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甘肃 » 正文

2007年甘肃审定小麦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842
 

(1)审定编号: 甘审麦2007001

品种名称: 临麦33号

选育单位: 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临夏农科所1994年以自配的杂种后代F2(92元-11)为母本,从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小麦室引进的抗锈材料贵农20为父本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原代号:9414-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生育期94-115天,株高80-106cm,幼苗直立,株型紧凑,群体结构较好,分蘖成穗率高。长芒、颖壳(白+紫),穗纺锤形,穗长9-11cm,每穗结实粒数39-50个,千粒重38-46g,容重754-790g/升,籽粒为卵圆,红粒,半角质。2005年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测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和菌表现抗病,成株期对条中32号表现轻度感染,对条中29号、31号、水4、水7、水14、混和菌均表现免疫,总体表现免疫到中抗水平。中抗白粉病,兼抗赤霉病,抗叶枯,落黄正常。2006年经国家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含粗蛋白11.13%,湿面筋24.90%,沉降值19.3ml,面团形成时间1.7min,稳定时间0.9min。属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品种,适宜制做饼干、糕点等食品。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3.8kg, 2004年全省多点生产试验示范中平均亩产329.7kg,较对照增产5.37%。

栽培要点:1、适期早播:一般在3月上旬播种为宜,即当土壤解冻10cm左右时进行播种。2、合理施肥:在施足有机肥每亩6000kg的基础上,亩施磷酸二铵15kg,过磷酸钙30kg,在苗期结合灌水每亩追施硝铵3-5kg。3、田间管理;生育期间根据土壤墒情调整灌水次数,并中耕除草,抽穗前用40%的氧化乐果50毫升/亩和50%的抗蚜威乳油20g/亩混合喷施1-2次,防治蚜虫危害,确保丰收。4、适时收获:在籽粒蜡熟末期适时收获,脱粒、凉晒至籽粒水分13-14%时包装贮藏。

适宜范围:适宜在临夏、临洮、渭源及省内同类地区种植。

(2)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2

品种名称:武春4号

选育单位:古浪县良种繁殖场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从1985年用六亲本复合杂交的组合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原代号:858-40。

特征特性:春性,幼苗生长势强,叶片上举,大小适中,叶色深绿;株形紧凑,茎杆粗、硬,根系发达、须根多、抗倒伏。株高73-80cm ,平均75cm ;穗长8.5-11 .8cm ,平均9.4cm ,纺缍形穗,成熟后穗呈银灰色;小穗数16.8个,结实小穗16.2个,不孕小穗0.6个,穗粒数45-58个,平均51.4粒,小穗粒数2-5个,平均3.2个,穗粒重1.8-3 .1g ,平均2.4g ,千粒重50-56g ,平均53g ,容重781-896g/升,平均843g/升;籽粒卵形,粒较短,颜色为浅红,腹沟较浅,角质。生育期98天,比宁春4号早3天,属中早熟品种。该品系经省农科院测试:粗蛋白含量18.62%,湿面筋35.2%,沉降值56.7毫升,赖氨酸含量0.55%。

产量表现:2001?2002年两年省西片春小麦区试平均产量469.62kg/亩,较对照高原602增产0.01%。2002-2006年四年生产试验平均498.74kg/亩,较当地对照增产11.4%。

栽培要点:1.精细整地,重施有机肥,配方使用化肥,有针对性的使用微肥。2.精量播种,合理密植,基本苗36-40万/亩为宜。3. 适时早播,早灌头水;两叶一心灌头水,同时追施追肥的75%化肥,二水追施25%化肥,以保证全生育期不脱肥。

适宜范围:适宜于张掖、民乐、武威、白银等地区种植。

(3)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3

品种名称:定丰11号

选育单位: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从1982年甘肃省农科院引进的一批携带TaI雄性不育基因材料73-3/墨它,用自育品种定丰1号转育轮回选育而成。原代号:87(15)。

特征特性:春性,幼苗半匍匐,叶色绿,宽窄适中;生育期101-116天,中熟,分蘖力强。株高115cm左右,株形紧凑。穗长7.8-9 .8cm ,纺缍形穗,有绒毛;小穗数13.8-15.6个,穗粒数36-43个,千粒重38.1-41.0g ,平均39.48g ,容重779-806g/升,平均792.5g/升;籽粒红色角质。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2.56%,湿面筋27.1%,沉降值25.2ml,形成时间2.7min,稳定时间3.6min。该品种成株期对条中32号、水4和水14表现免役,对条锈病混合菌也表现免役。

产量表现:2001-2003年定西地区区试折合产量249.06kg/亩,较对照渭春1号平均增产12.9%。

栽培要点: 1.旱地亩播22-25万粒为宜,二阴旱地亩播25-28万粒为宜。2.氮磷配比,加大磷肥投入,适当施用种肥。3.及时防止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宜于定西市二阴旱地及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种植

(4)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4

品种名称:中梁25号

选育单位: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该品种于1993年以八倍体小偃麦中间材料中四与普通小麦复合杂交所得的92348F1为母本,92553F1为父本进行二次杂交,并经多年选育而成。原代号:中梁93646-13-6-2。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生长匍匐,分蘖力强,叶披垂,叶色深绿。株高100cm,秆细而韧,抗倒伏,成穗率高,株型紧凑,生长整齐,落黄好。穗长7.4cm,穗白色,无芒;籽粒红色、卵圆型;每穗结实小穗14.4个,穗粒数30.8粒;千粒重37.6g,容重789.7g/l。生育期265天。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5年测定:粗蛋白含量13.16%,湿面筋含量21.3%,沉降值23.2ml,形成时间2.6min,稳定时间2.6min,拉伸面积36cm2,最大延阻抗力170EU。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条锈病混合菌免役,成株期对条中29号、洛13Ⅲ表现免疫,对条中31号、32号表现中感-中抗,对水3和水14及混合菌表现感病。轻感白粉病。

产量表现:2002?2003年两年区试平均产量345.8 kg/亩,较对照咸农四号增产16.9%。

栽培要点:播种时要求多施农家肥,施足底肥,氮、磷肥配合施用,适时播种;返青后视苗情早施追肥,抽穗后注意防蚜,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适宜于天水市渭河流域及周边部分类似地区(陇南、平凉、定西冬麦区)海拔1500-2000 m的干旱、半干旱、半二阴山区等种植。

(5)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5

品种名称:中梁26号

选育单位: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该品种于1991年以兰天1号、8619-52、山农8057、Ciemenp等6个亲本材料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其组合为(兰天1号×8619-52)×[(山农8057×临汾82-5015)×(Ciemenp×8W5015)]。原代号:中梁91250-1-2-1-1-1-3。

特征特性:强冬性,幼苗生长匍匐,叶片披垂,绿色;株高平均107.0cm,穗长7.5~10.5 cm,穗白色,无芒,籽粒红色,卵圆形;每穗结实小穗14.7个,平均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2.8g,容重平均813.0g/l,株型紧凑,生长整齐。生育期263天。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4年测定:粗蛋白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2.6%,赖氨酸0.43%,沉降值41.8ml,吸水率65.0%,形成时间3.4min,稳定时间2.9min,拉伸面积68cm2,容重813.0g/L。2001?2002年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苗期对条锈病混合菌感病,成株期对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1号、32号、水3和水14及混合菌表现免疫。

产量表现:2002~2004年度天水市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331.21 kg/亩 ,较对照咸农四号增产8.13%。2001~2002年度生产示范中平均产量350.0 kg/亩 ,较对照咸农四号增产10.8%。

栽培要点: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植密度以25万~30万株/亩 为宜,薄地应适当增加播量。施足底肥,氮磷肥配合施用。基施农家肥4500/亩、尿素23kg/亩、过磷酸钙40kg/亩 ,或施尿素15 kg/ 亩 、磷酸二铵20 kg/ 亩 。返青后视苗情早追肥,拔节至抽穗期可叶面喷施2~3g/kg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抽穗后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g对水50 kg喷雾防治白粉病1~2次,用40%氧化乐果乳油40ml/ 亩 对水适量喷雾防治蚜虫1~2次。

适宜范围:适宜于天水市渭河流域海拔1500-2000米的干旱及半山区、二阴山区及旱川地种植,亦适宜于周边部分地区干旱及半山区、二阴山区示范种植。

(6)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6

品种名称:平凉43号

选育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1982年选用长武131作母本,以82(51)-9-5-3-2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原代号:陇麦862。

特征特性:强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78.18?,穗长方形,长芒白壳,平均穗长8.0?,平均小穗数15个,穗粒数41粒,白粒角质,椭园形,单粒重平均36.01g,千粒重36.1g,容重728.5g/L,成穗数平均36.24万/亩。抗冻耐旱性好,成熟落黄正常,不早衰,生育期280天。容重772.8g/L。2003年经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分析:籽粒粗蛋白含量15.76%,赖氨酸含量0.47%,湿面筋含量29.3%,沉降值55。经2004年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苗期对条锈混合菌感病,成株期对条中29、洛13Ⅲ、32号、水3表现免疫-中抗,对条中31号和混合菌均表现感病,水14表现中抗-中感。

产量表现:2001-2003三年省区试平均亩产282.38kg,比对照西峰20号增产5.48%。

栽培要点:(1)适期精量播种:陇东旱肥地抢墒于9月15日至20日播种,川水地适墒或提前浇水于9月20至25日播种,每亩播12.5-15.0,地膜覆盖地亩播10.0-12.5为宜。(2)播种方式:旱肥地采用沟播式膜侧种植方式,川水地采用畦播效果较佳。均采用相配套的农机具进行播种。(3)施肥方式:施氮增磷,补施微量元素,依土壤状况配方平衡施肥,每亩一般施农家肥5000,尿素12.5,磷酸二铵15.0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4)灌水方法:视墒情,冬前灌水最好于十一月中旬至下旬。(5)防虫治病,实施全程保健栽培:早春抓一喷三防,要注意孕穗至灌浆期的“三喷”,防病虫,护茎叶,养根系,主攻穗粒重。(6)及时收获,确保丰产。

 适宜范围:适宜在陇东旱肥地、川水(台)地种植。

(7)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7

品种名称:平凉44号

选育单位: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1994年选用从长武农技中心引进的85加1-3做母本,平凉41号做父本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陇麦157。

特征特性:属普通型冬小麦,强冬性,幼苗半匍匐,生育期278.7天,属中熟冬小麦品种。株高75.9-91.2,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穗长平均7.5,小穗数平均13.6个。白粒硬质,籽粒椭圆形,千粒重48.8g,容重786.1g/L,越冬率91.3%。经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10.92%,赖氨酸含量0.31%,湿面筋含量18.07%,粗淀粉含量68.1%。抗冻抗旱性强,耐瘠薄,对条锈病表现免疫到中抗水平。

产量表现:2002-2004年省陇东片区试平均亩产286.93kg,比对照西峰20号增产8.17%。

栽培要点:(1)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雨后耙耱。播前每亩一般施农家肥5000kg,尿素7.5kg,磷酸二胺15kg;返青期每亩追施氮肥7.5kg,灌浆初期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2)适期适量播种:陇东地区旱地抢墒9月中下旬播种,每亩播12.5-15.0kg为宜,山塬旱地最好采用沟播种植方式,以达到旱年增产,多雨防倒伏的目的。(3)返青期适时适墒镇压,中耕锄草。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促控结合,及时防虫治病。(4)及时收获:该品种成熟时口较松,应及时收获,以达到丰产丰收。

适宜范围:适宜在陇东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以及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8)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8

品种名称:宁麦5号

选育单位:宁县农技中心

品种来源:1994年以XS117-0-29为母本,庆农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9425-2-3-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强冬性,普通型小麦,生育期274天,中熟品种。幼苗匍匐健壮,分蘖力强,叶色浓绿,抗寒性好,春季返青早,抗春霜冻。株高80-100cm,植株长相清秀,茎叶表面腊质明显,抗旱性强。叶较直立且适中,透光性好,叶片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成穗率高。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结实性好,穗长7.3cm,每穗小穗数13-15个,穗粒数较稳定,每小穗结实3-4粒,口紧不易落粒。穗粒数30-40粒,籽粒饱满,容重814.06g/L,千粒重32-40g,浅红色,角质,腹沟浅。含粗蛋白13.55%,湿面筋31.1%,沉降值24.2ml。抗锈性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高抗,成株期对条中31号、水5、水7表现免疫,对条中32号、水4、水14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到中抗。

产量表现:2004-2006年省区试平均亩产275.46kg,比对照西峰20号增产5.48%。

栽培要点:①以9月中旬播种为宜,亩播量11kg,基本苗25万-30万株。②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亩施农家肥3000kg,尿素或硝铵8-10kg,普通过磷酸钙50kg,翌春返青后每亩再追施尿素7.5kg。③加强田间管理,冬前地表干燥时镇压,返青后除草、松土,拔节至中后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以增加粒重。

适宜范围:适宜在陇东旱原、山地及周边同类地区种植。

(9)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9

品种名称:兰天18号

选育单位: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天水农校

品种来源:该品种由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和天水农校合作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Flinor/洛夫林13,母本为国际上持久抗性品种。原代号:97-31。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96~99cm。有效分蘖0.93~1.07个。株型紧凑,叶片绿色,半下披。穗长方形,顶芒,白壳。穗长5.5~5.9cm,小穗数12.08~13.80个,穗粒数28.35~35.40粒。千粒重41.0~43.38g,籽粒红色,半硬质。含粗淀粉73.87%,粗蛋白14.68%,赖氨酸0.47%,湿面筋22.57%,沉降值42.3mL。生育期280.5~383.8天,中熟,抗寒抗旱,茎秆坚韧抗倒伏。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抗锈性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近免疫,成株期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及混合菌全部免疫,属全生育期抗病的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5年参加天水市高山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72.2kg,较对照中梁22号增产15.75%。2005、2006年生产示范中,亩产260.0~450.0kg,增产幅度10.6~28.57%。

栽培要点:以亩播35~40万粒、确保30~35万基本苗为宜,播种量一般可掌握在13~16kg。97-31丰产性好,具增产潜力,应增施基肥,氮磷配合施用。在拔节期间趁雨追施化肥,一般可亩施尿素5~10kg。

适宜范围:主要适种区为天水市的高山区、二阴半山区及陇南市礼县、西和等县的高、半山区。宜在锈菌越夏区种植,锈菌越冬区不予推广。

(10)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10

品种名称:兰天19号

选育单位: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天水农校

品种来源: 该冬小麦新品种由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和天水农校合作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Mega/兰天10号,母本含有效抗条锈基因Yr12。原代号:95-3-28。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90~105cm。株型半紧凑。叶色蓝绿,茎叶表面有蜡质,叶姿半下披。穗长方形,白壳,顶芒。有效分蘖平均1.19个。穗长6.38~7.05cm;小穗数14.38~15.30个;穗粒数32.85~36.0粒;千粒重47.85~48.43g。籽粒白色,卵圆形,半角质,含粗蛋白14.26%,赖氨酸0.45%,粗淀粉73.85%,湿面筋23.53%,沉降值46.5ml。生育期平均278.75天,中熟。抗寒抗旱。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抗锈性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近免疫,成株期对条中 29号、31号和致病类型水4、水7和水14以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对条中32号表现免疫到中抗。叶片功能期长,落黄性好。

产量表现:2004~2006年参加天水市和省陇南冬小麦高山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91.7kg,较中梁22号增产19.46%。2006年生产示范中亩产300.0~532.5kg,增产幅度13.3~30.7%。

栽培要点:陇南以亩播35~40万粒,确保30~35万基本苗为宜。1.籽粒较大,需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可亩播14~18kg。2.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宜增施基肥,氮磷配合施用,拔节期间趁雨追施基肥,一般可亩施尿素5~10kg。3.籽粒休眠期短,遇连阴雨易穗发芽,应在成熟后及时收获。

适宜范围:主要适种区为天水市及陇南市礼县、西和高山区及二阴半山区。宜在条锈病越夏区种植,越冬区不宜推广。

(11)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11

品种名称:兰天20号

选育单位: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天水农校

品种来源: 该品种由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和天水农校合作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Cappelle Desprez(含有效抗条锈基因Yr16)/兰天10号。原代号:96-22-1-1。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约100cm。有效分蘖平均1.45个。株型紧凑,叶片绿色半下披。穗长方形,白壳,顶芒。穗长6.23~6.28cm;小穗数14.0~14.75个;穗粒数30.85~34.90粒;千粒重15.30~48.08g。粒红色,半角质,含粗蛋白15.05%,赖氨酸0.41%,粗淀粉74.23%,湿面筋23.25%,沉降值29.5ml。生育期280.5天,中熟偏晚。抗寒抗旱,茎秆坚韧抗倒伏。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抗锈性鉴定,苗期对混合菌免疫,成株期对条中31号、32号和致病类型水4、水7和水14以及混合菌免疫,对条中29号中感,但普遍率及严重度低。叶片功能期长,落黄性好。

产量表现:2004~2006年参加天水市和省陇南片区试,两年平均亩产379.1kg,较对照中梁22号增产15.61%。2005、2006年生产示范中285.0~527.9kg,增产幅度12.1~29.5%。

栽培要点:籽粒较大,需适当增加播种量,以亩播35~40万粒、确保30~35万基本苗为宜,播种量一般可掌握在14~18kg。因丰产性好,具增产潜力,应增施基肥,氮磷配合施用。在拔节期间趁雨追施化肥,一般可亩施尿素5~10kg。

适宜范围:主要适种区为天水市及陇南市礼县、西和等县的高山区和二阴半山区。宜在锈菌越夏区种植,锈菌越冬区不予推广。

(12)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12

品种名称:兰天21号

选育单位: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天水农校

品种来源:该品种由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和天水农校合作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95-173-4/保丰6号,原代号96-473。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平均90.88cm。有效分蘖平均1.35个。株型紧凑,叶片绿色半下披。穗长方形或棍棒形,白壳,顶芒。穗长5.50~6.88cm;小穗数13.75~15.50个;穗粒数33.75~39.50粒;千粒重43.0~46.33g。粒红色,半硬质,含粗蛋白14.62%,赖氨酸0.46%,粗淀粉64.16%,湿面筋26.65%,沉降值41.2ml。生育天数平均265.63天,早中熟。抗寒抗旱,茎秆坚韧抗倒伏。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抗锈性鉴定,苗期对混合菌中抗~中感;成株期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全部免疫,对混合菌近免疫~中抗。叶片功能期长,落黄好。

产量表现:2004~2006年参加天水市及省陇南片半山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68.95kg,较对照咸农4号增产16.04%。2006年生产示范中,亩产280.0~562.9kg,增产幅度10.0~28.6%。

栽培要点:亩播以35~40万粒和确保30~35万基本苗为宜,一般亩播种量可掌握在14~18kg。增施肥料以基肥为主,氮磷配合施用,拔节期间趁雨追施尿素5~10kg。由于复粒性不强,应在籽粒腊熟期、茎叶转黄时及早收获,拉运时注意轻拿轻放,以免因落粒造成损失。

适宜范围:主要适种区为天水市及陇南市礼县、西和海拔1300~1600m的半山区。宜在锈菌越夏区推广,不宜在锈菌越冬区种植。

(13)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13

品种名称:兰天22号

选育单位: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天水农校

品种来源:该品种由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和天水农校合作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德国2号/兰天11号。原代号:96-96。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约110cm。有效分蘖平均1.35个。株型半紧凑,叶片绿色半下披。穗长方形,白壳,顶芒。穗长6.33~8.13cm;小穗数14.5~15.5个;穗粒数33.25~36.75粒;千粒重44.05~44.33g。粒红色,半硬质,含粗蛋白15.68%,赖氨酸0.53%,粗淀粉70.93%,湿面筋24.56%,沉降值31.0ml。生育天数平均268.1天,抗寒抗旱。植株茎秆坚韧性好,较抗倒伏。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抗锈性鉴定,苗期对混合菌中感,成株期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和混合菌全部免疫。叶片功能期长,落黄性好。

产量表现:2004~2006年参加天水市和省陇南片半山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366.45kg,较对照咸农4号增产15.25%。生产示范中亩产280.0~410.0kg,增产幅度10.7~19.3%。

栽培要点:以亩播32~36万粒和确保28~32万基本苗为宜,一般亩播种量可掌握在14~16kg。施肥一般以基肥为主,氮磷配合施用,拔节期间视苗情趁雨追施化肥,一般用量以每亩不超过5kg尿素为宜。由于植株较高,后期应注意防止倒伏。

适宜范围:主要适种区为天水市及陇南市礼县、西和的半山区,尤其适于土壤肥力中等及较瘠薄的地块种植。宜在锈菌越夏区推广,不宜在锈菌越冬区种植。

(14)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14

品种名称:兰天23号

选育单位: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天水农校

品种来源:该品种由兰州商学院小麦研究所和天水农校合作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SXAF4-7/87-121。原代号:96-86。

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冬性。株高平均87.91cm。有效分蘖平均1.56个。株型紧凑,叶片较小,旗叶上举。穗长方形,白壳,顶芒。穗长6.0~8.29cm,平均7.56cm;小穗数13.0~19.0个,平均15.7个;穗粒数28.0~54.0粒,平均37.65粒;千粒重41.4~48.5g,平均44.22g。粒红色,半硬质,含粗蛋白13.64 %,赖氨酸0.42 %,粗淀粉67.43 %,湿面筋25.0%,沉降值54.5 ml。生育期平均242.71天,早中熟。抗寒性较强,茎秆坚韧抗倒伏。中抗白粉病。抗锈性鉴定,苗期对条锈病混合菌中感,成株期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免疫,对混合菌表现近免疫至高抗。

产量表现:2004~2006年参加天水市和省陇南片川区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02.6kg,较对照增产28.9%。

栽培要点:以亩播38~42万粒和确保34~36万基本苗为宜,一般亩播种量可掌握在15~17kg之间。施肥以基肥为主,氮磷配合施用,拔节期间结合灌水增施化肥,抽穗期间酌情考虑是否灌溉和施肥。高肥力的地块生育后期应控制水肥,以防倒伏。

适宜范围:主要适种区为天水市及陇南市礼县、西和等地的川区。宜在锈菌越冬区推广,不宜在锈菌越夏区种植。

(15)审定编号: 甘审麦2007015

品种名称:静麦2号

选育单位:静宁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1997年从84-212品系变异单株中经系统选育而来。原代号:静冬9717。

特征特性:冬性,生育期281~292天,属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芽鞘白色,叶片绿色,叶相半披,宽叶,株型半松散,株高90~100?,秆粗,单株分蘖1~3个,分蘖成穗率47.1%。穗圆锥形,穗长6.5~7?,小穗数15~17个,穗粒数35~47粒,无芒,白壳。籽粒椭圆形、红色、腹沟较浅、角质,饱满。成熟落黄好,口较紧,千粒重43~48g,容重814.5g/L,出粉率86.4%。2003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蛋白质15.47%,湿面筋35%,沉降值37.2ml,吸水率63.9%,面团形成时间3.7 min,面团稳定时间3.0min。抗倒伏、抗青干。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高抗黄矮病、根腐病。2002~2003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慢条锈病,免疫秆锈病。

产量表现:2000~2003年区试中三年平均产量341.4kg/亩,比对照陇原936增产2.65%。

栽培要点:9月中下旬播种,亩播量15~17.5kg,播前用15%的粉锈宁拌种;膜侧种植,亩播量12.5kg。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返青后亩追施尿素10kg;孕穗开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宝等叶面肥料进行补充,防止脱肥早衰。

适宜范围:适宜于静宁、庄浪、通渭、陇西、定西以及周边同类地区川水地、山台地种植。

(16)审定编号: 甘审麦2007016

品种名称:武都16号

选育单位: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陇南市农科所1991年以7930-2为母本,以小白冬麦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92-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冬性,幼苗半直立,生育期199天,株高100cm,株型紧凑,单株分蘖2-3个,分蘖率41.01%。顶芒、白颖壳,穗长方形,穗长8.5cm,每穗结实粒数48个,籽粒为卵圆,红粒,半角质,千粒重43g。2005年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条锈表现感病;成株期对水4表现免疫,对条中32号表现高抗,对条中29号、31号表现中抗,对洛13Ⅲ、混和菌表现感病;总体表现中抗到感病水平,但严重度和普遍率相对较低。2006年经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测定:含粗蛋白13.7%,赖氨酸0.48%,湿面筋23.6%,沉降值50.8ml。

产量表现:2001?2002两年参加陇南市冬小麦川区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3.0kg,比对照绵阳28号亩产192kg增产42.2%。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 :陇南市半山、丘陵区(海拔1300-1600米),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为宜,1300米以下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为宜。2、合理密植:川坝河谷区亩基本苗保持在30-32万之间,亩播量15kg;半山、丘陵区亩基本苗保持在35万左右,亩播量17.5kg。3.施肥:亩施农家肥3500-4500kg,亩施磷酸二铵15-20kg或过磷酸钙40kg,钾肥7.5kg。4.灌水:根据土壤墒情灌水2-3次。5.田间发生白粉病时用25%的粉锈宁乳油30-40g,加水15kg喷施防治。

适宜范围:适宜在陇南市文县、武山、康县等河谷川坝和半山干旱区推广种植。

(17)审定编号: 甘审麦2007017

品种名称:陇鉴9821

选育单位: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

品种来源:亲本为洮157(来自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供体材料为高粱(品种为熊岳253,来自天水市农科所),1998年通过外源DNA花粉管导入技术,提取高粱的总体DNA为供体,导入受体品种洮157中,经连续7年的田间鉴定筛选而成。原代号:98保2-1。

品种特性:冬性,幼苗浓绿色,生长习性半匍匐,生长势强,平均生育期257天,株高95-103cm,无芒,白壳,穗长方型,平均穗粒数32.1粒,平均穗长7.6cm,每穗结实小穗15-18个。千粒重41.8g,红粒,角质。经甘肃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测定,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4.54%、赖氨酸含量0.43%、湿面筋含量27.7%、沉降值51.2ml。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2001-2004年连续4年在甘谷接种鉴定,对锈病条中29号、洛13Ⅲ、洛13Ⅷ、30号、31号、32号及致病类型水4、水11、水14、HY4、HY7、HY8和混合菌,均表现中抗-中感水平。

产量结果: 2002-2004年参加天水高山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318.2 Kg/亩,较对照中梁22增产3.06%。2002-2004年在甘谷县、秦州区及临洮县进行了生产试验和示范,分别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2.11%- 55.89%。

栽培要点:一般基施农家肥5000kg/亩,尿素15-20kg/亩,普通过磷酸钙40.0-60.0kg/亩,返青前追施尿素15-20.0kg/亩。10月中旬播种,播量按保苗30-35万/亩确定;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锄草及适时收获,以确保丰收。

适宜范围:适宜在陇南市的西和、礼县低海拔川水地和二阴山区及定西市的临洮县,临夏州的康乐等部分水地种植。也可在天水市的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秦州区、清水县、秦安县等半山区及二阴山区推广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