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正文

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21  来源:云南省种子管理站  浏览次数:476
 
 
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办起草了《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详见附件),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2016年11月25日。公众可通过以下渠道反馈意见:一、书面意见提交:邮编:650031,地址:昆明市茭菱路24号,单位: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品管一科,收件人:孙林华。二、传真:0871-65362539。三、电子邮件:slh_km@126.com。
 
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1月21日

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征求意见稿)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审定。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  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  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 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 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  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 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 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 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  一致性 uniform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2.12  稳定性  stabil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内容与依据

3.1   审定内容

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

3.2  审定依据

3.2.1  特征特性、生育期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

3.2.2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3.2.3  抗逆性、品质

以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的鉴定、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

3.2.4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DUS测试结果和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DNA指纹鉴定结果为主要依据。

3.2.5  品种田间试验表现

申请审定品种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DUS测试田间表现,包括田间抗逆性、一致性、特征特性等。

4评判规则

4.1  符合审定标准,且经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投票表决,赞成票数达到法定票数的品种通过初审。

4.2 特殊类型品种,由各专业委员会参照本标准进行初审。

4.3  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有重大缺陷的品种不予审定。

其他

5.1  根据主要农作物生产、育种、种业发展变化等实际情况,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可适时对本标准进行修订。

5.2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5.3  本标准自201711起实施。

 


 

稻品种审定标准

 

1  优质稻品种

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GB/T17891-1999)标准。

1.1  丰产性、稳产性

1.1.1  对照为同等级优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1.0%、或减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1.2  品质比对照品种优1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1.0%、减产≤1.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3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1.0%、减产≤1.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1.3  品质比对照品种优2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3.0%、减产≤3.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3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3.0%、减产≤3.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1.4  品质比对照品种优3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5.0%、减产≤5.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5.0%、减产≤5.0%及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1.5 品质指标低于对照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2  抗病性 

1.2.1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或与对照品种相当。

1.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1.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1.3  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普通品质品种

2.1  丰产性、稳产性

2.1.1  对照为优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增产试验点比例≥7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5.0%,增产试验点比例≥60%

2.1.2  对照为普通品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2.2  抗病性 

2.2.1  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2.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2.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2.3  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3、特殊用途品种

陆稻、糯稻(直链淀粉<5%)、多年生水稻(什么是多年生水稻品种)、有色米(紫米、黑米、红米、黄米等)、米线等加工型(直链淀粉>25%)。

3.1加工型品种

3.1.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3.1.2  抗病性 

3.1.2.1  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3.1.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3.1.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3.1.3  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3.2、有色米品种

包括红米,紫米(或黑米)等种皮非白色米的自然有色米品种。

3.2.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3.2.2  抗病性 

3.2.2.1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3.2.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3.2.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3.2.3  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3.3  糯稻品种(直链淀粉<5%

3.3.1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3.3.2  抗病性 

3.3.2.1  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3.3.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3.3.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3.3.3  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3.4 多年生稻品种  在稻作产区能够实现种植一次连续收获2(越冬)或一年两季(早稻+晚稻)及其以上的,且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表现和上一年同季节同地点种植的表现相差不显著的稻作品种。

两年(或两季)的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5.0%

3.5、陆稻品种

对照为陆稻品种,审定标准参照水稻普通品质品种相应条款执行。

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普通玉米

1.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1.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

1.2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次)比例≤20%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3.0 %

1.3  品质

容重≥710/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1.4  抗病性

1.4.1  高中低海拔穗腐病、灰班病、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低海拔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高海拔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2  穗腐病中抗以上,抗性每提高1个级别,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1.5个百分点。

1.5  生育期

1.5.1  中海拔(海拔1000-2000)玉米区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2.0个百分点。

1.5.2  高海拔(海拔2000以上)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 7 天。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3.0个百分点。

1.6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2.1  丰产性、稳产性

2.1.1  对照品种为同类型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1.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

2.1.2  对照品种为普通玉米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3.0%

2.2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2.3  品质

2.3.1  高淀粉玉米

粗淀粉(干基)含量≥75.0%

2.3.2  糯玉米(干籽粒)

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

2.3.3  高油玉米

粗脂肪(干基)含量≥7.5 %

2.3.4  高赖氨酸玉米

赖氨酸(干基)含量≥0.4%

在上述基础上,品质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每提高一个等级,增产幅度可以降低3个百分点。

2.4  抗病性

2.4.1  高中低海拔穗腐病、灰班病、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低海拔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高海拔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2.4.2  穗腐病中抗以上,抗性每提高1个级别,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1.5个百分点。

2.5  生育期

2.5.1  中海拔(海拔1000-2000)玉米区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2.0个百分点。

2.5.2  高海拔(海拔2000以上)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 7 天。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3.0个百分点。

2.6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3.1  丰产性、稳产性

3.1.1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85分)相当(84.1-85.9)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相当,且比对照品种早熟≥5.0天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20.0%

3.1.2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品种(86.0-87.9分)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 10 %

3.1.3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之和明显优于对照品种(88.0-89.9)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 15 %

3.1.4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9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 20 %

3.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3.3  品质

3.3.1  甜玉米

可溶性总糖含量(折算为干基)≥10.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

3.3.2  糯玉米

一般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0%

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10.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

3.4  抗病性

    主要病害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3.5  生育期

与对照品种相当。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5.0个百分点。

3.6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青贮玉米

4.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3.0%

4.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 0.0 %

4.3  品质

整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9%、粗蛋白含量≥7%、淀粉含量≥15%

在上述基础上,品质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每提高一个等级,增产幅度可以降低3个百分点。

4.4  抗病性

叶部病害、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为非高感。

每种病害达到高抗,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生物学产量指标可降低1.5个百分点。

4.5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爆裂玉米

5.1  丰产性、稳产性

5.1.1  膨化倍数≥25、爆花率≥95%的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60%

5.1.2  膨化倍数≥30、爆花率≥98%的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5.2  抗倒性

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5.3  抗病性

主要病害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5.4  生育期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2.0个百分点。

5.5 亲本自交系

每个杂交种父母本自交系必须经过田间种植鉴定和DNA指纹测定。

 

附录A:玉米病害鉴定种类

 

A.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赖氨酸

穗腐病、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紫斑病、灰斑病。

A.2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穗腐病、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紫斑病、灰斑病。

A.3  青贮玉米

穗腐病、纹枯病、锈病、灰斑病、小斑病、大斑病、弯孢霉叶斑病、丝黑穗病、紫斑病、茎腐病。

A.4  爆裂玉米

穗腐病、纹枯病、灰斑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丝黑穗病、紫斑病、茎腐病。

 

附录B:玉米品质检测项目

 

B.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容重、粗淀粉(干基)、粗脂肪(干基)、粗蛋白质(干基)、赖氨酸(干基)。

B.2  糯玉米(干籽粒)

容重、粗淀粉(干基)、粗脂肪(干基)、粗蛋白质(干基)、赖氨酸(干基)、直链淀粉(干基)。

B.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B.3.1  甜玉米

可溶性总糖、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B.3.2  糯玉米

直链淀粉、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B.4  青贮玉米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粗蛋白质。

B.5  爆裂玉米

膨化倍数、爆花率。

小麦品种审定标准

1.产量指标

1.1 中筋品种

1.1.1常规品种: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3%,且≧60%的试点增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

1.1.2 杂交组合: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6%,且≧60%的试点增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

1.2强筋品种、弱筋品种

   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不减产,且单年减产不显著。

1.3特殊用途品种

    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减产幅度≤5%

1.4高抗条锈病品种

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不减产,且单年减产不显著。

1.5早熟品种

生育期比对照短7天以上,两年区试产量平均比对照不减产,且单年减产不显著。

2.抗病指标 :高感条锈病不予审定。

附录A:小麦品种类型

A.1强筋品种

籽粒容重≥770/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或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30.0%、面团稳定时间≥8.0分钟,且每年不低于7.0分钟。

A.2中筋品种

籽粒容重≥770/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或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26.0%、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

A.3弱筋品种

籽粒容重≥770/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或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26.0%、每年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

以上各类品种指标以两年区域试验品质检测结果平均值为准。不属以上三种类型的,归入中筋品种类型。

B.特殊用途品种

B黑色、紫色、蓝色小麦

      种皮颜色为黑色、紫色、蓝色小麦

B糯小麦

      直链淀粉≤2%

附录B:小麦抗逆性鉴定项目

B.1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

B.2抗逆性鉴定:抗旱性

大豆品种审定标准

普通品种

1.1  产量标准

1.1.1  常规品种

普通常规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普通杂交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减产≤3.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减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3.0%以内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1.1.2  杂交品种

普通常规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普通杂交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0.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2  品质

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5.0%

1.3  抗病性

1.3.1  高感花叶病毒病品种,不予审定。

1.3.2  高抗花叶病毒病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降低3个百分点。

1.4  生育期

1.4.1  比对照品种晚熟≤7天。

1.4.2  比对照早熟7天及以上的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可降低3个百分点。

特殊用途品种(高油品种、高蛋白品种、鲜食品种、黑色大豆、褐色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型大豆品种等

2.1  产量标准

同类型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普通常规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减产≤3%,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3.0%以内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普通杂交品种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减产≤5%,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5.0%以内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鲜食大豆品种与其它类型品种同组试验时,亩鲜荚产量不低于600千克

2.2  品质

2.2.1  高油品种

粗脂肪平均含量≥21.5%,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之和≥55.0%

2.2.2  高蛋白品种

粗蛋白质含量≥43.0%

2.2.3  鲜食品种

鲜食型品种口感鉴定A级:香甜柔糯型,B级:鲜脆。每500鲜重不多于180个荚,两粒标准荚长宽分别不低于5.0cm1.3cm,标准荚率不低于68%,茸毛色灰色,鲜荚色绿色或浅绿色。

2.2.  黑色大豆、褐色大豆品

种皮为黑色、褐色

2.2.5  脂肪氧化酶缺失型大豆品种

种子子叶中大豆脂肪氧化酶(包括Lox1Lox2Lox3)含量≤1%)。

2.3  抗病性

2.3.1  高感花叶病毒病品种,不予审定。

2.3.2  高抗花叶病毒病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降低3个百分点。

2.4  生育期

2.4.1  比对照品种晚熟≤7天。

2.4.2  比对照早熟7天及以上的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可降低3个百分点。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