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河南 » 正文

2007年河南审定小麦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3-27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866
 

(一)、许科1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1

选育单位:河南许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7-042/漯麦4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系,全生育期231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2天。幼苗半直立,苗势壮,抗寒性好,返青起身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植株85cm,茎秆粗壮,较抗倒伏;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穗层整齐;长方型穗、小穗排列较密,穗粒数较多,半角质、籽粒饱满,容重高,成熟落黄好。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32.5万,穗粒数45.1粒,千粒重45.8g。

抗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中抗,对叶锈病、纹枯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82g/L,粗蛋白质含量13.5%,湿面筋含量34%,降落值398s,吸水率64%,形成时间3.2min,稳定时间3.7min,沉淀值49.2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Ⅲ组区试,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495.0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4.9%,达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II组区试,11点汇总,10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551.4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1.8%,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I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541.0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7.1%,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早中茬中高肥力地(南部稻茬麦区除外)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5-25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中旬。

2.播量:高肥力地块亩播量7-8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增加0.5kg播量为宜。

3.施足底肥,一般亩施量:尿素20kg,磷酸二铵25kg,硫酸钾15kg或三元素复合肥(15:15:15)50kg,春节前后每亩追施尿素7-10kg。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并适当化控,以降低株高;春季注意防治纹枯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后期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叶锈病和小麦穗蚜。

(二)、豫农202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2

选育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豫农21/豫农127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系,全生育期227天,比对照豫麦49早熟2天。幼苗直立,苗脚利落,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植株77cm,茎秆弹性好,抗倒;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长方型穗、穗层整齐,穗粒数较多,受倒春寒影响,穗上部虚尖,有缺位;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容重高,成熟落黄好。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35.1万,穗粒数41.0粒,千粒重42.7g。

抗性鉴定:2006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中抗,对叶锈病、纹枯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810g/L,粗蛋白质含量14.56%,湿面筋含量31.8%,降落值432s,吸水率62.1%,形成时间2.7min,稳定时间1.4min,沉淀值46.8ml。

产量结果:2004~2005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Ⅱ组区试,10点汇总,9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481.2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3.6%,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Ⅱ组区试,11点汇总,10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513.5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3%,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Ⅰ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538.2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6%,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早中茬中高肥力地(南部稻茬麦区除外)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适宜播期为10月8~20日,适宜播量为每亩6~8kg,行距以20cm左右为宜。

2.播种前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氮、磷、钾配方施肥,浇好底墒水,精细整地,确保播种质量。

3.冬前适宜群体60万左右,最高适宜群体70~80万,根据群体情况进行水肥调控。

4.注意防治蚜虫和赤霉病以及纹枯病(高发年份以及群体过大时)。

(三)、郑育麦9987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3

选育单位: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21/豫麦2号//豫麦57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系,全生育期231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短宽、黄绿色,抗寒性较弱;起身拔节快,抽穗较迟,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适中;株高72cm,茎秆硬,抗倒;株型略松散,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穗较大,受倒春寒影响,顶部虚尖较重,落黄一般;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粒大、饱满,容重高,黑胚率较高。成产三要素:亩穗数36.3万,穗粒数35.1粒,千粒重51.2g。

抗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中感,对条锈病和叶枯病中抗。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78g/L,粗蛋白质含量13.46%,湿面筋含量28.9%,降落值315s,吸水率61.8%,形成时间2.2min,稳定时间2.3min,沉淀值38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Ⅳ组区试,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495.7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7%,极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Ⅳ组区试,10点汇总,8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544.9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9.2%,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Ⅱ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525.4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5%,居5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早中茬中高肥力地(南部稻茬麦区除外)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5-25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10日左右。

2.播量:高肥力地块亩播量7-8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延期播种时,以每推迟3天增加0.5kg播量为宜。

3.施足底肥,一般亩施量:尿素20kg,磷酸二铵25kg,硫酸钾15kg或三元素复合肥(15:15:15)50kg,春节前后每亩追施尿素7-10kg。

4.田间管理: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并适当化控,以降低株高;春季注意防治纹枯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后期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叶锈病和小麦穗蚜。

(四)、百农160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4

选育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品种来源:多抗893/温麦6号//百农64/温麦6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系,全生育期230天,比对照豫麦49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苗势壮,抗冬寒性较强,抗倒春寒性一般;起身拔节迟,抽穗略迟,分蘖力一般,成穗率高;植株72cm,抗倒性好;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穗下节短,穗小码密,灌浆速度快,耐后期高温能力较弱,落黄一般;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容重高。成产三要素:亩穗数38.5万,穗粒数34.6粒,千粒重42.3g。

抗性鉴定:2006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条锈病高抗,对白粉病、叶枯病和纹枯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75g/L,粗蛋白质含量15.33%,湿面筋含量32%,降落值412s,吸水率55.2%,形成时间3.2min,稳定时间3.3min,沉淀值60.5ml。 

产量结果:2004~2005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高密度组区试,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519.1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9.3%,达显著水平,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Ⅳ组区试,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480.3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4%,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Ⅱ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520.2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4%,居5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区域:河南省早中茬中高肥力地(南部稻茬麦区除外)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与播量:以适期偏早为好,黄河以北地区10月5日~15日播种,黄河以南地区10月10日~20日播种,高肥地块亩播量8~9kg,中肥地块9~10kg,窄行种植更能增产;

2.精细整地,亩施二胺25kg,尿素30kg,氯化钾15kg;

3.抽穗前后防治蚜虫,灌浆期遇连续阴雨应注意防治赤霉病。

(五)、中育10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5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41/宝丰94-24//豫麦49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系,全生育期228天,较对照豫麦49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苗势壮,色浓绿,抗寒性一般;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较快,抽穗略迟,分蘖能力强,亩成穗适中;株高80cm,茎秆弹性弱,抗倒性一般;株型半紧凑,旗叶宽长上举,有轻微干尖,穗下节长,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穗纺锤型,穗较大,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较小,半角质,饱满度好。成产三因素:亩穗数38.6万,穗粒数35.4粒,千粒重37.6g。

抗性鉴定:2006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条锈病、叶锈病中抗,对白粉病、叶枯病和纹枯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质含量15.07%,湿面筋含量33.7%,降落值452s,吸水率62.4%,形成时间4min,稳定时间3.4min,沉淀值54ml。 

产量结果:2004~2005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Ⅲ组区试,8点汇总,7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480.0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5%,达显著水平,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Ⅲ组区试,9点汇总,5点增产,4点减产,平均亩产472.5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0.2%,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7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冬水Ⅱ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511.7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3.7%,居5个参试品种第4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早中茬中高肥力地(南部稻茬麦区除外)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5-20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高肥力地块亩播量6-9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延期播种时以每推迟3天增加0.5kg播量为宜。

3.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肥量: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7.5kg;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6kg。拔节期结合田间化学除草适当进行化控,以降低株高;同时进行纹枯病的防治;多雨年份注意防治白粉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后期注意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叶锈病。

(六)、漯麦4-16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6

选育单位:漯河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漯麦4号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系,生育期225天,与对照漯麦4号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快,分蘖力强,亩成穗较多;株高82cm,茎秆粗壮,较抗倒伏;植株半紧凑,长相清秀,成熟落黄好;长方型穗,大穗、长芒、白粒,粉质,小穗排列密,千粒重高。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41.72万,穗粒数36.22粒,千粒重43.34g。

抗性鉴定:2006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条锈病、叶枯病和纹枯病中抗,对叶锈病、白粉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7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86g/L,粗蛋白质含量14.89%,湿面筋含量28.6%,降落值346s,吸水率52.6%,形成时间5.6min,稳定时间8.6min。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性状改良鉴定试验,5点汇总,5 点增产,平均亩产553.4kg,比第一对照漯麦4号增产5.6%,比第二对照豫麦49增产8.4%.

与对照漯麦4号相比:该品种继承了漯麦4号综合抗性优、产量高的特点,主要特征与漯麦4号基本一致,但株型略紧,产量比漯麦4号提高5.6%,容重提高16.6g,黑胚率下降5.08%。

适宜地区:河南省早中茬中高肥力地(南部稻茬麦区除外)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3日?25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8日?15日。

2.播量:高肥力地块亩播量5?6.5?,中等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延期播种时,以每推迟3天增加0.5?播量为宜。

3.田间管理:精细整地、施足底肥,一般亩施肥量:纯N12 ?,五氧化二磷7.5?,氧化钾 7.5?;前N后移,重施拔节肥,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6?;及时防治病虫害,拔节期间结合田间化学除草,适当进行化控和纹枯病的防治,后期注意天气情况及时防治白粉病和叶锈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叶面肥,以增加粒重,夺取高产。

(七)、偃育89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7

选育单位:偃师市小麦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贵农25-8/豫麦18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系,全生育期202天,比对照豫麦18早熟2天。幼苗直立,生长健壮,色浅、叶长、宽、披,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较早,抽穗早,成穗少;株高87cm, 株型松散,抗倒性一般;穗下节长,成熟落黄好;长方型穗,大穗、大粒、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容重高。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28.96万,穗粒数55.23粒,千粒重43.8g。

抗性鉴定: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中抗,对叶枯病、纹枯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86g/L,粗蛋白质含量13.48%,湿面筋含量29.3%,降落值293s,吸水率55.2%,形成时间2.2min,稳定时间1.8min,沉淀值50ml。                                         

产量结果:2004~2005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高密组区试,7点汇总,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491.9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3.6%,不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南阳、信阳组区试,8点汇总,7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384.5kg,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3.4%,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南部组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478.5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8.0%,居5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麦两熟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播量:10月15-25日均可播种;高肥力地块亩播量8-9kg,中低肥力地块可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增加0.5kg播量为宜(高肥地要控制播量预防倒伏)。

2.施肥方法:按照稳氮、增磷、补钾及补微的原则,重点是增施粗肥和磷钾及微肥。施肥量按纯含量计算,可每亩施纯氮10-11kg,纯磷6-7kg,纯钾7-8kg。采取分层施肥,即2/3做底肥,1/3撒施,利于控制群体,注重肥水调控,防止倒伏。

3.病虫防治:搞好播前药剂拌种和中后期一喷三防,重点防治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及叶枯病等。

(八)、邓麦996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8

选育单位: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周麦11号变异株系选

特征特性:属弱春早熟品系,生育期204天,与对照豫麦18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抗寒性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一般;株高84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旗叶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穗纺锤型,长芒、白粒,半角质,较饱满,容重高,黑胚率高。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39.76万,穗粒数38.8粒,千粒重39.4g。

抗性鉴定:2006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叶枯病、条锈病、叶锈病中抗,对白粉病、纹枯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809g/L,粗蛋白质含量14.9%,湿面筋含量33.2%,降落值374s,吸水率61.5%,形成时间3.5min,稳定时间3.4min,沉淀值42.5ml。                                          

产量结果:2004-2005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信阳组区试,5点汇总,3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306.4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2.6%,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6位;南阳组5 点汇总,1点增产,4点减产,平均亩产359.9kg,比对照减产2.3%,不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5位;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南阳、信阳组区试,8点汇总,8点增产,平均亩产381.6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2.6%,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南部组生试,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476.4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7.5%,居5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麦两熟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适宜播期为10月15-28日。

2.播量:高肥力地块亩适宜播量为8-9kg,中低肥力地块适当加大播量,如延期播种,每推迟3天亩播量增加0.5kg。

3.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3-4方,碳酸氢铵65kg,磷肥65kg,硫酸钾15kg,硫酸锌、硼酸各1kg;拔节前亩追尿素5-8kg;返青期前及时进行化除;注意防治病虫、草害。抽穗至灌浆期及时喷洒磷酸二氢钾,促进粒大、粒饱。

(九)、内农科201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9

选育单位:内乡县农科所

品种来源:(8941/94C20)F1/豫麦49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系,生育期206天,比对照晚熟2天。幼苗匍匐,抗寒性强,叶细短,分蘖力强,亩成穗多;植高77cm, 株型略散,抗倒性好;旗叶上举有干尖,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长方型穗,中穗、长芒、白粒,半角质、籽粒饱满。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41.26万,穗粒数35.5粒,千粒重37.2g。

抗性分析:2006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叶锈病、条锈病高抗,对叶枯病中抗,对白粉病、纹枯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质含量14.47%,湿面筋含量30.5%,降落值363s,吸水率52.5%,形成时间4.3min,稳定时间6.4min,沉淀值50.8ml。                                         

产量结果:2004~2005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南阳组区试,5点汇总,5点增产,平均亩产393.6kg,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6.9%,不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信阳组区试,5点汇总,3点增产,2 点减产,平均亩产305.9kg,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4%,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7位;2005~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南阳组区试,5点汇总,5点增产,平均亩产393.1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3.2%,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4位.

2006-2007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南部组生产试验,7点汇总,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459.6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3.7%,居5个参试品种第4位, 其中南阳4点汇总,平均亩产464.8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6.1%.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阳盆地、驻马店南部稻麦两熟区推广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10-25日均可播种,最佳播种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高中肥水地块每亩播量6-8Kg,岗坡旱薄地可适当增加播量,可晚播至11月中旬,但播量需适当加大,亩基本苗在12万左右为宜。

3.田间管理:精细整地,施足底肥,一般亩施肥量:纯氮12Kg,磷8Kg,钾6Kg,增施有机肥。播前种子翻晒,足墒下种,注意视墒补浇越冬水,孕穗灌浆水,拔节期要根据苗情适当追肥,后期及时做好一喷三防,确保丰产丰收。

(十)、洛旱7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10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温麦4号/山农45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系,全生育期228天,与对照洛旱2号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长势壮,苗脚利落,大分蘖多,抗寒性强,返青起身略晚,起身后生长发育快;植株87cm, 株型半紧凑,抗倒性一般;叶片上举,穗层不齐,成熟落黄好;长方型穗,长芒、白粒、半角质。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36.6万,穗粒数34.8粒,千粒重39.7g。

抗性鉴定:2006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叶枯病中抗,对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条锈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78g/L,粗蛋白质含量13.52%,湿面筋含量28.0%,降落值403s,沉降值47.6mL,吸水率59.7%,形成时间3.0min,稳定时间2.1min。

2006年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1.1174,抗旱级别2级,抗旱性较好。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旱地组区试,8点汇总,8点增产,平均亩产361.0kg,比对照品种洛旱2号增产7.7%,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06~2007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旱地区试,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366.5kg,比对照品种洛旱2号增产11.4%,达极显著水平,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旱地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384.4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7.7%,居4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京广线以西丘陵及旱地麦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与播量: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20日,最佳播量每亩8-10kg,晚播可适当加大播量。

2.施肥方法:可采用一炮轰的方法,把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一次深耕掩底。施肥可按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重点增施粗肥和磷钾肥,每亩施纯氮9kg,纯磷6kg,纯钾6kg。

3.病虫防治:重点防治蚜虫危害。防治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麦播种前要进行晒种和药剂拌种,拌种药剂可采用1605、乐斯本等长效农药,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预防黄矮病;第二阶段,小麦拔节孕穗期,要进行一喷三防,可用氧化乐果、粉锈宁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重点防治穗蚜、锈病和干热风危害。

(十一)、漯优7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11

选育单位:漯河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豫同843/周麦9号//豫麦2号/千斤早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系,生育期228天,与对照洛旱2号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苗势壮,苗脚利落,抗寒性一般,返青起身快,分蘖力强,成穗数中等;株高83cm, 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好;旗叶短上举,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长方型穗,长芒、白粒,半角质,千粒重高,商品性好。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37.6万,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8.8g。

抗性鉴定:2006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条锈病高抗,对叶锈病、叶枯病中抗,对白粉病高感,对纹枯病中感。

品质分析:200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容重796g/L,粗蛋白质含量14.31%,湿面筋含量29.2%,降落值358s,吸水率56%,形成时间2.2min,稳定时间1.6min,弱化度142,沉淀值65.2ml。

2006年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0.9143,抗旱级别3级,抗旱性中等。

产量结果:2003~2004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旱地组区试,10点汇总,8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380.7kg,比对照品种豫麦2号增产5.7%,达显著水平,居10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4~2005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旱地区试,10点汇总,8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350.6kg,比对照品种洛旱2号增产5.8%,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05~2006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旱地区试,8点汇总,6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360.1kg,比对照品种洛旱2号增产7.5%,达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旱地组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380.2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5%,居4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京广线以西丘陵及旱地麦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15-2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高肥力地块每亩播量6-7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3天亩播量增加0.5kg为宜。

3.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肥量: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7.5kg。冬前保证全苗、壮苗,浇越冬水,及时划锄,松根除草,或化学除草。返春拔节后看苗情每亩追施尿素3?5kg。4月上中旬喷施粉锈宁,防治白粉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以增加粒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