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小麦 » 正文

2003年国审小麦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689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3

品种名称:川农16号(原名:98-1231)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川育12×87-429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同对照品种绵阳26号。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苗叶较狭。株高77厘米,株型紧凑,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较短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平均亩穗数28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0克。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5.4%,沉淀值17.7毫升,吸水率55.1%,面团稳定时间1.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4E.U,延伸性16.1厘米,拉伸面积42.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8.7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0%(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03.9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5.9%(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0.7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为10月底至11月初,每亩基本苗12万株。亩施纯氮10~12公斤,适当施用磷、钾肥,重施基肥。条锈病流行年份和重发区注意进行药剂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中上等水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4

品种名称:川农17号(原名:R5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91S-23×A30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绵阳26号晚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苗叶较狭较短直,苗期基部叶片常黄化失绿。株高78厘米,株型紧凑,耐肥抗倒。穗层整齐,穗较短,近圆锥型,短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平均每亩穗数25万穗,穗粒数36粒,千粒重41克。中感条锈病,对秆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容重778克/升,粗蛋白含量12.7%,湿面筋含量25.3%,沉淀值27毫升,吸水率60.2%,面团稳定时间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0E.U,延伸性13.8厘米,拉伸面积43.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6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8.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95.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3.2%(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5.4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4.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为11月1~8日,每亩基本苗12万株。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亩施纯氮14~16公斤,磷肥5公斤,钾肥6公斤,重施底肥,麦苗二叶一心期追肥,底肥和追肥比例为7:3。条锈病流行年份和重发区注意进行药剂防治,抽穗期注意防治赤霉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中上等水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5

品种名称:扬辐麦2号(原名:扬辐9798)

选育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58×101-901)F1辐射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叶片披,幼苗长势健壮,繁茂性好。株高94厘米,抗倒伏能力较差,抗寒力一般。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28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40克。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容重757.5克/升,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1.8%,沉降值30.4毫升,吸水率55.1%,稳定时间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21.5E.U,延伸性15.1厘米,拉伸面积84.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7.3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1%(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21.7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1%(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5.6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株左右;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底肥和追肥比例为7:3,应防止后期施氮肥过多过迟而影响弱筋品质。采用多效唑拌种、拔节期控制肥水等措施防止倒伏,注意早期纹枯病、中后期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江苏省、安徽省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襄樊地区、浙江省等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6

品种名称:浙丰2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品种来源:皖鉴7909×浙90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较对照扬麦158晚1~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淡,叶片窄小上冲。株高85cm左右,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抗倒能力较好,抗寒力一般。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0万穗,穗粒数38粒,千粒重40克。熟相一般。中抗纹枯病和赤霉病,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容重761.6克/升,粗蛋白含量11.9%,湿面筋含量23.9%,沉降值16.7毫升,吸水率50.3%,面团稳定时间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8.3E.U,延伸性16.1厘米,拉伸面积48.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6.4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减产1.4%(不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340.8公斤,比对照减产2.6%(极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5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中北部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南部为11月上旬至中旬。每亩基本苗18~20万株。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后期应防止施肥过多过迟而影响弱筋品质。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浙江省、安徽和江苏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省等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7

品种名称:郑麦9023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小偃6号×西农65)×[83(2)3-3×84(14)43]}F3×陕213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安徽省、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早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叶黄绿色,叶片上冲。株高80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伏性中等。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9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3克;在长江中下游区试中,平均亩穗数30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3克。冬春长势旺,抗寒力弱。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好。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和秆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黄淮南片试验,容重800克/升,粗蛋白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3%,沉降值44.4毫升,吸水率64.2%,面团稳定时间7.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64.8E.U,拉伸面积58.7平方厘米。长江中下游麦区试验,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4.0%,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45.3毫升,吸水率59.9%,稳定时间7.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5E.U,延伸性17.7厘米,拉伸面积103.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2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4.7%(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48.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7%(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1%。

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7.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09.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7.9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2.1%。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适期晚播防止冻害。黄淮冬麦区南片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每亩基本苗15~20万株;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后期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注意氮肥后移,保证中后期氮素供应,确保强筋品质。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晚茬种植。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徽和江苏沿淮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8

品种名称:新麦1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8826×新乡3577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晚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深绿,叶片窄长。株高84厘米,株型稍松散,抗倒力中等。穗层较整齐,主茎穗与分蘖穗稍有差异,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偏粉质。分蘖成穗率高,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中后期耐高温,抗干热风,灌浆快,落黄好。中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中抗纹枯病和秆锈病。容重779.5克/升,粗蛋白含量14.3%,湿面筋含量31.8%,沉降值25.4毫升,吸水率55.4%,面团稳定时间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8E.U,拉伸面积22.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3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85.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11.2%(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10~25日,每亩基本苗14~18万株,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拨节末期进行肥水管理,注意宜晚不宜早。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29

品种名称:周麦16

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9×周8425B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深,叶片宽长。株高70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6克。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稍偏弱。耐湿性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14%,湿面筋含量30.8%,沉降值25.5毫升,吸水率62.1%,面团稳定时间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1E.U,拉伸面积1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2.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1.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1%(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每亩基本苗12~15万株。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早茬麦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0

品种名称:淮麦20

选育单位: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州891×烟1604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晚2~3天。幼苗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叶片窄长。株高85厘米,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抗倒性一般。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外观商品性较好。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克。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好,熟相中等。中感条锈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对秆锈病免疫。容重803克/升,粗蛋白含量14%,湿面筋含量32.4%,沉降值33.1毫升,吸水率62%,面团稳定时间5.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40.5E.U,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9.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每亩基本苗12~15万株。高产田在返青期要控制肥水以防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南中北部高中水肥地早茬麦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1

品种名称:豫麦70(原名:内乡188)

选育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84-27×内乡82C6)F1×豫麦17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豫麦49号相同。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叶色浅,叶片较长。株高83厘米,株型略松散,旗叶上举,抗倒力中等。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外观商品性较好。成穗率高,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0克。苗期生长健壮,较耐寒,抗倒春寒能力稍弱。中后期较耐旱,耐渍性一般,抗干热风,落黄较好。中抗条锈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容重788.5克/升,粗蛋白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0.6%,沉降值35.5毫升,吸水率54%,稳定时间11.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75E.U,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9%(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52.9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1%(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3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每亩基本苗15~18万株,高产田注意防止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2

品种名称偃展4110(原名:矮早4110)

选育单位河南省豫西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

品种来源:[(C39×西北78(6)9-2)×(FR81-3×矮早781-4)]×矮早781-4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豫麦18号相同。幼苗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浓绿,叶片宽短。株高75厘米,株型较紧凑,旗叶上冲,抗倒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外观商品性好。分蘖成穗率高,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28粒,千粒重44克。苗期长势壮,耐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好。中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容重805克/升,粗蛋白含量13.8%,湿面筋含量27.9%,沉降值18.7毫升,吸水率58.6%,面团稳定时间1.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5E.U,拉伸面积1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10.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59.3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5.2%(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1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10~30日。播量: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3~16万株;中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4~18万株,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量。施足底肥,氮、磷、钾科学搭配,浇好越冬水、返青水和灌浆水,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中晚茬麦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3

品种名称:兰考矮早8

选育单位:河南省兰考农华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小黑麦84(184)×90选系

特征特性:弱春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晚2~4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叶片宽短。株高75厘米,株型紧凑,旗叶宽厚上冲,抗倒力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较低,平均亩成穗25万,穗粒数42粒,千粒重45克。苗期抗寒性中等,春季耐倒春寒能力偏弱,中后期耐渍性好,熟相较好。对秆锈病免疫,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容重771克/升,粗蛋白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4.5%,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4.2%,面团稳定时间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3.5E.U,拉伸面积3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2.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减产1.3%(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22.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减产3.3%(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0.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15日。缩小行距,增加播量,行距8~10厘米,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肥水管理中,底肥占总施氮量的30%,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总氮量的70%。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4

品种名称:小偃22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小偃6号×775-1)×小偃107

省级审定情况:1998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豫麦18号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叶色浅,叶片较长。株高88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伏能力一般。穗纺缍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码密,结实性较好。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38克。抗寒性一般,旗叶干尖较重。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和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容重798克/升,粗蛋白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0.5%,沉降值36.2毫升,吸水率63.4%,面团稳定时间4.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8E.U,延展性22.6厘米,拉伸面积76.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7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6.2%(不显著);2000年续试,平均亩产519.9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3.7%(显著)。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中旬,每亩基本苗12~14万株,适时冬灌,酌情春灌,高产田注意防倒伏;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叶锈病。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中高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5

品种名称:豫麦57号(原名:漯麦4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早781×80(6)-3-3-10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熟期与对照豫麦21号相同。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叶片较长。株高83厘米,株型较紧凑。穗纺缍型,中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偏粉质。成穗率一般,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0克。抗寒性较好;较耐旱,较抗穗发芽,抗干热风,熟相较好。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容重783克/升,粗蛋白含量13.7%,湿面筋含量26.5%,沉降值33.8毫升,吸水率52.7%,面团稳定时间5.8分钟。

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麦区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7公斤,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15.6%(极显著);2000年续试,平均亩产554.1公斤,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6.1%(极显著)。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5.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2万株,精量播种,拔节期氮肥后移,防止倒伏。用适乐时等药剂拌种,防治根腐病和叶枯病,减少黑胚率。中后期及时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陕西关中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6

品种名称:邯6172(原名:邯95-6172)

选育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4032×中引1号

已往审定情况:2001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北片)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深,叶片窄长。株高81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抗倒性一般。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1粒,千粒重39克。越冬抗寒性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慢条锈病,中抗纹枯病,高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对秆锈病免疫。容重796克/升,粗蛋白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2.1%,沉降值28.2毫升,吸水率64.3%,面团稳定时间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7E.U,拉伸面积2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0.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1%(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86.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中旬,每亩基本苗15~18万株。田间管理中,保证起身拔节肥水,浇好孕穗水和灌浆水,高产田注意防止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安徽北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早茬麦田种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8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13)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和山东省中上等肥水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7

品种名称:科农9204(原名:9204)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

品种来源:SA502×6021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色淡绿,叶片较小、上冲。株高74厘米,株型紧凑,茎秆有弹性,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成穗率高,平均亩穗数41.2万穗,穗粒数34.6粒,千粒重39.6克。越冬百分率为95.5%,抗寒性比对照品种石4185(越冬率98.7%)差,抗干热风能力较强,熟相较好,后期有干叶尖现象。对秆锈病免疫,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容重797克,粗蛋白含量14.7%,湿面筋含量29%,沉降值23毫升,吸水率61%,稳定时间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2E.U,拉伸面积1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8.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1%(极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株,足墒播种,促进冬前分蘖,起身拔节期以促为主,扬花灌浆期及时灌水。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南北部、河北和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及新疆南疆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8

品种名称:衡95观26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

品种来源:84观749×87-263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葡匐,分蘖力中等,叶片淡绿色,前期生长发育较慢。株高70厘米,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3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37克。越冬率为97%,抗寒性与对照石4185(越冬率97%)相当。高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慢条锈病和叶锈病。容重805克/升,粗蛋白含量13.8%,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23.4毫升,吸水率58.5%,稳定时间2.5分钟。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3公斤,比对照鲁麦14增产3.1%(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83.7公斤,比对照石4185减产1.1%(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7.9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及时防治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北部高水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9

品种名称:长6154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谷子所

品种来源:晋麦63×运8337-17-5-2-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早熟1~2天。幼苗匍匐,分蘖力强,叶色黄绿,叶片细长。株高90厘米,株型较紧凑,秆较细,抗倒伏能力一般。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成穗率高,平均亩穗数32万穗,穗粒数26粒,千粒重42克。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旱级别为3级,抗旱性中等(与对照晋麦47号相当)。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黄矮病,高感叶锈病和秆锈病。容重787克/升,蛋白质含量12.6%,湿面筋含量23.5%,沉降值13.9毫升,吸水率58.3%,稳定时间1.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3E.U,拉伸面积2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9.7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15.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0.2%(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6.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4~20万株。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西北部、河北东南部、陕西渭南地区、甘肃南部旱薄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0

品种名称:津农4号(原名:津农152)

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农大3338×京冬6

特征特性:冬性,成熟期与对照京冬8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株高80厘米,抗倒性一般。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36粒,千粒重35克。越冬百分率为88.3%,抗寒性比对照京冬8号(越冬率90.05%)略差。对秆锈病免疫,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容重788.5克/升,粗蛋白含量13.9%,湿面筋含量28.6%,沉降值26.9毫升,吸水率59.8%,面团稳定时间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6E.U,拉伸面积2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5.7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4.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13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减产2.4%(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每亩基本苗20万株。注意控制群体,春季适当蹲苗,防止倒伏。加强后期管理,在发挥穗多、粒多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及时防治蚜虫和白粉病、叶锈病等病虫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天津市、新疆南部水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1

品种名称:北农9549

选育单位:北京农学院

品种来源:[(烟农15×中麦2号)×临汾0571]×中麦9号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2天。幼苗半匍匐,生长健壮,植株繁茂,分蘖力中等。株高83厘米,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28粒,千粒重45克。越冬百分率84.3%,抗寒性比对照京冬8号(越冬率96%)差。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容重780克/升,粗蛋白含量14.9%,湿面筋含量30.1%,沉降值21.4毫升,吸水率64.6%,面团稳定时间1.2分钟。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6.7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7%(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15.9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2%(不显著)。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3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每亩基本苗20万株。采取适当晚播和浇越冬水防止冻害,施足底肥,重施拔节肥,管理上保证适当穗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河北北部、山西中部、天津市、北京市高中肥水地麦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2

品种名称:晋太170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品种来源:SWM788912×京43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成熟期比对照西峰20早2天。幼苗匍匐,分蘖力中等,叶色浓绿,叶片较短。株高80厘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28粒,千粒重39克。抗寒性一般。抗旱级别4级,抗旱性较差。高抗叶锈病,慢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容重791克/升,粗蛋白含量15.7%,湿面筋含量33.1%,沉降值50.6毫升,吸水率61.8%,稳定时间1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36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5公斤,比对照西峰20增产17.9%(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90.1公斤,比对照西峰20增产8.4%(不显著)。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6.2公斤,比对照西峰20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丰水年份注意防止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山西中部、宁夏南部旱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3

品种名称:赤麦5号(原名:赤94-5)

选育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文革1号×克76条295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9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早1天,属中早熟品种。幼苗直立,叶片灰绿色。株高90厘米,穗纺缍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3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37克。抗旱性级别3级,抗旱性中等,与对照品种辽春9号相当。高抗条锈病,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容重为798.5克/升,粗蛋白含量16.5%,湿面筋含量36.9%,沉降值33.6毫升,吸水率60.2%,面团稳定时间3.4分钟。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3.7公斤,比对照品种辽春9号增产20.5%(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22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20.8%(显著)。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9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为4月上旬,适时早播,每亩基本苗40-42万株。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省、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吉林公主岭市和白城市、河北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4

品种名称:沈免96(原名:沈免96085)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沈免91×[(克74-686×远中4)×辽春10]}×[(川农82-1×沈免812964)×铁春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86天,与对照品种辽春9号相同。幼苗直立,叶色深绿。株高75厘米,株型紧凑。穗纺缍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4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克。抗旱级别3级,抗旱性中等,与对照品种辽春9号相当。中抗白粉病,慢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容重为793克/升,粗蛋白含量16.7%,湿面筋含量34%,沉降值33.3毫升,面团稳定时间4.9分钟。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0.1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8.5%(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19.6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9.9%(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6.7公斤,比对照增产1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为4月上旬,适时早播,每亩基本苗40~45万株。机播行距15厘米,播深3厘米。播种时施磷酸二铵或氮磷钾复合肥15~20公斤。三叶期结合浇水或雨水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中后期及时防治麦蚜和粘虫。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省、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吉林公主岭市和白城市、河北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45

品种名称:垦九10号(原名:九三95-41080)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84-7251×九三87148)×克85-33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88天,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早熟2天。幼苗直立。株高93厘米。穗纺缍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31克。对叶锈病免疫,高感条锈病、赤霉病和根腐病。容重为812克/升,粗蛋白含量16.4%,湿面筋含量36%,沉降值45.5毫升,吸水率64.9%,面团稳定时间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2E.U,延伸性20.9厘米,拉伸面积40.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东北春麦区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9.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8%;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214.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减产0.7%。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8.5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每亩基本苗40万株。亩施化肥20公斤,氮、磷、钾的比例1:1.2:0.3。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中北部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等地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