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来源:该品种系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不育系绵5A与自育恢复系宜恢3551组配而成的杂交中籼迟熟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3天,比对照汕优63长3天。株高115.8厘米,株型适中,叶色淡绿,剑叶挺直,叶鞘绿色,叶耳无色。亩有效穗18.8万,穗长24.7厘米,穗平着粒171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5.9克。谷粒金黄色,呈椭圆形,无芒,稃尖紫色。品质测定:糙米率81.6%,精米率73.5%,整精米率64.6%,粒长6.0mm,长宽比2.5,垩白粒率80%,垩白度19.4%,透明度2级,碱消值6级,胶稠度86mm,直链淀粉含量26.4%,蛋白质含量9.1%,理化指标得分68分。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1-6级,颈瘟1-9级,抗性较对照汕优63强。
(3)产量表现:该品种2002年参加省区试中籼迟熟C组,平均亩产559.43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7.37%,差异极显著;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A2组续试,平均亩产554.78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5.65%,差异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56.82公斤,较对照增产6.41%,居试验第二位。2003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五点平均亩产580.6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10.53%。
(4)栽培要点:(1)稀播匀播,培育壮秧,秧龄30-40天为宜;(2)宜宽窄行或宽行窄株移栽,亩插1.3~1.5万穴,基本苗8~13万;(3)合理施肥,N、P、K配合施用,亩施纯氮8-10公斤,重底早追;(4)及时防治病虫害,后期注意防治稻颈瘟。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和丘陵地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