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福建 » 正文

2007年福建审定水稻品种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984
 

1.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1
品种名称:金两优4号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
品种来源:金山S-2×早R?10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5.8天,比对照威优77迟熟0.2天。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熟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20.4万,株高99.2厘米,穗长22.1厘米,每穗总粒数122.1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5.9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将乐黄潭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9.9%,精米率71.1%,整精米率63.0%,粒长6.4毫米,垩白率46.0%,垩白度21.2%,透明度2级,碱消值4.3级,胶稠度83.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1%,蛋白质含量8.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早籼迟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00.53公斤,比对照威优77增产2.57%,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6.22公斤,比对照威优77增产8.85%,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08公斤,比对照威优77增产7.77%。
栽培技术要点:作早稻种植3月上、中旬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以16.5厘米×20.0厘米为宜,亩插基本苗2万。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65,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0.6:0.2:0.15:0.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两优4号属早籼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6天左右,与对照威优77相当,丰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将乐黄潭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比对照威优77优。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2
品种名称:佳早1号
选育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品种来源:佳辐占/外引8号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2.7天,比对照佳禾早占早熟1.4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弱,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1万,株高95.9厘米,穗长21.5厘米,每穗总粒数85.7粒,结实率89.5%,千粒重27.4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南靖农科所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5.8%,精米率67.7%,整精米率63.5%,粒长6.8毫米,垩白率9.0%,垩白度4.4%,透明度1级,碱消值6.0级,胶稠度5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蛋白质含量12.5%。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早籼优质组区试,平均亩产451.12公斤,比对照佳禾早占增产4.23%,达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381.79公斤,比对照佳禾早占增产6.74%,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89公斤,比对照威优77减产6.97%。
栽培技术要点:作早稻3月上旬播种,秧龄约30天。插植规格18厘米×18厘米。亩施纯氮10~13公斤,氮、磷、钾比例7:2:4,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6:3:1: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同时做好鼠害防治。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佳早1号属早籼常规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23天,比对照佳禾早占早熟1天,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南靖农科所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3
品种名称:岳优9113
选育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农科所
引进单位:福建省种子总站
品种来源:岳4A/岳恢9113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7.4天,比佳禾早占迟熟3.3天,比威优77迟熟1.8天。株型适中,分蘖力强,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5万,株高91.4厘米,穗长21.9厘米,每穗总粒数118.5粒,结实率77.8%,千粒重25.3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将乐黄潭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1.2%,精米率70.4%,整精米率49.5%,粒长6.9毫米,垩白率73.0%,垩白度14.1%,透明度1级,碱消值5.6级,胶稠度39.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蛋白质含量8.2%。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早籼优质组区试,平均亩产508.28公斤,比对照佳禾早占增产17.43%,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35.92公斤,比佳禾早占(CK1)增产21.88%,达极显著水平;比威优77(CK2)增产4.63%,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70公斤,比对照威优77增产2.81%。
栽培技术要点:作双季早稻种植,宜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稀播培育壮秧, 秧龄30天左右。插植规格17厘米×20厘米,丛插两粒谷。亩施纯氮8-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6:3:1: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岳优9113属早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7天左右,比佳禾早占迟熟3天,比威优77迟熟2天,丰产性较好,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将乐黄潭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略优于对照威优77。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4.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4
品种名称:金优1398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23A×明恢1398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4.0天,比对照优Ⅰ66迟熟3.5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8.3万,株高95.0厘米,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27. 4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5. 2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南靖农科所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79.7%,精米率71.0%,整精米率52.7%,粒长6.2毫米,长宽比2.7,垩白粒率96%,垩白度19.2%,透明度3级,碱消值4.7级,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蛋白质含量8.8%。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省早籼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428. 26公斤,比对照优Ⅰ66增产11. 57%,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21.06公斤,比对照优I66增产22.95%,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78公斤,比对照威优77增产9.33%。
栽培技术要点:作早稻种植3月上、中旬播种,秧龄为30-35天。插植密度17厘米×20厘米,丛插2粒谷。亩施纯氮10.5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5:0.7为宜,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5:2:2: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优1398属早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4天,比对照优Ⅰ66迟熟4天左右,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南靖农科所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优I66相当。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5.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5
品种名称:Ⅱ优明398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II-32A×明恢398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6.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5.7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穗粒数多,较抗倒,每亩有效穗数15.6万,株高116.6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73.3粒,结实率85.89%,千粒重27.0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9.7%,精米率73.1%,整精米率71.5%,粒长6.1毫米,垩白率12.0%,垩白度3.4%,透明度1级,碱消值4.7级,胶稠度3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蛋白质含量6.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577.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3%,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中稻A组续试,平均亩产543.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3%,达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3 %。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4月中、下旬播种,秧龄30-35天左右。插植规格19.8厘米×29.7厘米,丛插2粒谷,亩插基本苗4-5。亩施纯氮12-15 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7:0.9为宜,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以6:2:2为宜。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Ⅱ优明398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7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6天。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一般,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6.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6
品种名称: Ⅱ优明118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II-32A×明恢118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4.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8天。株型适中,着粒较密,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5万,株高117.6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67.8粒,结实率87.96%,千粒重25.9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9.8%,精米率70.4%,整精米率67.2%,粒长6.0毫米,垩白率17.0%,垩白度4.9%,透明度1级,碱消值3.2级,胶稠度4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蛋白质含量6.8%。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581.2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中稻A组续试,平均亩产568.2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3%,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7.7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8%。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高海拔地区(700m以上),在清明前后播种;中海拔地区(300~500m),在谷雨前后播种;低海拔地区,在4月下旬到5月初播种,秧龄30-35天。插植规格采用宽窄行插秧,中上等肥力田块,株行距16.5厘米×29.7厘米,亩插基本苗6.5万;肥力偏差的田块,株行距16.5厘米×23.1厘米,亩插基本苗8万。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掌握在1:0.65:1,基肥和分蘖肥占总施肥量80%,穗粒肥占20%。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Ⅱ优明118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5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4天。丰产性较好,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7.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7
品种名称:特优103
选育单位: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漳恢103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3.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9天。株型适中,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8万,株高118.2厘米,穗长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53.6粒,结实率87.22%,千粒重28.0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8.9%,精米率71.8%,整精米率69.2%,粒长6.2毫米,垩白率49.0%,垩白度4.9%,透明度1级,碱消值6.3级,胶稠度3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蛋白质含量7.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588.0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66%,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中稻A组续试,平均亩产567.8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6%,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5.4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47%。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龄3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3厘米,丛插2粒谷,亩插基本苗6万。亩施纯氮11公斤,氮、磷、钾比例1:0.6: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6:3: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103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天左右。丰产性、稳产性较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8.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8
品种名称:粤泰优D67
选育单位: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福建省种子总站
品种来源:粤泰A×D67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1.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4天。株型适中,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4万,株高114.1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66.0粒,结实率84.0%,千粒重27.7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将乐黄潭两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5%,精米率69.9%,整精米率61.0%,粒长6.7毫米,垩白率53.0%,垩白度15.9%,透明度1级,碱消值5.3级,胶稠度5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蛋白质含量6.2%。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589.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9%,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中稻A组续试,平均亩产562.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7%,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7%。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4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天左右。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亩插基本苗6万。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8∶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40∶45∶10∶5,做到底肥足,面肥速,达到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早攻促早发,增加有效穗。水管采取“深水护苗返青、浅水促蘖、够苗烤田控蘖、后期干湿交替”,控制无效分蘖,改善中后期受光条件,达到根旺秆壮。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泰优D67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1天左右,与对照汕优63相当。丰产性较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将乐黄潭两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9.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09
品种名称:两优3773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52S×R173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6.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5.3天。分蘖力中等,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4.7万,株高122.1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67.4粒,结实率84.95%,千粒重29.4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8.1%,精米率69.1%,整精米率60.2%,粒长6.7毫米,垩白率12.0%,垩白度2.8%,透明度1级,碱消值5.5级,胶稠度9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蛋白质含量7.5%。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57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9%,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中稻A组续试,平均亩产537.9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07%,增产不显著。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2.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0%。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4月20-5月10日播种,秧龄25-30天,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亩插基本苗6.5-7.5万苗。亩施纯氮10.5公斤,氮、磷、钾比例1 : 0.6 : 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分别占总施肥量的55% : 35% : 7%: 3%。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两优3773属中籼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6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5天。丰产性、稳产性较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0.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0
品种名称:泸优125(原名泸香优125)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泸香90A×南恢125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5.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1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穗大粒多,每亩有效穗数15.8万,株高117.9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79.8粒,结实率78.68%,千粒重28.2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将乐黄潭两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1.7%,精米率72.5%,整精米率62.2%,粒长6.9毫米,垩白率13.0%,垩白度3.4%,透明度1级,碱消值3.4级,胶稠度9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4%,蛋白质含量6.0%。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593.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3%,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中稻A组续试,平均亩产593.2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57%,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0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42%。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5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插植规格以22厘米×22厘米,亩插基本苗2-3万。亩施纯氮15公斤,氮、磷、钾比例1.0: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5:5.5: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泸优125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5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4天。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将乐黄潭两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优于对照汕优63。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1.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1
品种名称:川优12号(原名川香优12号)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29A×南恢12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3.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1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4.7万,株高113.4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77.0粒,结实率84.0%,千粒重29.3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1%,精米率72.8%,整精米率64.5%,粒长6.7毫米,长宽比2.8,垩白率59%,垩白度8.6%,透明度2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蛋白质含量8.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593.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69%,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0.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13%,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6.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8%。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5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插植规格以21厘米×24厘米,亩插基本苗2-3万。亩施纯氮15公斤,氮、磷、钾比例1.0:0.7: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5:5.5: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泸优125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3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3天。丰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2.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2
品种名称:T55优627
选育单位: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T55A×亚恢627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4.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粒重较重,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5.6万,株高117.8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54.4粒,结实率86.2%,千粒重30.1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其中宁德、南平、南靖农科所三个点鉴定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1.6%,精米率73.8%,整精米率67.6%,粒长6.5毫米,长宽比2.5,垩白率96%,垩白度17.5%,透明度3级,碱消值6.8级,胶稠度6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蛋白质含量8.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586.4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9%,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2.1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5.39%,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1.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5%。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播种,秧龄3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丛插两粒谷。亩施纯氮13公斤,氮、磷、钾比例1:0.6: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4:2: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T55优627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5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5天。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其中宁德、南平、南靖农科所三个点鉴定为中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全省作中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3.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3
品种名称:II优沈98
选育单位:三明市种子站、尤溪县活水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II-32A×沈恢98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5.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5.3万,株高121.1厘米,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76.1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7.7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79.2%,精米率72.0%,整精米率67.8%,粒长6.1毫米,垩白率26.0%,垩白度7.1%,透明度1级,碱消值4.6级,胶稠度4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蛋白质含量7.4%。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省中稻优质组区试,平均亩产588.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2%,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3.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5%,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4.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87%。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栽培4月中、下旬播种,秧龄30~35天。插植规格21厘米×21厘米。亩施纯氮12公斤左右,氮、磷、钾配比1:0.7:0.8,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6:3:1,氮肥以前期施用为主。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够苗及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 II优沈98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46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5天,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

14.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4
品种名称:II优153
选育单位: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II-32A×宁恢153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1.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6万,株高107.5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37.0粒,结实率84.46%,千粒重27.9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南平农所科两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3%,精米率70.9%,整精米率58.0%,粒长6.1毫米,垩白率83.0%,垩白度17.0%,透明度2级,碱消值3.8级,胶稠度3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5%,蛋白质含量8.7%。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A组区试,平均亩产454.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9%,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1.1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1%,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64 %。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20日播种,秧龄35天。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丛插两粒谷,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4:4:1: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II优153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31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3天。丰产性、稳产性较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南平农所科两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比对照汕优63略差。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5.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5
品种名称:两优816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45S(原名MS-8)×HR16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9.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7万,株高105.2厘米,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27.4粒,结实率83.34%,千粒重29.0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上杭茶地、宁化水茜、将乐黄潭三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2%,精米率73.0%,整精米率61.8%,粒长6.9毫米,垩白率84.0%,垩白度57.0%,透明度1级,碱消值4.7级,胶稠度6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8%,蛋白质含量8.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A组区试,平均亩产463.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7.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41%,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89 %。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中下旬播种,秧龄25天,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插植规格17厘米×20厘米,亩插基本苗7-8万苗。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 : 0.5 : 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55% : 35% : 7%: 3%。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两优816属晚籼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1天,丰产性、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上杭茶地、宁化水茜、将乐黄潭三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6.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6
品种名称:冈优148
选育单位:四川省眉山市裕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育种研究院
引进单位:福建省种子总站
品种来源:冈46A×裕恢148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0.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剑叶宽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4万,株高104.5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43.8粒,结实率81.61%,千粒重26.1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将乐黄潭两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7%,精米率72.4%,整精米率59.4%,粒长5.9毫米,垩白率85.0%,垩白度11.0%,透明度2级,碱消值5.9级,胶稠度4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蛋白质含量7.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A组区试,平均亩产449.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7%,达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90.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13%,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2.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40%。
栽培技术要点:作双季晚稻种植,宜6月中、下旬播种,稀播培育壮秧, 秧龄30天以内。亩插1.5万丛左右,丛插两粒谷。亩施纯氮10-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5:3:2: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冈优148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31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2天,丰产性较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将乐黄潭两个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比对照汕优63略差。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7.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7
品种名称:乐优94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乐A(原名475A)×恢94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1.0天,比对照两优2163迟熟4.1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8.5万,株高104.1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粒,结实率79.07%,千粒重26.6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9.6%,精米率69.5%,整精米率55.6%,粒长6.9毫米,垩白率33.0%,垩白度7.4%,透明度1级,碱消值2.7级,胶稠度5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蛋白质含量7.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优质B组区试,平均亩产466.47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6.82%,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58.85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8.60%,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2 %。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中下旬播种,秧龄28~33天。插植规格16.7厘米×23.3厘米,亩插基本苗10万。亩施纯氮11公斤,氮、磷、钾比例1:0.4: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4:4:1:1,中后期适量增施磷钾肥,并注意控制氮肥施用量,以防剑叶披垂。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乐优94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31天左右,比对照两优2163迟熟4天,丰产性较好,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后期增施P、K肥,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8.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8
品种名称:宜优99 (原名裕香二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眉山市裕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育种研究院
引进单位:福安市种子管理站
品种来源:宜香1A×R99-E37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7.0天,比对照两优2163迟熟0.1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3万,株高106.2厘米,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17.5粒,结实率79.32%,千粒重30.8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9.3%,精米率69.7%,整精米率45.9%,粒长7.4毫米,垩白率24.0%,垩白度6.1%,透明度1级,碱消值6.0级,胶稠度7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蛋白质含量7.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优质A组区试,平均亩产451.68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3.54%,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48.36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6.11%,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5.9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25%。
栽培技术要点:作双季晚稻种植,宜6月中、下旬播种,稀播培育壮秧, 秧龄25天左右。亩插1.5万丛左右,丛插两粒谷。插植规格30厘米×13.3厘米为宜,丛插两粒谷。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5:4:1: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宜优99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7天左右,与对照两优2163相当,丰产性较好,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19.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19
品种名称:全优94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全丰A×94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8.6天,比对照两优2163迟熟1.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9.2万,株高100.7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24.1粒,结实率80.79%,千粒重26.1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1.0%,精米率72.4%,整精米率56.8%,粒长6.5毫米,垩白率75.0%,垩白度15.8%,透明度2级,碱消值3.9级,胶稠度4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蛋白质含量8.0%。 
产量表现:该组合2004年参加晚稻优质B组区试,平均亩产453.17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3.78%,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43.29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4.91%,达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1%。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中下旬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16.7厘米×23.3厘米,亩插基本苗10万。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4:4:1:1,中后期适量增施磷钾肥,并注意控制氮肥施用量,以防剑叶披垂。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全优94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两优2163迟熟2天,丰产性较好,稳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比对照两优2163略差。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后期增施磷、钾肥,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0.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20
品种名称:甬优6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
引进单位:闽侯县种子管理站
品种来源:甬粳2号A×K264806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6.4天,比对照两优2163早熟0.5天。株型紧凑,茎杆粗韧,分蘖力较弱,剑叶瓦状直立,穗粒数多,着粒密,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4.4万,株高106.8厘米,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88.2粒,结实率80.11%,千粒重24.8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6%,精米率72.9%,整精米率63.9%,粒长5.8毫米,垩白率13.0%,垩白度4.8%,透明度1级,碱消值4.8级,胶稠度7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0%,蛋白质含量8.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优质A组区试,平均亩产449.96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3.15%,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53.52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7.34%,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43%。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在福州以南地区7月上旬前、福州以北地区6月15日前播种,稀播育带蘖壮秧,秧龄25天。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或亩插基本苗5万以上。亩施纯氮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4:0.9,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4:4:1: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不宜过早断水。及时防治病虫害。收割时间比一般品种推迟10~15天以上,以利充分成熟。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甬优6号属晚籼三系籼粳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6天左右,比对照两优2163早熟1天,丰产性较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略优于对照两优2163。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插足基本苗,秧龄不宜超过25天,及时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1.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21
品种名称:东联5号
选育单位:南安市码头东联农业科技示范场
品种来源:从广科81变异株辐射培育而成的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4.9天,比对照两优2163早熟2.0天。株型较散,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0万,株高105.2厘米,穗长25.1厘米,每穗总粒数129.8粒,结实率81.83%,千粒重23.8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将乐黄潭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1%,精米率71.2%,整精米率63.8%,粒长6.2毫米,垩白率24.0%,垩白度6.5%,透明度1级,碱消值3.2级,胶稠度8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蛋白质含量9.0%。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优质B组区试,平均亩产431.79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减产1.12%,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31.40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2.10%,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1%。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闽中于7月初、闽南于7月中旬播种,秧龄15~20 天,闽西北地区和闽东地区于6月下旬播种,秧龄25天左右。亩插1.4~1.5万丛,丛插6~7本,要求基本苗达到8万苗以上。亩施纯氮11~12 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8;前期肥占70%,中期肥占20%,后期肥占10%。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不宜过早断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东联5号属晚籼常规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对照两优2163早熟2天,丰产性一般,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将乐黄潭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秧龄不宜超过25天,及时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2.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22
品种名称:宜优115(原名宜香优115)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南恢115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7.8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9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熟期转色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7.9万,株高106.7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32.2粒,结实率77.66%,千粒重30.2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8.7%,精米率68.3%,整精米率44.3%,粒长7.3毫米,垩白率19.0%,垩白度7.9%,透明度1级,碱消值3.8级,胶稠度8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蛋白质含量8.6%。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A组区试,平均亩产46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8%,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6.6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2%,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4%。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以18厘米×21厘米,亩插基本苗2-4万。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9:7: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0:6.0: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宜优115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8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早熟1天,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一般,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其中宁化水茜点鉴定为高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3.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23
品种名称:宜优1659(原名宜香优1659)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南恢1659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9.2天,比对照两优2163迟熟2.4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6万,株高109.3厘米,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粒,结实率76.49%,千粒重31.0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8.0%,精米率67.5%,整精米率36.4%,粒长7.3毫米,垩白率31.0%,垩白度10.4%,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9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蛋白质含量7.6%。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晚稻优质B组区试,平均亩产466.24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6.77%,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1.19公斤,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9.15%,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6%。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以18厘米×21厘米,亩插基本苗2-4万。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0:0.7:1.0,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0:6.0: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宜优1659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两优2163迟熟2天,丰产性、稳产性较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比对照两优2163略差。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4.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24
品种名称:冈优16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南恢16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7.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5.2万,株高108.8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70.0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6.5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其中宁德、南靖农科所两个点鉴定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8%,精米率75.3%,整精米率60.0%,粒长6.2毫米,长宽比2.5,垩白率79%,垩白度13.0%,透明度2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蛋白质含量7.1%。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晚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472.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49%,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79.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7%,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8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6%。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以17厘米×21厘米,亩插基本苗2-4万。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9:7: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0:6.0:0.5:0.5,中后期注意防止偏施氮肥。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冈优16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8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1天,丰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其中宁德、南靖农科所两个点鉴定为中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全省作晚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5.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25
品种名称:冈优596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南恢596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8.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5.7万,株高109.1厘米,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61.6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6.5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其中宁德、南靖农科所两个点鉴定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6%,精米率74.8%,整精米率59.8%,粒长6.0毫米,长宽比2.3,垩白率81%,垩白度13.6%,透明度2级,碱消值6.8级,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3%,蛋白质含量8.0%。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晚稻C组区试,平均亩产484.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2%,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96.7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23%,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71%。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以20厘米×20厘米或亩插基本苗2-4万。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0.7:0.9,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0:6.0:0.5:0.5,中后期注意防止偏施氮肥。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冈优596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1天,丰产性好, 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其中宁德、南靖农科所两个点鉴定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比对照汕优63略差。适宜全省作晚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6.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26
品种名称:特优航2号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航2号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9.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6.2万,株高109.5厘米,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43.3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9.6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上杭茶地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1.7%,精米率73.8%,整精米率64.2%,粒长6.4毫米,长宽比2.6,垩白率62%,垩白度8.8%,透明度1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蛋白质含量7.9%。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晚稻C组区试,平均亩产484.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5%,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96.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18%,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8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14%。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中旬播种,秧龄不超过25天。插植规格以20 厘米×(20 厘米-23厘米)为宜,丛插两粒谷,插足基本苗10万~12万。亩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0.5:1.0为宜,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1.0:0.7:0.2:0.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航2号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2天,丰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其中上杭茶地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全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秧龄不宜超过25天,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7.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027
品种名称:D奇宝优5号
选育单位: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福建省种子总站
品种来源:D奇宝A×东菲5号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8.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1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5.4万,株高105.3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45.7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9.8克。抗稻瘟病田间6个点、室内1个点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其中上杭茶地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9%,精米率75.0%,整精米率62.0%,粒长6.8毫米,长宽比2.6,垩白率82%,垩白度16.0%,透明度2级,碱消值6.7级,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蛋白质含量7.6%。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晚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481.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57%,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83.6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40%,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84%。
栽培技术要点:
作晚稻种植6月10日左右播种,秧龄30天。插植规格15厘米×20厘米,亩插基本苗10万。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0.6∶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40∶40∶10∶10。水管采取“深水护苗返青、浅水促蘖、够苗烤田、后期干湿交替”,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有效穗与结实率及粒重。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D奇宝优5号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28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1天,丰产性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其中上杭茶地点鉴定为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全省作晚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8.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A01(福州)
品种名称:金两优22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
品种来源:金山s-2×JXR-15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18.9天,比对照优166迟熟2.7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20.29万,株高105.6厘米,穗长21.3厘米,每穗粒数113.4粒,结实率80.31%,千粒重25.5克。2006年福州市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9.01%,精米率70.83%,整精米率58.28%,粒长5.92毫米,垩白粒率37%,垩白度8.88%,透明度2级,碱消值3.5,胶稠度8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蛋白质含量10.43%。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福州市早稻区试,平均亩产达503.4公斤,比对照优166增产6.18%,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35.0公斤,比对照优Ι66增产3.82%,增产不显著。2006年参加福州市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5.5公斤,比对照优Ι66增产9.73%。
栽培技术要点:作早稻种植3月中旬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16.5厘米×20.0厘米,亩插基本苗2万。亩施纯氮11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0.6:0.2:0.1:0.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两优22属早籼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在福州市种植,全生育期119天左右,比对照优166迟熟3天,丰产性较好,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米质优于对照优I66。适宜福州市作早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29.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E01(漳州)
品种名称:特优占
选育单位:龙海市石码万瑞福良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粤香占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4.7天,比特优77迟熟5.8天。株型适中,后期转色好,分蘖力较强,株高99.8厘米,每亩有效穗18.25万,每穗总粒数142.8粒,结实率86.09%,千粒重25.1克。两年漳州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1.1%,精米率74.8%,整精米率68.4%,粒长6.0毫米,垩白米率9%,垩白度2.5%,透明度1级,直链淀粉20.6%,胶稠度32毫米,蛋白质9.3%。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漳州市早稻区试,平均亩产517.9公斤,比对照特优77增产9.23%,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68.6公斤,比对照特优77增产5.37%,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漳州市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6.3 公斤,比对照特优77增产9.49%。
栽培技术要点:作早稻种植3月上旬播种,秧龄30天左右;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亩插基本苗6万。亩施纯氮11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 1:0.6: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分别占总施肥量的50%:30%:10%:10%。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占属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在漳州市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对照特优77迟熟6天,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田间鉴定中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漳州市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0.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E02(漳州)
品种名称:特优202
选育单位: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漳恢202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0.6天,比汕优63早熟1.5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每亩有效穗16.47万,株高110.2厘米,穗长23.9厘米,穗粒数158.3粒,结实率88.4%,千粒重25.9克。两年漳州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2%,精米率75.3%,整精米率72.8%,粒长6.0厘米,长宽比2.4,垩白粒率50%,垩白度6.5%,透明度1级,碱消值7.0,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21.9%,蛋白质10.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漳州市早稻区试,平均亩产53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的增产5.58%,达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94.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9%,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漳州市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5%。
栽培技术要点:作早稻种植2月中下旬播种,秧龄45-4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3厘米,丛插2粒谷,亩插基本苗6万左右。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0.7: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5:4: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202属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在漳州市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41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早熟2天,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田间鉴定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漳州市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1.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G01(三明)
品种名称:九丰优2155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丰A×明恢2155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8.5天,比威优77迟熟2.2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分蘖力强,每亩有效穗20.1万穗,株高106.3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30.7粒,结实率75. 9%,千粒重28.3克。两年三明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3%,精米率72.5%,整精米率31.7%,粒长7.0毫米,长宽比3.0,垩白率64%,垩白度8.8%,透明度2级,碱消值5.0,胶稠度4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1%,蛋白质含量8.6%。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三明市早稻区试,平均亩产547.10公斤,比对照威优77增产7.73%,达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88.13公斤,比对照威优77增产6.26%,不显著。2006年参加三明市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15.5公斤,比对照威优77增产7.53%。
栽培技术要点:作早稻种植于3月上旬播种,秧龄20-35天。插植规格17×20厘米或20×20厘米,亩插基本苗6万。亩施纯氮12-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为5:3:2。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应注意烤田,防止倒伏。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九丰优2155属早籼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在三明市种植,全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威优77迟熟2天,丰产性较好,田间鉴定中抗稻瘟病,米质优于对照威优77。适宜三明市南部作早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2.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G02(三明) 
品种名称:泸优637(原名泸香优637)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泸香90A×福恢637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42.1天,比汕优63迟熟0.5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分蘖力较强,每亩有效穗数16.47万,株高118.15厘米,穗长25.78厘米,每穗总粒数182.9粒,结实率83.01%,千粒重28.5克。两年三明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7%,精米率72.4%,整精米率57.3%,粒长7.0毫米,长宽比2.8,垩白粒率31%,垩白度6.5%,透明度1级,碱消值3.0级,胶稠度9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蛋白质含量6.8%。
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三明市中稻区试,平均亩产64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09%,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参加续试,平均亩产615.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3%,增产不显著。2006年参加三明市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9%。
栽培技术要点:作中稻种植于4月中、下旬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20×20厘米,亩插基本苗6-8万。亩施纯氮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为5:4: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在保证基本苗前提下,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泸优637属中籼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在三明市种植,全生育期142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1天,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田间鉴定感稻瘟病,米质优于对照汕优63。适宜三明市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3.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H01(南平)
品种名称:圣优科01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圣丰2A×南恢科01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6.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9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中,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6.37万,株高125.8厘米,穗长26.97厘米,每穗总粒数171.47粒,结实率84.41%,千粒重28.02克。两年南平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5%,精米率74.4%,整精米率56.0%,粒长6.3毫米,长宽比2.4,垩白粒率71%,垩白度13.8%,透明度2级,碱消值5.5级,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蛋白质含量10.0%。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南平市中稻区试,平均亩产540.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11%,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7.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20%,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南平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9%.
栽培技术要点: 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5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插植规格以21厘米×24厘米,亩插基本苗2-3万。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5:5.5: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圣优科01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南平市种植,全生育期137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3天,丰产性、稳产性好,田间鉴定中抗稻瘟病,米质与汕优63相当。适宜南平市作中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4.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H02(南平)
品种名称:圣优科02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圣丰1A×南恢科02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5.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1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8.05万,株高123.7厘米,穗长26.38厘米,每穗总粒数150.66粒,结实率80.97%,千粒重28.40克。两年南平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8.5%,精米率72.5%,整精米率62.8%,粒长6.6毫米,长宽比3.0,垩白粒率2%,垩白度0.4%,透明度2级,碱消值6.8级,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蛋白质含量10.8%。
产量表现:该组合2004年参加南平市中稻区试,平均亩产535.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9%,达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31.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7%,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8%.
栽培技术要点: 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5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0-35天。插植规格以23厘米×23厘米或亩插基本苗2-3万。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0:0.5:0.7,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5:5.5: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圣优科02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南平市种植,全生育期136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2天,丰产性、稳产性好,田间鉴定中抗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南平市作中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5.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H03(南平)
品种名称:冈优927
选育单位:建阳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冈46A×恢927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4.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8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穗型大,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7.24万,株高122.4厘米,穗长25.41厘米,每穗总粒数162.21粒,结实率87.46%,千粒重27.25克。两年南平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5%,精米率74.1%,整精米率61.2%,粒长6.1毫米,长宽比2.4,垩白粒率71%,垩白度17.0%,透明度2级,碱消值5.5级,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蛋白质含量9.2%。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南平市中稻区试,平均亩产534.9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2%,达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38.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9%,达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南平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
栽培技术要点: 作中稻种植4月下旬-5月上中旬播种,秧龄35天以内。插植规格以21厘米×21厘米或亩插基本苗3-4万。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0.6: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3.5:5.5: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冈优927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南平市种植,全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1天,丰产性好,田间鉴定中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南平市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6.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H04(南平)
品种名称:冈优18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科所
引进单位: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
品种来源:冈46A×内恢182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3.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0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株高119.9厘米,亩有效穗17.74万,穗长24.66厘米,每穗总粒数158.00粒,结实率82.25%,千粒重27.97克。两年南平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8.5%,精米率70.6%,整精米率54.1%,粒长6.3毫米,长宽比2.5,垩白率88%,垩白度20.7%,透明度3级,糊化温度 4.4级,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南平市中稻区试,平均亩产513.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8%,增产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48.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51%,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南平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
栽培技术要点: 作中稻种植5月上旬播种,秧龄30 天。插植规格以20厘米×23.3厘米为宜,亩插基本苗14 万左右。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 1:0.6:0.8,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 5:4: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冈优182属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南平市种植,全生育期134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1天,丰产性较好,田间鉴定中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南平市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7.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E03(漳州)
品种名称:两优45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45S×HR951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4.5天, 比对照汕优63迟熟2.4天。株形适中,群体整齐,熟期转色好,分蘖力中等,每亩有效穗16.84万, 株高101.1厘米,穗长23.9厘米, 每穗总粒数125.8粒, 结实率84.73%, 千粒重27.8克。两年漳州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米质检验结果,糙米率83.7%,精米率76.8%,整精米率62.0%,粒长7.2毫米,长宽比 3.3,垩白粒率24%,垩白度3.9%,透明度1级,碱消值6.8,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17.3%,蛋白质11.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漳州市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46.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5%,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40.2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83%,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漳州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5%。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7月中旬播种,稀播匀播,秧龄20天,培育多蘖壮秧。插植规格17厘米×20厘米,亩插基本苗7-8万苗。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 : 0.6 : 0.6,基肥、蘖肥、穗肥、粒肥分别占总施肥量的55% : 35% : 7%: 3%。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两优451属晚籼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在漳州市种植,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2天,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田间鉴定中抗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漳州市作晚稻种植。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8.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E04(漳州)
品种名称:金优57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23A×东南恢57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5.8天,比对照汕优63长3.7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上,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6.87万,株高103.6厘米,穗长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43.5粒,结实率82.54%,千粒重24.4克,两年漳州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3.5%,精米率76.8%,整精米率69.0%,粒长6.6毫米,长宽比3.0,垩白粒率15%,垩白度1.0%,透明度1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22.0%,蛋白质11.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漳州市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21.6公斤,与对照汕优63平产;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 416.1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81%,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漳州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5%。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7月下旬播种,秧龄25天。插植规格20 厘米× 20 厘米,亩插基本苗 1.5 万。亩施纯氮13 公斤,氮、磷、钾比例2:1:1,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 6:3: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优57属感光型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漳州市种植,全生育期126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4天,丰产性一般,田间鉴定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一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漳州市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39.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E05(漳州)
品种名称:先优95
选育单位:广西科泰种业有限公司
引进单位:漳浦县种子管理站
品种来源:先A×95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5.6天, 比对照汕优63迟熟3.5天。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8.07万, 株高96.5厘米,穗长23.7厘米, 每穗总粒数149.3粒, 结实率83.7%, 千粒重22.9克。两年漳州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9.1%、精米率70.7%、整精米率66.1%、粒长5.9毫米、垩白粒率32%、垩白度3.2%、透明度1级、碱消值7.0、胶稠度32毫米、直链淀粉23.2%、蛋白质10.5%。
产量表现:该组合2004年参加漳州市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61.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48%,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38.88公斤,比汕优63增产9.49%,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漳州市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公斤,比汕优63增产9.89%。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秧龄2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3厘米,亩插基本苗6万左右。亩施纯氮11公斤,氮、磷、钾比例1:0.6:0.8,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6:3:0.5:0.5。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先优95属弱感光型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漳州市种植,全生育期126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4天,丰产性、稳产性好,田间鉴定中感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漳州市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40.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F01(龙岩)
品种名称:龙糯496
选育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闽岩糯/思恢961-113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2.1天,比对照荆糯6号早熟3.0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分蘖力中等,每亩有效穗17.71万,株高108.6厘米,穗长23.6厘米,每穗粒数120.4粒,结实率87.5%,千粒重27.2克。两年龙岩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0.6%,精米率72.6 %,整精米率71.6%,粒长6.4毫米,长宽比2.9,阴糯米率3% ,白度1 级 ,碱消值7.0 级,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 %,蛋白质含量10.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龙岩市晚稻B组区试,平均亩产425.64 公斤,比对照荆糯6号减产2.23 %,减产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33.43公斤,比对照荆糯6号减产3.80%,减产不显著。2006年参加龙岩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8.9公斤,比对照荆糯6号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中、下旬播种,秧龄20-30天。插植规格16.7厘米×16.7厘米,丛插3~4本。亩施纯氮10~12公斤,氮、磷、钾比为1:0.7:1;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6:2:1: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做到“九黄十收”,收割后要先晒3-4小时(脱水3成),然后堆放48小时,再将糯谷一次性晒干,以保证糯米质量。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龙糯496属晚籼常规糯稻新品种,在龙岩市种植,全生育期122天左右,比对照荆糯6号早熟3天,丰产性一般,田间鉴定中抗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籼糯稻品种标准。适宜在龙岩市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插足基本苗。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41.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F02(龙岩)
品种名称:特优17
选育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龙恢17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6.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5天。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6.33万,株高110.2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粒数141.4粒,结实率83.0%,千粒重28.9克。两年龙岩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2%,精米率74.7%,整精米率71.5%,粒长6.2毫米,长宽比2.4,垩白粒率88%,垩白度17.8%,透明度2级,碱消值6.1级,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21.0%,蛋白质8.3%。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龙岩市晚稻A组区试,平均亩产507.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4%,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4.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18%,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龙岩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6.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15日播种,秧龄25-28天。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丛插二粒谷。亩施纯氮12~15公斤,氮、磷、钾比为1:0.7:1;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5:2:2: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17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龙岩市种植,全生育期126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2天,丰产性好,田间鉴定中抗稻瘟病,米质比对照汕优63略差。适宜在龙岩市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适时早播。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42.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F03(龙岩)
品种名称:特优168
选育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引进单位: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龙岩市种子站
品种来源:龙特甫A×R168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7.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2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中等,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6.52万,株高107.0厘米,穗长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43.2粒,结实率87.6%,千粒重28.6克。两年龙岩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6%,精米率74.7 %,整精米率71.0 %,粒长6.4 毫米,长宽比2.6 ,垩白粒率81%,垩白度12.3% ,透明度1 级,碱消值 5.9 级,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蛋白质含量8.6%。
产量表现:该组合2004年参加龙岩市晚稻A组区试,平均亩产506.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4%,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94.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8%,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龙岩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15日播种,秧龄25-3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0厘米,丛插二粒谷。亩施纯氮11~12公斤,氮、磷、钾比为1:0.8:1;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6:2:1: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168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龙岩市种植,全生育期127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3天,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田间鉴定感稻瘟病,米质与对照汕优63相当。适宜在龙岩市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要适时早播和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43.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F04(龙岩)
品种名称:中优141
选育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引进单位:福建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九A×R141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26.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8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中等偏弱,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16.16万,株高113.2 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粒数158.9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6.4克。两年龙岩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1.7%,精米率73.4%,整精米率70.1 %,粒长6.3 毫米,长宽比2.7,垩白粒率34 %,垩白度4.6 % ,透明度1级,碱消值5.6级,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蛋白质含量 10.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龙岩市晚稻A组区试,平均亩产498.2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9%,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92.1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8%,达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龙岩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6月15日播种,秧龄28天左右。插植规格20厘米×23厘米或20厘米×26厘米,丛插二粒谷。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12~13公斤,氮、磷、钾比为1:0.8:1;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比例5:3:1:1。水管采取“深水返青、浅水促蘖、适时烤田、后期干湿交替”。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中优141属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龙岩市种植,全生育期126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2天,丰产性较好,田间鉴定感稻瘟病, 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适宜在龙岩市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要插足基本苗和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44.品种审定编号:闽审稻2007G03(三明)
品种名称:特优884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明恢884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2.2天,比汕优63迟熟1.4天。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每亩有效穗15.4万,株高109.0厘米,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41.6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8.1克。两年三明市田间抗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82.4%,精米率74.6%,整精米率50.5%,粒长6.4毫米,长宽比2.7,垩白粒率62%,垩白度7.1%,透明度2级,碱消值级6.8,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蛋白质9.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三明市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6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2%,增产达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49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8%,增产不显著。2006年参加三明市晚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48%。
栽培技术要点:作晚稻种植于6月中旬播种,秧龄3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0厘米或亩插基本苗6万。亩施纯氮纯氮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为5:3:2。水管采取“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粒”。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特优884属晚籼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在三明市种植,全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汕优63迟熟1天。丰产性较好,田间鉴定中感稻瘟病,米质与汕优63相当。适宜三明市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通过审定。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