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正文

2009年广东审定农作物品种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07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545
 

1. 七花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6

  选育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三七早/粳籼材料922//银花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7~110天,比优优122迟熟3~5天。株型中集,叶色浓,叶姿挺直,抽穗整齐,有效穗较少,穗大粒多,熟色好,抗倒力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6.0~101.0厘米,穗长20.6~21.3厘米,亩有效穗18.0~20.0万,每穗总粒数163.0~175.3粒,结实率81.9%~82.4%,千粒重17.9~18.0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3.3%,垩白粒率30%,垩白度5%,直链淀粉17.2%,胶稠度55毫米,食味品质分81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2.59%、82.35%、90.67%,病圃鉴定穗瘟5级,叶瘟2.33级;感白叶枯病(7级);田间自然条件下,龙川试点2007年表现感穗颈瘟,2008年表现感叶瘟、重感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1.99公斤和423.12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2.16%和4.27%,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3.17公斤,比优优122增产4.92%。日产量3.95~3.9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七花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3~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2. 泰源占7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7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胜泰1号/丰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1天,比粳籼89早熟3天。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熟色中,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8.6~100.7厘米,穗长22.1~23.1厘米,亩有效穗20.2~21.9万,每穗总粒数127.1~132.8粒,结实率76.8%~81.7%,千粒重21.6~22.4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1.4%,垩白粒率16%,垩白度3%,直链淀粉19%,胶稠度63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7.6%、96.3%、81.5%,病圃鉴定穗瘟4.3级,叶瘟3.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龙川试点表现中感穗颈瘟,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2008年罗定试点重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0.37公斤和422.69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0.34%和5.7%,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4.13公斤,比粳籼89增产6.99%。日产量3.8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早造种子作翻秋种植,选用完全成熟饱满而且完全晒干后的种子播种,以避免休眠性影响发芽率;⑵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泰源占7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3. 粳丝粘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8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秀占/粳稻253//野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6~108天,比优优122迟熟4天。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结实率较高,熟色好,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弱。科高94.2~99.5厘米,穗长20.2~21.0厘米,亩有效穗21.3~22.9万,每穗总粒数119.7~122.0粒,结实率80.0%~87.1%,千粒重20.5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1级、省标优质1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1.7%,垩白粒率3%,垩白度0.3%,直链淀粉17.6%,胶稠度75毫米,食味品质分90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6.67%、64.71%、66.67%,病圃鉴定穗瘟7级,叶瘟6.33级;抗白叶枯病(1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阳江试点表现中感穗颈瘟,2008年龙川试点感穗颈瘟和叶瘟,罗定和雷州试点中感白叶枯病,雷州试点重感纹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37.28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3.41%,增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393.60公斤,比优优122减产3.00%,减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3.27公斤,比优优122增产4.94%。日产量3.72~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粳丝粘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4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1级、省标优质1级,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4. 双银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固优占/银晶软占//银晶软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4~107天,与优优122相当。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结实率高,着粒较疏,熟色好,抗倒力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02.8~104.5厘米,穗长22.3~22.4厘米,亩有效穗19.9~20.6万,每穗总粒数130.6~134.8粒,结实率86.3%~88.1%,千粒重19.8~19.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2%,垩白粒率28%,垩白度4%,直链淀粉17.6%,胶稠度80毫米,食味品质分82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7.41%、76.47%、62.67%,病圃鉴定穗瘟7级,叶瘟3.67级;抗白叶枯病(1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龙川试点表现中感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9.36公斤和427.88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1.54%和5.45%,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6.8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8.4%。日产量4.02~4.1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双银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2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5. 美雅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美丝占///OR-11/富清占//丰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优优122迟熟3~6天。株型中集,茎杆粗壮,叶色淡,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着粒密,熟色好,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2.5~106.8厘米,穗长20.4厘米,亩有效穗20.0~21.0万,每穗总粒数137.4~142.0粒,结实率71.6%~76.2%,千粒重20.7~20.9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0.9%,垩白粒率24%,垩白度6.2%,直链淀粉16.9%,胶稠度55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0.74%、82.35%、89.33%,病圃鉴定穗瘟2.33级,叶瘟3.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7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22.34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0.12%,减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12.11公斤,比优优122增产1.56%,增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23公斤,比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2.14%。日产量3.8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倒伏。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美雅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3~6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

6. 五山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茉莉丝苗/五山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4天,比粳籼89早熟3天。株型中集,叶色浓,叶姿挺直,抽穗整齐,成穗率高,熟色好,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强。科高99.1~101.5厘米,穗长21.7~22.5厘米,亩有效穗20.9~21.3万,每穗总粒数143.6~149.5粒,结实率77.0%~80.9%,千粒重20.2~20.6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2.2%,垩白粒率20%,垩白度2.8%,直链淀粉19.9%,胶稠度73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穗瘟1~1.6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8年雷州试点表现重感纹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59.65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8.70%,增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6.56公斤,增产14.17%,增产极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24公斤,比粳籼89增产14.92%。日产量4.03~4.1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山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7. 粤综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秀占/丰丝占11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07天,比粳籼89早熟3~5天。株型集,叶色浓,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粒型较大,熟色中,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2.2~102.7厘米,穗长22.4~22.5厘米,亩有效穗18.5~19.3万,每穗总粒数137.4~141.7粒,结实率79.0%~81.8%,千粒重22.3~22.8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1.8%,垩白粒率8%,垩白度1.3%,直链淀粉16.2%,胶稠度67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6.3%、100%、97.33%,病圃鉴定穗瘟3级,叶瘟1.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罗定试点表现重感纹枯病,2008年罗定、高州试点中感白叶枯病,雷州试点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1.88公斤和425.1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5.35%和6.32%,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64公斤,比粳籼89增产8.99%。日产量3.98~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在地力高和台风雨较多的地方要增施钾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综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8. 华标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3

  选育单位: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品种来源:华粳籼74的双片段聚合系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4天,与粳籼89相当。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抽穗整齐,谷粒有芒,熟色好,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8.7~102.5厘米,穗长20.3~20.5厘米,亩有效穗18.5万,每穗总粒数130.7~138.7粒,结实率81.2%~82.0%,千粒重22.4~22.5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0.5%,垩白粒率12%,垩白度3%,直链淀粉17.3%,胶稠度65毫米,食味品质分82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7.04%、76.47%、84%,病圃鉴定穗瘟7.67级,叶瘟3.33级;抗白叶枯病(1级);田间自然条件下,龙川试点2007年表现中感穗颈瘟,2008年表现中感穗颈瘟和叶瘟。

  产量表现:2007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07.6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3.60%,减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02.15公斤,比粳籼89增产0.56%,增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7.72公斤,比粳籼89增产4.99%。日产量3.56~3.5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标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9. 化感稻3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4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美A/PI312777//华恢354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粳籼89早熟4天。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分蘖力中等,有效穗较少,抽穗整齐,穗大粒多,熟色中,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具有抑制稗草的特性。科高103.1~105.5厘米,穗长23.9~25.3厘米,亩有效穗16.9~17.0万,每穗总粒数179.7~184.6粒,结实率76.4%~81.5%,千粒重17.6~18.0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0.4%~71.5%,垩白粒率30%~34%,垩白度6.8%~14.6%,直链淀粉24.6%~27%,胶稠度40~47毫米,食味品质分70~72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8.89%、88.24%、88%,病圃鉴定穗瘟5级,叶瘟2.6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罗定试点重感白叶枯病,2008年龙川试点表现感穗颈瘟,雷州试点表现感白叶枯病,罗定、高州试点表现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5.33公斤和386.4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减产3.17%和3.37%,减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5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0.03%。日产量3.78~3.5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注意施足前期肥,够苗后多露轻晒,控好高峰苗数,创造条件适施中期肥,以发挥其大穗优势;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化感稻3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4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国标、省标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具有抑制稗草的特性。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0. 天优991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991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6~109天,比粳籼89早熟3~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中,剑叶短直,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8.9~99.6厘米,穗长21.5~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50~160粒,结实率80.6%~80.9%,千粒重22.6~23.5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6.4%~66.2%,垩白粒率16%~48%,垩白度4.3%~26.0%,直链淀粉20.7%~21.3%,胶稠度63~70毫米,长宽比3.0~3.2,食味品质分78~81。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2%和97.1%,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中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7.6公斤和471.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6.07%和11.23%,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3.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5.47%。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播差期安排,在海南省三亚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17±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99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5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1. 天优61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61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2天,比优优122迟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成穗率较高,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强。科高94.8~101.6厘米,穗长20.1~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40~152粒,结实率80.8%~86.6%,千粒重24.6~25.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9.0%~69.3%,垩白粒率26%~70%,垩白度5.0%~26%,直链淀粉20.7%~23.2%,胶稠度61~70毫米,长宽比3.1~3.3,食味品质分78~81。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5%和85.7%,田间监测表现抗叶瘟、中感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0.9公斤和488.6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5.87%和减产0.98%,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5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9.09%。

  栽培技术要点:⑴该组合有效穗数稍少,要注意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基本苗以5~7万苗为宜;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母本比父本早播7天左右,父本可分两期,间隔以4~5天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61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2~3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2. 荣优36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荣丰A/广恢36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天,比优优122迟熟2~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有效穗较多,剑叶较长,抗倒力中强,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5.2~103.2厘米,穗长20.8~21.2厘米,每穗总粒数155~158粒,结实率75.7%~79.2%,千粒重24.7~25.2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7.5%~69.8%,垩白粒率13%~42%,垩白度4.2%~17.1%,直链淀粉20.0%~23.3%,胶稠度62~73毫米,长宽比2.9~3.2,食味品质分79~81。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46.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7.0%和74.3%,田间监测表现中抗叶瘟、高感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3.4公斤和504.4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分别增产8.13%和2.21%,2007年增产极显著,2008年增产不显著,两年产量名列同组第二、第三位。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7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5.53%。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三亚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30±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8±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荣优36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2~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13. 金稻优36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36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博优998迟熟3~4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剑叶较长,分蘖力中,抗倒力中强,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10.8~112.4厘米,穗长22.8~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6~184粒,结实率80.9%~83.4%,千粒重21.8~22.4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72.3%~72.5%,垩白粒率32%~62%,垩白度15.5%~15.7%,直链淀粉22.0%~23.8%,胶稠度57~73毫米,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73~77。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52.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37.8%和68.9%,田间监测表现中抗叶瘟、感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7.7公斤和485.8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998分别增产5.17%和5.83%,增产均达显著水平,两年其产量均名列同组第一。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9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998增产2.14%。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稻优368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998迟熟3~4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14. 振优36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振丰A/广恢36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7~119天,比博优122迟熟4~5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较宽,穗大粒多,着粒较密,抗倒力强。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2.1~103.5厘米,穗长21.2~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56粒,结实率81.7%~82.7%,千粒重22.5~23.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9.0%~71.2%,垩白粒率18%~19%,垩白度3.4%~7.2%,直链淀粉23.3%,胶稠度58毫米,长宽比2.6~2.8,食味品质分76~8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3.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3.1%和77.8%,田间监测结果多数点稻瘟病发生轻,个别点发生中等;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田间白叶枯病发生轻。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7.0公斤和420.9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122分别增产5.74%和0.59%,增产均不显著;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振优368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4~5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晚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5. 宏优38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0

  选育单位:湛江神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宏A/R38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7~128天,与粤香占相同。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强。科高109.5~114.5厘米,穗长21.8~21.9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39粒,结实率78.9%~79.5%,千粒重23.2~23.4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0.6%~62.2%,垩白粒率38%~43%,垩白度14.6%~25.3%,直链淀粉23.6%,胶稠度53~54毫米,长宽比2.9~3.0,食味品质分70~7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1.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4.0%和42.1%,田间监测表现抗叶瘟、中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9.9公斤和423.5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2.64%和4.63%,2007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7.6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2.27%。

  栽培技术要点:⑴双株植,适当密植,亩插足8~10万基本苗,抛秧的每亩要多抛10~12盘秧;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海南冬春季制种,母本与第一期父本的叶差为6.5叶,时差为28天。在本省秋制,母本与第一期父本时差为23天,叶差为5.5叶;⑵宏A分蘖力弱,最好采用抛秧。插秧的要育好壮秧,小苗(4叶一心)即插秧,双株或多株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宏优381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同。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6. 宜优67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申请审定单位:广东田联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宜香1A/福恢67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籼89早熟1~3天。植株高大,株型中集,叶较宽、长,分蘖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17.7~121.4厘米,穗长25.8~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37粒,结实率77.1%~77.6%,千粒重30.4~30.6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2.4%~63.4%,垩白粒率33%~62%,垩白度14.7%~32.9%,直链淀粉15.0%~15.8%,胶稠度83~90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8~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9.2%和97.1%,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9.8公斤和456.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3.07%和7.63%,2007年增产不显著,2008年增产显著。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1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倒伏。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福建沙县中稻制种父本安排在5月上旬播种,Ⅰ期父本播后5~7天播Ⅱ期父本,母本与Ⅰ期父本时差35天,父母本行比以2:12~14为宜;⑵宜香1A对“九二?”较敏感,一般在抽穗40%左右时亩施“九二?”10克即可。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宜优67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1~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17. 深优978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2

  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品种来源:深97A/R808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0天,与优优122相近。株型中集,剑叶较长,分蘖力和抗倒力均为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9.7~110.3厘米,穗长22.8~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52粒,结实率82.1%~83.0%,千粒重25.1~25.6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7.9%~73.2%,垩白粒率48%~54%,垩白度13.2%~17.2%,直链淀粉13.6%~15.5%,胶稠度76毫米,长宽比2.9,食味品质分80~81。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9.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6%和100%,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8.1公斤和499.7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分别增产5.26%和1.25%,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4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4.26%。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宜插双株,亩插8~10万基本苗。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2:16~18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8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2相近。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18. 深优973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3

  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品种来源:深97A/R13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2天,比粳籼89早熟2~4天。株型中集,剑叶较宽、长,分蘖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弱。科高108.5~109.9厘米,穗长26.1~26.7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51粒,结实率76.7%~78.9%,千粒重27.4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6.7%~69.1%,垩白粒率52%~67%,垩白度20.9%~32.8%,直链淀粉15.1%,胶稠度78毫米,长宽比2.9~3.0,食味品质分76~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9%和100%,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0.5公斤和462.5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4.47%和9.04%,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6.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80%。

  栽培技术要点:⑴适当密植,宜插双株,亩插8~10万基本苗;⑵注意防倒伏。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2:16~18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3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4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19. 深优9712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4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97A/R812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8~110天,与优优122相同。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均为中强,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0.4~105.8厘米,穗长23.2~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60粒,结实率77.7%~78.1%,千粒重24.4~26.3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9.5%~70.2%,垩白粒率37%~46%,垩白度12.7%~12.9%,直链淀粉13.0%~16.2%,胶稠度85~86毫米,长宽比2.9~3.1,食味品质分79~8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1.1%和94.3%,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3.8公斤和488.4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分别减产0.10%和1.03%,减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2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0.12%。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宜插双株,亩插8~10万基本苗。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2:16~18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12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2相同。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20. Y两优10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5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R10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5.6~108.6厘米,穗长25.9~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63粒,结实率75.5%~76.8%,千粒重21.5~22.0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72.0%~73.1%,垩白粒率30%~54%,垩白度4.7%~30.7%,直链淀粉16.4%~20.0%,胶稠度61~65毫米,长宽比3.3,食味品质分75~76。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4.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3.0%和100%,田间监测表现抗叶瘟、感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6.9公斤和456.0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2.82%和7.51%,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4.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2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海南三亚春季制种,播种期宜安排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广东、广西秋季制种,播种期宜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⑵父本分两期播种,春播第1期与母本同时播、第2期比母本迟播7天,秋播第1期比母本早7天播、第2期与母本同时播。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Y两优101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21. 农两优云三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6

  选育单位: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农1S/茂恢云三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有效穗多,抗倒力中,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4.5~104.9厘米,穗长22.9~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49~154粒,结实率81.6%~82.7%,千粒重23.5~24.8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70.4%,垩白粒率13%~50%,垩白度4.9%~26.6%,直链淀粉23.1%~24.6%,胶稠度65~72毫米,长宽比3.1~3.2,食味品质分75~7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1.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5%和94.3%,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抗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6.2公斤和527.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13.47%和24.39%,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均名列同组第一。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6.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1.00%。

  栽培技术要点:多施钾肥,增强抗倒力。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茂名地区秋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9~10天播种;⑵母本农1S茎杆偏软,适当提早收割。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农两优云三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22. 正优28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7

  选育单位:广西南宁中正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正A/R283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博优998迟熟3~4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剑叶较长,分蘖力中强,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114.4~117.8厘米,穗长24.4~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22~142粒,结实率79.1%~95.2%,千粒重24.4~25.4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6.4%~72.4%,垩白粒率24%~48%,垩白度6.5%~23.2%,直链淀粉16.8%~17.3%,胶稠度52~66毫米,长宽比2.8~2.9,食味品质分74~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9.2%和100%,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0.4公斤和445.0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998分别减产2.70%和3.04%,减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7.6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998减产1.53%。

  栽培技术要点:多施钾肥,增强抗倒力。

  制种技术要点:在广西龙潭制种,父母本叶差6.0~6.5叶,两期父本,父母本行比2:10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正优283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998迟熟3~4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

23. 农甜88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06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L781/L121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68~76天,比对照种早熟1~3天。植株前、中期生长势较强,后期保绿度中等。株高210~218厘米,穗位高70厘米左右,穗长21.2~21.3厘米,穗粗5.0~5.3厘米,秃顶长1.6厘米左右,单苞鲜重308~345克,单穗净重264~284克,千粒重386~394克,出籽率70.46%~72.54%,一级果穗率84%~92%。果穗长粗,籽粒黄白相间,粒大,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优。可溶性糖含量23.4%~25.4%,果皮厚度测定值72.1~75.0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90.5分和90.3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2007年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2008年5个点比对照种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73.16公斤和978.2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14.88%和4.83%,2007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03.6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5.98%。

  栽培技术要点:⑴适播期春植2月中旬~4月、秋植7~8月,每亩种植3500株;⑵吐丝期去掉下部果穗,只留最上部的一个果穗;⑶及时采收,授粉后18~22天采收为佳。

  制种技术要点:母本播后2~3天播父本,父、母本行比1:6。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农甜88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比粤甜3号早熟1~3天。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23.4%~25.4%,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优。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4. 脆珍甜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07

  选育单位:东阳市各邦种子商行

  申请审定单位:东阳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台选-18/泰选-99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3~78天,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2~3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08~221厘米,穗位高81~84厘米,穗长19.1~19.6厘米,穗粗4.9~5.1厘米,秃顶长0.7~1.0厘米,单苞鲜重303~335克,单穗净重245~255克,千粒重378~399克,出籽率71.43%~72.94%,一级果穗率85%~86%。粒大饱满,籽粒黄色,果穗秃顶短,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3.9%~26.9%,果皮厚度测定值67.1~70.0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8.3分和88.0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表现高抗纹枯病,抗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07.33公斤和1010.56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分别增产9.40%和7.9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991.5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4.81%。

  栽培技术要点:⑴大田用种量每亩0.5公斤左右,亩植3200株;⑵适时收获,在授粉后20天左右收获为宜。

  制种技术要点:⑴父本比母本早播3天,比例以1:4为宜;⑵苗期至开花期要做好除杂去劣工作,母本可带1~2叶去雄。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脆珍甜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生育期比粤甜3号迟熟2~3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3.9%~26.9%,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5. 大金甜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08

  选育单位:广州市兴田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T3-60长/NS-520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3~78天,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2~5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06~214厘米,穗位高75~79厘米,穗长20.0~20.6厘米,穗粗4.9~5.1厘米,秃顶长1.4~1.5厘米,单苞鲜重317~335克,单穗净重254~260克,千粒重376~383克,出籽率70.00%~71.66%,一级果穗率87%~88%。果穗长粗,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厚度中等,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3.2%~27.5%,果皮厚度测定值78.0~87.5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5.2分和86.0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27.53公斤和1012.29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分别增产9.99%和8.09%,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37.8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9.65%。

  栽培技术要点:直播每亩用种量1公斤左右,每穴播2~3粒,亩植3200~3500株。

  制种技术要点:⑴母本比父本早播4天,父母本比为1:4;⑵母株带1~2叶去雄。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大金甜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比对照种迟熟2~5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3.2%~27.5%,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6. 金珍甜3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09

  选育单位:广州农宝种子有限公司

  申请审定单位:广州市种子进出口公司

  品种来源:金2013/珍9405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1~79天,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1~3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10~216厘米,穗位高76~80厘米,穗长19.3~20.2厘米,穗粗4.9~5.2厘米,秃顶长1.0~1.2厘米,单苞鲜重312~329克,单穗净重243~254克,千粒重373~376克,出籽率71.10%~71.65%,一级果穗率89%~91%。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2.2%~26.9%,果皮厚度测定值67.0~72.7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7.3分和87.5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表现高抗纹枯病,抗大、小斑病和茎腐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23.09公斤和1008.69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分别增产9.52%和7.7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22.0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7.99%。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亩种植3200株左右;⑵适时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天左右收。

  制种技术要点:⑴本省以秋季制种为佳,父本播2期,第一期与母本同时播,第二期迟播5天,父母本行比1:4;⑵母本带1~2叶去雄,去除母本幼弱株,授粉结束后去除父本株。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珍甜3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比粤甜3号迟熟1~3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2.2%~26.9%,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7. 台珍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10

  选育单位:广西金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审定单位:广州金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080/H066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2~78天,比对照种迟熟3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10~227厘米,穗位高82~88厘米,穗长19.4~19.5厘米,穗粗4.8~5.0厘米左右,秃顶长0.9~1.4厘米,单苞鲜重293~345克,单穗净重239~260克,千粒重385~402克,出籽率70.38%~71.56%,一级果穗率87%~88%。籽粒黄色,果穗秃顶较短,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3.4%~27.2%,果皮厚度测定值70.8~78.7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8.3分和88.5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15.58公斤和1017.91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分别增产10.29%和8.69%,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09.0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6.67%。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亩种植3200~3500株;⑵进行人工辅助受粉,授粉后22天采收。

  制种技术要点:⑴父母本行比1:4;⑵及时去雄,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台珍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比粤甜3号迟熟3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3.4%~27.2%,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8. 华金甜1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11

  选育者:叶绍文、许奕进、朱霞、黄根培

  申请审定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品种来源:9609-2/U108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3~80天,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2~4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194~198厘米,穗位高61~70厘米,穗长20.4~21.2厘米,穗粗5.1厘米左右,秃顶长1.8~1.9厘米,单苞鲜重339~344克,单穗净重259~265克,千粒重368~393克,出籽率71.04%~72.08%,一级果穗率82%~86%。果穗长粗,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中等,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2.4%~23.1%,果皮厚度测定值80.6~83.4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5.3分和85.2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参加省区试,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52.27公斤和1096.33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分别增产12.64%和17.07%,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31.3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19.49%。

  栽培技术要点:⑴适宜播种期春播为2~3月,秋播为7月下旬至9月中旬;⑵亩留苗3000~3500株;⑶花期遇连绵阴雨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防秃尖。

  制种技术要点:粤北制种母本比父本早3~4天播种,父母本行比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金甜1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比粤甜3号迟熟2~4天。丰产性突出,可溶性糖含量22.4%~23.1%,果皮中等,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9. 华金甜2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12

  选育者:叶绍文、许奕进、欧阳主才、覃剑秋、龙镇河、朱霞

  申请审定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品种来源:HZ-9/JB-8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3~82天,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2~6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16~225厘米,穗位高79厘米左右,穗长19.8~20.7厘米,穗粗5.1厘米左右,秃顶长1.5厘米,单苞鲜重336~344克,单穗净重255~263克,千粒重325~326克,出籽率70.59%~71.87%,一级果穗率86~87%。果穗粗大,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3.6%~28.4%,果皮厚度测定值70.8~72.3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7.5分和86.7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表现高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参加省区试,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21.62公斤和1085.47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分别增产9.36%和15.91%,2007年增产达显著水平,2008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18.5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17.91%。

  栽培技术要点:参照华金甜1号。

  制种技术要点:粤北制种父本比母本早3~4天播种,父母本行比1:4。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金甜2号为甜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比粤甜3号迟熟2~6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3.6%~28.4%,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30. 美珍甜1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13

  选育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伟兴种子店

  品种来源:WXT03-28/WXT03-52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1~77天,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1~2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09~225厘米,穗位高80~84厘米,穗长19.0~19.5厘米,穗粗4.8~4.9厘米,秃顶长0.8~1.3厘米,单苞鲜重301~344克,单穗净重236~256克,千粒重375~398克,出籽率71.19%~71.88%,一级果穗率85%~86%。籽粒黄色,秃顶较短,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4.2%~25.4%,果皮厚度测定值69.8~72.3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8.5分和88.8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14.98公斤和1026.16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分别增产10.23%和9.57%,2007年增产达显著水平,2008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13.1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7.10%。

  栽培技术要点:⑴亩植3000~3300株为宜;⑵授粉后约20天收获。

  制种技术要点:在广州地区制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晚播3天,隔三天后播第二期。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美珍甜1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比粤甜3号迟熟1~2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4.2%~25.4%,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31. 金茂甜6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14

  选育单位:江门市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T10/D20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2~77天,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1~2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03~222厘米,穗位高75~83厘米,穗长19.2~19.5厘米,穗粗4.8~5.0厘米,秃顶长0.8~1.1厘米,单苞鲜重299~341克,单穗净重238~255克,千粒重361~395克,出籽率71.01%~71.37%,一级果穗率85%~87%。籽粒黄色,粒大饱满,秃顶短,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2.3%~26.7%,果皮厚度测定值71.5~71.6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7.0分和87.5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参加省区试,2007年6个试点5个点增产1个点平产,2008年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999.89公斤和1015.16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分别增产8.59%和8.40%,2007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增产达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72.5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13.38%。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畦种双行,行距60厘米,株距25~28厘米,每亩定植3200~3500株;⑵授粉后18~22天采收为佳。

  制种技术要点:⑴父母本行比1:5,第一期父本提前5天播,先播50%,另外50%与母本同期播;⑵其它措施同一般甜玉米制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茂甜6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1~2天。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22.3%~26.7%,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32. 正甜68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1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科集团良种苗木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自选粤科06-3/UST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4~80天,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3~4天。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13~215厘米,穗位高72~76厘米,穗长20.5厘米左右,穗粗5.1~5.4厘米,秃顶长1.6~1.8厘米,单苞鲜重339~376克,单穗净重271~294克,千粒重355~385克,出籽率71.96%~73.47%,一级果穗率88%。果穗长粗,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可溶性糖含量24.4%~29.2%,果皮厚度测定值74.5~74.8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8.5分和86.8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间表现高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秋季参加省区试,6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85.31公斤和1073.78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16.18%和14.6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77.1公斤,比对照种粤甜3号增产13.78%。

  栽培技术要点:⑴可直播或育苗,每亩种植密度3300~3500株;⑵一般在授粉后20~23天采收为宜。

  制种技术要点:父本分期播种,母本播种3天后,播一期父本;母本播种7天后,播二期父本。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正甜68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甜3号迟熟3~4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4.4%~29.2%,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较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33. 广花糯4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16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ZN16-1-1/YZ22-1-8

  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2~83天,与香白糯相当。植株矮壮,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181~186厘米,穗位高64厘米左右,穗长18.1~18.8厘米,穗粗5.1~5.2厘米,秃顶长1.5~1.8厘米。单苞鲜重266~292克,单穗净重208~227克,单穗鲜粒重136~149克,千粒重296~303克,出籽率65.38%~65.74%,一级果穗率80%~81%。果穗粗大,籽粒紫白相间,糯性较好。直链淀粉含量1.0%~3.2%,果皮厚度测定值68.36~83.78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6.6分和87.9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抗倒力中强。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806.2公斤和860.8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7.25%和19.68%,2007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春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974.3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1.02%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亩植3000~3500株,授粉后18~23天收获。

  制种技术要点:在广州地区春制第一批父本应比母本迟播10天,秋制第一批父本应比母本迟播7天,隔5天后播第二批。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花糯4号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与香白糯相当。丰产性较好,籽粒紫白相间,直链淀粉含量1.0%~3.2%,糯性较好。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抗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34. 粤彩糯1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1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N51-106/N61-36

  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4~85天,比香白糯迟熟1~2天。株型紧凑,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01~214厘米,穗位高76~79厘米,穗长18.5~19.2厘米,穗粗4.5~4.6厘米,秃顶长0.7~1.2厘米,单苞鲜重236~253克,单穗净重171~181克,单穗鲜粒重118~122克,千粒重317~319克,出籽率66.25%~69.12%,一级果穗率86%~87%。果穗锥型,籽粒紫白相间,籽粒糯性好,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较优。直链淀粉含量0.9%~3.2%,果皮厚度测定值68.20~76.73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91.4分和88.3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高抗茎腐病。

  产量表现:2007、2008两年春季参加省区试,7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2007年平均亩产鲜苞840.6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11.83%,增产达显著水平,2008年平均亩产鲜苞767.5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6.72%,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春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851.3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5.28%。

  栽培技术要点:⑴播种期春植2月下旬至3月中旬、秋植8月,每亩种植3000~3300株;⑵适时采收,在授粉后23天左右采收为佳。

  制种技术要点:⑴父本比母本早播3~6天,在母本的边角地再播少量父本,父母本行比为1:6;⑵每畦种两行,行距40~50厘米,株距26厘米,母本亩植3600株,父本亩植600株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彩糯1号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比香白糯迟熟1~2天。丰产性较好,直链淀粉含量0.9%~3.2%,籽粒糯性好,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较优。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35. 美玉糯5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090018

  选育单位: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E916/980nct

  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4~85天,比香白糯迟熟1~2天。植株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好。株高201~207厘米,穗位高78~82厘米,穗长19.0~19.7厘米,穗粗4.6~4.7厘米,秃顶长1.1~1.4厘米。单苞鲜重248~250克,单穗净重196~208克,单穗鲜粒重136~140克,千粒重277~294克,出籽率67.60%~69.34%,一级果穗率85%左右。果穗锥型,籽粒紫白相间,糯性好。直链淀粉含量0.9%~3.3%,果皮厚度测定值59.24~71.11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90.5分和90.1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高抗茎腐病;抗倒力中强。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813.9公斤和810.0公斤,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8.27%和12.62%,2007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增产达显著水平。2008年春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915.1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3.49%。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亩植3800株,吐丝后23天左右收获。

  制种技术要点:因父母本均为糯玉米,生活力弱,顶土能力差,一定要保证播种质量,必要时要每穴多播几粒,以利保全苗。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美玉糯5号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比香白糯迟熟1~2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籽粒紫白相间,直链淀粉含量0.9%~3.3%,糯性好,品质与香白糯相当。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抗倒力中强。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36. 华糯1号

  审定编号:粤审麦2009001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华南T2003/TN-1//建阳13号

  特征特性:早熟春性糯小麦。全生育期平均138天,比对照种华南T2003早7.6天。株高80~85厘米,旗叶短,穗层整齐,每穗小穗数为16~19个,长芒,籽粒卵圆型、粉质,千粒重41.1克,容重中。直链淀粉含量为1.2%。中抗赤霉病,矮杆抗倒,较耐穗发芽。

  产量表现:2007年冬季在南雄、罗定、东源进行多点比较试验,平均亩产177.01公斤,比对照种华南T2003增产6.81%,增产不显著;2008年冬季在南雄、罗定、惠阳、东源进行第二个生产周期多点比较试验,平均亩产202.15公斤,比对照种华南T2003增产20.49%,增产极显著。2008年冬季在南雄、罗定、惠阳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1公斤,比对照种华南T2003增产25.23%。

  栽培技术要点:稻田冬种小麦土壤有机质较多的可采用水稻收后播种并开沟覆土的方式;土壤粘重呈块状不能散开均匀地覆盖于种子表面的宜使用稻田套播小麦的方式,麦种浸24小时后播,以水稻收割时小麦为1叶1心期确定播种期。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糯1号为早熟春性糯小麦。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南T2003早7.6天。丰产性较好,直链淀粉含量为1.2%,中抗赤霉病,较耐穗发芽。适宜我省小麦产区冬季种植。

37. 湛红2号

  审定编号:粤审油2009003

  选育单位: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湛油30/翁源竹丝)F5//CS41

  特征特性:珍珠豆型花生常规品种。春植平均全生育期128天,与汕油523相当。株高中等、生势强,叶片大小中等,叶色绿,种衣鲜红色。主茎高48.2~53.1厘米,分枝长50.1~56.4厘米,总分枝数7.2~8.7条,单株果数17.6~18个,饱果率84.0%~85.1%,双仁果率79.3%~80.0%,百果重144.1~157.2克,斤果数349.4~409.6个,出仁率67.3%~70.3%。品质鉴定含油率51.6%~54.1%,蛋白质21.8%~24.6%。青枯病人工接种鉴定为高感。田间表现中抗叶斑病(2.8~3.1级),高抗锈病(2.3~2.9级),抗倒力、耐旱性和耐涝性均为强。

  产量表现:2007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干荚果平均亩产280.74公斤,比对照种汕油523增产9.1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亩仁产量188.91公斤,增产6.9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春季复试,干荚果平均亩产261.59公斤,增产6.1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亩仁产量183.87公斤,增产10.0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亩种植1.9~2.1万株,株行距为20厘米×23厘米,每穴播2粒种子;⑵采用“一次性”全层基肥施用方法,有机肥和N、P、K化肥作“一次性”基肥全层施用;⑶特别注意防治青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湛红2号为珍珠豆型花生常规品种。春植全生育期与汕油523相当。丰产性好,含油率51.6%~54.1%,蛋白质含量21.8%~24.6%。高感青枯病,田间表现中抗叶斑病、高抗锈病,抗倒力、耐旱性和耐涝性均强。适宜我省无青枯病发生的水田或旱坡地春、秋季种植。

38. 普薯28

  审定编号:粤审薯2009003

  选育单位: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普薯24/香种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长蔓分枝多,顶叶紫色,叶形心带齿,叶脉浅紫色,茎绿色。结薯较集中,单株结薯较多,薯形长纺锤,薯块外皮土黄色,薯肉橙黄色。品质较好,干物率33.9%~34.3%,食味78.9分,淀粉率22.6%~22.9%,胡萝卜素含量平均3.85~4.39毫克/100克鲜薯。大田表现和室内薯瘟病抗性鉴定均为中抗。

  产量表现:2006年秋季参加省区试,鲜薯和干薯平均亩产分别为2297公斤和794.2公斤,比对照品种广薯111分别增产13.2%和33.9%,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秋季复试,鲜薯和干薯平均亩产分别为2067.1公斤和698.8公斤,比对照品种广薯111分别增产5.20%和21.49%,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采用顶端第一段嫩壮苗种植,亩植3000株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普薯28为半直立型甘薯品种。长蔓分枝多,结薯较集中,单株结薯较多,干薯产量高。干物率和淀粉率高,品质较好。中抗薯瘟病。适宜我省甘薯产区秋、冬季种植。

39. 广薯155

  审定编号:粤审薯2009004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薯69/红萨摩?揭薯16号?广薯2K-30?广薯88-70等10个父本群体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中长蔓,分枝数中等,顶叶绿色,叶心形,叶脉浅紫色,茎为紫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多,薯形下膨,薯皮黄色,薯肉黄色,薯身光滑、美观,薯块大小均匀。秋薯干物率30.8%~31.4%,淀粉率20.4%~21.1%,食味评分80.8~82.4分。大田薯瘟病抗性鉴定为中抗,室内薯瘟病抗性鉴定为抗。

  产量表现:2006年秋季参加省区试,鲜薯和干薯平均亩产分别为2240公斤和702.2公斤,比对照种广薯111分别增产10.43%和18.3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秋季复试,鲜薯和干薯平均亩产分别为2094.0公斤和644.6公斤,比对照种广薯111分别增产6.57%和12.0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⑴薯块育苗,培育嫩壮苗;⑵合理密植,每亩种3500~3800株;⑶施足基肥,种植后50天左右中耕松土、培土,结合施夹边肥(以氮、钾肥为主);⑷注意防治蚁象和鼠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薯155为半直立型甘薯品种。中长蔓,分枝数中等,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多,丰产性好。薯块干物率高,淀粉率中上,品质优。中抗薯瘟病。适宜我省甘薯产区秋、冬季种植。

40. 丰冠节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900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海3902/石井0902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力中等,叶片深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植85天,秋植50天,持续采收期38~43天,全生育期春植128天,秋植88天。第一朵雌花着生平均节位6.8~9.2节;第一个瓜座瓜平均节位8.8~10.9节。瓜呈长圆筒形,皮绿色,无棱沟,花斑点较小。瓜长23.9~27.0厘米;横径6.48~6.77厘米,肉厚1.40~1.54厘米。单瓜重632.1~633.3克,单株产量1.39~1.84公斤。肉质致密,品质较好,感观品质良,品质评分80分。商品率93.42%~95.41%。鲜瓜果粗蛋白含量0.60克/100克,还原糖1.80克/100克;维生素C69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3.0克/100克。感疫病,高抗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

  产量表现:2007年春季初试,平均亩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3190.92公斤和1238.86公斤,比对照种冠华3号增产6.84%和27.94%,增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标准;2007年秋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2639.5公斤和1285.5公斤,比对照种冠星2号增产25.16%和39.81%,增产均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⑴适期播种。广州地区春植2月初播种育苗,3月初定植大田,小拱棚或地膜覆盖栽培可适当提前在1月播种;夏、秋种植4~8月播种;⑵施足基肥。亩施土杂肥2000公斤以上,畜禽毛肥50公斤,适时追肥,开花结果期结合中耕施重肥;⑶适当密植。每亩种植2400株;⑷人工辅助授粉。开花期如遇阴雨天气,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⑸适时采收。当果实表皮白色星点逐步显露时应及时采收;⑹病虫害防治:丰冠节瓜不抗疫病,定植后至始收期要注意喷药防治,同时要及时防治蓟马、蚜虫。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冠节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85天,秋植50天。丰产性好,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力中等,瓜呈长圆筒形,肉质致密,品质较好,感疫病,高抗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适宜我省节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41. 惠宝紫红茄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9006

  选育单位:惠州市惠城区菜篮子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所、惠州市惠城区菜篮子工程办公室

  品种来源:从惠州市横沥镇农家茄子品种中选出的优系

  特征特性:常规茄子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98天,秋植85天;持续采收期春植53天、秋植69天,全生育期春植151~156天;门茄座果率80.80%~89.70%。果长棒形,头尾匀称,尾部圆,果身微弯曲;果皮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萼片呈紫绿色;果肉白色,肉质紧密。果长23.4~25.4厘米,果粗4.99~5.48厘米。单果重209.0~252.7克。商品率89.38%~90.76%。品质优,鲜果粗蛋白含量0.79克/100克;还原糖2.93克/100克;维生素C4.40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4.3克/100克。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和耐涝性强,耐寒性和耐旱性中等。

  产量表现:2007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1945.19公斤和530.83公斤,比对照种新丰紫红茄分别减产16.44%和21.09%,减产均达极显著标准。2008年春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2289.32公斤,比对照种紫荣2号增产4.62%,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量921.8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9.73%,增产达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⑴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深翻晒白,起高畦种植,定植前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1000~1500公斤,三元复合肥10~15公斤作基肥。⑵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春种1月中下旬播种,每亩植2000株左右。定植后淋足定根水,并覆盖稻草。⑶及时追肥:定植成活后约7天开始追肥,每亩施复合肥20~25公斤,隔7至10天追一次肥;⑷及时摘除侧芽;选留门茄以上第一个侧枝,摘除其余侧芽,及时清除老病叶。⑸适时采收:当果实皮色亮丽富有光泽时及时采收;⑹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软腐病、蚜虫、蓟马、白粉虱、斜纹夜蛾和螨类。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惠宝紫红茄为常规茄子品种。春植从播种至始收98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果长棒形,肉质紧密,品质优,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和耐涝性强、耐寒性中等。适宜我省茄子产区春季种植。

42. 农夫长茄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900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蕉岭粗长系/台浙线茄系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101天,秋植86天;延续采收期春植50天、秋植70天,全生育期春植151天、秋植156天。门茄座果率85.29%~86.76%。果长棒形,头尾匀称,尾部圆,果身微弯曲;果皮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萼片呈紫绿色;果肉白色,肉质紧密度中等。果长28.2~29.0厘米;果粗5.08~5.21厘米,单果重268.1~268.8克;商品率90.89%~95.94%。品质优,鲜果粗蛋白含量0.76克/100克,还原糖2.54克/100克,维生素C5.8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4.2克/100克。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涝性强,耐旱性中等。

  产量表现:2007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总产量2913.9公斤,比对照种新丰紫红茄增产25.2%,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量744.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0.7%,增产达显著标准。2008年春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2021.6公斤,比对照种紫荣2号减产7.6%,减产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量666.7公斤,比对照种减产20.6%,减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⑴科学选地、合理密植: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砂壤土种植。种植密度因地制宜,收获期长的地方如连州、阳春和粤西地区,应适当疏植,亩植600~800株为宜;收获期较短的地方如广州市郊区,可以适当密植,亩植1000~1200棵;⑵加强中后期的管理:适当整枝,及时清除田间老枝、病枝、残枝和病果,对营养生长过旺植株适当剪掉部份新枝叶。整枝后适当喷洒一些含硼高的叶面肥,促进开花,提高座果率。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农夫长茄为杂交一代品种。秋植从播种至始收86天,产量高,果长棒形,肉质紧密度中等,品质优,中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涝性强,耐旱性中等。适宜我省茄子产区秋季种植。

43. 庆丰紫红茄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900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长石选/台选6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107天,秋植85天;持续采收期44~70天,全生育期151~155天。门茄座果率84.53%。果长棒形,头尾匀称,尾部圆,果身顺直。果皮紫红至深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果上萼片呈绿色。果肉白色,肉质紧密度中等。果长25.5~27.7厘米,果粗5.22厘米。单果重223.5~260.2克。商品率93.0~95.2%。品质优,鲜果粗蛋白含量0.79~1.21克/100克,还原糖2.93~3.30克/100克,维生素C4.4~18.2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4.3~4.8克/100克。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耐寒性中等。

  产量表现:2006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1411.4公斤和697.4公斤,比对照种紫荣2号分别增产17.3%和27.4%,增产均达极显著标准;2007年秋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前期产量分别为2665.2公斤和778.0公斤,比对照种新丰紫红茄分别增产14.5%和15.7%,增产均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⑴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春植播种期为11月至翌年1月份,秋植播种期为6月下旬至8月份;⑵实行轮作、合理密植:选择前作不是茄科作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种植,起高畦,坜宽1.5米,种双行,每亩种植600~800株;⑶科学施肥、加强管理:初花期进行培肥培土,商品果采收期每收2~3次果追肥1次,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进入盛果期后,应保持土壤湿润适中,切忌忽干忽涝。初花期及时整枝,阴雨天气清除田间病叶和老叶,剪去部分空枝、弱枝;⑷注意防治蓟马。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庆丰紫红茄为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107天,秋植85天。丰产性好,果长棒形,品质优,中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耐寒性中等。适宜我省茄子产区春、秋季种植。

44. 辣优15号辣椒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9009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贵阳073/自交系30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8.3~66.5厘米。从播种至始收,秋植76天,春植103天;持续采收期48~84天,全生育期151~160天。第一朵花着生平均节位9.0~9.9节。青果绿色,熟果大红色。果实长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泽,无棱沟,果实着生方向向下,果顶部细尖。果长17.8厘米,果宽2.82厘米,肉厚0.32厘米。大果型,单果重36.9~38.6克,单株产量0.41~0.58公斤,商品率96.6%~98.7%。感观品质优,品质分87分;鲜果维生素C含量1140毫克/公斤;还原糖3.21克/100克;粗蛋白0.84克/100克。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青枯病,抗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

  产量表现:2007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总产量、前期产量分别为1086.7公斤和537.1公斤,比对照种辣优8号分别增产33.4%和20.7%,增产均达极显著标准。2007年秋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2261.0公斤,比对照种福康3号增产11.9%,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产量596.2公斤,比对照种增产8.1%,增产未达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田块种植;⑵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适播期7月至翌年2月份,采取先育苗后移栽办法,冬季和早春采用薄膜覆盖防寒育苗,培育适龄壮苗,每亩用种量40克;⑶合理密植:株行距35×40厘米,每亩种3000至4000株;⑷重施基肥,以施腐熟有机肥为主,提早追肥,采收期每采收一次均要追肥,保持土壤湿润;⑸及时防治蚜虫、青枯病、疫病和病毒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辣优15号辣椒为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秋植76天、春植103天。果大,丰产性好,品质优,中抗青枯病,抗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适宜我省辣椒产区春、秋季种植。

45. 汇丰二号辣椒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901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W2280/W2102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4.9~61.5厘米。从播种至始收,秋植76天,春植104天;持续采收期40~84天,全生育期144~160天。第一朵花着生平均节位10.7~11.7节。青果绿色,熟果大红色。果实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泽,无棱沟,果实着生向下、细尖。果长18.0~18.2厘米,横径2.53~2.64厘米,肉厚0.31~0.32厘米。大果型,单果重36.4~39.4克,单株产量0.29~0.55公斤,商品率高。感观品质优;鲜果维生素c含量113.9毫克/100克;还原糖2.95克/100克,粗蛋白0.78克/100克。抗病性鉴定为感青枯病,中抗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

  产量表现:2007年春季初试,平均亩总产量898.4公斤,比对照种辣优8号增产10.3%,增产达显著标准;前期亩产量556.7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5.1%,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07年秋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前期产量分别为2258.2公斤和660.9公斤,比对照种福康3号分别增产11.7%和19.8%,增产均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⑴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春植11月至翌年1月播种,采用薄膜覆盖防寒育苗55~60天,秋植7~10月播种;⑵苗期25~30天,实行轮作,施足基肥:选择前作为非茄科类的田块,定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复合肥50~60公斤,在畦中间开沟施下。起高畦,畦宽1.1~1.2米包沟;⑶合理密植:每畦种双行,株距30厘米,行距40厘米,每亩种植4000棵左右;⑷加强田间管理:开花结果初期,应结合中耕除草进行一次培土追肥,每亩施复合肥25公斤,尿素10公斤;收获盛期3~5天采收一次,每采收两次追肥一次。每次每亩追施钾肥7公斤,尿素6公斤;⑸摘除腋芽:在花开放前及时摘除第1朵花以下的全部腋芽;⑹注意防治青枯病、疫病、病毒病、螨类、蚜虫和烟青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汇丰二号辣椒为杂交一代品种。播种至始收,秋植76天,春植104天。丰产性好,植株生长势强,果大,品质优,感青枯病,中抗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适宜我省绿皮尖椒产区春、秋季种植。

46. 白粉梅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901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普宁市水果蔬菜局

  品种来源:从普宁市高埔镇龙堀村的果梅农家品种中选出的优系

  特征特性:树姿开张,生长健壮,成枝力强,短果枝比例高。在普宁地区4月上中旬成熟,果实近圆形,大小较整齐,单果重24.3克,果皮黄绿色、朝阳面带有少量红晕,果面有白色茸毛,果肉细脆,风味浓酸,无苦涩味,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4%~8.6%、可滴定酸5.4%、维生素C4.8毫克/100克、总糖1.0%~1.2%,果实可食率90.5%。在加工腌制过程中,果皮不易破裂。

  产量表现: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平均株产3.2公斤,第4年平均株产6.0公斤,第5年平均株产9.5公斤,第6年平均株产21.6公斤、亩产648公斤,与对照种青竹梅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⑴培育无病壮苗:选择本砧或本地种实生梅作嫁接苗砧木,于12月嫁接;⑵严格建园: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丘陵山地建园,挖大穴种植,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定植,株行距4.5米×5米,配置10%的授粉树;⑶科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结果树每年施好花前肥、壮果肥和果后肥。花前肥和花后肥分别占全年施肥量60%和30%,壮果肥每株施复合肥0.3~0.5公斤;⑷合理修剪:幼年树采用“一主干三主枝六副枝”培养树冠的方式。对荫蔽果园中的成年结果树进行开天窗,回缩交叉枝,疏除过密枝;⑸综合防治病虫害:改善果园环境,多施有机肥,合理修剪,搞好冬季清园等工作,重点防治炭疽病、黑星病、流胶病和蚜虫。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白粉梅为无性系果梅品种。在粤东地区4月上中旬成熟。产量与对照种青竹梅相当。果实近圆形,果肉细脆,风味浓酸,无苦涩味,是适合加工梅坯的优良品种。适宜我省粤东沿海山区种植。

47. 软枝大粒梅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9013

  选育单位:普宁市水果蔬菜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普宁市高埔镇龙堀村的青竹梅群体中选出的优株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健壮,树姿较开张,枝梢较软垂,成枝力强,枝条密,短果枝比例为70.4%;花密而多,完全花比例高。丰产、稳产,果实近圆形,大小较整齐;果大,单果重24.5~26.5克;果皮黄绿色,阳面淡红色,果肉细脆,风味酸,无苦涩味,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0%~8.6%、总酸5.0%~5.5%、维生素C2.2~3.4毫克/100克、总糖0.9%~1.1%,果实可食率90.6%。

  产量表现:种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平均株产3.5公斤,第4年平均株产7.3公斤,第5年平均株产11.0公斤,第6年平均株产25.5公斤、亩产765公斤,比对照种青竹梅增产20.5%~30.5%。

  栽培技术要点:⑴培育无病壮苗:选择本砧或本地种实生梅作嫁接苗砧木,于12月嫁接;⑵严格建园: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丘陵山地建园,挖大穴种植,11月上旬~12月上旬定植,株行距4.5米×5米,配置10%的授粉树;⑶科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结果树每年施好花前肥、壮果肥和果后肥。花前肥和花后肥分别占全年施肥量60%和30%,壮果肥每株施复合肥0.3~0.5公斤;⑷合理修剪:幼年树采用“一主干三主枝六副枝”培养树冠的方式。对荫蔽果园中的成年结果树进行开天窗,回缩交叉枝,疏除过密枝;⑸综合防治病虫害:改善果园环境,多施有机肥,合理修剪,搞好冬季清园等工作,重点防治炭疽病、黑星病、流胶病和蚜虫。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软枝大粒梅为无性系果梅品种。在粤东地区4月下旬成熟。丰产、稳产。果实近圆形,果大,可食率高,果肉细脆,是适合加工梅坯的优良品种。适宜我省粤东沿海山区种植。

48. 粤引佳伶枇杷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9014

  引进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2002年从西班牙瓦伦西亚引进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树势强健,早结。果实梨形至长圆形,果大,单果重62.3~76.5克。果皮橙黄色、易剥皮,果肉厚、橙黄色、硬度0.54Mpa。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11.6%、酸度0.72%~0.87%、维生素C含量5毫克/100克,品质好。单果种子数一般在3粒以下,可食率72.3%~74.6%。

  产量表现:生产性能较好,产量适中;三年生树普遍进入结果期,平均株产5.6公斤;四年生树平均株产15.0公斤、亩产523.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培育无病壮苗;⑵适时定植:3~4月种植,挖大穴,株行距4米×5米,亩植33株;⑶合理整形与修剪:当主干长高至70厘米时进行定干,每株树干留3~4条主枝为宜,采果后剪去采果枝和弱枝;⑷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紫斑病和天牛;⑸疏花疏果和套袋:花量大要及时进行疏花和疏果,12月至1月套袋。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引佳伶枇杷为大果型枇杷品种。中晚熟,早结,产量适中。果大,易剥皮,果肉厚,种子较少,品质好。适宜我省中北部枇杷产区种植。

49. 粤引马可枇杷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9015

  引进单位: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2002年从西班牙瓦伦西亚引进

  特征特性:中晚熟品种。树势强健,成花能力强,早结。果实梨形至长圆形,果大,单果重72.3~95.0克。果皮橙黄色、易剥皮,果肉厚、橙黄色、果实硬度高(硬度0.57Mpa)。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0%~12.8%、酸度0.54%~0.87%、维生素C含量2.49毫克/100克,平均种子数3.2粒,可食率72.6%;风味甜中带酸。

  产量表现:生产性能较好,产量适中;3年生树平均株产4.5公斤,4年生树平均株产13.0公斤、亩产52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培育无病壮苗:采用树势强健本砧或香花枇杷、怒江枇杷作砧木;⑵适时定植:3~4月种植,挖大穴,株行距4米×5米,亩植33株;⑶合理整形与修剪:当主干长高至70厘米时进行定干,每株树干留3~4条主枝为宜,采果后剪去采果枝和弱枝;⑷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紫斑病和天牛;⑸疏花疏果和套袋:花量大要及时进行疏花和疏果,12月至1月套袋。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引马可枇杷为大果型枇杷品种。中晚熟,早结,产量中等;果大,果实硬度高,易剥皮,果肉厚,风味甜中带酸,种子较少。适宜在我省中北部枇杷产区种植。

50. 粤引可口葡萄柚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9016

  引进单位: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平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2001年从浙江省柑桔研究所引进的美国优良葡萄柚品种

  特征特性:树势强健,树姿开张,叶片较大。早结丰产,果实成熟期11月中旬至12中旬,平均单果重447.2克。果扁圆形,果面光滑,果皮橙黄色,汁胞橙黄色;肉嫩多汁,含酸量低,风味好,品质优良;果实可食率为75.9%,单果种子28~37粒,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留树保鲜期较长,常温贮藏可达3个月。田间表现抗柑桔溃疡病。

  产量表现:种植后1年能开花结果,第4~5年进入丰产期。4年生树平均株产32.0公斤,5年生嫁接树平均株产65.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培育无病毒壮苗:选择酸柚、江西红桔、红(木黎)檬作砧木,培育无病毒嫁接苗;⑵合理选地:选择土层深厚、土壤酸碱度为微酸至性、土质疏松的低坡地种植;⑶施足基肥:种植前每株施腐熟有机肥7.5公斤或花生麸2公斤、磷肥1.25公斤、复合肥0.6公斤作基肥,山地种植后应逐年深翻压绿改良土壤;⑷适时定植:春植、秋植和冬植均可,株行距为3米×3.5米,每亩植60~70株;⑸肥水管理:幼龄树一梢两肥,每次施尿素或复合肥0.1公斤。结果成年树每年施4次肥,每株施腐熟禽畜粪肥6公斤或花生麸2公斤;尿素或复合肥每次每株施0.75公斤。⑹控梢和保花保果:及时抹除夏梢,花量大时适当疏花,在谢花后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等速效叶面肥2~3次保果;第一次生理落果将结束时环割一次,隔15~20天环割第二次;⑺合理修剪:按“顶部及外围重剪,中下部和内部轻剪”的原则进行修剪。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引可口葡萄柚早结丰产,果实成熟期11月中旬至12中旬,留树保鲜期较长。果实扁圆形,果面光滑,肉嫩多汁,含酸量低,风味好,品质优良。田间表现抗柑桔溃疡病。适宜我省柚类产区种植。

51. 粤选脐橙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901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连州市水果技术推广总站

  品种来源: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进的奈维林娜脐橙后代中选育出的优良株系

  特征特性:树势旺,分枝能力强,早结,果实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熟。果椭圆形、果形指数1.1~1.2,平均单果重252克,果皮橙红色,果肉橙黄色,小脐至闭脐,肉脆化渣,果汁含量适中,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2%,固酸比17.4:1,风味好,品质优良。

  产量表现:种植后第三年开始投产。4个试验点3年、4年和5年生树平均亩产分别为874.5公斤、1737公斤和2543公斤,5年生树平均株产3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枳壳或江西红桔作嫁接砧木,培育无病毒壮苗;⑵种植季节春季为3~4月、秋季为10~11月,挖大穴种植,株行距2.5米×3.0米,亩植88株;⑶控稍和保花保果:在谢花结束时,喷施40~50毫克/升的GA3加叶面肥一次,5~6月摘除夏梢。4月下旬至5月上旬环割保果;⑷综合防止脐黄、裂果和日灼果:在6~7月次生果发育期喷施GA3加杀菌剂1~2次控制脐黄果,5~8月适当喷施钙肥,在7~9月高温季节通过树兜覆盖和及时放秋梢控制日灼果发生;⑸病虫害防治:嫩梢期、幼果期和大风雨过后及时喷药防治溃疡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选脐橙早结、丰产、稳产,果实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熟。果椭圆形,肉脆化渣,果汁含量适中,风味好,品质优良。适宜在我省脐橙产区种植。

52. 汕优蕉柑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9018

  选育单位:汕头市果树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潮阳区西胪镇东潮村果园台湾蕉柑中选出的优良品系

  特征特性:树势较旺、树冠较开张,果实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成熟。果形端正,大小均匀,平均单果重215.0克,果形指数0.82,果皮橙红;果肉橙红、细嫩化渣,甜酸适中,单果种子数0.5粒,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总酸0.60克/100毫升,果实耐储运。田间表现较抗溃疡病。

  产量表现:平均株产3年生树12.4公斤、4年生树20.0公斤、5年生树33.5公斤、6年生树40.0公斤(亩产2632.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四川酸桔为砧木,培育无病毒壮苗;⑵选择在春季种植,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在秋季种植。株行距2~2.5×3~3.5米;⑶促花保果:长势较旺的柑园,建议在11月底秋梢成熟后,在主干上环割促花;长势一般的柑园在11月底进行一次制水促花。秋梢成熟期,叶面喷施0.6%三元复合肥2次促花。花量、幼果量较少、生势旺的结果树,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环割主枝保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汕优蕉柑早结、丰产、稳产;果实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成熟。果形端正,大小均匀;果肉橙红、细嫩化渣,甜酸适中;果实耐储运;田间表现较抗溃疡病。适宜我省粤东等蕉柑产区种植。

53. 四季菠萝蜜

  审定编号:粤审果2009019

  选育单位:广东省高州市华丰无公害果场、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茂名市水果学会、茂名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高州市良种繁育场

  品种来源:从泰国黄肉菠萝蜜实生苗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早结丰产,周年结果。果长椭圆形、中等大,平均单果重10.2公斤,干苞、肉厚、橙黄、爽脆、味清甜有香气,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1.38%,维生素C 4.73毫克/100克,果实成熟后少乳胶。

  产量表现:嫁接苗定植后2~3年开始开花结果,3年生树平均株产58.2公斤,5年生树平均株产135.2公斤,比当地菠萝蜜一般提高80.0%以上。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本地树菠萝品种作嫁接苗砧木;⑵幼龄树菠萝园间种短期作物或采用生草栽培法,改善果园生态环境;⑶其它栽培管理方法参照红肉菠萝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四季菠萝蜜具有一年多次开花结果的特性,早结丰产,嫁接苗定植后2~3年开始开花结果。果长椭圆形、中等大,干苞,肉厚、橙黄、爽脆、味清甜有香气,果实成熟后少乳胶。适宜我省菠萝蜜产区种植。

54. 红日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0900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台糖火鸟/金尚美人

  特征特性:株型较好,长势旺盛,叶面绿色、略带紫褐色,叶背紫褐色,叶片宽厚、质硬。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1月下旬始花,花期2~3个月。花型圆整,花色紫红,花径10.1~10.5毫米,花葶粗壮,直径约6.5厘米,主枝花朵数8~9朵,总花朵数13~15朵。温室栽培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和抗病性。

  栽培技术要点:⑴大苗生长期间温度保持在18℃~28℃,小苗生长期间温保持在22℃~30℃,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⑵7~10天施肥1次,冬季间隔时间可稍长。生长期以施N:P:K=20:20:20的通用肥为佳,施肥浓度为2000~4000倍为宜。10~11月花芽形成抽梗期要增施磷、钾肥;⑶在花芽发育过程中注意去除侧枝;⑷注意防治软腐病、疫病和花瓣灰霉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红日蝴蝶兰为大花型红花系列蝴蝶兰品种。株型较好,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1月下旬始花,花期可达2~3个月,花型圆整,花色紫红,花葶粗壮,主枝花朵数可达8~9朵,总花朵数可达13~15朵。适宜我省温室大棚设施基质栽培。

55. 红钻石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0900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台糖火鸟/太阳王子

  特征特性:长势好,叶色绿,叶片宽厚挺立。花葶较粗壮,高66.7~73.4厘米,有分枝。主枝花朵数8~9朵,总花朵数10~12朵;花朵排列整齐、有序;花型圆整,花径10.1~10.3厘米;萼片和花瓣斑纹状。花期较长,为3个月左右。温室栽培表现耐热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⑴小苗和幼苗生长期间,环境温度保持在22℃~30℃、夜间不低于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⑵要赶上年霄花销售旺期,必须上山进行催花处理,促其在9~10月形成花芽并抽梗;⑶注意防治软腐病和疫病:要加强通风,控制好盆内的水分,发现病株立即隔离,并喷药防治。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红钻石蝴蝶兰为大花型线条系列红花蝴蝶兰品种。花期3个月左右,花葶较粗壮,有分枝。主枝花朵数可达8~9朵,总花朵数可达10~12朵。花朵排列整齐、有序。花型圆整,萼片和花瓣斑纹状。温室栽培表现耐热性较强。适宜我省温室大棚设施基质栽培。

56. 红绒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09003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品种来源:兄弟草莓优选株S1/兄弟草莓优选株S2

  特征特性:生长势强,株型匀称,叶片卵圆形,质硬,叶面翠绿色,叶背浅绿色;花形圆整,花紫红色,花瓣厚,有绒质感,花径约4.5厘米;花葶直挺,高可达36~42厘米,多分枝;主枝花数可达10~13朵,总花数可达20朵以上。在广州地区温室栽培,10℃以上植株生长正常;开花期在3~4月。

  栽培技术要点:⑴采用水苔和透明塑料盆按小、中、大苗依次栽培;⑵每隔10~15天喷洒2000倍左右的水溶性速效肥,苗期宜施用花宝1号高钾肥,营养生长期以N:P:K=20:20:20的通用肥为佳,可施少量缓效肥在盆内植料中,成株催花期可施用N:P:K=30:10:10的开花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红绒蝴蝶兰属小花型红花系列多花蝴蝶兰品种。株型匀称,花形圆整,花紫红色,花葶直挺,多分枝;主枝花数可达10~13朵,总花数可达20朵以上。适宜我省温室大棚设施基质栽培。

57. 麒麟火焰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09004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品种来源:云南火焰兰/豹斑火焰兰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叶带形、绿色、质硬;花色橙红,带鲜红色的斑点;花葶直径约3.0毫米,长可达43厘米以上,分枝数0~4个,主枝着生花朵数可达16~20朵,总花朵数可达25朵以上,花朵长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在广州地区简易大棚栽培2月底到3月初开花,花期长可达2~3个月,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耐冷性以及抗病性。

  栽培技术要点:⑴培养基质要疏松、透气、排水良好,以水苔为佳;⑵遮阴宜采用遮光率为50%~60%的黑网;⑶出瓶移栽的小苗施肥要以“薄肥勤施”为原则,中苗、大苗生长以叶面喷施和灌根交替使用,同时每盆施放数粒缓释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麒麟火焰兰株型属火焰兰杂交新品种。在广州地区简易大棚栽培2月底到3月初开花,花期长2~3个月,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耐冷性以及抗病性。花色橙红,带鲜红色的斑点,主枝着生花朵数可达16~20朵,总花朵数可达25朵以上。适宜我省温室大棚设施基质栽培。

58. 彩霞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09005

  选育单位: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托金/科罗拉多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匀称,平均株高39.6厘米,冠幅41.3厘米;叶片椭圆形,叶色翠绿;花多且高于叶,佛焰苞宽卵圆形,长9.9厘米,宽10.5厘米,粉红色,光泽度好,花梗直立,花期长;以2/3雌蕊成熟为标准观察花序颜色,上中下部分别为黄绿带灰棕、橙色、浅橙黄色;从组培小苗出瓶到开花成品约需16个月。与对照品种粉冠军相比,佛焰苞大,生长周期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其抗病性较强,适应性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移栽管理:组培苗出瓶时用水温为20℃~26℃的清水将残留培养基冲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种植时不宜过深,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但不积水;⑵营养生长期管理:当小苗长至8厘米以上时可移入上口径8厘米的营养杯或胶杯,每杯种植大小一致的双株苗,种植时不宜过深,上盆当天或第二天应适当喷施杀菌剂;⑶生殖生长期管理:当苗长至15~25厘米高度时可移入上口径15厘米甚至稍大的塑料盆具中定植。种植时,花盆底部放3~4厘米厚的粗介质(如花泥);⑷病虫害防治:该品种抗病性较好,栽培中要注意根腐病、茎腐病、叶疫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彩霞红掌为红色红掌中型盆花品种。从组培小苗出瓶到开花成品约需16个月,花多且高于叶,佛焰苞宽卵圆形,粉红色,光泽度好,花梗直立,花期长,抗病性较强,适应性较好。与对照品种粉冠军相比,佛焰苞大,生长周期短。适宜我省温室大棚设施基质栽培。

59. 旭日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09006

  选育单位: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粉冠军/飞塔

  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平均株高32.1厘米,冠幅50.5厘米。叶片近三角形,新叶带有斑纹,后渐变为浓绿色;佛焰苞长8.7厘米,宽6.6厘米,鲜红色,光泽度好,花期长,且花色保持不变;以2/3雌蕊成熟为标准观察花序颜色,上中下部分别为灰红色、橙红色、红色;从组培小苗出瓶到开花成品约需18个月。与对照品种粉冠军相比,花期长,花色稳定不变。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其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好。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移栽管理:组培苗出瓶时用水温为20℃~26℃的清水将残留培养基冲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种植时不宜过深,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但不积水;⑵营养生长期管理:当小苗长至8厘米以上时可移入上口径8厘米的营养杯或胶杯,每杯种植大小一致的双株苗,种植时不宜过深,上盆当天或第二天应适当喷施杀菌剂;⑶生殖生长期管理:当苗长至15~25厘米高度时可移入上口径15厘米甚至稍大的塑料盆具中定植。种植时,花盆底部放3~4厘米厚的粗介质(如花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旭日红掌为红色红掌中型盆花品种。从组培小苗出瓶到开花成品约需18个月,佛焰苞鲜红色,光泽度好,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好,与对照品种粉冠军相比,花期长,花色稳定不变。适宜我省温室大棚设施基质栽培。

60. 凤凰八仙单丛茶

  审定编号:粤审茶2009001

  选育单位:潮安县凤凰镇政府、潮州市农业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凤凰水仙群体中经无性系单株选育

  特征特性:无性系茶树品种。小乔木型,树姿较直立,叶片长椭圆,中大叶类,芽梢萌育力强,萌芽期中生偏晚,扦插繁殖力较强。高香型,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含量丰富,成茶内质芝兰花香高锐浓郁,滋味醇爽,韵味明显,回甘力强,品质优,高海拔种植更显品质优势。产量中等。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5龄期亩产鲜叶372.5公斤,比对照品种白叶单丛低6.2%。

  栽培技术要点:⑴培育壮苗:采用扦插育苗移栽或高接换种,嫁接苗砧木采用凤凰水仙或其它适制乌龙茶树品种;⑵适时移植:11月下旬或冬季晚霜期后种植;⑶合理密植:山地梯级茶园采用单行单株或双行单株种植,单行种植株距60厘米,小双行种植行距50厘米、株距80~100厘米,亩植1000~1200株;旱地茶园亩植1200~1800株;⑷科学修剪:茶园修剪有平面修剪和以采代剪两种方式,注意抑制徒长枝梢,培育相对平整的采摘树冠;⑸注意防治病虫害:秋季注意做好茶小绿叶蝉第二个为害高峰的防治工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凤凰八仙单丛茶为无性系茶树品种。高香型,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种类丰富,成茶内质芝兰花香高锐浓郁,滋味醇爽,韵味明显,回甘力强,品质优,高海拔种植更显品质优势。产量中等。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适宜我省茶叶产区推广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