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品种审定时应具备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作物品种审定,适用于品种试验主管部门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品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3 玉米
GB/T 3543.1-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5497 粮食、油料检验 水分测定法
GB/T 5498 粮食、油料检验 容重测定法
GB/T 6432 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
GB/T 8613 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
GB/T 17890 饲料用玉米
NY/T 3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
NY/T 4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
NY/T 11 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
NY/T 55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
NY/T 56 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NY/T 519 食用玉米
NY/T 520 优质蛋白玉米
NY/T 521 高油玉米
NY/T 522 爆裂玉米
NY/T 523 甜玉米
NY/T 524 糯玉米
NY/T 597 高淀粉玉米
GB/T 5489-1985 容重
GB/T 21304-2007 小麦硬度测定 硬度指数法
GB/T 10361-2008 小麦黑麦及其面粉 降落数值的测定
GB/T 5506.2 小麦和小麦粉 面筋含量 第二部分:仪器法测定湿面筋
GB/T 21119-2007 小麦沉淀值测定 Zeleny法
GB/T 14614 吸水量和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粉质仪法
GB/T 14615 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拉伸仪法
NY/T1094.1-2006 小麦实验制粉 布勒氏法
BG/T17891-1999 优质稻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6年第4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品种( variety)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3.2品种试验( variety test)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由申请者自主或委托农业部授权的测试机构开展的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简称DUS)测试。
3.3 对照(control variety)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3.4丰产性(yield ability)品种的产量表现,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减产的百分率表示。
3.5稳产性(yield stability)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的百分率表示。
3.6抗病(虫)性(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品种克服或减轻病原物(害虫)侵染、发育、生长和为害的能力。
3.7特征特性(character)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等。
3.8抗逆性( stress tolerance)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能力。
3.9品质(quality)品种具有的内在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商品品质等。
4 品种评价
完成试验程序的品种,品种遗传性状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特异性。依据品种的特征、丰产性、稳产性、品质、抗病(虫)性等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玉 米
一、普通玉米
1、高产品种
丰产性:两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0%。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品质:籽粒容重≥700g/L、粗蛋白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淀粉(干基)含量≥69%。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穗腐病发病株率≤10%且发病株率在15%以上的试点≤2个;粗缩病发病株率≤5%且发病株率在8%以上的试验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红蜘蛛田间发病不能达到感。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穗腐病、灰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为非高感类型。
生育期: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不长于3.0天,或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不超过对照。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成熟时倒伏与倒折之和平均≤10.0%。
2、绿色品种
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不低于对照产量。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品质:籽粒容重≥700g/L、籽粒粗蛋白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淀粉(干基)含量≥69%。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所有病害均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成熟时倒伏倒折之和≤5%。
生育期: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不长于3.0天,或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不超过对照。
3、适宜机收籽粒品种
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不低于对照产量。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籽粒含水量:收获时籽粒含水量≤2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
品质:籽粒容重≥700g/L、籽粒粗蛋白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淀粉(干基)含量≥69%。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发病株率≤5%且发病株率在10%以上的试验点≤2个;穗腐病发病株率≤5%且发病株率在15%以上的试点≤2个;粗缩病发病株率≤5%且发病株率在8%以上的试验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红蜘蛛田间发病不能达到感。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发病株率≤25%,大斑病为非高感类型,茎腐病、穗腐病、灰斑病和玉米螟均达到感以上水平。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收获时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
二、特殊用途品种
1、特殊品质品种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特殊品质品种:
高油玉米 粗脂肪(干基)含量≥7.5%,容重≥685g/L。
高蛋白玉米 籽粒粗蛋白含量≥12%,容重≥685g/L;
高赖氨酸玉米 赖氨酸(干基)含量≥0.4%,容重≥685g/L;
高淀粉玉米 粗淀粉(干基)含量≥75%,容重≥685g/L。
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对照增产≥3%或不低于普通对照产量。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比同类对照≥60%或比普通对照≥50%。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穗腐病发病株率≤10%且发病株率在15%以上的试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红蜘蛛田间发病不能达到感。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穗腐病、灰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为非高感类型。
生育期: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不长于3.0天。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收获时倒伏与倒折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之和≥10.0%的试验点比例不超过20%。
2、鲜食甜玉米
品种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适宜采收期籽粒含糖量≥10%;
丰产性: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在85-90分之间,每年区域试验鲜穗产量比同类对照增产≥3%;比普通甜玉米对照增产≥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90分,或采收期比对照早5天以上的,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减产≤10.0%;
稳产性: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相当,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发病株率≤10%且发病株率在20%以上的试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为非高感类型。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3、鲜食糯玉米
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不低于同类对照产量。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品质:鲜食糯玉米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
加工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5%。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发病株率≤10%且发病株率在20%以上的试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为非高感类型。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4、鲜食甜糯玉米
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不低于同类对照产量。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发病株率≤10%且发病株率在20%以上的试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为非高感类型。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5、青贮玉米
丰产性:两年区域试验鲜物质、干物质产量均比对照增产≥5%且每年区域试验鲜物质、干物质产量比对照增产≥3%;生产试验鲜物质、干物质产量均比对照增产≥3%。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品质:
1、青贮专用 整株干物质含量≥30%,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0%,粗淀粉含量≥30.0%。
2、粮饲兼用 活干成熟,成熟时叶片保绿能力强,籽粒粗蛋白含量≥9%,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0%,粗淀粉含量≥30.0%。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发病株率≤10%且发病株率在15%以上的试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穗腐病为非高感类型。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穗腐病达到感以上水平,茎腐病、大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为非高感类型。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倒伏倒折之和≥8.0%的试验点比例≤20%。
6、爆裂玉米
丰产性、稳产性:
膨化倍数≥25、爆花率≥95%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膨化倍数≥30、爆花率≥98%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不低于对照产量,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蝶形花爆裂玉米品种,膨化倍数≥35、爆花率≥98%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3%,达标的试验点比例≥50%。
球形花爆裂玉米品种,球形率≥75%,膨化倍数≥35、爆花率≥98%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0%,达标的试验点比例≥40%。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发病株率≤10%且发病株率在30%以上的试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穗腐病为非高感类型。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穗腐病达到感以上水平,茎腐病、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为非高感类型。
生育期: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不长于≤3天。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7、笋玉米
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不低于对照产量。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抗病虫性:
田间自然发病:丝黑穗病发病株率≤3%且发病株率在5%以上的试验点≤2个;茎腐病发病株率≤10%且发病株率在30%以上的试点≤2个,大斑病、灰斑病达到中抗以上。
人工接种鉴定:丝黑穗病达到感以上水平,茎腐病、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为非高感类型。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水 稻
达到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所涉品种品质指标3级(含)以上的水稻(粳稻谷)品种。
丰产性:
国标3级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且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
国标2级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且每年区域试验产量不低于对照产量,生产试验产量不低于对照产量。
国标1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不超过3%,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不超过5%。
稳产性:
国标3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70%;
国标2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国标1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减产5%以下的试验点比例≥60%。
品质:
国标1级:整精米率≥66.0%、垩白粒率≤10%、垩白度≤1.0%、直链淀粉 (干基) 含量15.0-18.0%,胶稠度≥80mm;
国标2级:整精米率≥64.0%、垩白粒率≤20%、垩白度≤3.0%、直链淀粉(干基)含量15.0-19.0%,胶稠度≥70mm;
国标3级:整精米率≥62.0%、垩白粒率≤30%、垩白度≤5.0%、直链淀粉(干基)含量15.0-20.0%,胶稠度≥60mm。
抗病性:
田间病害调查:叶瘟病田间自然发病面积≤5%,穗瘟病田间自然发病株率≤5%。人工接种稻瘟病综合抗性达到抗以上水平,穗瘟病最高损失率≤5级。
生育期: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不长于5.0天。
抗倒性:每年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小 麦
一、中筋品种
丰产性:两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对照增产≥3%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对照增产≥3%。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70%。
品质:籽粒容重≥770g/L、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湿基)≥26.0%、沉降值≥30ml、面团稳定时间≥3.0 min。
抗病性:
田间自然发病,西部区条锈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白粉病达到抗以上水平,叶锈病达到感以上水平;东部区丛矮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赤霉病达到抗以上水平。
人工接种鉴定,西部区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东部区秆锈病、丛矮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赤霉病、根腐病达到中感以上水平。
生育期: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不长于5.0天。
抗倒性:每年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二、优质专用品种
分强筋品种和弱筋品种。
丰产性: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强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均不低于对照产量;弱筋品种两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3%且每年区域试验产量不低于对照,生产试验产量不低于对照。
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品质:
强筋品种:籽粒容重≥770g/L、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0%、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湿基)≥30.0%、沉降值≥40ml、面团稳定时间≥8.0min。
弱筋品种:籽粒容重≥770g/L、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湿基)<26.0%、沉降值﹤30ml、面团稳定时间<3.0min。
抗病性:
田间自然发病,西部区条锈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白粉病达到抗以上水平,叶锈病达到感以上水平;东部区丛矮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赤霉病达到抗以上水平。
人工接种鉴定,西部区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东部区秆锈病、丛矮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赤霉病、根腐病达到中感以上水平。
生育期: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不长于5.0天。
抗倒性:每年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60%。
大 豆
分为普通型品种、高油型品种、高蛋白型品种、特异型品种(含特殊成分)、菜用型品种(包括毛豆、各种芽豆)
普通型品种:
丰产性:
普通型品种两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同类对照增产≥3%,且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2%,生产试验平均比同类对照增产≥2%。
稳产性:普通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
品质:
普通型品种:脂肪含量(干基)和蛋白质含量(干基)之和≥59%。
高油型品种:
高油型品种两年区域试验比普通对照增产≥2%,且每年区域试验比普通对照不减产,生产试验比普通对照不减产。
稳产性: 高油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品质:
高油型品种:粗脂肪含量(干基)≥22%,蛋白质含量≥37%。
高蛋白型品种:
高蛋白型品种两年区域试验比普通对照品种不减产,且每年区域试验比普通对照品种减产不超过2%,生产试验比普通对照品种减产不超过2%。
稳产性: 高蛋白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品质:
高蛋白型品种:粗蛋白质含量(干基)≥43%。
特异性、菜用型品种:
特异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2%,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2%。
芽豆发芽率不低于95%。
稳产性:以同类型品种作对照,特异型、菜用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50%。
品质:
特异型品种:缺失1种以上的不良成分(如脂肪氧化酶)或者有1种以上有益成分显著高于普通品种或具有其它特殊利用价值。
菜用型品种:采青荚食用或培育豆芽或豆苗的专用品种。
抗病性:
田间自然发病:花叶病毒田间自然发病率≤3%,病情指数≤35(中抗);根腐、霜霉、灰斑病田间自然发病率≤5%、
病情指数≤50(中感)。
人工接种鉴定:花叶病毒病为非高感类型,灰斑病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倒伏﹤3级。
生育期:鲜食大豆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不长于5.0
天,其他类型大豆早熟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不长于3.0天,中熟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不长于4.0天。
棉 花
根据 GB/T 20392-2006《HVI 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和ASTM D5866-12《HVI 棉纤维棉结测试标准方法》检测的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和纤维细度五项指标的综合表现,将棉花品种分为Ⅰ型品种、Ⅱ型品种、Ⅲ型品种三种主要类型。
Ⅰ型品种
特点:纤维长度 32mm 以上“特长级”、断裂比强度“很强档”、长度整齐度“高档”、纤维细度“细档”、马克隆值“A 级或 B 级”。
要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mm、断裂比强度≥31cN/tex、马克隆值 3.5~4.9、纤维细度≤170mtex、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长度≥31mm、断裂比强度≥30cN/tex、马克隆值 3.5~5.0 的品种。
Ⅱ型品种
特点:纤维长度 30mm 以上“长”级、断裂比强度“强档”、长度整齐度“高档”、纤维细度“中档”、马克隆值“A 级或 B 级或部分 C 级 C2 级”。
要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mm,断裂比强度≥30cN/tex,马克隆值 3.5~5.2、纤维细度≤185mtex、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长度≥29mm,断裂比强度≥29cN/tex。
Ⅲ型品种
特点:纤维长度 28mm 以上“标准级”、断裂比强度“中等档”、长度整齐度“高档”、纤维细度“中档”、马克隆值“A 级或 B 级或部分 C 级 C2 级”。
要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mm,断裂比强度≥28cN/tex,马克隆值 3.5~5.5、纤维细度≤200mtex、整齐度指数≥83%;较低年份马克隆值3.5~5.6的品种。
1、Ⅱ型常规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的试验点比例≥5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减产≤8.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8.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8.0%的试验点比例≥50%。
2、Ⅱ型杂交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
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的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2.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2.0%的试验点比例≥50%。或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达到Ⅰ型品种较低年份要求,其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2个百分点。
3、Ⅲ型常规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的试验点比例≥5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减产≤3.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3.0%试验点比例≥50%。
4、Ⅲ型杂交棉品种
对照为Ⅱ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10.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10.0%的试验点比例≥50%。
对照为Ⅱ型杂交棉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皮棉产量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的试验点比例≥50%。
抗病性:
每年区域试验,枯萎病接种鉴定病情指数≤15.0%,黄萎病接种鉴定病情指数≤35.0或鉴定结果为耐病及以上,枯萎病病情指数≤5.0、黄萎病病情指数≤20.0的品种,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3个百分点。
早熟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霜前花率≥85%,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
抗虫性: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每年区域试验抗虫株率≥90.0%,室内鉴定结果为抗虫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