颖壳黄色。每穗总粒数98.5粒,结实率90.7%,千粒重28.7克。抗性:苗瘟2级,叶瘟5级,穗瘟7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5.5%,垩白米率22.5%,垩白度2.2%,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4.8%(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8.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2%(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1.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节播种:一般于4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2、合理稀植:插秧规格为30×20厘米,每穴插3~4苗;3、施肥: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4、防治病虫:应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米质较优,达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2
品种名称:辽优14(原名:辽优3015)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30A×C411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旱作粳型三系杂交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117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7天。株高87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抗倒性较强,穗长16.4厘米,每穗总粒数109.3粒,结实率71.6%,千粒重25.5克。抗性:叶瘟3级,穗颈瘟5级,胡麻叶斑病3级。抗旱性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2%,长宽比1.9,垩白米率30%,垩白度3.0%,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国家黄淮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7.4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22.7%(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21.4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26.2%(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8.0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32.6%。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采用种衣剂包衣,也可选用多菌灵或白恶宁浸种;2、施肥与播种: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配施少量微肥;3、化学除草:播种后出苗前,选用60%丁草胺0.25公斤/亩和农思它0.25公斤/亩混合兑水喷雾进行“土壤封闭”,苗后用快杀稗50克/亩或敌稗0.5公斤/亩进行“茎叶处理”;4、适时灌水:在出苗期、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中抗胡麻叶斑病。米质中等偏上。适宜在河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以及陕西省的秦岭以南地区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3
品种名称:夏旱51
选育单位:河北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秦选1号/京系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06天,与对照秦爱相同。株高86.8厘米,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抗倒性较强,苗期叶片上冲,叶色深绿,穗长15.1厘米,每穗总粒数88.4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4.7克。抗性:叶瘟3级,穗颈瘟7级,胡麻叶斑病1级。较抗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5%,长宽比1.6,垩白米率90%,垩白度27.1%,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麦茬稻区早熟组国家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4.1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1.1%(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363.5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7.3%(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6.6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0.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25~30厘米,播种深度2~3厘米,亩播种量7~10公斤;2、施肥:施足底肥,每亩施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5~10公斤,硫酸锌1公斤,硫酸亚铁1.5公斤,硫酸钾5公斤,进行旋耕耙翻;追肥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在5~6叶期,第二次在孕穗期,每亩追肥施尿素15~20公斤;3、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250~350毫升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出苗后辅以人工拔草;4、及时灌水:遭遇干旱,特别是在出苗、孕穗至灌浆期要及时灌溉;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抗胡麻叶斑病。较抗旱。米质一般。适宜在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河北中南部以及陕西南部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4
品种名称:旱稻6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秋光/三磅七十箩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东北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38.9天,比对照秦爱长2.9天。株高96.5厘米,叶片微外卷,叶色深绿,剑叶较长而挺,穗长17.8厘米。亩有效穗23.3万穗,每穗粒数68.9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5.6克。抗性:叶瘟5级,穗颈瘟5级。抗旱性1.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19.1%,垩白米率28%,垩白度2.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15.0%。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国家北方旱稻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49.3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4.51%(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265.9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3.0%(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28.1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每亩播种7~9公斤。行距25~30厘米,播种深度2~4厘米;2、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250~350毫升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出苗后辅以人工拔草;3、施肥:底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同时加施硫酸锌1.5~2公斤,注意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分蘖至拔节期追施尿素6~8公斤,孕穗至始穗期追施尿素3~5公斤;4、及时灌水:遭遇干旱,特别是在出苗、孕穗至灌浆期要及时灌溉;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抗旱性强。适宜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南部、吉林省、辽宁中北部以及宁夏自治区中部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5
品种名称:旱稻9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秋光/班利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京、津地区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53.2天,比对照旱72长4.7天。株高98.1厘米,叶片偏宽长,叶色清秀,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94.0粒,结实率80.2%,每亩有效穗数15~20万穗,千粒重25.4克。较易脱粒。抗性:叶瘟1级,穗颈瘟7级。田间抗旱性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5%,垩白米率47%,垩白度9.5%,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0%。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旱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2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9.74%(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为308.9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79%(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3.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4.1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每亩播种7~8公斤。行距25~30厘米,播种深度2~4厘米;2、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旱稻除草剂1号”28%乳油或“农思它”12%乳油250~350毫升兑水60~80公斤地面喷雾。出苗后辅以人工拔草;3、施肥:底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同时加施硫酸锌1.5~2公斤,注意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分蘖至拔节期追施尿素6~8公斤,孕穗至始穗期追施尿素3~5公斤;4、及时灌水:遭遇干旱,特别是在出苗、孕穗至灌浆期要及时灌溉;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强。耐瘠性强。适宜在辽宁省南部、河北省北部以及天津、北京市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6
品种名称:辽粳27(原名:中选1号)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陆稻品种岫岩不服劲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糯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东北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41.5天,比对照秦爱长5.5天。株高89.8厘米左右,分蘖力较强,生长健壮,株型较披散,叶色浓绿,叶片稍弯曲,散穗型,穗长16.2厘米,每穗总粒数77.7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4.3克。抗性:叶瘟1级;穗茎瘟0级;田间抗旱性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4%,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国家北方旱稻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5.0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3.35%(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为298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5.44%(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亩产为387.9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31.34%。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采用种衣剂包衣,也可选用多菌灵或白恶宁浸种;2、施肥与播种: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配施少量微肥;3、化学除草:播种后出苗前,选用60%丁草胺0.25公斤/亩和农思它0.25公斤/亩混合兑水喷雾,进行“土壤封闭”,苗后用快杀稗50克/亩或敌稗0.5公斤/亩进行“茎叶处理”;4、适时灌水:在出苗期、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稻瘟病。抗旱性强。米质糯性较好。适宜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南部、吉林省、辽宁中北部以及宁夏自治区中部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7
品种名称:辽旱109
选育单位: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J29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京、津地区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56天,比对照旱72长7.5天。株高86.7厘米,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叶宽厚、直立,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半紧穗型,活杆成熟不早衰。穗长14厘米,每穗总粒数103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3.8克。抗性:叶瘟6级,穗颈瘟5级,田间抗旱性1.6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0.3%,垩白米率76%,垩白度11.4%,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旱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4.3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4.74%;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291.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4.6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9.1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9.62%。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采用种衣剂包衣,也可选用多菌灵或白恶宁浸种;2、施肥: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配施少量微肥;3、化学除草:播种后出苗前,选用60%丁草胺0.25公斤/亩和农思它0.25公斤/亩混合兑水喷雾,进行“土壤封闭”,苗后用快杀稗50克/亩或敌稗0.5公斤/亩进行“茎叶处理”;4、适时灌水:在出苗期、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5、防治病虫: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强。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省南部、河北省北部以及天津、北京市旱作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88
品种名称:旱丰8号(原名:沈农99-8)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沈农129/旱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京、津等直播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48.9天,比对照品种旱72长0.4天。株高82厘米左右,根系发达,主茎叶片13~14片,叶片深绿色,散穗型,穗长17.5厘米,稀短芒,每穗总粒数96.4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2.6克。抗性:叶瘟5级、穗颈瘟3级,田间抗旱性3.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垩白粒率11%,垩白度1.1%,长宽比1.9,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8%。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北方旱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13.4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86%;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为304.8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9.3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6.5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9.34%。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并进行种子消毒杀菌以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菌;2、整地:深耕翻,耙细,整平,起垄做畦;3、播种:播种行距为30厘米,每亩播种7.5~10公斤,覆土厚1~2厘米,播后压实;4、化学除草:播种后3~5天用丁草安0.25公斤加除草醚0.35~0.4公斤兑水60公斤,封闭除草;5、肥水管理:全生育期施标氮35~40公斤,底肥占60%,追肥占40%,出穗前施钾肥5公斤,促进成熟,防早衰;水分管理主要靠自然降水,如遇干旱需及时灌水;6、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强。米质较优。适宜在辽宁省南部、河北省北部以及天津、北京市旱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