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四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1
选育单位: 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胜泰1号/七四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30天,比粤香占迟熟2~3天。株型集散适中,叶色浓,抽穗整齐,熟色好。株高97.7~100.9厘米,穗长21.1~21.4厘米,亩有效穗22.7~23.1万,每穗总粒数127~133粒,结实率80.0%~84.5%,千粒重19.9克。早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早造特二级,整精米率54.7%~55.4%,垩白粒率3%~13%,垩白度0.2%~2.0%,直链淀粉含量15.2%~15.52%,胶稠度75~86毫米,理化分53~62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0%、44.4%、54.8%,病圃鉴定叶瘟为2.7级,穗瘟为5.3级;感白叶枯病(7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4.79公斤、483.94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分别减产0.93%、0.11%,减产均不显著。2004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67公斤,比对照种减产2.3%。日产量3.42~3.7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每亩施纯氮9~11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6?0.65为宜;(2)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及时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虫。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泰四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2~3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早造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籼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2
选育单位: 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特籼占25///三源占93//小直12/三源649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4天,与粳籼89相当。前期生势较好,剑叶窄、长,穗形中等,着粒密,抗倒性强,后期耐寒力中弱。株高87.8~98.8厘米,穗长19.4~20.1厘米,亩有效穗20.4~20.9万,每穗总粒数137~138粒,结实率84.4%,千粒重19.1~19.5克。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晚造特二级,整精米率65.5%~67.3%,垩白粒率3%,垩白度0.2%~0.3%,直链淀粉含量16.01%~17.8%,胶稠度70~76毫米,理化分62分,食味品质分76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8.57%~96.4%、84%~90.3%、81.16%~92.3%,病圃鉴定叶瘟3级,穗瘟4.33~5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4.96公斤、426.9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74%和0.2%,增产均不显著。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2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61%。日产量3.7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插植秧苗叶龄3.5~4.5片,抛植叶龄在2.5片叶以内;(2)重视磷、钾肥施用,切忌偏施氮肥,看禾苗长相适时施用幼穗分化肥,促进穗大粒多粒饱。攻穗肥一般在播种至移植后早造56天,晚造50天,亩施尿素4~5公斤;(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籼油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和产量与粳籼89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性强,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丰二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3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七丰占/中二软占//丰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0天,比粤香占迟熟3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后期熟色好,着粒密,抗倒性中强。株高97.6~104.1厘米,穗长21.3~21.4厘米,亩有效穗20.8~22万,每穗总粒数130~135粒,结实率77.7%~81.6%,千粒重20~20.8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早造特二级,整精米率43.6%~47.3%,垩白粒率16%~18%,垩白度3.2%~6.4%,直链淀粉含量13.3%~15.8%,胶稠度78~85毫米,理化分40分,食味品质分81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5.19%~100%、82.35%~100%、83.93%~100%,病圃鉴定穗瘟1~2.33级,叶瘟1~2.33级;中抗白叶枯病(3.5级)。缺点是抽穗不够整齐。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1.56公斤、388.41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0.16%和减产2.2%,增、减产均不显著。2005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5.36公斤,比对照种减产3.96%。日产量3.03~3.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注意N、P、K配合施用;(2)控制亩有效穗22万穗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二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3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4.五山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4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广青占/丰八占//五丰占2号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4天,与粳籼89相当。株型中集,前期生势较强,分蘖力强,叶色浓绿,有效穗多,熟色好,后期耐寒力中强。株高87.1~97厘米,穗长20.4~20.6厘米,亩有效穗22.8~23万,每穗总粒数119~126粒,结实率77.2%~77.6%,千粒重20.9~21.5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晚造特二级,整精米率66.5%~67.6%,垩白粒率8%~30%,垩白度0.8%~2.2%,直链淀粉含量15.21%~17.4%,胶稠度70~78毫米,理化分63分,食味品质分77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5.5%~97.62%、92.3%~100%、94.3%~98.55%,病圃鉴定穗瘟1.67级,叶瘟2.17~2.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缺点是结实率偏低。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0.02公斤、452.35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5.43%、6.17%,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4.7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64%。日产量3.91~3.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注意N、P、K配合施用;(2)控制亩有效穗23万穗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山油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丰产性好,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后期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种植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5.粤籼1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六合占/粤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0天,比粳籼89早熟3~5天。株型好,生势强,叶色浓绿,整齐度好,有效穗多,穗短而均匀,着粒密,粒较小,后期熟色尚好。株高90.5~96厘米,穗长19~19.1厘米,亩有效穗22.2~22.5万,每穗总粒数130~131粒,结实率82.3%~85.5%,千粒重18.1~18.7克。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晚造一级,整精米率66.9%~68.5%,垩白粒率13%~28%,垩白度1.3%~6.3%,直链淀粉含量22.14%~25.7%,胶稠度50~56毫米,理化分55分,食味品质分76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9.05%~80%、75%~80%、72.46%~78.3%,病圃鉴定穗瘟3~4级,叶瘟1.67~3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缺点是抗倒性和后期耐寒力中弱。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0.5公斤、435.7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2.88%和增产2.27%,增、减产均不显著。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4.61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0.06%。日产量3.66~3.9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田种植,全生育期施纯氮9~10公斤,前期施用量75%,中期25%,氮、磷、钾比例1:0.5:0.65为宜。在肥力较足和台风雨较多的地方要增施钾肥,慎防过氮,晒好田以防倒伏;(2)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籼18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5天,产量与粳籼89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性和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6.金华软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杂交稻1号/特籼占//丰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粳籼89早熟4~5天。株型较好,剑叶短小,分蘖力中等,穗形中等,熟色好,后期耐寒力中强。株高93.5~99.5厘米,穗长21~21.2厘米,亩有效穗20.6~20.9万,每穗总粒数126~132粒,结实率84.3%~85.2%,千粒重19.2~19.6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外观品质为晚造二级,整精米率64.4%~71.3%,垩白粒率10%~18%,垩白度1%~2.4%,直链淀粉含量16.83%~19.1%,胶稠度68~72毫米,理化分59分,食味品质分81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45.24%~89.5%、80%~100%、59.42%~94.9%,病圃鉴定穗瘟3.67~5.67级,叶瘟2.33~4.67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5.97公斤、425.95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3.98%和0.02%,减产均不显著。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6.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50%。日产量3.68~3.8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更适合中等地力田类种植;(2)早施重施促蘖肥,提高有效穗数;(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华软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4~5天,产量与粳籼89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后期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7.合丝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七山占/三合占//国丝早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籼89早熟2天。株型好,植株较矮,叶色青绿,穗形中等,粒较小,分蘖力较强,后期耐寒力中弱。株高87.4~94.3厘米,穗长21.7~22.1厘米,亩有效穗22~22.1万,每穗总粒数130~138粒,结实率83.5%~84.2%,千粒重17.7~18.5克。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晚造二级,整精米率56.9%~68.2%,垩白粒率15%,垩白度1.5%~1.8%,直链淀粉含量23.41%~27.9%,胶稠度40~50毫米,理化分53分,食味品质分76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4.29%~93.3%、68%~84.4%、63.77%~86.8%,病圃鉴定穗瘟5~6.33级,叶瘟4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4.54公斤、439.1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63%、3.08%,增产均不显著。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47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77%。日产量3.78~3.8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以上肥力田类种植易获高产;(2)早施重施促蘖肥,提高有效穗数;(3)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合丝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天,产量与粳籼89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8.粤秀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华占/矮秀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4天,与粳籼89相当。分蘖力较弱,株型较好,穗大粒多,整齐度较好,叶色中浓,剑叶短小,谷粒麻壳,结实率偏低,熟色较差,后期耐寒力中弱。株高93.7~101.7厘米,穗长23~23.4厘米,亩有效穗18.5~18.8万,每穗总粒数137~141粒,结实率76.7%~76.9%,千粒重21.4~22.2克。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1级,外观品质为晚造特二级,整精米率67%~68.2%,垩白粒率4%~8%,垩白度0.2%~0.6%,直链淀粉含量16.4%~17%,胶稠度73~75毫米,理化分70分,食味品质分87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42.86%、92%、62.32%,病圃鉴定穗瘟6.33级,叶瘟4.67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5.89公斤、414.4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2.94%和2.73%,减产均不显著。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3.3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8.10%。日产量3.57~3.6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田种植,全生育期施纯氮9~10公斤,前期施用量75%,中期25%。氮、磷、钾比例1:0.5:0.65为宜。在肥力较足和台风雨较多的地方要增施钾肥;(2)后期防止过早断水;(3)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并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秀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和产量与粳籼89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1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的非稻瘟病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并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9.美香占2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美国种Lemont/丰澳占(三次轮回杂交)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113天,与粳籼89相当。株型好,生势强,谷粒较小,分蘖力较强,结实率较高,熟色好,后期耐寒力中弱。株高90.5~96.6厘米,穗长20.6~21.2厘米,亩有效穗21.8~22.1万,每穗总粒数108~120粒,结实率83.9%~87.7%,千粒重18.1~18.5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外观品质为晚造特一级,有香味,整精米率63.7%~67%,垩白粒率8%~20%,垩白度0.8%~1.4%,直链淀粉含量15%~17.6%,胶稠度72~77毫米,理化分63分,食味品质分82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6.5%、77.8%、75.7%,病圃鉴定穗瘟6级,叶瘟4.67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53.94公斤、376.2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14.17%和11.7%,减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8.51公斤,比对照种减产8.21%。日产量3.17~3.3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注意N、P、K配合施用;(2)控制亩有效穗22万穗左右;(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美香占2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产量低,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有香味,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0.银晶软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银花占/金桂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8天,与粤香占相当。早生快发,生势强,剑叶短直,穗大粒多,熟色好,株高101.4~104.7厘米,穗长22.2~22.6厘米,亩有效穗21.5万,每穗总粒数130~134粒,结实率80.9%~84%,千粒重19.6~20.4克。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早造特二级,整精米率64.4%~64.6%,垩白粒率10%~17%,垩白度1.0%~4.2%,直链淀粉含量15.15%~16.13%,胶稠度80~85毫米,理化分57~64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0%、33.3%、48.4%,病圃穗颈瘟为3.3级,叶瘟为3.2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1.80公斤、487.68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分别减产0.06%、增产0.67%,增、减产均不显著。2004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75公斤,比对照种减产4.17%。
栽培技术要点:(1)更适合中等地力田类种植;(2)早施重施促蘖肥,提高有效穗数;(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银晶软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和产量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早造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1.茉莉软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茉莉新占/粤丰占//丰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2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株型中散,生势一般,叶色浓绿,叶姿挺直,熟色好,后期耐寒力中弱,株高88.8~97.9厘米,穗长19.9厘米,亩有效穗22.1万,每穗总粒数124~130粒,结实率83%~84.7%,千粒重18.8~19.1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外观品质为晚造特一级,整精米率65%~70.4%,垩白粒率12%~19%,垩白度1.2%~1.7%,直链淀粉含量15%~16.2%,胶稠度68~78毫米,理化分58分,食味品质分81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2.86%~100%、100%、95.65%~100%,病圃鉴定穗瘟0.67~2级,叶瘟1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4.05公斤、433.4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0.41%和1.73%,增产均不显著。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4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47%。日产量3.73~3.8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注意N、P、K配合施用;(2)控制亩有效穗22万穗左右;(3)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茉莉软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产量与粳籼89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2.丰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特青/28占//矮新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籼89早熟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短小,穗形中等,着粒疏,后期耐寒力中弱,株高89.4~97厘米,穗长20.7~21.1厘米,亩有效穗21.9~22万,每穗总粒数108~116粒,结实率81.1%~81.6%,千粒重21.5~22.3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外观品质为晚造一级,整精米率64.8%~72.4%,垩白粒率13%~18%,垩白度3%~5.4%,直链淀粉含量13.74%~17%,胶稠度76~80毫米,理化分49分,食味品质分90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5%~95.24%、100%、97.1%~97.9%,病圃鉴定穗瘟1.33~2.67级,叶瘟1~2.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8.11公斤、426.2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2.4%和增产0.05%,增、减产均不显著。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8.42公斤,比对照种增产0.20%。日产量3.63~3.7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注意N、P、K配合施用;(2)控制亩有效穗22万穗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天,产量与粳籼89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3.华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3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占/丰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0天,比粤香占迟熟3天。前期生势强,叶色浓绿,茎态散,抽穗整齐,有效穗多,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强。株高97.3~104厘米,穗长22.1~22.4厘米,亩有效穗20.9~22.7万,每穗总粒数133~137粒,结实率78.7%~84.1%,千粒重20.7~21.3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早造特二级,整精米率39.8%~41.8%,垩白粒率19%~27%,垩白度3.8%~12.5%,直链淀粉含量13.3%~16.2%,胶稠度75~80毫米,理化分38分,食味品质分81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4.07%~89.5%、94.12%~100%、80.36%~94.3%,病圃鉴定穗瘟2.33~3.67级,叶瘟1.67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2.41公斤、439.17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6.58%和10.57%,2004年增产不显著,2005年增产极显著。2005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4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6.51%。日产量3.43~3.9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注意N、P、K配合施用;(2)控制亩有效穗22万穗左右;(3)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3天,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性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4.金航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4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H-86///金华占/胜泰1号//泰湖占/澳山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4天,与粳籼89相当。生势好,植株较高,叶片长、软,叶色淡绿,剑叶长,整齐度好,着粒疏,枝梗疏,熟色好,后期耐寒力中强。株高112.6~119.5厘米,穗长24.3~24.7厘米,亩有效穗18.7~19.6万,每穗总粒数127~138粒,结实率82.1%~85.1%,千粒重18.4~19.2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1级,外观品质为晚造特二级,整精米率69.5%~70.7%,垩白粒率4%~8%,垩白度0.8%~2.4%,直链淀粉含量15%~17.5%,胶稠度76~80毫米,理化分61分,食味品质分90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6.4%~100%、96.7%~100%、96.9%~98.55%,病圃鉴定穗瘟1级,叶瘟0.67~1级;高感白叶枯病(9级)。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86.45公斤、401.3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6.28%和5.79%,2003年减产显著,2004年减产不显著。2004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7.64公斤,比对照种减产3.13%。日产量3.47~3.5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插够基本苗,亩插1.5~1.8万穴,每穴3~4苗,抛秧每亩35~40盘左右为好;(2)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追肥,适时排水晒田,适施促花肥和保花肥,发挥穗大粒多的特点;(3)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航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产量偏低,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1级,高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后期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种植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5.天优116(原名天丰优11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11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3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较强,植株较矮,株型集散适中,剑叶短直,谷粒有短芒,抗倒力较弱,后期耐寒力中等。株高90.0~96.3厘米,穗长20.0~20.5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46粒,结实率77.1%~80.8%,千粒重23.1~24.2克。晚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0.0%~67.6%,垩白粒率13%~20%,垩白度3.3%~4.5%,直链淀粉含量22.7%,胶稠度60~69毫米,长宽比3.0~3.3,食味品质分81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1%,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67%和79.41%,田间多数点未发病或轻微发病,个别点穗瘟发生中等;高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高感,田间监测结果发生中等,个别点大发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8.1公斤和464.3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分别增产5.82%和9.03%,增产均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早造2月下旬至3月上旬、晚造7月上中旬播种,稀播培育分蘖壮秧。早造秧龄 25~30天或5~6叶龄,晚造秧龄16~18天,抛秧3~4叶龄为宜。一般亩插1.6~2万科,亩插基本苗6~8万;抛秧每亩1.8万科左右;(2)施足基肥,早施适施分蘖肥,生长中期看苗情补施穗肥;(3)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后期干干湿湿充实壮籽;(4)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300米的空间隔离或者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播差期安排,在海南省三亚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16±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0±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11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相当,丰产性好,晚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弱,后期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6.博优早特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博A/早特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7~121天,比博优122迟熟3天。叶片厚直,分蘖力、抗倒力较强,后期耐寒力较弱。株高91.3~103.3厘米,穗长21.9~22.4厘米,穗大粒多,每穗总粒数148~154粒,结实率85.2%~85.5%,千粒重21.0~22.1克。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二级,整精米率62.8%~68.3%,垩白粒率26%~36%,垩白度5.4%~8.4%,直链淀粉含量23.2%~25.0%,胶稠度55毫米,长宽比2.4~2.7,食味品质分79分。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0.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3.89%和44.12%,田间稻瘟病发生轻微;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7.9公斤和453.8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122分别增产1.58%和2.74%,增产均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中等或中等肥力以上田种植;(2)施足基肥,采取攻前、补中、壮尾的施肥原则;(3)插后浅水回青,薄水分蘖,够苗露田,抽穗扬花期薄水灌溉,成熟期干湿交替,不要过早断水;(4)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1)在海南春制,抽穗期安排在3月底至4月上旬为宜;(2)合理安排播差期,父本在海南12月下旬播种,播始期90天左右,母本1月中旬播种,播始期75天左右,播差期约15天。父本可分两期,两期父本间隔以4~5天为宜;(3)父母本行比以2:14~16为宜,插植规格父本16.7×33.3厘米、母本13.3×16.7厘米;(4)科学喷施“九二○”,每亩用量10克左右,可在母本抽穗10%左右时喷施。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博优早特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3天,产量与博优122相当,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强,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7.II优29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II-32A/广恢29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3天,比培杂双七迟熟2天。株型紧凑,剑叶短直,分蘖力、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均为中等。株高97.7~100.6厘米,穗长22.2~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30~139粒,结实率85.4%~86.2%,千粒重24.2克。晚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2.7%~70.6%,垩白粒率9%~41%,垩白度1.8%~10.7%,直链淀粉含量20.0%~23.1%,胶稠度50~52毫米,长宽比2.8,食味品质分79分。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7.4%,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3.61%和44.12%,田间多数点稻瘟病发生轻微,个别点发生中等;高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高感,田间监测结果白叶枯病发生中等,个别点大发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8.1公斤和446.6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分别增产6.72%和2.75%,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4年增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早施适施分蘖肥,生长中期看苗情补施穗肥;(2)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后期干干湿湿充实壮籽;(3)注意防治稻瘟病、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300米的空间隔离或者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播差期安排,在海南省三亚春季制种时,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为8±2天,即父本比母本早播8±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Ⅱ优29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迟熟2天,丰产性好,晚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均为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8.天优2118(原名天丰优211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211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6天,比培杂双七早熟1~3天。分蘖力较强,株型中集,剑叶直,抗倒力强,后期熟色好。株高95.8~98.4厘米,穗长20.8~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17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6.0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早造一级,整精米率42.5%,垩白粒率11%,垩白度5.5%,直链淀粉含量17.71%,胶稠度75毫米,长宽比3.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1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6.47%和85%,田间发病轻;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3、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9.0公斤和421.9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10.34%和10.53%,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5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生长中期看苗情补施穗肥;(2)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后期干干湿湿充实壮籽;(3)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300米的空间隔离或者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播差期安排,在海南省三亚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15±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8±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21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早熟1~3天,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9.天优308(原名天丰优30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1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30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抗倒力中强,后期熟色好。株高98.3~100.5厘米,穗长20.6~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4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4.7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二级,整精米率56.2%,垩白粒率32%,垩白度6.4%,直链淀粉含量27.2%,胶稠度73毫米,长宽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6.73%和63.15%,田间发病轻;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田间监测发病中等。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1.3公斤和438.3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7.86%和12.32%,2004年增产显著,2005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追肥,适时排水晒田,氮、磷、钾配合施用,勿过氮;(2)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卷叶虫、稻飞虱。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300米的空间隔离或者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安排好播差期,在省内秋制,父母本可同期播种;在海南三亚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3~4天;(3)采用适当行比,增加不育株数。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30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相当,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0.培杂16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培矮64S/粤恢16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8天,比培杂双七早熟1~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强,成穗率较低,抗倒力强。株高100.5~104.6厘米,穗长20.2~21.3厘米,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44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2.3克。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2级,外观品质为一级,整精米率55.7%,垩白粒率20%,垩白度3.0%,直链淀粉含量22.1%,胶稠度82毫米,长宽比3.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9.7%,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9.46%和39.49%,田间发病轻至中;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田间监测发病轻。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0.5公斤和379.7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减产3.16%和2.69%,减产均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前期浅水养蘖,施基肥、面肥促蘖;中期适当重施分化肥;后期保湿润;(2)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1)选择安全的抽穗期,避免母本育性敏感期(幼穗分化4~6期)遇上低温;(2)单本插,便于去杂保纯;(3)在广州制种,父本早造提早5天播种,晚造提早2天播种,以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4)注意防治稻粒黑粉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培杂163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早熟1~2天,产量与培杂双七相当,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倒力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1.天优2168(原名天丰优216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216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5天,比培杂双七迟熟3~5天。分蘖力较强,剑叶较宽,谷粒有短芒,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弱。株高93.7~100.5厘米,穗长20.5~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27~130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5.7克。晚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2.5%~67.4%,垩白粒率15%~30%,垩白度3.8%~7.0%,直链淀粉含量19.2%~23.2%,胶稠度58~80毫米,长宽比3.1~3.4,食味品质分79分。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44%和88.24%,田间稻瘟病发生轻微;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感,田间监测结果多数点白叶枯病发生中等偏轻,个别点大发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0.5公斤和441.8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分别增产7.30%和1.65%,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4年增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制种技术要点:(1)不少于300米的空间隔离或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在海南省冬春季制种,第1期父本与母本的播差期为-31天,即父本早播31天;第2期父本与母本的播差期为-24天,即父本早播24天。父母本行比按2:12或2:14;(3)母本见穗约5%至10%时按10~15克/亩用量喷施“九二○”。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216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迟熟3~5天,丰产性好,晚造米质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2.天优428(原名天丰优42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42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2~125天,与华优8830、中9优207相当。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抗倒力较弱,后期有早衰现象。株高105.4厘米,穗长21.3~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35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6.4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二级,整精米率41.2%,垩白粒率14%,垩白度3.5%,直链淀粉含量18.1%,胶稠度52毫米,长宽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7.1%,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62%和78.94%,田间发病轻;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高感,田间监测发病轻。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8.2公斤和448.3公斤,比对照组合华优8830、中9优207分别增产3.42%和8.33%,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并注意防倒和采取措施延缓早衰。
制种技术要点:(1)不少于300米的空间隔离或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条件;(2)在广州生产杂交种时,第1期父本与母本的播差期为-10天,即父本早播10天;第2期父本与母本的播差期为-3天,即父本早播3天。父母本行比按2:12或2:14;(3)母本见穗约3%至5%时按10~15克/亩用量喷施“九二○”。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42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华优8830、中9优207相当,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后期有早衰现象。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并注意防倒,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3.华优66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3
选育单位: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Y华农A/R66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5天,与华优8830和中9优207相当。分蘖力强,株型中集,有效穗多,抗倒力弱,后期有早衰现象。株高105.9~108.2厘米,穗长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35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3.7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二级,整精米率54.8%,垩白粒率36%,垩白度10.8%,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50毫米,长宽比2.6。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63%和94.73%,田间发病轻;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田间监测发病中等。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6公斤和480.3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华优8830、中9优207增产7.11%和14.68%,增产均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晚造种植尽量早播以避开抽穗期低温为害;(2)一叶一心时亩喷多效唑80克;(3)适当密植,双株植,亩插基本苗10万,抛秧的每亩多抛10~12盘;(4)施足基肥,早施攻蘖肥,中期要适当控肥,后期看苗巧施、增施穗肥;(5)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并采取措施延缓早衰。
制种技术要点:参考其他华优组合。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66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华优8830和中9优207相当,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弱,后期有早衰现象。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4.华优65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4
选育单位: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Y华农A/R65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7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短直,抗倒力强,后期熟色好。株高99.3~102.8厘米,穗长21.4~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44粒,结实率86.8%,千粒重21.8克。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二级,整精米率53.5%,垩白粒率20%,垩白度5%,直链淀粉含量23.6%,胶稠度51毫米,长宽比2.8。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9.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8.26%和55.25%,田间发病轻至中;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为中感和感,田间监测发病中等。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21.0公斤和392.8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4.99%和0.61%,增产均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晚造种植尽量早播以避开抽穗期低温为害;(2)一叶一心时亩喷多效唑80克;(3)适当密植,双株植,亩插基本苗10万,抛秧的每亩多抛10~12盘;(4)施足基肥,早施攻蘖肥,中期要适当控肥,后期看苗巧施、增施穗肥。要增施钾肥;(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参考其他华优组合。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651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和产量与培杂双七相当,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倒力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5.培杂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5
选育单位: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培矮64S/丰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8天,与培杂双七相当,比优优128早熟2天。分蘖力强,株型中集,抗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株高104.3厘米,穗长21.2~22.2厘米。穗大粒多,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51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0.6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早造二级,整精米率52.3%,垩白粒率30%,垩白度4.5%,直链淀粉含量25.6%,胶稠度61毫米,长宽比2.9。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55.9%,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3.74%和33.35%,对粤北稻作区稻瘟病菌株抗性频率达100%,田间总体发病轻,在阳江点2005年发病重;中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6.5公斤和357.5公斤,2004年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0.80%,2005年比对照组合优优128减产13.07%,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晚造种植秧龄不宜过长,一般20天以内;(2)施足基肥,早追肥,攻前期早生快发,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不宜过氮,不宜断水过早;(3)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制种技术要点:(1)选择安全的抽穗期,避免母本育性敏感期(幼穗分化4~6期)遇上低温;(2)母本必须是按技术规程提纯的、育性和不育起点温度稳定的原种;父本必须是经过严格隔离繁育的原种;(3)父本比母本早播3~5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培杂丰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和产量与培杂双七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力中等。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6.博II优81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6
选育单位:广西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博IIA/R815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20~122天,比博优122迟熟5~7天。分蘖力较弱,剑叶较长,茎秆粗壮,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弱。株高95.7~112.6厘米,穗长22.5~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44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5.4~26.5克。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2.0%~66.5%,垩白粒率40%~48%,垩白度4.8%~11.8%,直链淀粉含量21.6%~22.0%,胶稠度50~64毫米,长宽比2.6~2.7,食味品质分81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2.9%,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7.5%和64.71%,田间稻瘟病发生轻微;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抗和高感,田间白叶枯病发生轻微。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5.2公斤和458.6公斤,2003年与对照组合博优122平产,2004年比对照组合博优122增产2.34%,增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广东南部要求7月15日前播种,秧龄20天左右(抛秧叶龄3.5~4.0叶);(2)亩施肥可按纯氮10~12.5kg,N2:P2O5:K2O=1:0.8:1.2参考进行;(3)注意纹枯病的防治。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500米以上的空间隔离或者不少于20天的花期隔离;(2)博白早造制种父母本叶差为5.5~6叶,父本分两期,一般12月15日前播父本,两期父本相隔1.5叶;(3)父本双行,母本8~10行;(4)母本抽穗10%左右亩施“九二○”约12克,分三次喷施。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博Ⅱ优815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5~7天,产量与博优122相当,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7.湛优22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7
选育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湛A/HR22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天,比优优4480迟熟9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中等,株型集,剑叶窄直,后期熟色好。株高104.7~107.1厘米,穗长22.5~23.2厘米,穗大粒多,每穗总粒数141~147粒,结实率79.4%~87.5%,千粒重23.1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早造二级,整精米率43.6%~51.0%,垩白粒率17%~22%,垩白度6.8%~11.0%,直链淀粉含量19.8%~24.0%,胶稠度60毫米,长宽比2.6~2.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4.03%,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7.06%和65%,田间发病轻微;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抗倒力中弱,晚造后期耐寒力中强。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6.7公斤和526.9公斤,2003年比对照组合优优4480增产8.83%,增产极显著;2004年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6.18%,增产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疏播匀播,培育壮秧;(2) 适时播种,及时移植;(3)一般亩插5~6万苗或亩抛秧1.8万科左右为好;(4)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防止中后期过氮;(5)适时露田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抗倒力,后期不宜断水过早;(6)注意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制种技术要点:在雷州半岛早春制种,父母本叶龄差为6.3叶左右,晚造制种时间差为17~18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湛优22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相当,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8.华优8305(原名华优30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8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Y华农A/华恢30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培杂双七早熟2~3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短直,抗倒力中弱。株高105.8~109.5厘米,穗长21.2~22.8厘米,穗大粒多,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55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1.3克。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二级,整精米率58.9%,垩白粒率15%,垩白度4.5%,直链淀粉含量23.9%,胶稠度50毫米,长宽比2.8。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7.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9.13%和40.71%,田间发病轻至中;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7.8公斤和388.5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4.35%和1.77%,增产均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疏播培育嫩壮秧;(2)合理密植,双苗插植,亩插基本苗6~8万,亩抛秧45盘左右;(3)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前期肥,增施磷钾肥,中期控氮,后期看苗适施壮尾肥;(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300米的空间隔离或者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Y华农A对低温较敏感,较耐高温,应尽量把抽穗扬花安排在雨水少,授粉期间日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平均29℃左右,日夜温差较小的季节。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830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早熟2~3天,产量与培杂双七相当,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29.博优69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9
选育单位: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博A/R691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7~119天,比博优122迟熟2~3天。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中强,后期熟色好。株高98.3~108.9厘米,穗长22.7厘米,穗大粒多,每穗总粒数139粒,结实率87.8%~88.3%,千粒重22.7~23.9克。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4.0%~70.7%,垩白粒率36%~37%,垩白度3.7%~7.3%,直链淀粉含量20.3%~23.5%,胶稠度55~62毫米,长宽比2.6~2.7。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2.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3.89%和41.18%,田间发病轻微;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高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1.5 公斤和481.4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122分别增产3.51%和8.99%,2003年增产不显著,2004年增产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移植,疏播匀播,培育壮秧;(2)合理密植,亩插基本苗8万苗以上;(3)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前期肥,适时适量施好促花、保花肥;(4)注意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500米的空间隔离或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潮汕地区春制种时,始穗期可安排在6月3日~6日期间,在Ⅰ期父本5.5叶、Ⅱ期父本3.5叶左右时播母本;(3)父本较为高大且对“九二○”较为敏感,在调节父母本高度差时可适当减少“九二○”施用量,一般每亩本田父本加喷“九二○”2.0~2.5克。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博优691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2~3天,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中北稻作区南部、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0.五丰优31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0
选育单位: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汕恢31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4天,比中9优207早熟2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抗倒力较弱,后期熟色好。株高101厘米,穗长21.5厘米,穗大粒多,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61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2.3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一级,整精米率51.2%,垩白粒率16%,垩白度4%,直链淀粉含量13%,胶稠度85毫米,长宽比2.8。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0.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0.19%和22.23%,田间发病轻;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高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28.1公斤和468.8公斤,比对照组合华优8830、中9优207分别增产8.30%和11.93%,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合理密植,亩插基本苗8万苗;(2)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前期肥,适时适量施好促花、保花肥;(3)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500米的空间隔离或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在潮汕地区秋制时,抽穗扬花期可安排在9月下旬,父本Ⅰ期比母本早17天播种,父本Ⅱ期比母本早12天播种,即在Ⅰ期父本5.0~5.5叶、Ⅱ期父本3.0~3.5叶时播母本;(3)一般亩喷“九二○”12~15克。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丰优31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优207早熟2天,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1.天丰优31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1
选育单位: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汕恢31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直,抗倒力中强,后期熟色好。株高101.4~104.5厘米,穗长21.4~22.5厘米,穗大粒多,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60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4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早造二级,整精米率47.2%,垩白粒率23%,垩白度3.4%,直链淀粉含量20.1%,胶稠度78毫米,长宽比3.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7%,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54%和97.37%,田间发病轻;中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田间监测发病轻。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8.6公斤和419.4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8.55%和7.49%,2004年增产极显著,2005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亩插基本苗8万;(2)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前期肥,适时适量施好促花、保花肥;(2)综合防治病、虫、鼠、螺害。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500米的空间隔离或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在潮汕地区秋制时,抽穗扬花期可安排在9月下旬,父本Ⅰ期比母本早8天播种,父本Ⅱ期比母本早3天播种;(3)一般亩喷“九二○”12~15克。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丰优31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相当,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2.优优31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2
选育单位: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优IA/汕恢31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华优8830迟熟3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茎秆粗壮,抗倒力中强,后期熟色好。株高103.5~105.5厘米,穗长21.8~23.2厘米,穗大粒多,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54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3.3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外观品质为早造二级,整精米率45.8%,垩白粒率11%,垩白度3.3%,直链淀粉含量12.7%,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2.8。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6.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28%和52.62%,田间发病轻;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抗和中感,田间监测发病轻。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3.3公斤和406.1公斤,比对照组合华优8830、培杂双七分别增产9.38%和6.39%,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早造叶龄7.0±0.5片时移植,秧龄约40天;(2)亩插基本苗8万;(3)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前期肥,适时适量施好促花、保花肥;(4)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1)至少有500米的空间隔离或不少于25天的花期隔离;(2)在潮汕地区秋制时,抽穗扬花期可安排在9月下旬,提倡采用二期父本,父本Ⅰ期比母本早18天播种,父本Ⅱ期比母本早13天播种,即在Ⅰ期父本5.2~5.8叶、Ⅱ期父本3.2~3.8叶时播母本;(3)一般亩喷“九二○”12~15克。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优优31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相当,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3.华优63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3
选育单位: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
品种来源:Y华农A/R63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4天,比培杂双七迟熟2~4天。分蘖力强,有效穗多,茎秆粗壮,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弱,株高100.3~106.8厘米,穗长20.6~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35~139粒,结实率81.1%~83.1%,千粒重22.3~22.9克。晚造米质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0.3%~71.4%,垩白粒率10%~29%,垩白度2.7%~7.1%,直链淀粉含量21.2%~23.0%,胶稠度61毫米,长宽比2.7~2.8,食味品质分79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9.1%,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7.5%和50%,田间发病轻微;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感,田间监测结果白叶枯病发生中等,个别点大发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5.3公斤和465.5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分别增产9.97%和7.1%,2003年增产极显著,2004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用强氯精浸种消毒;(2)亩插2万穴,基本苗5.8万左右,抛秧栽培每亩不少于1.8万科,基本苗6.5万;(3)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合理搭配N、P、K,避免偏施N 肥;(4)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制种技术要点:海南省三亚市春季制种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为16±2 天,叶龄差为3.3叶,在内地中造制种父母本叶龄差为3.7叶。其他与华优86相同。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63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迟熟2~4天,丰产性好,晚造米质为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4.华优23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4
选育单位: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
品种来源:Y华农A/R23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5天,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短小,抗倒力弱,后期熟色好。株高107.1~111.1厘米,穗长21.4~22.1厘米,每穗总粒数134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2.1克。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特二级,整精米率60.0%,垩白粒率14%,垩白度4.2%,直链淀粉含量22.0%,胶稠度80毫米,长宽比2.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4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82%和90%,田间发病轻;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3、2005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8.8公斤和378.5公斤,2003年比对照组合优优4480增产4.65%,2005年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减产0.84%,增、减产均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用强氯精浸种消毒;(2)一般每亩插2万穴,基本苗6.5~8.0万左右,抛秧栽培每亩不少于2.0万科,基本苗7.0~7.5万;(3)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合理搭配N、P、K,避免偏施N 肥;(4)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1)一般安排在中造或秋季制种为宜;(2)在广东晚季制种父本播种差期安排为7±2天,叶龄差为1.6叶;在海南省三亚市秋冬制种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为10±2 天;(3)父母本行比为2:14或2:16;(4)“九二○”用量16~18克。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23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产量与培杂双七和优优4480相当,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伏。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5.内香优3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5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3A/内恢99-14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4天,比培杂双七迟熟1~5天。分蘖力中等,叶片较大,穗长但着粒疏,粒长、大,抗倒力中等,后期耐寒力中弱。株高103.1~108.8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13粒,结实率76.2%~77.9%,千粒重31.7~32.9克。晚造米质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9.5%~68.4%,垩白粒率20%~24%,垩白度2.0%~4.2%,直链淀粉含量13.3%~16.6%,胶稠度85毫米,长宽比3.4~3.5,食味品质分83分。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6%,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83%和91.18%,田间发病轻微;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田间监测结果白叶枯病发生中等,个别点大发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7.6公斤和458.4公斤,比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分别增产4.15%和5.47%,2003年增产显著,2004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亩用种量1公斤,基本苗10万左右;(2)重基肥早追肥,忌偏施N肥;(3)特别注意后期肥水管理,忌断水过早;(4)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制种技术要点:(1)父母本播差期45天左右;(2)一般亩施“九二○”12~15克,母本抽穗15%施用第一次,抽穗30%~40%施第二次。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内香优3号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迟熟1~5天,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抗倒力中等,后期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36.矮籼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6
选育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野占21/源籼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05~113天,比粳籼89早熟5~7天。植株矮,分蘖力较强,叶色淡,剑叶长、宽,抽穗不够整齐,穗中等大,抗倒力中强,后期耐寒性中弱。株高92.7~95.1厘米,穗长20.1~21.1厘米,亩有效穗19.9万,每穗总粒数117粒,结实率84.5%~85.7%,千粒重21.3克。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1级,外观品质为特二级,整精米率59.5%~63.6%,垩白粒率4%~7%,垩白度0.4%~0.7%,直链淀粉含量17.32%~19.60%,胶稠度72~79毫米,理化分69~70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4.3%、59.1%、69.1%,病圃鉴定叶瘟为5级,穗瘟为5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2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83.29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54%,增产不显著;2003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390.42公斤,比对照种减产6.15%,减产显著。2003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2.3公斤,比对照种减产0.80%。日产量3.41~3.7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秧龄不应过长,早造20~25天,晚造不宜超过15天,大田亩用种量2公斤;⑵亩植基本苗8~10万,亩有效穗控制在22万左右;⑶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矮籼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5~7天,产量相对较低,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1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培杂3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7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培矮64S/特华占35选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116天,比培杂双七迟熟1~3天。分蘖力中强,株型集,穗大粒多,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均为中强。株高97.9~103.1厘米,穗长20.6~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49~152粒,结实率72.8%~76.8%,千粒重23.1克。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6.3%~63.2%,垩白粒率22%~66%,垩白度6.1%,直链淀粉24.3%,胶稠度62毫米,长宽比3.1。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1.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9.0%和68.9%;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2、2003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0.4公斤和449.8公斤,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分别增产6.3%和9.57%,增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5.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用强氯精浸种消毒和打破休眠;(2)加强后期肥水管理;(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2: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培杂35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迟熟1~3天,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均为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万金优133(原名晚金优13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8
选育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万金A/HR133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6天,比博优122迟熟1~3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直,抗倒力中弱,后期耐寒力强。株高98.3~107.2厘米,穗长23.7~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42粒,结实率84.1%~84.5%,千粒重25.5~27.4克。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0.6%~67.9%,垩白粒率29%~32%,垩白度9.3%~10.0%,直链淀粉23.5%~24.0%,胶稠度48~56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9~83分。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3.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8.6%和66.7%;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抗。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8.3公斤和460.8公斤,比对照种博优122分别增产13.43%和9.48%,2004年增产极显著,2005年增产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防倒伏。
制种技术要点:在雷州半岛早春制种,父母本叶龄差为6.5叶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万金优133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1~3天,丰产性好,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力中弱,后期耐寒力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防倒伏。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806(原名天优804)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3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80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5天,比培杂双七迟熟3天,与丰优128相近。分蘖力中弱,植株矮壮,株型中集,着粒较密,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中等。株高93.5~97.1厘米,穗长20.4~21.9厘米,每穗总粒数132~141粒,结实率78.8%~83.7%,千粒重23.9~26.2克。晚造米质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3.2%~65.5%,垩白粒率22%~25%,垩白度6.5%~7.9%,直链淀粉23.2%~23.8%,胶稠度54~58毫米,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76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1%和95.6%;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抗。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6.6公斤和409.0公斤,分别比对照种培杂双七、丰优128增产9.66%和3.29%,2004年增产显著,2005年增产不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早造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2)控制亩有效穗16~18万穗;(3)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本省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4天,在海南三亚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8~30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80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迟熟3天,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为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丰优3550(原名天优355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3550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6~119天,比博优122迟熟3~6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直,穗大粒多,茎秆粗壮,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中强。株高93.3~103.4厘米,穗长20.5~20.8厘米,每穗总粒数146~153粒,结实率79.9%~80.7%,千粒重23.5~25.6克。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9.8%~70.7%,垩白粒率30%,垩白度6.8%~14.0%,直链淀粉23.3%~23.9%,胶稠度50~60毫米,长宽比2.5,食味品质分80分。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9.7%和97.8%;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9.5公斤和448.3公斤,比对照种博优122分别增产11.46%和7.15%,2004年增产极显著,2005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冬春季制种,第1期父本早播31天,第2期父本早播24天,父母本行比按2:12或2: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丰优3550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3~6天,丰产性较好,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5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55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5~118天,比博优122迟熟2~4天。分蘖力中强,株型中集,植株矮壮,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中强。株高90.5~100.4厘米,穗长21.0~21.6厘米,每穗总粒数137粒,结实率83.0%~84%,千粒重24.8~25.8克。晚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70.7%~72.6%,垩白粒率14%~24%,垩白度4.1%~4.8%,直链淀粉24.8%~25.2%,胶稠度42~49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9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1.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6.2%和95.6%;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3.4公斤和436.4公斤,比对照种博优122分别增产7.18%和3.68%,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注意稀播;(2)重施中期肥;(3)控制亩有效穗18~20万穗。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30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55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2~4天,产量与博优122相当,晚造米质达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振优29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振丰A/广恢290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8~120天,比博优122迟熟2~4天。分蘖力中等,株型集,穗大粒多,茎秆粗壮,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弱。株高93.8~102.5厘米,穗长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44粒,结实率84.6%~88.6%,千粒重23.5~24.8克。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60.5%~68.9%,垩白粒率7%~14%,垩白度0.7%~3.8%,直链淀粉23.2%~23.6%,胶稠度57~60毫米,长宽比2.6~2.7,食味品质分76分。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7.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32.35%和76.39%;高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高感和感,田间多数点中等发生,个别点大发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4.7公斤和472.3公斤,比对照种博优122分别增产0.89%和6.93%,增产均不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6.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注意稀播;(2)重施中期肥;(3)控制亩有效穗18万穗左右;(4)注意防治稻瘟病,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3天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振优290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2~4天,产量与博优122相当,晚造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强,后期耐寒力弱。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华航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3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空间诱变材料H-61/胜巴丝苗系列中间材料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植株较高,剑叶长、宽、披,有效穗多,成穗率高,穗型中等,粒小,弯月型,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耐寒性中弱。株高99.3~105.9厘米,穗长21.9~23.8厘米,亩有效穗19.1~21.3万,每穗总粒数129.6~146.5粒,结实率83.9%~85.7%,千粒重16.5~17.6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1级,整精米率69.8%~74.1%,垩白粒率1%~8%,垩白度0.4%~0.9%,长宽比3.4,直链淀粉15.3%~17.8%,胶稠度78~84毫米,食味品质分80~91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0%、90.9%、79.4%,病圃鉴定穗瘟1级,叶瘟1级;高感白叶枯病(9级)。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83.9公斤、365.1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10.17%、10.48%,减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2.18公斤,比对照种减产9.63%。日产量3.35~3.3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航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产量低,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早造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象牙香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4
选育单位:台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香丝苗126/象牙软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114天,与粳籼89相当。植株较高,株型适中,有效穗多,穗长,着粒疏,后期熟色尚好,整齐度较好,抗倒性中等,耐寒性弱。株高99.4~104.1厘米,穗长22.7~23.2厘米,亩有效穗22.2~22.8万,每穗总粒数115.2~117.2粒,结实率78.7%~81.8%,千粒重18.5~19.2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52.5%,垩白粒率5%,垩白度1.1%,长宽比4.1,直链淀粉18.1%,胶稠度77毫米,食味品质分82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35.5%~71.2%、68.18%~90.9%、52.9%~62.07%,病圃鉴定穗瘟2.33级,叶瘟1.67~4.33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73.18公斤、355.8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12.68%、12.76%,减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9.91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7.72%。日产量3.18~3.2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早管早控,控氮增钾,均衡施肥,防止前期过氮,早露早晒田,干湿排灌,适施分蘖肥;(2)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象牙香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产量低,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晶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香占/中二软占//五丰占/锦超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4天,与粳籼89相当。株型适中,生势强,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着粒密,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好,耐寒性中弱。株高90.9~97.3厘米,穗长21.4~22.4厘米,亩有效穗19.9~20.6万,每穗总粒数132.2~135.8粒,结实率79.2%~80.3%,千粒重19.8~20.9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2.8%,垩白粒率4%,垩白度0.3%,长宽比3.3,直链淀粉16%,胶稠度74毫米,食味品质分81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7.62%~100%、100%、98.55%~100%,病圃鉴定穗瘟0.67~1级,叶瘟1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0.89公斤、387.7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0.82%和减产4.93%,增、减产均不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7.45公斤,比对照种减产8.57%。日产量3.48~3.7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晶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和产量与粳籼89相当,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美丝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美香占2号/丰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2天,比粳籼89早熟3天。株型适中,叶色中浓,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耐寒性中弱。株高96~104.2厘米,穗长20.5~21.4厘米,亩有效穗20.6~21.7万,每穗总粒数126.2~135粒,结实率83.4%~83.6%,千粒重17.7~18.9克。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8.2%~70.8%,垩白粒率20%,垩白度2.8%~2.9%,长宽比3.4~3.6,直链淀粉16.4%~16.8%,胶稠度86~89毫米,食味品质分80~83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100%、81.8%、94.1%,病圃鉴定穗瘟3级,叶瘟2.6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3.67公斤、371.6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减产5.55%、8.89%,2004年减产不显著,2005年减产极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5.42公斤,比对照种减产8.75%。日产量3.41~3.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早造轻施中期肥,晚造适施中期肥;(2)控制亩有效穗23万穗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美丝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天,产量偏低,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早造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泰澳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黄占/澳雪占//丰富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籼89早熟2天。株型好,生势强,茎态中集,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后期熟色好,耐寒性中弱。株高94.7~98.5厘米,穗长21.4~21.6厘米,亩有效穗19.2~19.6万,每穗总粒数134.6~141.5粒,结实率80%~84.6%,千粒重19.7~21.3克。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8.8%,垩白粒率14%,垩白度3.6%,长宽比3.2,直链淀粉20.5%,胶稠度64毫米,食味品质分81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0%、90.9%、61.8%,病圃鉴定穗瘟5级,叶瘟3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2004、2005年两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3.28公斤、391.1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38%和减产4.1%,增、减产均不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48公斤,比对照种减产3.35%。日产量3.55~3.8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2)控制亩有效穗23万穗左右;(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泰澳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天,产量与粳籼89相当,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早造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华优4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8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Y华农A/G4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7天,比培杂双七早熟1~3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抗倒力中弱,穗大粒多、着粒密,较易落粒,后期熟色好。科高100.5~107.5厘米,穗长21.2~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45~162粒,结实率73.4%~78.6%,千粒重19.5~19.8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9.6%,垩白粒率56%,垩白度26.4%,直链淀粉26.3%,胶稠度40毫米,长宽比2.8。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7.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3.16%和62.99%,田间发病中等偏轻;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8.8公斤和406.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增产4.47%和9.62%,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9.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
制种技术要点:Y华农A对低温较敏感,较耐高温,应尽量把抽穗扬花安排在雨水少,授粉期间日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平均29℃左右,日夜温差较小的季节。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优4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早熟1~3天,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早两优33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49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N39S/华恢33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6天,比中9优207早熟1~2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穗大粒多、着粒密,抗倒力中弱,耐寒力中等,后期熟色好。科高101.4~109.7厘米,穗长22.3~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57~167粒,结实率70.6%~74.5%,千粒重20.1~20.7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直链淀粉28.5%,胶稠度69毫米,长宽比3.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3.9%,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8.03%和70.36%;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6.7公斤和384.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中9优207减产0.66%和2.40%,减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6.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
制种技术要点:(1)合理安排父母本的播差期,控制母本比父本早1天或同一天始穗,两期父本播期相差约5~7天;(2)父母本行比2:12或2:14,父母本间距27厘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早两优336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中9优207早熟1~2天,产量与中9优207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国稻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0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R800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6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和抗倒力均为中弱,剑叶较长,穗长但着粒稍疏,后期耐寒力中强。科高101.8~103.3厘米,穗长24.3~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30~136粒,结实率76.1%~80.6%,千粒重27.0~27.9克。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7.5%~64.9%,垩白粒率20%~52%,垩白度4.7%~7.8%,直链淀粉21.4%~23.6%,胶稠度46~53毫米,长宽比3.3~3.4。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4.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1.2%和63.9%;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2、2004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7.8公斤和435.5公斤,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分别增产1.93%和2.27%,增产均不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9.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以1:10为宜,安排两期父本,且第一期父本应比母本早1~2天抽穗。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国稻1号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及产量均与培杂双七相当,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T78优215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1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T78A/明恢215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1~124天,与中9优207相当。分蘖力中等,植株较高,株型中集,抗倒力弱,后期熟色好。科高112.2~118.7厘米,穗长22.9~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33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6.0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8.9%,垩白粒率43%,垩白度8.6%,直链淀粉19.0%,胶稠度72毫米,长宽比2.7。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89.47%;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3.5公斤和448.8公斤,2004年比对照种华优8830减产0.84%,2005年比对照种中9优207增产9.61%,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2.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
制种技术要点:保证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严格除杂。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T78优215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中9优207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内香851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2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85A/内恢95-1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0天,与优优128相当。分蘖力和抗倒力均较弱,植株高大,株型中集,剑叶宽长稍披。科高110.3~117.4厘米,穗长25.2~26.9厘米,着粒疏,每穗总粒数122粒,结实率83.3%,千粒重30.6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1.0%,垩白粒率27%,垩白度6.8%,直链淀粉13.0%,胶稠度82毫米,长宽比3.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7%,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63%和92.10%;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5.0公斤和386.4公斤,2004年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增产4.56%,2005年比对照种优优128减产6.04%,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
制种技术要点:分期播种,父母本播差期45天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内香优85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宜香300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3
选育单位:中国中种集团绵阳水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300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3天,比培杂双七迟熟1~2天。分蘖力中等,叶片较大,穗长但着粒疏,粒长、大,抗倒力弱,后期耐寒力中等。科高105.1~111.8厘米,穗长24.4~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11粒,结实率81.1%,千粒重30.5~30.8克。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7.0%~67.9%,垩白粒率6%~24%,垩白度0.9%~10.6%,直链淀粉13.5%~17.8%,胶稠度77~85毫米,长宽比3.1。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4.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1.18%和65.28%;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高感。
产量表现:2003、2004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8.8公斤和448.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增产2.01%和3.24%,增产均不显著;2005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插植秧龄不宜超过5片叶;(2)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
制种技术要点:(1)两期父本,父本每亩2000~2200穴,双株插;(2)父母本行比为2: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宜香300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迟熟1~2天,产量与培杂双七相当,晚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各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培杂丰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4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培矮64S/R024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与优优128相当。分蘖力和抗倒力中强,株型中集,剑叶直,穗大粒多、着粒密,后期熟色好。科高103.4~106.2厘米,穗长21.1~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60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1.4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1.0%,垩白粒率30%,垩白度4.5%,直链淀粉24.7%,胶稠度72毫米,长宽比3.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1.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52%和74.10%;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0.0公斤和396.2公斤,2004年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增产3.53%,2005年比对照种优优128减产3.67%,增减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5.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中等以上肥力田块种植;(2)大田亩播种量1~1.5公斤,稀播培育带蘖壮秧;(3)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1)抓好制种田的时间、空间隔离;(2)安排好父母本的播种期。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培杂丰2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优优128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丰优62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5
选育单位:连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R62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8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中强,株型集,剑叶宽大稍披,谷粒有较长的芒,抗倒力和耐寒力中弱,结实率偏低,后期熟色好。科高99.2~104.9厘米,穗长21.4~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21~133粒,结实率70.6%~73.4%,千粒重26.2~26.5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1.4%,垩白粒率36%,垩白度21.4%,直链淀粉24.0%,胶稠度42毫米,长宽比3.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8.3%,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53%和100%;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1.6公斤和387.8公斤,分别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增产5.21%和5.71%,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并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
制种技术要点:参照其它天优组合。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丰优62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相当,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和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中南、西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并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45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45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8天,与培杂双七相当。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直,穗大粒多、着粒密,抗倒力强。科高97.3厘米,穗长21.7~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80.6%,千粒重25.0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5.5%,垩白粒率27%,垩白度4.0%,直链淀粉19.6%,胶稠度60毫米,长宽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4%,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99%和100%;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7.0公斤和418.2公斤,比对照种华优8830、培杂双七分别增产3.97%和7.17%,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6.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8±2天;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2±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45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相当,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各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39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39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天,比优优128早熟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中等,剑叶较宽长、稍披,谷粒有较长的芒,后期熟色好。科高97.5~103.0厘米,穗长21.1~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62粒,结实率71.1%~78.6%,千粒重24.1~24.8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5.4%,垩白粒率40%,垩白度14.7%,直链淀粉23.2%,胶稠度54毫米,长宽比3.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6%,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54%和100%;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3.0公斤和412.5公斤,分别比对照种优优128增产5.28%和2.23%,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三亚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16±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0±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39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优优128早熟3天,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杂51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GD-5S/W51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6天,与中9优207相当。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短小,抗倒力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105.0~107.9厘米,穗长20.3~20.8厘米,每穗总粒数133粒,结实率90.4%,千粒重24.1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9.1%,垩白粒率30%,垩白度4.5%,直链淀粉24.5%,胶稠度77毫米,长宽比2.6。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4%,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1%和73.68%;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20.2公斤和448.3公斤,比对照种华优8830、中9优207分别增产6.69%和7.04%,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5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适当密植,提高有效穗数;(2)适时重施中期肥,后期巧施穗粒肥,重施磷钾肥;(3)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南繁制种,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为18±1天左右,5月初始穗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杂510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中9优207相当,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五优30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5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广恢30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7天,与中9优207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中强,有效穗多,剑叶短小,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科高90.5~101.8厘米,穗长19.7~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40~147粒,结实率76.7%~78.2%,千粒重22.2~23.8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直链淀粉25.6%,胶稠度72毫米,长宽比2.8。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2.63%;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高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1.2公斤和438.6公斤,分别比对照种中9优207增产17.30%和13.84%,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8.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15±2天;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7±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优30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中9优207相当,丰产性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培杂8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0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培矮64S/航恢8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28天,与培杂双七相当,比优优128早熟3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长直,穗大粒多、着粒密,抗倒力中强。科高103.2~106.3厘米,穗长22.0~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60粒,结实率80.6%,千粒重19.8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26.5%,垩白粒率22%,垩白度3.3%,直链淀粉23.6%,胶稠度67毫米,长宽比3.0。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9%,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9.53%和66.65%,田间发病轻至中;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6.8公斤和371.0公斤,比对照种培杂双七、优优128分别减产1.17%和9.80%,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8.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适当稀植,亩插1.3~1.5万穴,每穴2~3苗,抛秧每亩30盘左右;(2)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父本比母本提前7~9天播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培杂88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与培杂双七相当,比优优128早熟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10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1
选育单位: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天丰A/金恢10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17~118天,比中9优207早熟8~9天。植株较矮,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弱,剑叶短小,谷粒有短芒,抗倒力和耐寒力中等。科高86.2~96.5厘米,穗长18.9~20.6厘米,每穗总粒数122~128粒,结实率71.6%~73.6%,千粒重26.7~27.2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直链淀粉24.8%,胶稠度76毫米,长宽比3.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4%,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53%和100%;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高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3.7公斤和371.2公斤,分别比对照种中9优207增产1.05%和减产5.85%,增、减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5.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2)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1)在海南冬春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2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5天;(2)父母本行比2:12或2: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10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中9优207早熟8~9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并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五丰优12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五丰A/广恢12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29天,与优优128相当。分蘖力中强,株型中集,剑叶较宽长,抗倒力中弱,后期熟色好。科高103.5~108.2厘米,穗长19.7~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23~151粒,结实率74.5%~83.3%,千粒重23.8~24.1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1.2%,垩白粒率64%,垩白度29.7%,直链淀粉28.3%,胶稠度42毫米,长宽比2.5。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9.5%,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7.62%和44.46%;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6.6公斤和413.6公斤,分别比对照种优优128增产3.72%和2.51%,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
制种技术要点:(1)在海南冬春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35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8天;(2)父母本行比按2:12或2: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丰优12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及产量均与优优128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411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3
选育单位: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411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天,与优优128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中弱,剑叶直,谷粒有长芒,后期熟色好。科高103.2~108.6厘米,穗长22.0~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15~143粒,结实率70.8%~77.0%,千粒重29.7~30.4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33.6%,垩白粒率41%,垩白度18.4%,直链淀粉22.4%,胶稠度52毫米,长宽比3.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生产试验罗定点穗瘟发生中等;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2.8公斤和424.2公斤,分别比对照种优优128减产1.41%和增产5.14%,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2)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
制种技术要点:(1)在海南冬春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32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2)父母本行比2:12或2: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41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和产量与优优128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天优83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4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天丰A/辐恢83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和耐寒力中弱,结实率偏低,谷粒有较长的芒,抗倒力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97.4~103.8厘米,穗长21.6~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29~140粒,结实率70.4%~71.9%,千粒重28.3~28.7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5.5%,垩白粒率54%,垩白度25.6%,直链淀粉23.9%,胶稠度38毫米,长宽比3.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07%和96.34%;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0.5公斤和409.5公斤,分别比对照种培杂双七增产10.34%和11.63%,2005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6年增产达显著水平;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并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
制种技术要点:(1)在海南冬春制种,第1期父本比母本早播30天,第2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3天;(2)父母本行比2:12或2: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83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培杂双七早熟2天,丰产性较好,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并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茂杂2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5
选育单位: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228S/茂恢2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1~132天,比优优128迟熟2~3天。分蘖力强,株型中集,剑叶宽直,抗倒力中弱。科高99.0~106.0厘米,穗长20.0~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13~139粒,结实率74.3%~81.9%,千粒重23.4~24.2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2.2%,垩白粒率50%,垩白度12.4%,直链淀粉28.9%,胶稠度37毫米,长宽比2.6,有花香味。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50%,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4.78%和40.71%,2006年在阳江试点穗瘟发生较重,生产试验信宜点穗瘟发生中等偏重;中抗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8.5公斤和413.1公斤,2005年与对照种优优128平产,2006年比对照种优优128增产3.56%;2006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5.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早施分蘖肥,壮蘖肥,多施磷、钾肥,提高抗逆能力,后期干湿交替;(2)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
制种技术要点:(1)在茂名秋制第1期父本比母本提前一天播种;(2)注意增施磷、钾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茂杂29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优优128迟熟2~3天,产量与优优128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宜我省中南、西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齐新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美香占2/粤新占2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9~132天,比粤香占迟熟4天。植株较高,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差,苗期耐寒性中等。科高103.4~111.1厘米,穗长19.6~20.7厘米,亩有效穗22.1~22.2万,每穗总粒数120.5~131.2粒,结实率78.5%~84.2%,千粒重18.2~19.1克。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2.3%,垩白粒率9%,垩白度3.8%,直链淀粉23.3%,胶稠度65毫米,长宽比3.6。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1.05%、75%、73.91%,病圃鉴定穗瘟5级,叶瘟3.67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5年阳江试点中感穗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75.37公斤、371.95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4.07%、1.79%,减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5.18公斤,比对照种减产0.39%。日产量2.82~2.9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早造轻施中期肥,晚造重施中期肥;(2)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齐新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4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晶丝苗2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科占//五丰占/锦超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1~133天,比粤香占迟熟5~6天。植株较高,株型适中,叶色中绿,分蘖力中等,抽穗整齐,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强,苗期耐寒性中等。科高101.4~105.7厘米,穗长20.9~22.1厘米,亩有效穗21.4万,每穗总粒数109.4~124.9粒,结实率77.1%~85.9%,千粒重21.2~21.4克。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3.6%,垩白粒率4%,垩白度0.2%,直链淀粉16.1%,胶稠度72毫米,长宽比3.4。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7.37%、94.12%、96.43%,病圃鉴定穗瘟1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3.47公斤、402.89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0.56%、6.38%,增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52公斤,比对照种增产8%。日产量3.01~3.0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田种植,全生育期施纯氮9~10公斤,前期施用量75%,中期25%,氮、磷、钾比例1:0.5:0.65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晶丝苗2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5~6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金科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K17A/广超4号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132天,比粤香占迟熟5天。植株较高,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弱,抽穗整齐,穗大粒多,后期熟色中等,抗倒性中等,苗期耐寒性较弱。科高99.2~106.3厘米,穗长21.0~22.6厘米,亩有效穗17.9~18.5万,每穗总粒数132.6~150.1粒,结实率74.8%~82.3%,千粒重21.3~22.3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省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2.3%~59.4%,垩白粒率28%~30%,垩白度11.2%~17.1%,直链淀粉27.7%~28%,胶稠度42~50毫米,长宽比3.2。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3.68%、100%、82.61%,病圃鉴定穗瘟5.67级,叶瘟3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罗定试点中感穗颈瘟,2005年雷州试点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6.87公斤、394.42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43%、4.14%,增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5.14公斤,比对照种减产5.4%。日产量3~3.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中上肥力田块种植;(2)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科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5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米质未达国标、省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中南、西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泰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6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丝占/齐粒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1天,比粤香占迟熟3天。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着粒密,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强,苗期耐寒性中等。科高96.2~99.2厘米,穗长18.9~20.3厘米,亩有效穗21.0~22.4万,每穗总粒数114.8~135.1粒,结实率77.6%~82.6%,千粒重19.3~19.4克。早造米质未达国标、省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7.2%~63.5%,垩白粒率5%~9%,垩白度0.8%~2%,直链淀粉15.3%~15.9%,胶稠度54~68毫米,长宽比3.1~3.3,不完善粒6.9%~11.3%。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8.89%、100%、92.86%,病圃鉴定穗瘟2.33级,叶瘟1.67级;感白叶枯病(7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5年汕头试点中感穗瘟,雷州试点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7.89公斤、375.69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0.18%、减产0.8%,增、减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5.12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18%。日产量2.86~3.1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泰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3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未达国标、省标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丰秀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7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丰丝占/矮秀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30天,比粤香占迟熟2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抽穗整齐,着粒密,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科高96.7~100.7厘米,穗长20.2~20.8厘米,亩有效穗20.4~20.5万,每穗总粒数131.2~132.6粒,结实率77.2%~78.0%,千粒重20.3~20.5克。早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2.3%,垩白粒率14%,垩白度3.3%,直链淀粉16.3%,胶稠度82毫米,长宽比3.3。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5.56%、94.12%、71.43%,病圃鉴定穗瘟3.67级,叶瘟1.6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韶关试点中感穗颈瘟,2005年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1.90公斤、394.12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3.71%、4.06%,增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9.0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17%。日产量3.04~3.2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参照其它常规优质稻品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秀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2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布局慎重选择使用。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广胜软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7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胜优/奇妙香//银花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129天,比粤香占迟熟1~2天。植株较高,株型适中,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差,分蘖力、苗期耐寒性中等。科高103.6~106.7厘米,穗长20.5~21.5厘米,亩有效穗20.5~21.0万,每穗总粒数127.1~137.3粒,结实率75.5%~78.4%,千粒重18.9~19.1克。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8.7%,垩白粒率14%,垩白度3.6%,直链淀粉17.8%,胶稠度63毫米,长宽比3.3。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3.68%、83.33%、79.71%,病圃鉴定穗瘟4.33级,叶瘟3.6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6年阳江试点中感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78.29公斤、377.19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3.32%、0.41%,减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6.52公斤,比对照种增产0.06%。日产量2.92~2.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胜软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1~2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丰中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7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二软占/丰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0天,比粤香占迟熟2~3天。株型适中,叶色中绿,抽穗整齐,剑叶短直,着粒密,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科高100.4~102.4厘米,穗长20.9~21.7厘米,亩有效穗20.7~20.8万,每穗总粒数137.0~137.1粒,结实率75.6%~78.3%,千粒重18.9~19.7克。米质未达国标、省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9.7%~59.4%,垩白粒率15%~28%,垩白度4.8%~8.9%,直链淀粉16.1%~16.9%,胶稠度64~78毫米,长宽比3.1~3.2。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4.21%、95.83%、89.86%,病圃鉴定穗瘟5.67级,叶瘟3.6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5年阳江试点中感穗颈瘟,2006年罗定试点中感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5.06公斤、394.13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0.97%、4.06%,增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4.72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23%。日产量3.03~3.0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中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比粤香占迟熟2~3天,产量与粤香占相当,米质未达国标、省标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新山软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73
选育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软占/佛山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8天,与粤香占相当。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长、直,抗倒性中等,后期熟色好,苗期耐寒性中等。科高96.5~101.5厘米,穗长19.1~20.1厘米,亩有效穗19.9~20.1万,每穗总粒数118.5~130.4粒,结实率79.3%~81.1%,千粒重19.9~20.0克。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57.2%,垩白粒率5%,垩白度1%,直链淀粉18.1%,胶稠度78毫米,长宽比3.5。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9.47%、100%、92.75%,病圃鉴定穗瘟2.33级,叶瘟2.33级;中感白叶枯病(5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5年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5、2006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78.93公斤、356.60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4.59%、5.85%,减产均不显著。2006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8.66公斤,比对照种减产4.78%。日产量2.78~3.0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新山软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和产量均与粤香占相当,早造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我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但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