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品审办〔2014〕17号
关于第五届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八次专业组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4年6月16-21日召开了第八次专业组会议,初审通过农作物新品种35个,其中水稻12个、玉米3个、马铃薯2个、棉花5个、花生2个、西瓜2个、绿豆1个、红菜薹2个、甘蓝1个、萝卜1个、番茄1个、茄子1个、芋头1个、荸荠1个。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业部令2013年第4号)规定,现将初审通过的品种予以公示,公示期为60天(自2014年6月25日至2014年8月24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或修改意见,可向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品种管理科(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反映,异议人需要用真实姓名,并提供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异议单位书面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6月26日
附件:
初审通过的新品种审(认)定公告
(征求意见稿)
一、水 稻
1、两优27
品种来源: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HD9802S”作母本,“R2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7%,整精米率64.6%,垩白率25%,垩白度3.2%,直链淀粉含量20.0%,胶稠度79毫米,长宽比3.3,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08公斤,比对照鄂早18增产5.71%。其中:2011年亩产485.06公斤,比鄂早18增产4.88%;2012年亩产483.10公斤,比鄂早18增产6.53%。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早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较壮,茎秆基部有部分露节现象。叶色浓绿,剑叶较短、挺直。穗层整齐,穗型较长,着粒均匀,有穗萌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1.7万,株高86.9厘米,穗长20.3厘米,每穗总粒数111.1粒,实粒数94.9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5.01克。全生育期111.5天,比鄂早18长0.1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6.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高感稻瘟稻,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壮秧。3月下旬播种,薄膜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2.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2、及时移栽,合理密度。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亩插2.5万穴,保证基本苗不低于10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1。早施分蘖肥,移栽后3—5天结合化学除草亩施尿素5公斤。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活水扬花,湿润灌溉,后期勤灌跑马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注意防治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防止穗萌。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2、两优3313
品种来源: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用“033S”作母本,“R1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65.3%,垩白粒率30%,垩白度3.5%,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79毫米,长宽比3.0,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0.38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2.56%。其中:2012年亩产626.60公斤,比扬两优6号减产0.23%;2013年亩产634.16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5.66%。
特征特性:属迟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植株较高,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叶色浓绿,剑叶宽长、挺直。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着粒较密。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5.9万,株高127.6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81.2粒,实粒数153.9粒,结实率84.9%,千粒重28.20克。全生育期136.7天,比扬两优6号短3.3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5.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上中旬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东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0~1.5公斤。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多蘖壮秧。2、适龄移栽,合理密植。秧龄30~35天,不宜过长。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0万。3、科学管理肥水。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底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氮磷钾比例为1:0.5:0.8,适当增施微肥。移栽后3天内,亩追施尿素7.5-10 公斤、氯化钾20 公斤。浅水勤灌,适时分次晒田,成熟前一周断水。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注意防治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中稻种植。
3、绿稻Q7
品种来源: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黄华占”为母本,以“Basmati-Superfine”为父本杂交后,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常规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3%,整精米率60.1%,垩白率26%,垩白度3.0%,直链淀粉含量18.1%,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5,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9.73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0.92%。其中:2012年亩产623.30公斤,比扬两优6号减产0.75%;2013年亩产616.16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2.66%。
特征特性:属迟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植株较高,分蘖力较弱,茎秆较粗。叶色绿,剑叶较宽、长挺。穗层较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有两段灌浆现象,苗期和灌浆期不耐低温。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有短顶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1万,株高124.3厘米,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80.9粒,实粒数151.7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5.68克。全生育期138.1天,比扬两优6号短1.9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3.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中感稻瘟稻,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上中旬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东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移栽亩用种量1.5~2.0公斤,直播亩用种量2.5~3.0公斤。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20.0厘米×23.3厘米或20.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足6万基本苗。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1~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5。磷钾肥作底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深水活苗,寸水返青,有水孕穗,活水扬花。亩苗数达30万左右及时晒田,保持干湿壮籽,后期勤灌跑马水,成熟时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中稻种植。
4、广两优1128
品种来源: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广占63S”作母本,“HR112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56.8%,垩白粒率48%,垩白度5.5%,直链淀粉含量13.8%,胶稠度86毫米,长宽比3.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78公斤,比对照丰两优香一号增产7.33%。其中:2012年亩产654.88公斤,比丰两优香一号增产6.04%;2013年亩产638.68公斤,比丰两优香一号增产8.69%。
特征特性:属早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绿,剑叶较宽、长挺。穗型较大,长穗型,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易落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0万,株高114.2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58.6粒,实粒数137.7粒,结实率86.9%,千粒重30.47克。全生育期126.9天,比丰两优香一号短1.6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4.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20日左右播种,鄂中、鄂东等地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8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75~1.0公斤。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株行距20.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足基本苗6~8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后期控制氮肥施用。田间水分管理以湿润管理为主,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一周断水,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注意防治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防止落粒。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中稻种植。
5、武香优华占
品种来源:武汉大学用不育系“武香A”与恢复系“华占”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 80.6 %,整精米率54.5%,垩白粒率45%,垩白度4.9%,直链淀粉含量22.5%,胶稠度49毫米,长宽比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71公斤,比对照Q优6号增产4.46%。其中:2012年亩产635.74公斤,比Q优6号增产4.42%;2013年亩产609.68公斤,比Q优6号增产4.50%。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松散,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较细,抗倒性较差。叶色淡绿,剑叶略长、较披。穗层整齐,长穗型,着粒较密,有两段灌浆现象。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4万,株高118.6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69.9粒,每穗实粒数139.3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6.52克。全生育期131.3天,比Q优6号短2.4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3.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20日左右播种,鄂中、鄂东等地5月10日左右播种。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大田亩用种量0.75-1.0公斤。秧田亩播种量8公斤。秧苗1叶1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多蘖壮秧。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6-8万。3、科学肥水管理,防止倒伏。一般亩施纯氮10.5公斤,五氧化二磷3.75公斤,氧化钾7.5公斤。施肥以底肥为主(70%),追肥为辅(30%),早施分蘖肥。底肥注意增施多效唑粉剂促分蘖壮秧。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薄水促蘖,苗足后及时晒田。拔节时亩施15公斤钾肥。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干湿湿,成熟前一周断水。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的中低肥力田块做中稻种植,低湖田和易涝田不宜种植。
6、川优6203
品种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不育系“川106A”与恢复系“成恢3203”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3%,整精米率53.6%,垩白粒率43%,垩白度3.7%,直链淀粉含量14.9%,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3.88公斤,比对照Q优6号增产6.33%。其中:2012年亩产641.52公斤,比Q优6号增产5.37%;2013年亩产626.23公斤,比Q优6号增产7.33%。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中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抗倒性较差。叶色绿,剑叶较宽、略披。穗层整齐,长穗型,着粒较稀。谷粒细长,稃尖无色,有短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6万,株高122.9厘米,穗长26.7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每穗实粒数140.5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8.35克。全生育期131.8天,比Q优6号短1.9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2.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鄂中、鄂东等地4月底至5月初播种。大田亩用种量0.8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2叶1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35天。大田株行距13.3厘米×30.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亩插基本苗8万左右。3、科学肥水管理。该品种对氮肥较敏感,一般亩施纯氮8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12~14公斤,早施追肥,少施或不施穗肥,后期不宜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抗倒性。亩苗数达到15万左右分多次晒田,苗好重晒,苗差轻晒,中后期田间干湿交替,成熟时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中低肥力田块作中稻种植,低湖田和易涝田不宜种植。
7、51A/冈恢988
品种来源: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农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不育系“51A”与恢复系“冈恢98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2.2%,整精米率68.6%,垩白粒率19%,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19.6%,胶稠度50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3.44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12%。其中:2012年亩产544.75公斤,比金优207增产1.19%;2013年亩产542.12公斤,比金优207增产7.24%。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叶色浓绿,剑叶较长、挺、稍内卷。穗型较大,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无芒。成熟时转色一般。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9.5万,株高109.2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3.7粒,每穗实粒114.8粒,结实率74.7%,千粒重27.30克。全生育期116.4天,比金优207短0.5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壮秧。6月20~23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秧苗1叶1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碳铵50公斤,氯化钾5~7.5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移栽后5~7天亩追尿素5公斤,12~15天后亩追氯化钾5公斤。返青后灌浅水促分蘖,亩苗数达到17~20万及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一周左右断水。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8、湘丰优69
品种来源: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湘丰70A”与恢复系“R69”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6%,整精米率70.0%,垩白粒率25%,垩白度2.9%,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60毫米,长宽比3.0,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8.77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83%。其中:2011年亩产513.06公斤,比金优207增产8.60%;2012年亩产564.48公斤,比金优207增产3.06%。
特征特性:属中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紧凑,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较强。叶色绿,剑叶中长、挺直。穗层整齐,穗型中等,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成熟时转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2.2万,株高102.2厘米,穗长 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31.2粒,每穗实粒101.2粒,结实率77.1%,千粒重26.63克。全生育期118.4天,比金优207长1.2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6.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6月18~21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2叶1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或13.3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2~15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移栽后15~20天后开始晒田,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一周左右断水,防止早衰。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9、两优1128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1103S”作母本,“Q2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2.2%,整精米率67.6%,垩白粒率30%,垩白度3.4%,直链淀粉含量21.7%,胶稠度50毫米,长宽比3.0,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3.81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17%。其中:2012年亩产554.50公斤,比金优207增产1.24%;2013年亩产553.11公斤,比金优207增产9.42%。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适中,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叶色绿,剑叶短宽、挺直。穗层较整齐,穗型较大,着粒较密。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无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0.7万,株高110.6厘米,穗长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41.6粒,实粒数106.1粒,结实率74.9%,千粒重27.16克。全生育期119.8天,比金优207长2.3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4.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6月18~20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2.0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2叶1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多蘖壮秧。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25~30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0万左右。3、科学管理肥水。该品种对氮肥较敏感,注意配方施肥。一般亩施纯氮10~13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12~14公斤。寸水活蔸、浅水分蘖,亩苗数达到20万左右时及时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忌断水过早,确保穗基部谷粒灌浆充实。4、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10、泰丰优398
品种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泰丰A”与恢复系“广恢3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68.6%,垩白粒率13%,垩白度1.4%,直链淀粉含量16.7%,胶稠度58毫米,长宽比3.7,主要理化指标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33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91%。其中:2012年亩产540.21公斤,比金优207增产0.34%;2013年亩产544.45公斤,比金优207增产7.71%。
特征特性:属早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适中,植株较矮,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细,抗倒性一般。叶色绿,剑叶较短、挺直。穗层整齐,中等穗型,着粒均匀。谷粒细长型,稃尖无色、无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3.7万,株高93.7厘米,穗长21.0厘米,每穗总粒数123.7粒,实粒数99.4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4.32克。全生育期112.6天,比金优207短4.3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6月18~20日播种,秧田亩用种量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1.5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叶1心时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一般20-22天,不超过25天。株行距16.7厘米×20.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学施肥,及时晒田。底肥一般亩施碳铵5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5~7公斤,移栽后12~15天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8公斤。寸水活蔸,亩苗数达20万左右及时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成熟期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宜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11、金优957
品种来源: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R957”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稻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双季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2.0%,整精米率68.4%,垩白粒率29%,垩白度3.3%,直链淀粉含量20.3%,胶稠度50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27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37%。其中:2011年亩产518.76公斤,比金优207增产9.80%;2012年亩产563.78公斤,比金优207增产2.94%。
特征特性:属中熟偏迟籼型晚稻品种。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分蘖力中等。叶色绿,剑叶中长、较宽、挺直。穗层整齐,中等偏大穗,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0.3万,株高103.7厘米,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52.3粒,实粒数111.6粒,结实率73.3%,千粒重27.40克。全生育期118.6天,比金优207长1.4天。抗病性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5.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6月18~20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叶1心适量喷施多效唑,秧苗1叶1心和3叶1心时各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6.7厘米×16.7厘米或16.7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碳酸氢铵5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移栽后5~7天亩追施尿素5公斤,12~15天亩追施尿素和氯化钾各7.5公斤。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忌断水过早。4、安全齐穗。确保9月10日前齐穗,如遇低温可亩施2克“920”预防包颈。5、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稻粒黑粉病,注意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12、51A
品种来源:51A是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用金23A作母本,51B(嘉育948/金23B后代的选系)作父本,经连续回交选育而成的水稻三系不育系。
配合力及品质产量:所配组合 51A/冈恢988于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3.44公斤,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12%。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2.2%,整精米率68.6%,垩白粒率19%,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21.6%,胶稠度50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特征特性:属野败型早籼不育系,感温性强。株型较紧凑,分蘖力中等,茎秆较粗。叶色浓绿,剑叶较长、微外卷。穗层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包颈度适中。谷粒长型、无芒,叶鞘、稃尖、柱头紫色。柱头发达,外露率较高。在黄冈种植,株高58~60厘米,穗长18~20厘米,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千粒重24~25克。在黄冈5月上旬至7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51~54天,主茎叶片数11~12叶。花时较早,午前花率较高,10:00左右进入盛花,柱头外露率较高。育性稳定,千株群体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100%;花粉不育度99.99%,花粉败育属典败类型。抗性鉴定为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繁殖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壮秧。秧田与大田比为1:6,秧田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母本2.5~3.5公斤、父本0.25~0.3公斤, 2、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13-15天移栽,父母本行比2:12~15。母本株行距13.2厘米×16.5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父本株行距19.8厘米×16.5厘米,每穴插3~5粒谷苗。3、科学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施用。寸水返青,露泥分蘖,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适时适量喷施“920”,及时赶粉。该不育系对“920”较敏感,抽穗10%时父母本同时亩喷施“920”2~3克,第二天亩喷施5~6克,第三天再亩喷施8~12克。见穗10%后连续7~9天每天赶粉3次。5、严格隔离和除杂,适时收获。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和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二、玉 米
1、HZ11-10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天地人种业有限公司用“A2”作母本,“A39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玉米山区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35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10.56%,粗脂肪(干基)含量5.09%,粗淀粉(干基)含量70.7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2.31公斤,比对照鄂玉25增产5.31%。其中:2012年亩产697.50公斤,比鄂玉25增产7.50%;2013年亩产627.11公斤,比鄂玉25增产2.97%。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植株及穂位偏高。幼苗叶鞘紫色,穗上叶6~8片,雄穗护颖浅紫色,分枝数12~18个,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苞叶覆盖较完整,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部分籽粒有白顶。区域试验中株高327厘米,穗位高152厘米,空秆率0.9%,穗长17.0厘米,穗粗5.6厘米,秃尖长1.0厘米,穗行数16.7,行粒数34.1,千粒重388.0克,干穗出籽率86.7%,生育期131天。田间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灰斑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0.4%,穗腐病3级,纹枯病9级病株率3.1%。田间倒伏(折)率2.5%,与鄂玉25相当。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上中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35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微肥。3、加强田间管理。苗期注意蹲苗,及时中耕除草,培土壅蔸,抗旱排涝。4、注意防治纹枯病、穗腐病、茎腐病、黑粉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地区作春玉米种植。
2、郑单958
品种来源: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郑58”作母本,“昌7-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94克/升,粗蛋白(干基)含量9.26%,粗脂肪(干基)含量4.50%,粗淀粉(干基)含量72.6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81公斤,比对照蠡玉16增产12.46%。其中:2011年亩产577.51公斤,比蠡玉16增产14.97%;2012年亩产554.10公斤,比蠡玉16增产9.98%。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幼苗叶鞘紫色,成株叶片上冲,穗上叶5片左右,雄穗分枝数17个左右,分枝与主轴夹角小,花丝浅绿色。果穗筒型,苞叶覆盖较完整,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区域试验中株高233厘米,穗位高98厘米,空秆率1.7%,穗长17.1厘米,穗粗4.8厘米,秃尖长0.7厘米,穗行数14.8,行粒数35.1,千粒重298.8克,干穗出籽率87.9%,生育期98天。田间小斑病3级,茎腐病病株率0.5%,锈病5级,穗腐病3级,纹枯病9级病株率0.6%。田间倒伏(折)率1.6%,轻于蠡玉16。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5000株左右。2、配方施肥。施足底肥,注意种肥隔离,看苗追施平衡肥。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预防倒伏;遇高温干旱天气及时浇灌。4、注意防治锈病、茎腐病、穗腐病、黑粉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作夏播种植。
3、NKT0624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ESL1”作母本,“S49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甜玉米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9.12%。两年区域试验商品穗平均亩产794.48公斤,比对照鄂甜玉4号增产18.56%。其中:2011年亩产750.81公斤,比鄂甜玉4号增产18.03%;2012年亩产838.14公斤,比鄂甜玉4号增产19.03%。鲜果穗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较优。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幼苗叶鞘紫色,穗上叶5~6片,雄穗分枝数18~22个,花丝绿色,花药浅绿色。果穗筒型,苞叶覆盖较完整,穗轴白色,籽粒黄白相间。区域试验中株高251厘米,穗位高109厘米,空秆率0.3%,穗长19.4厘米,穗粗4.6厘米,秃尖长1.1厘米,穗行数14.3,行粒数39.7,百粒重32.9克,生育期87天。田间小斑病3级,大斑病3级,褐斑病3级。田间倒伏(折)率0.4%,轻于鄂甜玉4号。
栽培要点:1、隔离种植。选择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连片种植,与其它异型玉米品种空间隔离300米以上,或抽雄吐丝期间隔20天以上。2、适时播种。育苗移栽或地膜覆盖栽培3月中旬播种,露地直播4月上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3000~3300株。3、提高播种质量。甜玉米种子干瘪,注意精细整地,浅播细土盖种,有条件的采取育苗移栽。4、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增施钾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5、加强田间管理。苗期注意蹲苗,及时除掉分蘖,中耕除草,培土壅蔸,抗旱排涝;综合防治纹枯病和地老虎、玉米螟等病虫害。6、适时采收。一般授粉后20~22天采收。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种植。
三、马铃薯
1、03HE12-4
品种来源: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用“395049.59”作母本,“393160-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子代实生系中选择优良单株育成的马铃薯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马铃薯低山平原组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22.11%,淀粉含量14.69%,还原糖含量0.0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9.3公斤,比对照南中552增产21.3%。其中:2012年亩产1871.3公斤,比南中552增产45.9%;2013年亩产1827.4公斤,比南中552增产5.3%。
特征特性:属早熟马铃薯品种。株型半直立,生长势强,分枝多,茎绿色下部浅紫色,叶片较小、绿色,花冠白色,开花繁茂,无天然结实。匍匐茎中等长。薯块短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区域试验中生育期70天,株高51.1厘米,单株主茎数4.2个,单株结薯数9.2个,平均单薯重53.9克,商品薯率66.5%。田间晚疫病、早疫病中等发生,轻感普通花叶病毒病。
栽培要点:1、轮作换茬,减少土传病害传染源。2、选用脱毒种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单作每亩种植4500株左右,套作3000株左右。3、配方施肥。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幼苗出土后及时追施苗肥,适时追施蕾肥。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遇雨及时排渍,对旺长植株进行化控。5、及时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种植。
2、08CA0387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从加拿大引进的马铃薯地方品种“Pink Fir Apple”的自然变异株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马铃薯品种。
品质产量:2012~2013年参加湖北省低山平原组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23.43%,淀粉含量16.89%,还原糖含量0.2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41.1公斤,比对照南中552增产27.4%。其中:2012年亩产2023.0公斤,比南中552增产56.5%;2013年亩产1859.3公斤,比南中552增产7.2%。
特征特性:属早熟马铃薯品种。株型直立,生长势强,分枝较少,茎绿色,叶片深绿色,复叶中等大小,花冠浅紫色,开花繁茂性中等,匍匐茎短。薯型短椭圆形,红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顶芽中深。区域试验中生育期60天,株高48.1厘米,单株主茎数3.6个,单株结薯数8.2个,平均单薯重71.3克,商品薯率80.8%。田间早疫病、晚疫病、花叶病毒病中等发生,轻感卷叶病毒病。
栽培要点:1、轮作换茬,减少土传病害传染源。2、选用脱毒种薯,适时播种。低海拔地区12月至翌年1月播种。播种时宜采用地膜覆盖,及时破膜放苗。单作每亩4500~5000株。3、配方施肥。施足底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及时追施苗肥,适时追施蕾肥。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遇雨及时排渍。5、及时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种植。
四、棉 花
1、G9338
品种来源: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A36-4”作母本,“410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32.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21.71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5.60%。其中:2011年皮棉亩产112.57公斤,比鄂杂棉10号增产2.60%;2012年皮棉亩产130.84公斤,比鄂杂棉10号增产8.32%。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较高大,稍松散,通透性较好,整齐度一般。茎秆较粗壮,无茸毛。叶片中等大小,叶色绿,苞叶较大。铃卵圆形,铃尖突起较弱。区域试验中株高130.0厘米,果枝18.2台,单株成铃数32.8个,单铃重6.31克,大样衣分40.77%,子指10.9克。生育期124.9天,霜前花率88.3%。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1600~1800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配施复合肥、磷肥、钾肥,并补施硼肥、锌肥。3、合理化调: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化控过度。4、加强田间管理。6月中、下旬早施重施花铃肥,立秋前后打顶,8月中旬后必要时施叶面肥,以防早衰。注意田间清沟排水,防治枯、黄萎病。5、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和斜纹夜蛾。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冈06-23
品种来源: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用“A018”作母本,“冈07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09~2010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纤维品质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9毫米,断裂比强度31.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1.54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2.05%,其中:2009年皮棉亩产119.88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0.32%;2010年皮棉亩产103.19公斤,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4.14 %。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稍松散,通透性较好。生长势强,整齐度较好。茎秆较粗壮,无茸毛。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苞叶中等。铃卵圆型,铃尖突起明显,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30.1厘米,果枝19.5台,单株成铃数29.8个,单铃重5.99克,大样衣分40.49%,子指10.7克。生育期128.3天,霜前花率80.1%。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密度1500~1700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配施硼肥、锌肥。总肥量的氮磷钾比例为1:0.5:1。3、适时化调。在移栽后用“802”喷雾,缩短缓苗期,促苗早发;在蕾期和花期对长势较旺的棉田,分别亩喷缩节胺0.5克和0.8~1.5克进行调控;在打顶后,亩喷缩节胺3~4克,控制棉花无效生长。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遇旱及时灌溉。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应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3、华棉08-3109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由[(鄂棉24×鄂抗虫棉1号)F1]×鄂棉24的回交、自交的后代群体,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常规棉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棉花棉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毫米,断裂比强度30.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6.50公斤,比对照鄂抗棉13增产12.61%。其中:2011年皮棉亩产102.37公斤,比鄂抗棉13号增产4.80%;2012年皮棉亩产130.62公斤,比鄂抗棉13号增产19.60%。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常规抗虫棉品种。植株塔型,较高大,稍松散,通透性较好,生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茎秆粗壮、较硬,有稀茸毛。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色,苞叶较大。铃卵圆形,铃尖突起弱,结铃性较强。区域试验中株高124.1厘米,果枝数18.6台,单株成铃数34.9个,单铃重5.37克,大样衣分42.08%,子指9.7克。生育期127.5天,霜前花率82.9%。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地膜覆盖4月中旬播种,露地直播4月下旬播种。一般亩栽密度2200~2500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轻施苗肥,早施重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有机肥、无机肥和微肥配合使用。一般亩施纯氮 15~18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钾15公斤,硼砂0.5~1公斤。3、适时化调。棉红铃虫2代以前一般不须防治。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蟓、烟飞虱等害虫。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4、金杂6517F1
品种来源:武汉金丰收种业有限公司用“早优6号”作母本,“51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30.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10.06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7.80 %。其中:2010年皮棉亩产99.95公斤,比鄂杂棉10号增产7.91%;2011年皮棉亩产120.16 公斤,比鄂杂棉10号增产7.69 %。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棉花品种。植株塔型,稍松散,全生育期生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茎杆无茸毛。叶片中等大小,缺刻深,叶色深绿,苞叶中等大小。花药白色。铃卵圆形,铃尖突起中等,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28厘米,果枝数19.1个,单株成铃数27.4个,单铃重6.48克,大样衣分40.58%,子指11.8克。生育期128.0天,霜前花率77.8%。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密度1600~1800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辅施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8公斤、五氧化二磷8公斤、氧化钾16公斤。3、合理化控。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全程合理化控。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及时整枝、打顶、抹赘芽,遇旱及时灌溉,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5、CE9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用“A4119”作母本,“A410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
品质产量: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3毫米,比强度33.7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07.30公斤,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3.23%。其中:2010年皮棉亩产100.78公斤,比鄂杂棉10号增产4.65%;2011年皮棉亩产113.81 公斤,比鄂杂棉10号增产2.00 %。
特征特性:属转Bt基因杂交一代棉花品种。植株塔型,稍松散,全生育期生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茎杆有茸毛。叶片较大,缺刻深,叶色深绿,苞叶中等大小。花药白色。铃卵圆形,铃尖突起中等,结铃性较强,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26.7厘米,果枝数18.9个,单株成铃数29.9个,单铃重5.74克,大样衣分40.65%,子指10.7克。生育期128.1天,霜前花率79.9%。抗病虫性鉴定为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一般亩栽密度1600~1800株。2、科学施肥。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辅施微肥,一般亩施纯氮15~18公斤、五氧化二磷6~8、氧化钾15~20公斤。3、合理化控。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在蕾期和花铃期适时化控。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起垄培土,及时整枝、打顶、抹赘芽,遇旱及时灌溉,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五、花 生
1、09-3106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中油阳光时代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中花10号”作母本,“中花8号”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花生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花生品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粗脂肪含量55.53%,粗蛋白含量26.2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27.40公斤,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20.64%。其中:2011年亩产荚果321.10公斤,比中花4号增产21.61%;2012年亩产荚果333.67公斤,比中花4号增产19.67%。
特征特性:属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株高中等,株型直立紧凑,叶色绿。荚果斧头形、中等偏大,网纹清晰,果壳较薄,种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区域试验中主茎高44.5厘米,侧枝长47.6厘米,总分枝数8.2个,百果重209.9克,百仁重88.2克,出仁率73.9%,全生育期124.3天,比中花4号短0.2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青枯病。田间表现较抗叶斑病和锈病,抗旱性、抗倒性较强。
栽培要点:1、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春播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0.8~1.0万穴;夏播不迟于6月15日,每亩1.0~1.1万穴。双粒穴播。3、科学施肥。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适时追肥,视苗情适量追施速效肥。4、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除草,及时培土,增厚土层以利下针结果;注意排渍、抗旱,避免大水漫灌。5、注意防治叶斑病、锈病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
2、开农58
品种来源: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用“开农30”作母本,“开选01-6”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花生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花生品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粗脂肪含量54.80%,粗蛋白含量26.48%,油酸与亚油酸比值为20.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44.08公斤,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26.81%。其中:2011年亩产荚果338.05公斤,比中花4号增产28.03%;2012年亩产荚果350.11公斤,比中花4号增产25.59%。
特征特性:属普通型大花生品种。株高中等,株型直立,叶色深绿,椭圆形,荚果普通形,果壳较厚,网纹平滑,果嘴钝,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区域试验中主茎高47.3厘米,侧枝长52.1厘米,总分枝数6.7个,百果重203.9克,百仁重78.5克,出仁率64.6%,全生育期124.5天,与中花4号相同。抗病性鉴定为高感青枯病。田间表现较抗叶斑病和锈病,抗旱性、抗倒性较强。
栽培要点:1、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春播种植。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0.9万穴左右,双粒穴播。3、科学施肥。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适时追肥,视苗情适量追施速效肥;注意后期喷施叶面肥,提高荚果饱满度。4、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除草,及时培土,增厚土层以利下针结果;注意排渍、抗旱,避免大水漫灌。5、注意防治叶斑病、锈病和真菌性枯萎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花生非青枯病区种植。
六、绿 豆
1、75-3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中绿5号”为母本,地方品种“竹溪绿豆”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育成的绿豆品种。
品质产量: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绿豆品种比较试验,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籽粒蛋白质含量21.8%,淀粉含量51.0%,脂肪含量1.76%。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94.19公斤,比对照中绿5号增产6.03%。其中:2010年亩产93.78公斤,比中绿5号增产5.94%;2011年亩产94.59公斤,比中绿5号增产6.12%。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直立生长,有限结荚习性。幼茎紫色,成熟茎绿紫色。单叶披针形,复叶卵圆形。花蕾绿紫色,花瓣黄紫色。豆荚羊角形,成熟荚黑色,荚茸毛密、灰色,结荚集中,不易炸荚,可一次性收获。籽粒圆柱形,种皮绿色,有光泽,白脐。多点试验中株高60.7厘米,单株结荚25.0个,豆荚长9.6厘米,单荚粒数10.3粒,百粒重6.05克,春播生育期68天,比中绿5号短5天。田间表现较抗病毒病和叶斑病,抗倒性较好。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以5月中旬至6月上旬播种为宜,条播或点播,地势低洼和地下水位较高田块宜起垄栽培,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2、合理密植。行距50厘米、株距12厘米,亩留苗1~1.2万株。3、科学肥水管理。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花期用0.4%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2次,以防花荚脱落及早衰;苗期注意清沟排渍,花荚期遇干旱及时灌水。4、注意防治枯萎病和地老虎、蚜虫、红蜘蛛、豆荚螟等病虫害。5、适时采收。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绿豆产区种植。
七、西 瓜
1、春秋花王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W2-203”作母本,“W2-25-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西瓜品种。
品质产量:2010~2012年参加湖北省西瓜品种区域试验,中心糖含量11.32%,比对照鄂西瓜13高3.00%;边糖含量8.56%,比鄂西瓜13低3.28%。籽粒及粗纤维较少。三年区域试验商品果平均亩产2228.35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10.80%。其中:2010年亩产2628.16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14.64%;2011年亩产1599.64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0.58%;2012年亩产2457.24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14.26%。
特征特性:属早中熟有籽西瓜品种。羽状裂叶,叶色绿。第一雌花着生于第6~7节,雌花间隔4~6节,部分植株两节连生雌花。雌雄同株异花,个别植株有两性花现象。果实圆形,果皮绿色,覆14~16条深绿条带。红瓤,籽粒麻色。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01.4天,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31.4天,坐果节位17.0节,坐果率108.3%,单果重3.28公斤,果皮厚1.02厘米,果实可食率61.42%。耐湿性、耐旱性较强,对炭疽病、病毒病、蔓枯病、枯萎病的抗(耐)性与鄂西瓜13相当。
栽培要点:1、忌重茬。旱地要求间隔5~7年,水田要求间隔3~4年。2、育苗移栽。地膜栽培于3月中下旬播种,小拱棚双覆盖栽培于2月下旬至3月初播种。营养钵育苗,三叶一心移栽,一般亩栽600~700株。3、加强田间管理。自根栽培采用三蔓整枝,每株留1果;嫁接栽培采用四蔓整枝,每株留2果,禁留根瓜。坐果期间如遇低温阴雨天气,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注意疏果,及早摘除擦伤果、畸形果和病虫果。4、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多元复合肥为辅,控制氮肥用量;追肥以多元复合肥为主。膨瓜期注意水肥均衡供应,忌干旱缺水和大水漫灌,以防出现畸形果、裂果和空心果。5、注意防治病虫害,并适时采收。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西瓜产区种植。
2、荆杂20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87005”作母本,“2084”作父本配组育成的西瓜品种。
品质产量:2011~2012年参加湖北省西瓜品种区域试验,中心糖含量11.54%,比对照鄂西瓜13高3.31%;边糖含量8.79%,比鄂西瓜13低3.72%。籽粒较少,粗纤维中等。两年区域试验商品果平均亩产2273.92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21.57%。其中:2011年亩产1809.01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13.74%;2012年亩产2738.83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27.36%。
特征特性:属中熟有籽西瓜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分枝性较强。叶片深绿,缺刻深。第一雌花着生于第8~9节,雌花间隔5~6节。果实圆形,果形指数1.1左右,果皮翠绿色,覆16~19条深绿细条带。红瓤,籽粒棕麻色。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05.2天,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32.4天,坐果节位19.8节,坐果率115.0%,单果重3.51公斤,果皮厚0.95厘米,果实可食率62.36%。耐湿性、耐旱性较强,对炭疽病、病毒病、蔓枯病、枯萎病的抗(耐)性与鄂西瓜13相当。
栽培要点:1、忌重茬。旱地要求间隔5~7年,水田要求间隔3~4年。2、育苗移栽。地膜栽培于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营养钵育苗,二叶一心移栽,一般亩栽600株。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压蔓,双蔓整枝。每株留1果,禁留根瓜。坐果期间如遇低温阴雨天气,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注意疏果,及早摘除擦伤果、畸形果和病虫果。4、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多元复合肥,控施氮肥;追肥以多元复合肥为主。膨瓜期注意水肥均衡供应,忌偏施氮肥和大水漫灌,以防出现畸形果、裂果和空心果。5、注意防治病虫害,并适时采收。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西瓜产区种植。
八、红菜薹
1、狮红50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Eru-5A”为母本,自交不亲和系“36-1圆”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红菜薹品种。
品质产量:经测定,可溶性糖含量2.1%左右,维生素C含量271毫克/千克左右。2010~2013年在武汉、宜昌、鄂州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1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红菜薹品种,武汉地区从播种到始收50天左右。株高50~55厘米,开展度60厘米左右。外叶圆形,叶缘无缺刻,莲座叶心形,基生莲座叶7~8片叶时抽薹,薹叶较小。薹紫红色、无蜡粉,色泽鲜艳,薹粗1.4厘米左右,菜薹长40厘米左右,单薹重40克左右,侧薹5~6根。生育前期遇高温时,少数主薹微苦。
栽培要点:1、培育壮苗,合理定植。8月下旬播种,不宜早播。出苗后追肥1~2次,遇高温及时盖遮阳网。苗龄15~18天为宜,亩栽植3700株左右。2、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l0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依据长势及时追肥,一般定植成活一周后追肥一次,封行前追肥2~3次,此后每采收2~3次追肥一次。3、注意防治软腐病、霜霉病、黑斑病及蚜虫、黄曲跳甲、菜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2、狮红75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Eru-3A”为母本,自交不亲和系“36-1缺”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红菜薹品种。
品质产量:经测定,可溶性糖含量2%左右,维生素C含量321毫克/千克左右。2010~2013年在武汉、宜昌、鄂州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2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中熟红菜薹品种,武汉地区从播种到始收7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中等,株高55厘米左右,开展度65~70厘米。外叶圆形、有缺刻,莲座叶心形,基生莲座叶7~10片叶时抽薹,薹叶尖圆。薹紫红色,无蜡粉,薹粗1.6厘米左右,菜薹长30厘米左右,单薹重40~50克,侧薹6~8根。对黑腐病抗(耐)性较弱。
栽培要点:1、培育壮苗,合理定植。8月下旬播种,不宜早播。出苗后追肥1~2次,遇高温及时盖遮阳网。苗龄25~30天为宜,亩栽植3000株左右。2、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l0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依据长势及时追肥,一般定植成活一周后追肥一次,封行前追肥2~3次,此后每采收2~3次追肥一次。3、注意防治黑腐病、霜霉病、黑斑病及蚜虫、黄曲跳甲、菜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九、甘 蓝
1、华甘3号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N7-5-3-1-3-3”作母本,“66-2-1-1-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甘蓝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00%,维生素C含量249.1毫克/千克。2010~2013年在武汉、长阳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43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武汉地区从定植到成熟55~60天。田间生长势较强,株高30厘米左右,植株开展度60~70厘米,外叶12~14片,有少量蜡粉。球色深绿,高扁圆形,球形指数0.7左右,结球较紧实,较耐裂球,单球重1.5公斤左右。对病毒病、霜霉病的抗(耐)性较好。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平原地区秋季栽培7月中旬播种;高山地区栽培4~6月播种。7~8片叶定植,亩定植3000~3500株。2、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钾肥15公斤;追肥忌偏施氮肥。中后期注意控制田间水分,以防裂球。3、注意防治黑腐病、病毒病、霜霉病和菜青虫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及高山地区种植。
十、萝 卜
1、雪单3号
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ED0108A”作母本,“ED312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萝卜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87%,维生素C含量116.2毫克/千克,蛋白质含量0.94%。2011~2013年在武汉、恩施、宜昌、荆州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4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萝卜品种。平原地区春季栽培,从播种至采收60天左右;高山夏季栽培,从播种至采收6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较强,株高45厘米左右,开展度35厘米左右。裂叶,小叶12对,叶簇平展,叶色深绿,成熟时叶片数20片左右。肉质根长圆柱形,单根重1公斤左右,白皮白肉,表皮较光滑,水分含量较高。较耐抽薹。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平原地区春季覆膜栽培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每亩5000株左右;高山地区露地栽培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播种,每亩8000株左右。2、科学施肥。底肥一般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和硼肥1公斤,苗期酌施速效肥。3、注意防治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菜青虫、菜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及高山地区种植。
十一、番 茄
1、华番12
品种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用“JZF3-2-3-4-5”作母本,“701226”作父本配组育成杂交番茄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番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0.3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88%,维生素C含量111.4毫克/千克。2012~2013年在武汉、随州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45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中熟品种,无限生长型。植株蔓生,生长势较强。羽状复叶,叶色深绿。第一花序节位8~10节,花序间隔节位2~3节,平均每花序花数8个,连续结果能力强。果皮红色,果实扁圆形,无绿果肩,果顶圆平,果肩微凹,果面光滑,有微棱,单果重200~230克。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青枯病、枯萎病的抗(耐)性较强。
栽培要点:1、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春季栽培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播种,2月中下旬~3月中下旬定植;秋季栽培采取荫障育苗,7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定植。亩定植2000~2200株。2、科学肥水管理。施足底肥,苗期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以防徒长;第一苔坐果后及时增施磷、钾肥。3、整枝搭架。单杆整枝,摘除全部侧枝,最后一穗花序顶部留2片叶打顶,及时抹芽;春季栽培一般每株留5~7苔果,秋季栽培每株留3~5苔果,每苔留4~5个果。4、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平原地区春、秋两季种植。
十二、茄 子
1、春晓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汉龙种苗有限责任公司用“3早”作母本,“30庄新”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茄子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8.45%,可溶性糖含量2.67%,蛋白质含量1.05%。2009~2013年在武汉、黄冈、仙桃等地试验、试种,一般春季地膜覆盖栽培亩产40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植株半直立,株型较紧凑,生长势及分枝性较强。株高85厘米左右,株幅90×80厘米左右。叶色深绿。门花节位第9~10节,花浅紫色,花柄、萼片紫色,无刺,花簇生率50%,连续结果能力较强。商品茄长条形,萼片下紫红色,果顶部钝尖,果皮黑紫色有光泽,果肉白绿色,果实纵茎30~35厘米、横径3.5厘米左右,单果重150克左右。
栽培要点:1、适时育苗,合理密植。一般11月至翌年1月播种,营养钵育苗;3月底至4月初定植。深沟高畦栽培,亩定植1800~2000株。2、合理施肥。底肥一般亩施饼肥30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追肥前期以尿素为主,后期以复合肥为主。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开花结果期植株保持二叉分枝,摘除多余侧枝、老叶、病叶;注意疏花疏果。4、注意防治猝倒病、绵疫病、青枯病和蚜虫、烟粉虱、茶黄螨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十三、芋 头
1、武芋3号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用“井冈山芋头”变异株经系统选择育成的芋头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21.08%,蛋白质含量1.16%,淀粉含量13.84%。2009~2013年在武汉、天门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18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属晚熟红芽多子芋品种。株高120厘米左右,生长势较强。叶片长55厘米左右、宽40厘米左右,叶柄乌绿色,叶片绿色。芋芽淡红色,芋肉白色,子孙芋卵圆形,芋形整齐,棕毛少。单株母芋1个,子芋7个左右,子芋平均重80克左右,孙芋8~10个,孙芋平均重38克左右,单株子孙芋重900克左右。耐旱性较强。
栽培要点:1、忌连作。轮作年限2~3年以上。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2月下旬~3月上旬播种,小拱棚或大棚设施育苗。3月下旬~4月上中旬定植。起垄栽培,每亩栽植2500~3000株。2、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腐熟的农家肥2000~250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复合肥50公斤;一般追肥2次,结合中耕培土进行。生育期间保持土壤湿润,采收前20天停止灌水。3、综合防治芋软腐病、芋疫病、污斑病和斜纹夜蛾、朱砂叶螨等病虫害。4、适时采收。11~12月上中旬采收老熟芋。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
十四、荸 荠
1、0705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用“台湾荸荠”自然结实后代选择优良单株扩繁育成的荸荠品种。
品质产量: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干物质含量17.92%,可溶性糖含量6.22%,淀粉含量9.97%。2011~2013年在武汉、团风、沙洋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1800公斤左右。
特征特性:株高110厘米左右,茎粗0.6厘米左右,叶状茎深绿色,分蘖力中等。球茎皮红褐色,脐部平,果肉厚,纵切面椭圆形,纵径2.5厘米左右,横径4.5厘米左右,单个球茎重32克左右。球茎生食口感脆甜,脐部较耐开裂。
栽培要点:1、两段育苗。3月下旬~4月下旬旱地育苗,播种时将荠芽朝上,间隔5厘米排码于苗床上,并覆盖细土,厚度以露出顶芽为宜。5月中下旬从旱地苗床拔取秧苗栽插于水田进行水田育秧。2、适时移栽。7月中旬定植,一般亩栽插2000丛左右,每丛5根叶状茎。3、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一般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公斤、尿素15~20公斤,追肥以速效肥为主。定植至分蘖期田间保持水深2~3厘米;球茎膨大期水深5~6厘米;球茎成熟后及时排水,保持田间湿润。4、注意防治荸荠秆枯病、白禾螟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