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广东 » 正文

2005年广东审定玉米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1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677
 

正甜38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集团良种苗木中心

品种来源:A6/B5//C4

特征特性:甜玉米三交种。秋植全生育期75~77天,比穗甜1号迟熟2~3天。株高适中,生长势强,植株壮旺,叶片宽厚青绿,后期保绿度好,植株高203~223厘米,穗位高65~80厘米,穗长19.9~21.2厘米,穗粗4.6~4.9厘米,秃顶长1.8~2.1厘米,单穗鲜重280~304克,千粒重296.7~327克,出籽率67.4%~71.0%,一级果穗率71.8%~78.3%。果穗圆筒,籽粒黄色,可溶性糖含量16.9%~18.3%,果穗长、籽粒多,甜度较高,皮厚中等,适口性中等。抗病性和抗倒性较强,适应性较好。

产量表现:2002、2003年两年秋季参加省甜玉米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811.8公斤和940.42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10.06%和17.91%,2002年增产不显著,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3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85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与其它玉米品种隔离种植,以防串粉;⑵以沙壤土为好,在pH值6~7,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的地方种植;⑶深耕、施足基肥,按120厘米起畦,双行植,株距25厘米左右,行距90厘米左右,每亩3000株左右;⑷施足基肥(占40%),轻施苗肥(20%),重施攻穗肥(40%),每亩总施肥量为尿素30~4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20~25公斤;⑸苗期需水量较少,孕穗期需水增加,灌浆期需水最多,根据各时期特点,合理灌溉,注意防渍排水;⑹注意防治玉米螟;(7)授粉后20天左右即可收获上市。

制种技术要点:⑴空间隔离500米以上,或时间间隔30天以上;⑵父本先播3天后,再播母本;⑶父母本行比1:5,加强人工授粉,父本授粉后即时收割;⑷母本及时、彻底除雄,父、母本分别于苗期、花期、收获期去杂除劣。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正甜38为甜玉米三交种。秋植全生育期75~77天,比穗甜1号迟熟2~3天,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16.9%~18.3%,皮厚中等,适口性中等,秃顶长1.8~2.1厘米,大田表现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明甜6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2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台选-5/黄金选-92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全生育期76~78天,比穗甜1号迟熟3天。植株高219~240厘米,穗位高83~100厘米,穗长18.5~21.7厘米,穗粗4.8~5.2厘米,秃顶长2.2~2.6厘米,单穗重262~322克,千粒重364.2~384克,出籽率67.4%~67.7%,一级果穗率67.0%~75.5%。籽粒黄色,可溶性糖含量16.6%~17.2%。植株壮旺,粗生粗长,叶色青浓,后期保绿度好,甜度中等,皮厚中等,适口性中等。田间调查抗大、小斑病和纹枯病,其它病害发生轻,抗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2、2003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822.20公斤和959.82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12.02%和20.34%,2002年增产不显著,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3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876.5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与其它玉米品种隔离种植以防串粉;⑵对土壤质地要求不严,但以沙壤土为好,pH6~7.5;⑶耕地要求两犁,两耙,起畦双行植,畦宽4尺,双行单株植,亩植2800~3200株;⑷施足基肥(占40%),轻施苗肥(占20%),重施攻穗肥(占40%),全生产期施肥总量视土壤肥力而灵活掌握,一般N:40斤,P2O5:20斤,K2O:30斤,配合其它生长调节剂使用;⑸湿润灌溉,做好防旱、防涝;(6)注意防治玉米螟虫。

制种技术要点:⑴空间隔离500米以上,时间隔离30天以上,屏障隔离50米以上;⑵错期播种,父本分两期,第一期比母本早播一叶龄,第二期与母本同期播;⑶父母本行比1:5,加强人工辅助授粉;⑷母本及时、彻底去雄,并做好去杂、去劣、去病工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明甜6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6~78天,比穗甜1号迟熟3天,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16.6%~17.2%,皮厚中等,适口性中等,秃顶长2.2~2.6厘米,大田表现抗大、小斑病和纹枯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正甜48(原名新世纪二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3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集团良种苗木中心

品种来源:美甜选-17/超甜38选-5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全生育期75~76天,比穗甜1号迟熟1~3天。植株高211~232厘米,穗位高82~90厘米,穗长16.7~20.0厘米,穗粗4.5~4.8厘米,秃顶长1.0~1.2厘米,单穗鲜重201~305克,千粒重332.2~369克,出籽率69.9~70.0%,一级果穗率51.8%~76.8%。可溶性糖含量18.3%~19.9%。株型半紧凑,生长旺盛,叶色青绿,抗病性和抗倒性较强,后期保绿度好。果穗圆筒,穗型美观,商品性好,籽粒黄色、饱满,甜度较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田间调查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2、2003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736.38公斤和921.53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0.32%和15.54%,2002年增产不显著,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3年秋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87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与其它玉米品种隔离种植以防串粉;⑵对土壤质地要求不严,以沙壤土为好,pH6~7.5;⑶耕地要做到两犁两耙,起畦双行种植,畦宽4尺,双行单株植,小行距1尺,大行距3尺,株距0.8尺,亩植3000~3300株;⑷施足基肥(占40%),轻施苗肥(占20%),重施攻穗肥(占40%),全生育期施肥总量约为N:35斤,P2O5:15斤,K2O:25斤,配合其它微量元素肥料;⑸前期需水较少,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较多,雨天注意排除积水;⑹注意除蘖打杈;(7)注意防治玉米螟虫,重点防治于植株大喇叭口期施放杀虫药毒土于心叶内。

制种技术要点:⑴空间隔离500米以上,时间隔离30天以上,屏障隔离50米以上;⑵母本比父本早播2~5天,叶龄相差约为0.5~1叶;⑶父母本行比为1:5;⑷母本及时、彻底去雄,父母本分别于苗期、花期、收获期去杂去劣;⑸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正甜48为甜玉米单交种。秋季生育期75~76天,比穗甜1号迟熟1~3天,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18.3%~19.9%,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秃顶长1.0~1.2厘米,大田表现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新美夏珍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4

选育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鲜美种苗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XM-06/XM-18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全生育期75~76天,比穗甜1号迟熟2~4天。植株高223~239厘米,穗位高72~91厘米,穗长19.4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长0.8厘米,单苞鲜重312克,千粒重391~393克,出籽率72.58%~72.69%,一级果穗率82%~85%。可溶性糖含量18.5%~18.8%,皮厚53.4微米,适口性88.5分。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特别好,整齐度好,果穗美观,籽粒淡黄色、饱满、排列整齐,商品性好。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好。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966.29公斤和968.44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21.15%和12.80%,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4年增产显著。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049.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与其他种类玉米隔离种植,以防串粉;⑵施足基肥,亩施过磷酸钙50公斤,复合肥15公斤,腐熟的有机肥;⑶亩植3000株为宜,行距75厘米,株距30厘米;⑷苗期注意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玉米螟;⑸一般授粉后20~25天收获。

制种技术要点:⑴隔离条件至少有500米的空间隔离或一个月的时间隔离;⑵在育苗期、拔节期、开花吐丝期以及采收期等各个阶段,严格去杂,母本除雄要及时、干净、彻底;⑶保证开花授粉时期避开高温干旱及阴雨,种子干燥处理阶段避免多雨季节,以秋制,即七月前后播种为主选;⑷采用人工授粉。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新美夏珍为甜玉米单交种。秋季生育期75~76天,比穗甜1号迟熟2~4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18.5%~18.8%,皮薄,适口性较好,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金师王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5

选育单位:广州市兴田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F83/H9308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为75~78天,比穗甜1号迟熟3-6天。植株高208厘米左右,穗位高71.3~74厘米,穗长20.8~21.4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长1.3厘米,单苞鲜重342~353克,千粒重368~374克,出籽率70.3%~72.3%,一级果穗率85%,可溶性糖含量17.2%~18.3%,皮厚62.2微米,适口性86.3分。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整齐度好,生长势强,果穗筒型、籽粒黄色、整齐、饱满。中抗纹枯病,抗小叶斑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好。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994.78公斤和1039.16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22.72%和21.03%,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077.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与其他种类玉米隔离种植,以防串粉;⑵亩用种量直播约1公斤左右,每穴播2~3粒,亩植3200~3500株;⑶重基肥,早追苗肥催壮苗,保全苗,重施攻穗肥夺高产;⑷保持生长期土壤湿润,开花授粉期及籽粒灌浆期要保证水分供应,做好培土和排除积水的工作;⑸大喇叭口期间重点防治螟虫。

制种技术要点:⑴与其它玉米距离500米以上或天然隔离区内,时间隔离30天以上;⑵育苗移栽,母本比父本早播4天,父母本种植行比1:4为宜;⑶苗期至抽雄前做好去杂、去劣,母株带1~2叶去雄,辅以人工授粉;⑷父本提前收获并清除干净,母本收获后,剔除不良或表现不一致的鲜苞。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师王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5~78天,比穗甜1号迟熟3-6天,丰产性突出,可溶性糖含量17.2%~18.3%,皮薄,适口性较好,秃顶长1.3厘米左右,中抗纹枯病、抗小叶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南甜3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6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品种来源:A4/南选26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3~74天,与穗甜1号相当。植株高204厘米,穗位高67~70厘米,穗长19.8~21.5厘米,穗粗5.0~5.2厘米,秃顶长1.6~2.3厘米,单苞鲜重307~322克,千粒重369~374克,出籽率65.3%~67.3%,一级果穗率73%~80%,籽粒黄色,可溶性糖含量17.6%~17.9%,皮厚67.1微米,适口性84.5分。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抗倒性较强,适应性较好。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928.16公斤和934.69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增产16.37%和8.86%,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4年增产不显著。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044.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与其它玉米品种隔离种植,以防串粉;⑵注意防治病虫害和适时采收。

制种技术要点:⑴隔离条件500米以上空间隔离或30天以上的时间隔离,或采用障碍物隔离;⑵母本比父本早3天播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南甜3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3~74天,与穗甜1号相当,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17.6%~17.9%,皮较薄,适口性较好,秃顶长1.6~2.3厘米,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甜10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022/794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6~77天,比穗甜1号迟熟3~5天。植株高222~224厘米,穗位高83.4~96厘米,穗长20.6~22.5厘米,穗粗5.2~5.3厘米,秃顶长1.4~1.7厘米,单苞鲜重357~376克,千粒重391~409克,出籽率69.6%~71.7%,一级果穗率85.0%。籽粒黄色,可溶性糖含量17.7%~19.0%,皮厚63.0微米,适口性86.4分。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植株整齐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好。果穗长粗,籽粒饱满。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1052.04公斤和1104.73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31.09%和28.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174.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土壤肥力中上、排灌良好地块种植,空间隔离400米左右;⑵春播在2月底3月初,秋播7~8月,精心播种,一播全苗;⑶亩植3200~3400株;⑷最好以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施足基肥,轻施苗肥,适施拔节肥,重施攻苞肥,全生育期施肥量为:N2:P2O5:K2O=45~50:20~24:35~40,以复合肥作基肥时,应早施磷、钾肥,1/3的氮肥作苗期追肥,其余氮肥在拔节和作攻苞肥施用;⑸注意防旱排涝,及时防治病虫害,重点是苗期地下害虫和中后期玉米螟,拔节和抽雄开花前结合施肥培土两次;⑹适时采收,一般最佳采收期在授粉后20~25天。

制种技术要点:⑴选土质疏松、肥沃、地力均匀、排灌方便的地块,空间隔离500米以上,时间隔离30天以上,施足基肥后,精细整地,按宽1.2米包沟起畦,平整畦面;⑵父本比母本早播3~5天,在母本的在边角地再播少量父本(约1/3),以增加花粉量和延长散粉期;⑶父母本行比为1:6;⑷每畦种两行,行距40~50厘米,母本亩植3000株,父本亩植800株左右;⑸加强人工辅助授粉;(6)及时去雄除杂。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甜10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季生育期76~77天,比穗甜1号迟熟3~5天,丰产性突出,可溶性糖含量17.7%~19.0%,皮薄,适口性较好,秃顶长1.4~1.7厘米,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金银粟2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PY10/PB22//UPA2

特征特性:甜玉米三交种。秋植生育期71~72天,与穗甜1号相当。植株高203~208厘米,穗位高56~60.8厘米,穗长20.3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长1.0厘米,单苞鲜重319~338克,千粒重367~380克,出籽率68.5%~72.9%,一级果重率76.8%~80%,果穗筒型,籽粒饱满、黄白相间,可溶性糖含量17.4%~18.7%,皮厚63.3微米,适口性84.7分,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植株壮旺,叶色浓绿,前、中期生长势较强,后期保绿度好。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好。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963.40公斤和1003.6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18.85%和18.54%,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90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广州地区适播期为春植2月下旬至3月下旬,秋植7月下旬至9月下旬;⑵与其它玉米保持200米以上空间隔离或花期相隔15天以上;⑶施足基肥,高畦栽培,畦宽1.3米,双行植,株距25-30厘米,亩植2800-3000株;⑷4-5叶期定苗追氮肥并浅培土,拔节及大喇叭口期及时增施磷、钾肥并深培土;⑸吐丝期遇不良天气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⑹中后期注意玉米螟及蚜虫的防治;⑺适时收获。

制种技术要点:⑴空间隔离500米以上,时间隔离30天以上;⑵及时除杂,母本在雄穗抽出前去雄;⑶母本与父本种植比例为5:1;⑷父本自交系可分2期播种,即先播母本单交种,待其长至1心2叶时(约6-8天)播1/2父本自交系,再过3天播剩余父本自交系;⑸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后父本提前收割,杂交种成熟后单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银粟2号为甜玉米三交种。秋植生育期71~72天,与穗甜1号相当,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17.4%~18.7%,皮薄,适口性较好,秃顶长1.0厘米,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佳美二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0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PB48/PY10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6~78天,比穗甜1号迟熟4~6天。植株高220~230厘米,穗位高75.6~77厘米,穗长20.3~20.7厘米,穗粗4.9~5.0厘米,秃顶长1.3厘米,单苞鲜重323~336克,千粒重308~344克,出籽率67.5%~68.0%,一级果穗率80%~81.1%。籽粒黄色,可溶性糖含量17.3%~17.5%,皮厚74.2微米,适口性81.1分,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植株壮旺,叶色青绿,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好,果穗筒型,籽粒整齐饱满。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1033.87公斤和1033.84斤,分别比对照种穗甜1号增产27.55%和20.41%,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059.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广州地区适播期为春植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秋植7月下旬至9月下旬;⑵施足基肥,高畦栽培,畦宽1.3-1.5米,双行植,株距25-30厘米;⑶干籽直播或浸种后直播,浸种时间1-1.5小时,播后覆土2厘米左右;⑷4-5叶期定苗并培土、追氮肥,拔节及大喇叭口期及时增施磷、钾肥;⑸吐丝期若遇不良天气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⑹病虫防治应以生物防治为主,中后期注意防治玉米螟及蚜虫;⑺适时收获。

制种技术要点:⑴空间隔离500米以上,时间隔离30天以上;⑵母本与父本种植比例为5:1;⑶母本比父本提前5天播种;⑷人工辅助授粉;⑸及时除杂去雄。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佳美二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6~78天,比穗甜1号迟熟4~6天,丰产性突出,可溶性糖含量17.3%~17.5%,皮较薄,适口性较好,秃顶长1.3厘米,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广甜3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10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Z822-E-3/Z1805-20-17-1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1~72天,与穗甜1号相当。株高202~209厘米,穗位高62.8~68厘米,穗长21.4厘米,穗粗5.1~5.3厘米,秃顶长1.0厘米左右,单穗鲜重337~380克,千粒重394~413克,出籽率70.3%~76.3%,一级果穗率85%~87%。可溶性糖含量17.6%~18.7%,皮厚69.2微米,适口性85.5分。株型半紧凑,整齐度好,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较好,果穗长粗,籽粒黄色、饱满。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好。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1001.96公斤和1018.0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23.61%和20.2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134.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严格隔离,防止串粉;⑵重施基肥和攻苞肥,适施苗肥和壮秆肥,吐丝授粉后,全生育期内保持土壤湿润;⑶及早防治地下害虫,大喇叭口至心叶末期按常规抓紧灌心防治玉米螟2~3次;⑷低肥力田块以3000株/亩为宜,高肥力田块以3500株/亩为宜;⑸一般授粉后18~23天收获,收获后及时处理。

制种技术要点:⑴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地势平坦,运输方便的地块繁制种;⑵与其它玉米隔离500米以上或错开花期30天以上;⑶苗期、拔节期、抽雄前、收获后严格除杂去劣,清除杂株、弱株、迟株、疑问株或果穗,去雄要及时、干净、彻底,带雄穗远离田块或深埋,父母本分收、分晒、分运、分存;⑷避开暴雨期播种,按高水平栽培管理,尤其要早抓早管。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甜3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1~72天,与穗甜1号相当,丰产性突出,可溶性糖含量17.6%~18.7%,皮较薄,适口性较好,秃顶长1.0厘米左右,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金凤五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11

选育单位:广州市种子进出口公司

品种来源:Z995B/Z993A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5~77天,比穗甜1号迟熟2~5天。植株高215~222厘米,穗位高68~70厘米,穗长20.8~23.0厘米,穗粗5.0~5.2厘米,秃顶长1.3~1.4厘米,单苞鲜重348~359克,千粒重373~378克,出籽率74.9%,一级果穗率90%。籽粒淡黄色,可溶性糖含量17.8%~18.5%,皮厚71.8微米,适口性85.3分。植株整齐壮旺,生长势强,株叶形态好,穗型美观,籽粒均匀饱满,排列整齐,着粒深,商品性好。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适应性和稳定性好,抗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1073.82公斤和1106.00公斤,比对照种穗甜1号分别增产34.64%和28.8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186.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土壤肥力中上,排灌方便,忌涝渍害,严格隔离区,防止串粉;⑵春播在3月前后,秋播8~9月份;⑶亩植3000~3500株,起畦双行单株植;⑷施足基肥及锌肥,早施苗肥,以水肥为主,重施攻苞肥,一般亩施纯氮20~22公斤,锌肥0.5~1公斤;N:P2O5:K2O=1:0.4~0.5:0.8~1.0;⑸大喇叭口期及授粉后注意防治玉米螟、蚜虫、甜菜夜蛾等;⑹一般授粉后18~22天采收鲜苞,温度低、冷凉地区可延迟至28天左右。

制种技术要点:⑴隔离条件500米以上空间隔离;⑵父母本行比1:4~5,亩植4000~4500株;⑶错期安排:先播父本,播后一、二天播母本,父本分两期相隔五天,及早调节花期相遇;⑷散粉前严格去杂、劣株,母本及时彻底去雄,授粉后去清父本,严防混杂。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凤五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5~77天,比穗甜1号迟熟2~5天,丰产性突出,可溶性糖含量17.8%~18.5%,皮较薄,适口性较好,秃顶长1.3~1.4厘米,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仲糯1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12

选育单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

品种来源:NS-9/NSn-2

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4~83天,比香白糯迟熟2~3天。株高220~229厘米,穗位高78~81厘米,穗长19.0~21.6厘米,穗粗4.58~4.70厘米,秃顶长1.2~2.1厘米。单苞鲜重282~352克,千粒重311克,出籽率68.7%~73.6%,一级果穗率75.8%。直链淀粉占总淀粉3.9%,皮厚90.6微米,适口性83分。植株整齐壮旺,前、中期生长势极强,株型半紧凑,叶片宽厚浓绿,后期保率度好,果穗长筒,穗型美观,籽粒白色,半马齿型。抗小斑病和纹枯病,抗倒性强,适应性好。

产量表现:2002、2003年两年春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829.0公斤和945.2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分别增产18.09%和35.28%,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09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空间隔离500米以上,时间隔离30天以上,适宜水田、旱坡地种植,忌在300米之内种植其它类型玉米;⑵一般要求中上肥力田亩植3200~3400株,中等肥力田亩植3000~3200株,高肥力田亩植3500株左右;⑶施足基肥,早施苗肥(3.5叶),重视拔节肥(施放35%左右),重施穗肥(10~11叶,45%~55%),要注意排水灌水,防涝防旱;⑷做好病虫害防治,抽雄前10天不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⑸一般授粉后20~30天可收获鲜食。

制种技术要点:⑴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地力均匀、排灌方便的地块,施足基肥后,精细整地,按宽1.2米(包沟)起畦,平整畦面;⑵父母本同期播种,母本播后3天可在地边角再播少量父本,以增加花粉期和花粉量;⑶父母本行比1:4~5;⑷每畦种两行,行距33~40厘米,母本亩植4000~4200株,父本亩植800~900株左右;⑸加强人工辅助授粉,及时除杂去雄。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仲糯1号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4~83天,比香白糯迟熟2~3天,丰产性突出,直链淀粉占总淀粉3.9%,皮厚中等,适口性较好,抗小斑病和纹枯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广糯2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5013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yz5-3/wx6-2-2-1

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3~82天,比香白糯迟熟1~2天。植株高180~200厘米,穗位高66~78厘米。穗长17.2~19.5厘米,穗粗4.6~4.8厘米,秃顶长1.6厘米左右。单苞鲜重253~300克,千粒重309克,出籽率70.6%~78.4%,一级果穗率75.6%。直链淀粉占总淀粉4.0%,皮厚97.0微米,适口性80.5分。株高适中,株型半紧凑,整齐度较好,叶色浓绿,后期保绿度好,穗型美观,籽粒紫色,硬粒型,商品性好。中抗小斑病,抗纹枯病,适应性、抗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2、2003年两年春季参加省区试,亩产鲜苞分别为695公斤和767.9公斤,2002年比对照种香白糯减产1.0%,2003年比对照种增产9.90%,增、减产均不显著。2004年秋季生产试验亩产鲜苞1000.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严格隔离,防止串粉;⑵重施基肥和攻苞肥,适施苗肥和壮秆肥,巧施粒肥,吐丝授粉后,亩用500倍磷酸二氢钾200克加植保素同喷2次养粒,全生育期内保持土壤湿润;⑶及早防治地下害虫,大喇叭口至心叶末期按常规抓紧灌心防治玉米螟2~3次;⑷低肥力田亩植3500株,高肥力田亩植4000株;⑸一般授粉后18~23天收获,收获后及时处理。

制种技术要点:⑴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地势平坦,运输方便的地块制种;⑵与其它玉米隔离500米以上或错开花期30天以上;⑶苗期、拔节期、抽雄前、收获后严格除杂去劣,清除杂株、弱株、迟株、疑问株或果穗,去雄要及时、干净、彻底,带雄穗远离田块或深埋,父母本分收、分晒、分运、分存;⑷避开暴雨期播种,按高水平栽培管理,尤其要早抓早管。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糯2号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3~82天,比香白糯迟熟1~2天,产量与香白糯相当,籽粒紫色,直链淀粉占总淀粉4.0%,皮厚,适口性较好,中抗小斑病,抗纹枯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