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01
作物种类:黄瓜
品种名称:明研1号
选育单位: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HE1-1-3-4-2×HE2-2-3-1-4 (其中HE1-1-3-4-2系从韩国引进的满田701黄瓜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HE2-2-3-1-4系从韩国引进的青峰黄瓜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 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 春季栽培从播种到采收55~60天,主蔓第3~5节着生第一雌花,早熟性好,瓜棒形,瓜长25~28厘米,瓜径4~5厘米,单瓜重300克左右,肉质甜脆,皮色深绿,刺稀。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品质检测,总糖含量2.09?,维生素C含量11.3毫克/100克。经三明市植保植检站田间调查,病害发生情况与津春4号相当。
产量表现:经三明、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多年多点试种,每亩产量3000~35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闽西北保护地栽培1月下旬至2月上旬育苗,露地栽培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采用营养袋育苗。双行种植,株行距30×50厘米,每亩种植3000~3300株。注意防治霜霉病、疫病、枯萎病、角斑病。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明研1号属早熟黄瓜杂交种,全生育期55~60天,丰产性及品质较好。适宜全省蔬菜产区种植,栽培上注意防治霜霉病等病虫害。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02
作物种类:黄瓜
品种名称:明研3号
选育单位: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H18-3-3-4-1×H15-2-3-4-2 (其中H18-3-3-4-1系从津春4号黄瓜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H15-2-3-4-2系从韩国引进的T1-123黄瓜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 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春季栽培从播种到采收55~60天,主蔓第4~5节着生第一雌花,瓜长棒形,瓜长35厘米左右,瓜径4~5厘米, 单瓜重200~230克左右,肉质甜脆,皮色深绿,刺瘤中等。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品质检测,总糖含量4.13?,维生素C含量24.8毫克/100克。经三明市植保植检站田间调查,病害发生情况与津春4号相当。
产量表现:经三明、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多年多点试种,每亩产量3500~38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闽西北保护地栽培1月下旬至2月上旬育苗,露地栽培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采用营养袋育苗。双行种植,株行距30×50厘米,每亩种植3000~3300株。注意防治霜霉病、疫病、枯萎病、角斑病。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明研3号属早熟黄瓜杂交种,全生育期55~60天,丰产性好,品质较优。适宜全省蔬菜产区种植,栽培上注意防治霜霉病等病虫害。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03
作物种类:苦瓜
品种名称:翠玉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良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 10B96×9208A (其中母本10B96系从台湾引进 ‘碧秀’苦瓜经多代自交纯化而成的自交系,父本9208A系从漳平‘西园’苦瓜经多代纯化而成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力旺盛。主蔓第一雌花着生于第11~15节,从开花到商品瓜成熟14~16天,商品瓜呈平蒂棒状,尾部稍尖,瓜长28~33厘米,横径6.0 厘米,肉厚1.1厘米。瓜皮为淡绿色、尖瘤,单瓜重400克左右。肉质脆嫩,苦味中等,回味甘甜,适口性好。经福建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品质检测,水分含量95.82%,维生素C 含量36.8毫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60%。经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田间调查,未发现枯萎病,白粉病发病程度与南屿苦瓜相当。
产量表现:经福州、宁德、漳州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一般亩产为 2500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福州地区春种一般在2月下旬到3月下旬播种,秋种在7月上旬至8月播种。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前作为非瓜类作物田块种植。整高畦,畦高30厘米以上,畦宽(包含沟)1.5米,株距70~90厘米。及时整蔓剪枝,去掉衰老黄叶,以利通风透光。注意防治病虫害。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翠玉属早中熟杂交苦瓜新品种。在福州春种从定植到始收55~60天,秋种从定植到始收40~45天。丰产性好,品质较优。适宜全省蔬菜产区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病虫害。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04
作物种类:苦瓜
品种名称:如玉5号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良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马D×南屿10A (其中,母本马D系从马来西亚引进的苦瓜经多代自交纯化而成的自交系,父本南屿10A系从福州‘南屿’苦瓜经多代纯化而成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力旺盛。主蔓第一雌花着生于第12节左右,从开花到商品瓜成熟15~18天,商品瓜呈平蒂棒状,尾部稍尖;瓜长29~35厘米,横径6.0 厘米,肉厚1.1厘米。瓜皮为深绿色、瓜皮纵条间圆瘤,单瓜重500克左右,肉质脆嫩,苦味中等,回味甘甜。经福建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品质检测,水分含量95.18%,维生素C 27.8毫克/100克,粗蛋白0.59%。经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田间调查,未发现枯萎病,白粉病发病程度与南屿苦瓜相当。
产量表现:经福州、宁德、漳州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一般亩产量为 3000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福州地区春种一般在2月下旬到3月下旬播种,秋种在7月上旬至8月播种。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前作为非瓜类作物田块种植。整高畦,畦高30厘米以上,畦宽(包含沟)1.5米,株距80~100厘米。及时整蔓剪枝,去掉衰老黄叶,以利通风透光。注意防治病虫害。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如玉5号属早熟杂交苦瓜新品种。在福州春种从定植到始收55~60天,秋种从定植到始收40~45天。丰产性好,品质优。适宜全省蔬菜产区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病虫害。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05
作物种类:瓠瓜(西瓜砧木)
品种名称:丰砧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良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 T022(T2-12-3-2-5)×Z063(Z-6-3-2) (其中T022系从台湾引进的极早生瓠瓜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Z063系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的瓠瓜纯合自交系)
特征特性:该品种长势较强,侧蔓第7~8节着生第一雌花,葫芦形,与西瓜嫁接亲和力好,嫁接苗成活率高。经福建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品质检测,嫁接后的西瓜除糖含量略低外,在维生素C、粗蛋白、粗纤维含量以及口感风味等方面基本保持原接穗品种特性,比长乐瓠瓜砧木嫁接的西瓜品质风味好,糖含量略高。经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田间病害调查,用丰砧作砧木嫁接的西瓜未发现枯萎病。
产量表现:经福州、南平等地多年多点试种,采用丰砧嫁接的西瓜比不嫁接的西瓜增产20%以上,比用‘长乐瓠瓜’作砧木嫁接的增产10%以上。
栽培技术要点:播种前催芽浸种,比西瓜种子提早5~7天播种,当丰砧长到两叶一心,西瓜二片子叶完全张开时采用半劈接法嫁接。嫁接后头3天保温、保湿、遮光,第4天适当通风透气,1周后嫁接苗成活转入正常管理。嫁接苗两叶一心时定植,嫁接口高出地面1~2厘米。丰砧嫁接后西瓜根系发达,吸肥力强,应少施基肥10~20%。生长期注意防旱排涝及时防治西瓜炭疽病与其它叶面病害,开花期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后25~30天采收。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丰砧属瓠瓜杂交种(西瓜砧木),嫁接苗成活率高;嫁接后西瓜品质风味基本保持原品种特性,增产明显。适宜全省作西瓜砧木品种。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06
作物种类:辣椒
品种名称:明椒3号
选育单位: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米18-1-3-2×f20-3-2-2 (其中,米18-1-3-2系从湖南株洲地方品种‘伏地尖’中选育出的自交系,f20-3-2-2系从福建宁化地方品种‘宁化牛角椒’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长势强,早熟,始花节位5~7节,从定植到始收50~60天;株高55~60厘米,开展度55厘米,分枝性强,茎粗1.6厘米,果实羊角形,果长15厘米左右,横径1.8厘米,果肉厚0.3厘米,单果重30克左右;果面顺直光滑,青熟果为深绿色,老熟果红色,辣味中等。经福建省农科院中心化验室品质测定,总糖含量1.96?,维生素C含量90.4毫克/100克。经三明市植保植检站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发病率在5.5~8.3?,与‘七叶鸡爪椒’相当,青枯病、灰霉病、晚疫病等病害零星发生。
产量表现:经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多年多点试种,每亩产量3500~38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闽西北保护地栽培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播种,露地栽培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播种为宜。双行种植,行距30~40厘米,株距50~60厘米,每亩定植3000~3500株。注意防治病毒病、疫病等。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明椒3号属早熟辣椒杂交品种,全生育期50~60天,丰产性及品质较好。适宜全省蔬菜产区大棚或露地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病毒病、疫病、灰霉病、青枯病等病害。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07
作物种类:辣椒
品种名称:明椒4号
选育单位: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米18-1-3-2×f7281-1-1-3 (其中,米18-1-3-2系从湖南株洲地方品种‘伏地尖’中选育出的自交系,f7281-1-1-3系从江西抚州地方品种‘7281’中选育出来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长势强,较早熟,始花节位7~9节,从定植到始收60天左右;株高65厘米左右,开展度50~60厘米,分枝性强,果长12~13厘米,横径5~7厘米,果肉厚0.4厘米,单果重50克左右;果皮纵沟3~4条,青熟果为深绿色,老熟果红色,微辣。经福建省农科院中心化验室品质测定,总糖含量2.04?,维生素C含量68.5毫克/100克。经三明市植保植检站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发病率在5.5~8.3?,与“早杂七号”相当,青枯病、灰霉病、晚疫病等病害零星发生。
产量表现:经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多年多点试种,每亩产量3500~38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闽西北保护地栽培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播种,露地栽培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播种为宜。双行种植,行距30~40厘米,株距50~60厘米,每亩定植3000~3500株。注意防治病毒病、疫病等。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明椒4号属泡椒型杂交品种,全生育期60天左右,丰产性及品质较好。适宜全省蔬菜产区大棚或露地种植,栽培上应防治病毒病、疫病、灰霉病、青枯病等病害。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08
作物种类:生姜
品种名称:台湾肥姜
引进单位:将乐县种子站、三明市种子管理站、将乐县农技站、将乐县黄潭蔬菜
工厂
品种来源:原产台湾,1996年从广西靖县引进。
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株高80厘米左右,高的达1米以上。单株分枝一般9~13个,多的可达18个。叶披针形,最长叶片长20~30厘米,叶宽3.5厘米左右,叶绿色。地上茎直立、绿色,茎粗1.3厘米左右。根状茎肥大,一般7节,刚收获时子姜土黄色,孙姜淡黄色,芽鞘呈粉红色。根状茎肉色淡黄色,粗纤维少,辛辣味适中。单株根状茎重550克左右。根据福建省中心检验所品质检测:总糖含量1%,蛋白质含量1.6%,粗纤维含量0.8%,总膳食纤维含量2.1%,维生素B 含量81微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2.5毫克/100克,天冬氨酸含量5.21克/公斤,谷氨酸含量2.62克/公斤。经将乐县植保站田间病害调查,发现有姜瘟病发生。
产量表现:经三明、龙岩、漳州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一般单株根茎重500~650克,亩产2000~25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肥大无病虫危害的健康姜块做种;定植前应用药剂浸种消毒;三明地区4月上旬定植,亩种植4500~5500株为宜;苗期勤除草,及时施肥,雨季要注意排水,干旱要灌跑马水,7~8月要遮荫;注意防治姜瘟、姜螟、小地老虎等。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台湾肥姜属生姜品种,全生育期210天左右。丰产性好,根状茎肥大,粗纤维少、肉质细腻,辛辣味适中,品质优。感姜瘟病。适宜全省蔬菜产区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姜瘟病。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9
作物种类:花椰菜
品种名称:夏花6号
选育单位:厦门市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 199756×199859 (母本199756系从日本55天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不亲和系;父本199859系从香港75天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不亲和系)
特征特性: 该品种从定植到采收50~55天,较耐热。株高35~45厘米,开展度50~60厘米,株型紧凑,叶色暗绿色,叶披针形。花球半圆形,半松花,花球洁白,花梗淡绿,单球重0.5~1.0公斤。经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品质测定,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130.6毫克、总糖2.59克,蛋白质2.18克,粗纤维0.888克。经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苗期室内接种鉴定抗黑腐病、软腐病。
产量表现:经厦门、泉州、三明、漳州、龙岩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一般每亩产量1500~20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水旱轮作,忌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平原地区适宜播种期为7月份,山区可适当提早播种,每亩种植2500~3000株。注意?、钼肥的施用,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夏花6号属早熟花椰菜杂交品种,全生育期50~55天,丰产性及品质较好。苗期室内接种鉴定抗黑腐病、软腐病。适宜全省蔬菜产区夏秋种植。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010
作物种类:甘蓝
品种名称:兴福1号
引进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良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从圣尼斯(韩国)种苗有限公司(原韩国兴农种苗株式会社)引进
特征特性:该品种从定植到采收期55天左右,耐热。成株开展度45~55厘米,外叶10~13片,叶片绿色,近圆形,叶蜡中等,叶球扁球形,球高12~14厘米,横径18~21厘米,中心柱高4.5~6厘米,单球重1.0~1.5公斤,结球紧实,不易裂球,品质优良。经福建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品质测定,每100克鲜样含维生素C 36.6毫克,粗蛋白1.49克,粗纤维0.84克。经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田间调查,黑腐病、软腐病发生较轻。
产量表现:经福州、龙岩、漳州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产量表现稳定,平均亩产2000~30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平原地区适宜播种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播种,山区可适当提前播种:每亩种植3000株左右:注意防治甜菜夜蛾、小菜蛾、黑腐病等病虫害。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兴福1号属早熟甘蓝品种。从定植到采收55天,丰产性较好,品质较佳。适宜全省蔬菜产区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叶蛾类虫害等。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11
作物种类:菠菜
品种名称:绿秋
选育单位: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48-1×54 (母本48~1系从闽南虎耳中选育出的雌性系,父本54系从法国引进的菠菜品种中选育出来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 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整齐度高,从播种至采收30~40天,属尖叶菠菜。叶簇直立,株高30~35厘米;叶片顶端钝尖,叶基戟形,淡绿色,叶面平展光滑,有1~2对浅缺刻,叶长15~17厘米,叶宽7~9厘米;叶柄浅绿色,长15~21 厘米;根颈淡粉红色,平均单株重30克左右,商品性好,纤维少,鲜嫩爽口,涩味较淡。种子三角形,刺籽,绝大多数为二刺,千粒重10克左右。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品质检测,粗纤维含量0.7%,粗蛋白含量1.72%,维生素C 3.3毫克/100克,铁含量13.3毫克/公斤。经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田间调查,未发现病毒病、霜霉病。
产量表现:经福州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一般每亩产量2000~25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福州地区秋季9月中旬至12月中旬播种,春季3月初至4月中旬播种。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田块种植。播种前要多施基肥,每亩用种量2.2~2.5公斤。播后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浇水,施稀薄有机液肥提苗。注意防虫,及时采收,生育期一般不超过45天。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绿秋属菠菜杂交品种。丰产性好,品质较优。适宜全省蔬菜产区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霜霉病等病害。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菜200712
作物种类:芥菜
品种名称:龙芥1号
选育单位:龙岩市新罗区种子站
品种来源:从龙岩牛尾芥菜变异株中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从播种到采收上市70~90天。株型直立,株高100~110厘米,开展度35~40厘米;叶互生,叶片倒卵形、皱缩、深绿,叶长75~100厘米,宽32~35厘米,叶柄长45~50厘米,叶柄两侧密生深缺刻羽叶。茎表皮浅青绿色,肉质乳白色,茎节间距3~4厘米,茎部肥大呈纺锤形,长30~45厘米,粗5~10厘米,单茎重350~600克。较耐热。经漳州市农业检验检测中心品质检测:粗蛋白含量 1.51%、可溶性总糖含量1.81%、可滴定酸度0.12%、维生素C含量 23.9毫克/100克、钙含量 69.59毫克/100克、磷含量 38毫克/100克、铁含量 0.26毫克/100克、亚硝酸盐含量0.66毫克/100克。经新罗区植保植检站田间调查,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发病较轻。
产量表现:经龙岩、漳州、三明、南平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一般每亩产量2000~30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10月底播种,每亩定植3500~4000株;施足基肥,适量搭配硫酸镁、硼等;宜整株收获。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龙芥1号属中晚熟芥菜品种,全生育期70~90天,丰产性及品质较好。适宜全省蔬菜产区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软腐病。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食用菌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菌2007001
作物种类:银耳
品种名称:古田银耳Tr0l
选育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科技局、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办、福建省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福建省古田县城东街道办事处
品种来源:从家栽菌株香灰1号与野生银耳芽孢分离单株0号配对筛选获得,其中芽孢分离株0号系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程溪镇白云村采集的野生银耳子实体。进行孢子分离,芽殖产生大量芽孢,萌发后获得多个分离株中,筛选出一个性状优良的变异单株。
特征特性:子实体成熟时耳片全部展开,没有小耳蕾,形似牡丹花或菊花,朵直径10~14厘米, 耳片纯白,蒂微黄,品质较优,栽培周期33~40天,比普通品种(Tr63)早3~5天。适于加工剪花银耳,生物转化率12.5%(干品)。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品质检测,水分含量13.7%,粗纤维1.7%,蛋白质9.46%,碳水化合物41.4%。经古田县植保植检站菇房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与普通银耳品种相同。
产量表现:经宁德、南平、福州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一般每袋收干耳75克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自然季节栽培,海拔400米以下区域适宜10月至次年4月栽培,海拔400~800米之间区域,适宜春季(3~5月)、秋季(9~11月)栽培。800米以上的区域适宜夏秋4~10月栽培。培养料配方:棉籽壳或木屑73~83%、麦皮15~25%、石膏粉1~3%,含水量63%~65%,PH值5.2~6.4。菌袋规格一般为12~12.5×47~53厘米,常压灭菌100℃保持14 ~18小时。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菌丝培养阶段适宜温度范围20~26℃,较适宜22~25℃;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适宜温度范围21~26℃,较适宜24~25℃;发菌阶段湿度保持60~75%,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湿度保持80~95%。菌丝培养阶段不需光照,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光照强度10~500Lx。
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古田银耳Tr01属银耳新品种,栽培周期33~40天,品质优。适宜全省种植。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
品种认定编号:闽认菌2007002
作物种类:银耳
品种名称:古田银耳Tr21
选育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科技局、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办、福建省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福建省古田县城东街道办事处
品种来源:由家栽香灰1号与家栽银耳芽孢分离单株02号配对筛选获得,其中芽孢分离单株02号系从古田本地大面积栽培的当家菌株,在吉巷高坑林利旺菇棚中选择外形理想的优良子实体,进行孢子分离,芽殖产生大量芽孢,萌发后获得大量菌株,从中筛选出生物学特性优良的变异单株。
特征特性:子实体成熟时耳片全部展开,没有小耳蕾,形似牡丹花或菊花,朵直径10~14厘米, 栽培周期35~42天,与Tr63一致。耳片色泽白,有光泽,光照有增白作用,蒂头黄,生物转化率13.3%(干品)。经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品质检测,水分含量15.1%,粗纤维2.7%,蛋白质12.0%,碳水化合物38.4%。经古田县植保植检站菇房调查,Tr21病虫害发生情况与普通银耳品种相同。
产量表现:经宁德、南平、福州等地多年多点试种,一般每袋收干耳80克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自然季节栽培,海拔400米以下区域适宜10月至次年4月栽培;海拔400~800米之间区域,适宜春季(3~5月)、秋季(9~11月)栽培;800米以上的区域适宜夏秋4~10月栽培。培养料配方:棉籽壳或木屑73~83%、麦皮15~25%、石膏粉1~3%,含水量63%~65%,PH值5.2~6.4。菌袋规格一般为12~12.5×47~53厘米,常压灭菌100℃保持14 ~18小时。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菌丝培养阶段适宜温度范围19~26℃,较适宜21~25℃;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适宜温度范围20~26℃,较适宜23~24℃;发菌阶段湿度保持60~75%,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湿度保持80~95%。菌丝培养阶段不需光照,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光照强度50~500Lx。
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古田银耳Tr21属银耳新品种,栽培周期35~42天,品质较优。适宜全省种植。经审核,该品种符合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通过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