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瓜
1、川蜜716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5年用本所自育的自交系W31作母本,本所自育的自交系W16作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新品种。
(3)特征特性:早熟,定植到始收7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中等,蔓长约2.5~3.0米,茎粗 0.6~0.8厘米;叶片中等大,浅裂。第一雌花节位6~7节,雌花间隔5~6节,果实发育期30天左右,单瓜重5.5公斤左右,果实高圆形,果形指数约为1.02,果皮绿色、光滑,有绿色条带14~18条,果面有白色蜡粉,果皮厚度1.1厘米左右,果肉大红色,质脆,甜而汁多,中心折光糖含量11~12%,风味极佳。座果性好,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容易座果,田间表现较抗枯萎病和炭疽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在简阳、青白江、南充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3711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9%;2008年平均亩产3620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6%,两年6点次平均亩产3666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8%。
(5)栽培要点:该品种适用于大中小棚、露地地膜覆盖栽培等多种栽培形式;施肥以底肥为主,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在栽培过程中追施氮磷钾等肥料;露地栽培550株/亩左右;采用三蔓整枝时,每株选座1个果,座果节位在主蔓12~16节。采用多蔓整枝时,每株选座1~2个果,以侧蔓第2个雌花座果为主。当果实达到鸭蛋大时,及时灌膨果水肥,以后保持地面湿润,采收前5~7天,停止浇水以防裂瓜。西瓜生长期间,以防治西瓜枯萎病、炭疽病和蚜虫、红黄蜘蛛等病虫害为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西瓜产区。
(二)苦瓜
1、冠春1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组合母本339是从国内引进资源材料02-19?中筛选出的优良变异株-6经8代自交系统选育而成的株系。该株系表现生长势旺盛,雌性强,果粗大呈长棒形,果白色,表皮光滑,瘤状物为点突起形与条形瘤相间排列;父本47是从国外引种材料01-19?骨干株系-8系中经9代自交选育获得的早熟大果型株系。该株系生长势旺盛,果型粗大,长粗棒形,瘤状物为粗条形与间断条形相间,果呈草白色。
(3)特征特性:蔓生,植株生长势旺盛,分枝性强,主侧蔓均可结果。播种到始收85~90天。主蔓第1雌花节位6~8节,中部侧蔓雌花在2~3节。商品瓜长棒形,瓜色绿白色,光滑,发亮,瘤状物为粗条形与圆点形相间,瓜长30~38厘米,横径5~7厘米,肉厚1.0~1.3厘米,单瓜重450~550克。尾部稍尖,肉质脆嫩,味微苦,品质好。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区试,春季播种,前期平均产量1721公斤/亩,比对照蓝山长白苦瓜增产21%,比春秋王苦瓜增产23%;平均总产量3571公斤/亩,比蓝山长白苦瓜增产20%,比春秋王苦瓜增产16%。2007年生产试验,前期平均产量1373公斤/亩,比对照蓝山长白苦瓜增产11%,比春秋王苦瓜增产13%;平均总产量3065公斤/亩,比蓝山长白苦瓜增产17%,比春秋王苦瓜增产15%。
(5)栽培要点:春季露地栽培2月底至3月中旬播种,秋季大棚设施栽培7月中下旬播种。采用营养杯育苗移栽,株行距1.0米×0.33米,亩栽2000株左右;深施重施底肥,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3500公斤,钙镁磷肥50公斤,复合肥30公斤,钾肥20公斤,与土壤混匀后再定植。植株1米时及时整枝引蔓,疏剪侧枝。商品瓜采收标准为瘤状物充分饱满,瓜皮绿色既可保证品质,又利于连续座果,提高产量。苦瓜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疫病、霜霉病、白粉病和蚜虫、螨虫、瓜实蝇、根结线虫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苦瓜主产区。
2、川苦77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自选常规材料“C012”选高雌花比例单株,经多代定向选择而形成的强雌系“Q03”为母本;以自育长白苦瓜泸丰1号经多代自交提纯系“C170”为父本杂交而成。
(3)特征特性:中早熟,植株生长旺盛,分枝能力强。春季播种至始收80天左右。主蔓第一雌花着生节位低,一般在第8~10节。主侧蔓雌花多,座瓜能力强,可连续结瓜。瓜长条形,草白色,表皮梗瘤相间,长30~35厘米,果肩横径5~6厘米,肉厚1.1厘米,单瓜重0.3~0.5公斤,肉质脆韧、苦味适中。适于春季栽培,耐热、耐枯萎病,中抗霜霉病,较抗高温多湿天气。
(4)产量表现:2005~2006年在泸州、南充、德阳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产量为3563公斤/亩,比对照四川长白苦瓜增产46%;比蓝山大白苦瓜增产32%。2006~2007年在泸州、南充、德阳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759公斤/亩,比对照四川长白苦瓜增产46%,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地区春季用地膜加小拱棚等保护设施作早熟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种,每亩用种约3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3月中下旬播种,4月上、中旬定植。②适宜密植。参考株行距0.3~0.6米×1.0~1.2米,亩栽1200~1800株。③加强田间管理。该品种结果集中,应施足基肥,在结果初期及时追施N、P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绑蔓时结合整枝,尽早采收根瓜,在中后期及时打去下部叶片。④适时采收。当苦瓜充分长成,顶端开始发亮时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苦瓜产区。
3、川苦88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种来源:母本“Q01”是用“槟城苦瓜”萌动种子辐射突变产生的高雌花比例单株,经多代定向选择而形成的强雌系;父本“C028”是从蓝山大白苦瓜中选瘤条明显、雌性较强的单株经多代自交成系;于2002年配组而成。
(3)特征特性:中熟,春季播种至始收83天左右。植株生长旺盛,主蔓第一雌花一般在主蔓第10~12节,主侧蔓雌花多,座瓜能力强,可连续结瓜。瓜长圆棒形,长25~30厘米,横径6~8厘米,肉厚1.2厘米,单瓜重0.4~0.6公斤,皮色浅绿,瘤丰满有光泽,肉质脆嫩,苦味适中。适于春季栽培,比四川长白苦瓜迟熟2~3天。耐热,稍耐寒,耐枯萎病、中抗白粉病,较抗高温多湿天气。
(4)产量表现:2005~2006年在泸州、南充、德阳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产量3646公斤/亩,比对照四川长白苦瓜增产49%;比蓝山大白苦瓜增产35%。2006~2007年在泸州、南充、德阳进行生产试验,3点均增产,平均产量3821公斤/亩,比对照四川长白苦瓜增产49%。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春季在地膜加小拱棚等保护设施下作早熟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种,每亩用种约3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则3月中下旬播种,4月上、中旬定植。②适宜密植。参考株行距0.3~0.6米×1.0~1.2米,每亩植1200~1800株。③加强田间管理。该品种结果集中,应施足基肥,在结果初期及时追施N、P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绑蔓时结合整枝,尽早采收根瓜,在中后期及时打去下部叶片。④适时采收。当苦瓜充分长成,顶端开始发亮时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苦瓜产区。
(三)黄瓜
1、川翠1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5年用自交系H03-2-19为母本,以自交系H02-16-52为父本组配,2006~2008年经品比筛选、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而成的杂交一代夏秋专用黄瓜新品种。父母本均为本所利用国内黄瓜资源于2002~2005年经多代自交优选育成。
(3)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叶片较大,主蔓结瓜为主,耐高温,气温32~35℃时,能正常开花结果。夏秋露地种植,播种到始收40~45天。主蔓第一雌花6~8节,雌花率20~25%,结成性好,畸形瓜率低。回头花多,结果性好。瓜直筒形,瓜条顺直,瓜把短(小于1/8),商品瓜长35厘米左右,横径3.5~4厘米,单瓜重250~300克;瓜色深绿,瘤显著,密生白刺,外观漂亮;果肉绿色,口感脆嫩,味甜。田间表现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抗性好,高温条件下抗病毒病能力强。适宜夏秋露地种植。
(4)产量表现:2007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4167公斤,比对照津优1号增产17.6%,2008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4212公斤,比对照增产18.2%,两年6点次平均亩产4190公斤,比对照增产18%。
(5)栽培要点:①四川盆地8月上旬播种,苗龄15天左右, 1~2片真叶时定植。② 亩用种量150克。每亩2300~2500株左右,行株距70厘米×35厘米。③: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0公斤作底肥。轻施提苗肥,稳施开花肥,重施结果肥。⑤及时防治小地老虎、蚜虫和病毒病、白粉病、霜霉病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黄瓜产区。
(四)南瓜
1、川甜1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5年以本所选育自交系WM01-91作母本,自交系P325作父本组配,2006~2008年经品比筛选、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熟无蔓杂交一代南瓜新组合。
(3)特征特性:无蔓、丛生。早熟,定植至采收100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茎粗约1厘米;叶片近掌状五角形、浅裂,较大。雌花多,主、侧蔓均可座果。果实近梨形,成熟果皮土黄色,有少量绿色斑带,果面光滑,老熟果耐储运。果实大小适中,平均单瓜重1.1~1.5公斤,座果性强,单株座果2~3个。果肉金黄色,肉质致密,干物质含量高,甜而细面,风味极佳。
(4)产量表现:2007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2815公斤,比对照蜜本南瓜增产18%。2008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2880公斤,比对照蜜本南瓜增产16%。两年6点次平均亩产2848公斤,比对照增产17%。
(5)栽培要点:① 四川盆地3月上旬前后播种,苗龄25天左右, 1~2片真叶时定植,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为好。② 亩用种量400克。亩栽1200株左右,行株距100厘米×50厘米。③亩施有机肥2500~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公斤作底肥,轻施提苗肥,稳施开花肥,重施结果肥。④及时防治小地老虎、蚜虫和病毒病、白粉病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南瓜产区。
(五)冬瓜
1、蓉抗4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组合母本Q01-05-1是我所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引进的冬瓜资源,经过7代单株定向选育的高代自交系;父本RK-1-3-2是从冬瓜一代杂种“蓉抗1号”自交后代经过6代单株定向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中熟,第1雌花节位13~16节,以后每4~6节着生雌花;开花早,定植到采收比对照广东黑皮早熟5~7天,种子发芽快,幼苗生长迅速,叶片大30厘米×30厘米,茎粗1~1.5厘米,叶柄长25厘米左右,瓜长40~60厘米,直径20~25厘米左右,单重15公斤左右,黑皮,果实有空腔,耐热,植株田间抗病能力强,重田试验表明新组合蓉抗4号比对照显著抗枯萎病。果肉致密,适合长途运输。
(4)产量表现:2005~2008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9174公斤,较对照增产9.1%,增产达显著水平。在各试验点均表现良好。
(5)栽培要点:①播种前7~10天,将过筛且没有种过瓜类的细土和腐熟牛粪或猪粪按7?3比例混合,每立方营养土加入过磷酸钙2.5公斤,米乐尔0.5公斤,拌匀,堆放备用。四川盆地在立春前后设施育苗,可直播营养土内,或催芽后播种;露地育苗栽培,应在3月底4月中旬前下种。其它地区根据当时气候和生产习惯参照执行。注意苗期保温控水,防止烂芽和徒长。②当幼苗长到1~2片真叶时定植,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磷肥5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米乐尔3公斤,撒施。开厢1.6米包沟,双行定植,株距80厘米,亩定植1000株,或开厢2.0米包沟,单行定植,株距50厘米,亩植650株,定植后浇透定植水。苗期宜地膜加小拱棚栽培,防倒春寒,促进提早采收上市。③定植后10~15天浇清粪水1~2次。及时搭棚架。及时植株调整,摘去所有侧枝,早熟栽培主蔓第1雌花留果;中晚熟栽培留第2或第3雌花座果。天气不良时应人工辅助授粉。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④当冬瓜表面黑又带光泽时即可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低山及平坝冬瓜产区。
(六)砧木
1、蓉砧1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
(2)品种来源:母本S1-7-2是从中蔬所引进丝瓜种质资源中经过多代单株定向选育的稳定自交系,父本S1-23-3是省内收集丝瓜资源材料中经过多代单株定向选育的稳定自交系。
(3)特征特性:该组合为苦瓜专用砧木。根系发达,纵向可达1米,横向可达3米。主蔓9~10节着生第1雌花,雌花着生率高,主侧蔓均结瓜;瓜条长19~24厘米,直径5厘米左右;叶片较大,叶柄长19厘米。以本组合为砧木,“碧秀”苦瓜为接穗的嫁接苗,田间表现抗苦瓜枯萎病,嫁接亲和力高,共生亲和性好,耐涝、耐旱能力强,生长快,长势强,提高接穗产量。
(4)产量表现:以本组合为砧木,“碧秀”苦瓜为接穗的嫁接苗,在2006~2007年的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4850公斤,比对照“碧秀”实生苗增产16%。
(5)栽培要点:采用插接法嫁接时,2~4月播种本组合,幼苗子叶完全平展,1片真叶长出,茎高4~5厘米开始嫁接;嫁接后,苗龄30天即可定植。以“碧秀”苦瓜为接穗的嫁接苗,在3月~4月初定植,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栽培模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钙镁磷肥80公斤做底肥,6米开厢包沟,亩栽80~100株,嫁接口离地面1.5厘米;及时引苗上棚,抹丝瓜芽和80厘米以下的苦瓜侧芽,加强整枝打杈,摘除老、病、黄叶,铲除杂草,摘除畸形瓜;采收期每5~7天适当追施尿素或复合肥。注意防治白粉病、瓜食蝇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苦瓜主产区。
(七)辣椒
1、川腾4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组合是以自交系20008-2-2-2-2作母本,用自交系2000-2②-1-6-4-2-2作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新品种。
(3)特征特性:早熟,首花节位16节左右,从定植到始收红椒83天左右;植株矮小,株型紧凑,株高39.1厘米,株幅52.0厘米×50.5厘米;果实指形,果长5.2厘米,果横径1.6厘米,果肉厚0.15厘米,单果重4.1克;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味辣-极辣;适宜鲜食、加工和观赏;耐寒、耐热、较耐涝,田间表现较抗病虫。
(4)产量表现 :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全省多点试验,平均产量为1179公斤/亩,比对照枥木三鹰椒增产112%,从定植到始收红椒比对照提早25~30天。
(5)栽培技术要点: ① 适时播种,四川冬季育苗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种,春季育苗1月下旬~2月中旬播种,露地3月~4月定植,提倡地膜覆盖栽培方式。② 亩用种量50~100克。亩栽4500窝,每穴2株。③亩施有机肥3000~5000公斤,过磷酸钙50~80公斤,硫酸钾20公斤或饼肥50~100公斤或草木灰200公斤作底肥。④轻施提苗肥,稳施开花肥,重施结果肥。⑤及时防治小地老虎、蚜虫、红蜘蛛、白蜘蛛(跗线螨)、烟青虫和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簇生椒产区。
2、蓉椒8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组合的母本0109-5是由四川地方品种二金条用单株选育法经过6代单株、系统定向选择育成的优良自交系;父本9903是从甘肃引进的小灯笼椒品种经多代定向分离纯化选择育成的优良自交系,历经9年选育而成的杂一代新组合。
(3)特征特性:早中熟,首花节位8~10节,定植到采收5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整齐,株高80厘米,开展度70厘米~80厘米,挂果多,果实细长羊角型,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实纵径18厘米~20厘米,横径1.6~1.8 厘米,果肉厚0.20 厘米,单果平均重12.2克,较辣,耐高温,田间表现抗病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在资阳、自贡、绵阳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1748公斤,比湘辣一号1541 公斤增产13%。2006~2007年在双流县、青白江、彭州、资阳、自贡、绵阳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76公斤,比对照增产13%。
(5)栽培要点:春季栽培于上年10月中旬播种,11月中旬假植一次,采用冷床育苗,塑料大棚加小拱棚覆盖越冬。适时定植,翌年三月中下旬带土定植于大田。底肥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60公斤,氯化钾15公斤,全层撒施,翻耕后做成包沟1.4米的厢面,覆盖好地膜,亩定植2800~3000穴(双株)。田间管理:定植后7~10天浇清粪水1次,培土1~2次,中后期及时追肥,注意防治烟青虫、茶黄螨,适时分批采收,促进连续座果,提高产量和产值。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辣椒产区。
(八)番茄
1、川科5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丰产材料O9832 为母本,国外引进抗逆材料H9641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育种,经连续7代系统选育而成。2001年进行有性杂交,通过加代繁殖、定向选择、病圃筛选、品比试验和多点试验,2008年完成生产试验和田间技术鉴定。
(3)特征特性:无限生长类型,中熟,全生育期159天。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浓绿,果实圆形,红色,硬度中等,平均单果重210克,可溶性固形物4.1,口感酸甜适中,商品果率87%,裂果率11%,畸形果率7% 。抗病性强,经接种鉴定,抗病毒病、青枯病和枯萎病。
(4)产量表现: 2007年省区试4点平均亩产量4727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12% ,且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省区试4点平均亩产4749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12%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两年8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为4738公斤,比对照增产12%;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843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13%,各试点全部增产,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选择通风向阳、多年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肥沃土壤作苗床,育苗移栽。播种前做好种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每亩种植3000~3500株。②重视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及植株长势,酌情追施少量化肥,氮、磷、钾配合使用。天气干旱及时浇水,雨涝天气及时排水,做到雨过水停沟干。③及时搭架绑蔓、整枝打杈:在植株倒伏前及时搭架、绑蔓,防止主茎倒伏,根据当地栽培习惯和栽培目的,进行单杆或双杆整枝,及时去掉所有多余的侧芽。④加强病虫害防治: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番茄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植出无公害的优质番茄。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番茄产区。
2、川科6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丰产材料T9320 为母本,以本所自育材料K9952为父本,2001年通过有性杂交育种,连续7代系统选育,并通过加代繁殖、定向选择、病圃筛选、品比试验和多点试验, 2008年完成生产试验和田间技术鉴定。
(3)特征特性:无限生长类型,中熟,全生育期159天。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浓绿,果实高圆形,粉红色,硬度中等,单果重182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3%,口感酸甜适中,商品果率87%,裂果率15%,畸形果率4%。抗病性强,经接种鉴定,抗病毒病、青枯病和枯萎病。
(4)产量表现:在2007年省区试,4点均增产,平均亩产4544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8%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省区试,4点全增产,平均亩产4613公斤,比对照合作903增产9%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5公斤/亩,比对照合作903增产9% ,各试点全部增产,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选择通风向阳、多年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肥沃土壤作苗床,育苗移栽。播种前做好种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每亩种植3000~3500株。②重视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及植株长势,酌情追施少量化肥,氮、磷、钾配合使用。天气干旱及时浇水,雨涝天气及时排水,做到雨过水停沟干。③及时搭架绑蔓、整枝打杈:在植株倒伏前及时搭架、绑蔓,防止主茎倒伏,根据当地栽培习惯和栽培目的,进行单杆或双杆整枝,及时去掉所有多余的侧芽。④加强病虫害防治: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番茄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植出无公害的优质番茄。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番茄产区。
(九)茄子
1、川茄805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5年用本所自育的自交系E14作母本,本所自育的自交系E433作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新组合。
(3)特征特性:早熟,主茎第9~11叶着生门茄,定植到始收56天。植株生长势中等,株高90厘米~95厘米,植株冠幅72.5 厘米左右。果实长棒形,长39 厘米左右,横径4.7 厘米左右,果形指数8.0左右,果皮墨黑色,有光泽,果肉月白色,单果重198克~220克。籽少,品质好。耐寒性较强,适宜露地或保护地早熟栽培。
(4)产量表现:2007年在简阳、青白江、南充进行多点试验,前期平均亩产量434公斤,比对照“蓉杂茄”增产35%;2008年前期平均亩产量438公斤,比对照“蓉杂茄”增产28%,两年6点次前期平均产量436公斤,比对照“蓉杂茄”增产32%。定植到始收56天,比对照“蓉杂茄”早熟10天,总产量亩产3468 公斤,与对照相当。
(5)栽培要点:①塑料棚冷床育苗,春早熟栽培时,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春季露地栽培时,2月上旬播种。②适时定植,露地栽培,气温稳定通过15℃为移栽适期。保护地栽培,土层深度10厘米处地温稳定通过13℃时为移栽适期。③重施基肥,合理追肥。以有机肥为主,限量使用化肥,提倡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禁止大水漫灌和阴天傍晚浇水。提倡喷灌、滴灌、膜下灌溉。及时打杈,摘除老、黄、病叶,加强通风,中耕除草,立支架,培土上厢。病虫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及时防治黄萎病、绵疫病、红黄蜘蛛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平坝、丘陵茄子产区。
(十)菜豆
1、达芸2号
(1)选育单位: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从红花青壳辐射诱变群体中选育出优良单株,经连续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菜豆新品系。
(3)特征特性:蔓生,早中熟,春季播种至始收70~75天。主蔓长270厘米~290厘米;第5~6节开始着生花序,花浅紫色;叶片中偏大、绿色;商品荚绿色,长17厘米左右,平均单荚重12克,荚面光滑,荚匀称顺直,肉厚实,质脆嫩,商品性好。单荚种子7~8粒,种子肾形,种皮红褐色,百粒重36克左右。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多点试验:前期平均鲜荚490公斤/亩,较对照红花青壳增产35%;平均总产1630公斤,较对照增加185公斤,增产13%,前期产量占总产量的30%。生产试验示范:春季平均鲜荚产量为153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3%。
(5)栽培技术要点:四川盆地适宜播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双膜覆盖可在2月中旬播种,亩用种量7~8公斤。密度:1.3~1.5米包沟开厢,株行距33厘米×66厘米,每穴栽2株。重施底肥和追肥:开花前追施1~2次提苗肥,结荚盛期重施追肥。及时搭架引蔓;以人字架为好。及时防治锈病、根腐病、细菌性疫病、豆荚螟、红蜘蛛、潜叶蝇等病虫害,出苗10天后注意预防根腐病的发生。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菜豆产区。
2、加工菜豆1号
(1)引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2)品种来源:是从法国引进的加工型青刀豆GARONEL,本品种为常规种。
(3)特征特性:属矮生型,早熟。春季播种至始收约45天,秋季播种至始收约38天。株高55厘米左右,长势中等,开展度42×30厘米,分枝14~18个;花淡紫红色,每花序5~8朵,始花节位4~5节;平均一级商品豆单荚重3.5克,荚绿色,荚宽0.55~0.65厘米,长12厘米左右,成熟种子黑色,百粒重30克;豆荚整齐,商品性好,一级豆荚率高达90%以上,加工性好,加工口感嫩脆,纤维极少。田间表现适应性好, 抗逆性较强。
(4)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在汉源县、双流、蓬溪进行多点试验,两年平均春季产量1121公斤/亩,秋季平均亩产421公斤,加工产值较高。
(5)栽培要点:春季3月下旬播种,秋季7月下旬播种。采用直播方式播种,按照1.2米开箱栽培,箱面宽0.80米。双行栽植,株距15厘米,行距60厘米,每穴1株;或株距30厘米, 每穴2株。亩施基肥3000公斤,追肥2~3次,每次施N、P、K复合肥20公斤/亩。注意防治疫病、枯萎病、蚜虫、螨、小地老虎。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菜豆主产区。
(十一)豌豆
1、食荚甜脆豌3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我所育成品种“食荚大菜豌1号”为母本,以南京中山植物园引进材料“中山青”为父本,杂交后经12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定型品种。
(3)特征特性:属小荚菜用型豌豆。植株矮健,株型紧凑,播种到始收嫩荚159天左右,全生育171天左右。株高71厘米,幼苗半直立,不需搭架。叶色深绿,有须,花白色,青荚绿色,肉质厚,纤维少,无硬皮层。平均单荚重5.5克,荚长8.1厘米,宽1.7厘米,果肉率达83.2%,蛋白质含量2.29%,粗纤维含量0.528%,糖份4.30%,粗蛋白含量达29.7%,脂肪含量1.94%。香甜脆嫩,品质优。
(4)产量表现 :2007年多点试验,4点平均亩产476公斤,较对照”食荚大菜豌1号”增产11%;2008年多点试验,4点平均亩产669公斤,较对照“食荚大菜豌1号”增产13 %;两年平均亩产572 公斤,较对照增产12%。2008年在成都、简阳、南充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公斤,较对照食荚大菜豌豆1号增产8%,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技术要点:盆地内冬播丘陵区在10月底左右,山区10月中旬播种,适当密植,净作行距50~60厘米,窝距25厘米,每窝精选种子5粒,保苗3株,亩用种8~10公斤。亩用过磷酸钙30公斤,有机渣肥2000公斤或清粪水30担,苗期视情况可追加一次。幼苗期遇旱应灌水一次,及时中耕除草,花期注意防治豆象、蚜虫为害。嫩荚食用成熟时即可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豌豆产区。
(十二)甘蓝
1、成甘1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本品种为杂一代, 母本为日本引进品种“彩”的分离后代经多代选择纯合后得到自交不亲和系05-01,父本为日本引进品种“金杯” 的分离后代经多代选择纯合后得05-02。
(3)特征特性:园球型,早熟,株型紧凑,开展度30~35厘米,株高20~25 厘米,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外叶数13~15片,叶色深绿,蜡粉少,包心紧,商品性好;球纵横径均为12厘米,中心柱5厘米左右,单球净重0.5~0.75 公斤,净菜率80%以上。
(4)产量表现:该组合宜夏秋播种,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比对照甘杂1号早熟10天以上;2006~2007年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量3547公斤,比对照甘杂1号增产5%以上。
(5)栽培要点:四川盆地适宜播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他地区根据气候特点进行播期调整。育苗移栽,育苗时应采取遮阳防雨措施,苗龄30天,6 ~8片真叶时定植,定植密度为亩栽6000~6500株,株行距30×35厘米。定植后追肥2~3次,主要病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霜霉病、黑腐病、软腐病、菌核病等。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科学施肥,搞好田园清洁。严格实施轮作制度。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生物、化学农药。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甘蓝产区。
(十三)大蒜
1、成蒜早4号
(1)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从二水早经Co60射线辐射处理“后代”多年定向系统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熟,从播种到始收蒜苔需182天。叶色深绿,完整植株平均11.48片,株高平均69.3厘米,假茎高平均38.5厘米,假茎粗平均1.39 厘米,最大叶长平均52.0厘米,最大叶宽平均2.55厘米。蒜苔长47. 68厘米,粗0.63厘米,平均单苔重为13.1克 。蒜头外皮紫红色,蒜头形状好,蒜瓣尖端紧密抱握中心轴,75%的蒜头有6~8个蒜瓣,二次生长率低,平均单头重为9.8克。一般蒜苔和蒜头产量可达380公斤/亩和414公斤/亩。
(4)产量表现:连续3年省内不同点平均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05秋季~06年春季, 3点的蒜苔和蒜头平均亩产量分别为419公斤和352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分别增加52.8%和25.7%。06秋季~07年春季,3点蒜苔平均亩产量为451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增加49.9%;蒜头平均亩产量为466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增产32.3%。07秋季~08年春季,5点的蒜苔平均亩产量为352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增加15.3%;蒜头平均亩产量为479公斤,比对照二水早增产17.1%。
(5)栽培要点:8月底~9月上旬适时播种,播种前剔除干腐、霉烂和小于0.5克的种瓣。底肥施入过磷酸钙70~100公斤/亩,农家粪肥2000~3000 公斤/亩。亩栽5.9万株~7.9万株。田间管理重点保持土壤湿润,4叶期、蒜苔露尾、蒜苔收后3个关键时期追施尿素30~35公斤/亩和氯化钾20~30 公斤/亩。注意防治叶枯病和蓟马。及时采收蒜苔和蒜头。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大蒜(苔蒜)产区。
二、食用菌
1、川耳2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2年在四川通江县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过组织分离培养和多次栽培出耳试验筛选,获得农艺性状优良菌株川耳2号(Ap1142)。
(3)特征特性: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具锁状联合;耳片形状为片状或耳状,颜色为红褐色至褐色,柔软,中等大,直径12.2 厘米~20.5厘米,厚0.15 厘米~0.24 厘米,耳片表面具棱脊,腹面绒毛白色至褐色,密,长。干耳样品中粗蛋白7.91%,粗脂肪0.703%,氨基酸总量5.7%。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生长温度30℃;耳片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生物学转化率为95.13%,较对照品种781、琥珀木耳和黄耳10号分别增产10.27%,12.48%和29.96%。在崇州市、什邡和郫县示范栽培3万余袋,平均产量达到0.9公斤/袋,生物学转化率达到90%。抗病能力较黄耳10号、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产上川耳2号表现没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 “疣巴病”感病率达到30%左右,黄耳10号达到80%。
(5)栽培要点: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壳、木屑和玉米芯,辅料为麸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在4月~9月生产。④栽培管理要点:出耳期间温度控制在18℃~30℃,空气相对湿度85%~95%,干湿交替管理,光照强度50~300勒克斯,通风良好,空气新鲜。⑤采收标准:耳片平展,担孢子弹射出来之前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2、川耳3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种来源:2002年在四川青川县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过组织分离和多次栽培出耳试验筛选,获得农艺性状优良菌株川耳3号(Ap11)。
(3)特征特性: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具锁状联合;耳片形状为片状或耳状,颜色为褐色,柔软,耳片直径14.2 厘米~23.0厘米,厚0.13 厘米~0.24厘米,表面具棱脊,绒毛白色至褐色,密,长。干耳样品中粗蛋白7.64%,粗脂肪1.07%,氨基酸总量5.2%。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30℃;耳片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
(4)产量表现:20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生物学转化率为95.25%,较对照品种781、琥珀木耳和黄耳10号分别增产14.27%、25.23%和30.18%。在崇州市、什邡和郫县示范栽培2万余袋,平均产量达到0.9公斤/袋,生物学转化率达到90%。抗病能力较黄耳10号、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产上川耳3号表现没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 “疣巴病”感病率达到30%左右,黄耳10号达到80%。
(5)栽培要点: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壳、木屑和玉米芯,辅料为麸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在4月~9月生产。④栽培管理要点:出耳期间温度控制在18℃~30℃,空气相对湿度85%~95%,干湿交替管理,光照强度50~300勒克斯,通风良好,空气新鲜。⑤采收标准:耳片平展,担孢子弹射出来之前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盆地夏季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