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正文

2009年河南省审定小麦、油菜品种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1-04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34
 

豫农种植〔200953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公布第六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的通知

各省辖市农业局、各有关单位:

    第六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9月25日在郑州召开。会议审定通过了小麦、油菜两种作物11个新品种,现予以公布。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审定品种的特点和适宜推广区域,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附件:第六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名录及品种介绍

二00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五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名录 

小麦品种(豫审麦2009001?2009007号)……………………(3)

油菜品种(豫审油2009001?2009004号)……………………(13)

一、小麦品种

1、品种名称:豫农416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1

选育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豫麦49//豫麦21/豫麦35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5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2天。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分蘖力强,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快,拔节抽穗早,长势偏旺,春季抗寒性一般;株高84cm,株型偏松散,抗倒性一般;穗层较厚,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受倒春寒的影响,穗上部结实性下降;纺锤型大穗,长芒,护颖白色,籽粒白粒,角质,饱满,成熟落黄好。平均亩穗数38.0万,穗粒数34.6粒,千粒重48.6克。

抗性鉴定:2009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中抗,对纹枯病中感,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感,对叶枯病中抗。

品质分析:2008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质含量14.32%,湿面筋含量27.3%,降落值410s,吸水量55.5mL/100g,形成时间6.0 min,稳定时间7.9min,沉淀值63.8mL,出粉率70.8%。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平均亩产523.1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96%,差异极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4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组区域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532.5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19%,差异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08~2009年度省高肥冬水1组生产试验,11点汇总,11点增产,平均亩产575.0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居5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5~20日均可播种,最适播期10月8~13日,

(2)播量:亩播量7~8kg左右,高肥地严格控制播量,晚播时可适当增加播量。

(2)田间管理:一般亩施有机肥3~5方,纯氮14~16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钾7~8kg。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60%底施、40%氮肥拔节期追施。做到足墒下种,均匀播种。对于群体较大、肥力较高的地块,起身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化控,防止倒伏。拔节前注意防治纹枯病,孕穗后适时防治白粉病、锈病和蚜虫。

2、品种名称:周麦24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2

选育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16/陕优225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6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一天。幼苗半直立,苗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节较晚,两极分化慢;株高84cm , 株型紧凑,旗叶宽大直立,茎秆弹性强,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长方型穗,短芒、大穗,均匀,结实性好,籽粒半角质,饱满。平均亩穗数39.5万,穗粒数36.1粒,千粒重42.8克。

抗性鉴定:2009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中感,对纹枯病中抗,对条锈病中感,对叶锈病中抗,对叶枯病中抗。

品质分析:2008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容重795g/ L,粗蛋白质含量15.15%,湿面筋含量27.0%,降落值458s,吸水量54.0mL/100g,形成时间8.9min,稳定时间14.3min,沉淀值63.5 mL,出粉率71.5%。

产量结果: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组区域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549.3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11%,差异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8~2009年度省冬水Ⅰ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平均亩产 499.5 kg,比对照周麦18减产0.79%,差异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5位。

2008~2009年度参加省高肥冬水2组生产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537.5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0%,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5~30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适宜播亩量7~12kg。

(3)田间管理:①一般全生育期亩施肥量为:纯氮12~14kg,磷(P2O5)6~10kg,钾(K2O)5~7kg,硫肥、锌肥均为3kg。磷、钾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与追肥的比例为5:5,拔节后期追肥。②应在返青至拔节前喷药1~2次防治纹枯病;中后期一喷三防,在4月中旬~5月上旬喷雾重点防治白粉病和穗蚜2次;为促进灌浆提高粒重,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00克/亩。

3、品种名称:汝麦0319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3

选育单位:汝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太谷核不育系轮回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5天,与对照豫麦49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叶片长宽,苗势较健壮,分蘖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快,抽穗较早;株高78cm,株型半紧凑,叶片上举,植株蜡质重,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穗纺锤型,穗层整齐,小穗排列密;穗粒数较多,耐后期高温,籽粒灌浆快,落黄好;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黑胚率偏高。平均亩穗数35.0万,每穗粒数39.2粒,千粒重46.4克。

抗性鉴定:2008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高感,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抗,对纹枯病中感,对叶枯病中抗。

品质分析:200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容重796g/L,粗蛋白质含量14.36%,湿面筋含量27.2%,降落值406s,吸水量52.7mL/100g,形成时间3.2min,稳定时间4.5min,沉淀值54.0mL。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组区域试验,9点汇总,平均亩产545.4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8.71%,差异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组区域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513.9kg,比对照周麦18减产3.52%,差异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7位。

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1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平均亩产529.8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6%,居8个参试品种第5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10~25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

(2)播量:中高肥力地块播量6~8kg/亩,中低肥力地块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增加0.5kg播量为宜。

(3)田间管理:①施足底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及N?P?K合理配比;②追肥宜在拔节后进行,一般每亩施尿素5~10kg,浇好拔节水和灌浆水;③苗期和拔节前搞好田间除草。④病虫防治:前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保证全苗,后期搞好一喷三防,注意防治白粉病和纹枯病。

4、品种名称:郑麦9962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4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豫麦18/Ta971832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19天,与对照偃展4110熟期相同。幼苗直立,苗势壮,叶色浅黄,冬季抗寒能力强,抗倒春寒能力弱,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快,抽穗较早;株高79cm,株型半紧凑,旗叶下披,抗倒性一般;纺锤型穗,主茎穗突出,穗层较厚,籽粒白粒、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40.9万,穗粒数30.4粒,千粒重47.9克。

抗性鉴定:2008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中抗,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感,对纹枯病中感,对叶枯病中抗。

品质分析:2007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容重826g/L,粗蛋白质含量13.9%,降落值484s,湿面筋含量27.1%,吸水量59.2mL/100g,形成时间1.4min,稳定时间1.0min,沉淀值47.2mL。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春水Ⅱ组区域试验,9点汇总,平均亩产540.4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95%,差异极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春水Ⅱ组区域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491.0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24%,差异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5位。

2007~2008年度省春水组生产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501.1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2%,居6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8~2009年度春水组生产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496.6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9%,居4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适于中晚茬地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

(2)播量:适宜播量每亩8~9kg,基本苗以每亩14~18万为宜,晚播适当增加播量。

(3)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3~4方,N、P、K科学搭配,以1:1:0.8为宜。即:尿素12~15kg,磷酸二铵20kg,氯化钾10kg(也可施相当量碳铵、磷肥和钾肥)。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防治病虫害,特别是要及时防治穗蚜。

5、品种名称:花培8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5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重点试验室

品种来源:9824H-1-2/91138//91138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2天,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三天。幼苗直立,苗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节较快;株高81cm ,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强,抗倒伏;旗叶直立,穗下节长,株行间通风透光好;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长方型大穗,结实性好,籽粒偏粉质,饱满。平均亩穗数41.0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4.5克。

抗性鉴定:2009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中抗,对纹枯病中感,对条锈病中感,对叶锈病中抗,对叶枯病中抗。

品质分析:2008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容重795g/L,粗蛋白质含量13.27%,湿面筋含量28.4%,降落值367s,吸水量54.0mL/100g,形成时间2.0min,稳定时间1.7min,沉淀值44.0mL,出粉率71.8%。

产量结果:2007~2008年度省春水Ⅰ组区域试验,11点汇总,平均亩产538.1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37%,差异极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8~2009年度省春水Ⅰ组区域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489.9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15%,差异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2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6.26%。

2008~2009年度省春水组生产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501.8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1%,居4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适宜播量每亩7~8kg左右。群体动态变化以基本苗14-15万/亩、最高分蘖80-90万/亩、亩成穗38~40万为最好。

(3)田间管理:①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肥量纯氮 12kg,五氧化二磷 7.5kg,氧化钾 7.5kg;②春季水肥管理可适当提前到起身期前后进行,亩施尿素7.5~10kg;③春季注意防治纹枯病,根据天气变化可浇孕穗水和灌浆水,后期注意防治蚜虫。

6、品种名称:中焦2号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焦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阿夫/偃展1号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16天,比对照偃展4110早熟3天。幼苗直立,叶色深,苗势壮,分蘖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株高83cm ,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伏;叶片长宽,穗层整齐,结实性好,成熟落黄好;长方型穗,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平均亩穗数40.9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0.5克。

抗性鉴定:2009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中抗,对纹枯病中感,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抗,对叶枯病中抗。

品质分析:2008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质含量14.76%,湿面筋含量33.4%,降落值425s,吸水量62.3mL/100g,形成时间2.2min,稳定时间1.4min,沉淀值49.0mL,出粉率70.8%。

产量结果:2006~2007年度南阳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平均亩产441.9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5.42%,差异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6~2007年度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平均亩产427.4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3.44%,差异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7~2008年度参加南部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平均亩产441.3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4.51%,差异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08~2009年度省南部组生产试验,6点汇总,平均亩产507.2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9.1%,居2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中晚茬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中下旬播种。

(2)播量:亩播种量5~7.5kg,亩基本苗10~15万为宜。

(3)田间管理:加强水肥管理,根据小麦生长情况,重点抓好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肥水管理;综合防治蚜虫、红蜘蛛、纹枯病、赤霉病等小麦主要病虫害。

7、品种名称:内麦988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7

选育单位: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兰考906变异株/汾33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06天,与对照品种豫麦18号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苗势壮,叶片细长、浅绿,抗寒性强;分蘖成穗率高;株高79cm,株型半紧凑,长相清秀;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籽粒半角质,灌浆速度快,较饱满,成熟落黄好。平均亩穗数34.7万,穗粒数35.3粒,千粒重44.7克。

抗性鉴定:2008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对白粉病中感,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感,对纹枯病中抗,对叶枯病中抗。

品质分析:2007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容重800g/L,粗蛋白质含量13.6%,降落值360s,湿面筋含量27.8%,吸水量53.8mL/100g,形成时间4.4min,稳定时间5.4min,沉淀值51.2mL。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参加省南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4增1减,平均亩产393.5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3.36%,差异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6~2007年参加省南阳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443.7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5.84%,差异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5~2006年参加省信阳组区域试验,4点汇总,4点增产,平均亩产371.5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4.3%,差异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6~2007年参加省信阳组区域试验,5点汇总,3增2减,平均亩产416.0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0.68%,差异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5位。

2007~2008年度省南部组生产试验,8点汇总,平均亩产470.8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9.1%,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中晚茬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10月18~25日为最佳播种期。

(2)播量:亩播量5~7kg,亩基本苗10~12万为宜。

(3)田间管理:①精细整地,适墒深耕细耙。一般基肥亩施纯氮12kg、磷8kg、钾6kg,同时配合施入农家土杂肥3立方和当地缺乏的微量元素;②及时中耕松土,实施控促结合,对群体大、分蘖达到100万以上的麦田要深耕控蘖,对分蘖偏低的田块要补肥水促壮苗、促分蘖;③在小麦生长后期注意防病治虫。 

二、油菜品种

 

1、品种名称:博油6号

审定编号:豫审油2009001

选育单位:陈震、汪萍、林祖恩

品种来源:97A×油恢26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种,生育期227.1天,比对照杂98009晚熟1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深绿色,琴状裂叶;株高173.7cm ,一次有效分枝8.5个,单株有效角果322.8个,角粒数22.8个;千粒重3.5g,单株产量20.9g。不育株率2.0%。

抗性鉴定: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75.0%,冻害指数32.2%;菌核病病害率4.6%,病害指数2.5%;病毒病病害率1.4%,病害指数1.8%,抗倒伏。

品质分析:2009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0.8%,硫甙33.66µmol/g,含油量45.02%。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省区域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225.15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24.06%,差异极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8-2009年度省区域试验,7点汇总,6增1减,平均亩产202.96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0.17%,差异极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2位。

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平均亩产193.37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3.97%,居6个参试品种第3位;平均产油量87.06,比对照杂98009增产13.26,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南油菜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育苗移栽一般9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移栽,最佳苗龄30-35天;直播一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2-0.25kg。适宜密度1.0-1.5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

2、田间管理:平衡施肥,重施底肥,N、P、K合理配比使用。亩施复合肥50kg;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kg左右;必施硼肥预防“花而不实”,硼砂于苔期喷施(浓度为0.2%)或底施1kg/亩。

3、病虫害防治:注重菜青虫、蚜虫及菌核病的防治。

2、品种名称:信优2508

审定编号:豫审油2009002

选育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401AB×2512-2C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种,生育期227.1天,比对照杂98009晚熟1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深绿色,琴状裂叶;株高177.5cm ,一次有效分枝8.6个,单株有效角果346.1个,角粒数20.9个;千粒重3.9g,单株产量20.3g。不育株率3.4%。

抗性鉴定: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73.6%,冻害指数33.8%;菌核病病害率4.9%,病害指数3.0%;病毒病病害率5.7%,病害指数2.9%,较抗倒伏。

品质分析:2009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0.5%,硫甙27.60µmol/g,含油量43.3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省区域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216.90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9.52%,差异极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8-2009年度省区域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208.66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3.27%,差异极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平均亩产196.27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4.94%,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平均产油量84.98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0.55%,居6个参试品种第3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南油菜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直播在9月中下旬,育苗移栽在9月15-20日播种为宜。直播每亩1-1.2万株,育苗移栽0.8-1.0万株/亩。

2、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间苗,五叶期定苗。开好三沟,防旱排涝。

3、病虫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3、品种名称:杂双6号

审定编号:豫审油2009003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95AB×R279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种,生育期226.7天,与对照杂98009熟期相当。幼茎绿色,花黄色,叶深绿色,琴状裂叶;株高164.2cm ,一次有效分枝9.2个,单株有效角果345.0个,角粒数22.5个;千粒重3.7g,单株产量21.3g。不育株率4.8%。

抗性鉴定: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77.9%,冻害指数33.2%;菌核病病害率3.2%,病害指数1.6%;病毒病病害率7.1%,病害指数4.3%,抗倒伏。

品质分析:2009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0.0%,硫甙29.32µmol/g,含油量44.6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省区域试验,9点汇总,7增2减,平均亩产220.28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0.03%,差异极显著,居8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7-2008年度省区域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平均亩产209.91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5.67%,差异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7位。

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3增4减,平均亩产185.94kg,比对照杂98009减产0.58%,居6个参试品种第5位;平均产油量83.00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7.97%,居6个参试品种第4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南油菜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直播田适宜播期为9月15日-30日;育苗移栽适宜播期9月10日-20日。豫西比较寒冷地区,冬季封冻前要浇越冬水,并用土拥根或用土杂粪盖芯。适宜密度1.2-1.5万株/亩

2、田间管理:及时间苗, 五叶期定苗。及时中耕,剔除杂草,防止板结。12月浇越冬水,防旱防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浇返青水,以利早发。

3、病虫害防治:播前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苗期防止菜青虫、 蟋蟀、蝗虫,春季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苗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止菌核病发生。

4品种名称:华豫油640

审定编号:豫审油2009004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S-1300×03恢8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杂交种,生育期227.0天,比对照杂98009晚熟1天。幼茎绿色,花黄色,叶绿色,琴状裂叶;株高156.3cm ,一次有效分枝9.4个,单株有效角果370.9个,角粒数22.5个;千粒重3.7g,单株产量22.0g。不育株率0.7%。

抗性鉴定: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田间鉴定:受冻率77.1%,冻害指数38.6%;菌核病病害率5.3%,病害指数2.6%;病毒病病害率5.7%,病害指数2.9%,抗倒伏。

品质分析:2009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芥酸0.0%,硫甙29.55µmol/g,含油量44.3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省区域试验,9点汇总,7增2减,平均亩产211.32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6.68%,差异极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7-2008年度省区域试验,9点汇总,8增1减,平均亩产203.38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2.07%,差异极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8位。

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6增1减,平均亩产197.23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5.45%,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平均产油量87.45kg,比对照杂98009增产13.76%,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南油菜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密度:直播田宜在9月15-30日播种,育苗宜在9月10-20日播种,以保证壮苗安全越冬。豫西比较寒冷地区,冬季封冻前要浇越冬水,并用土拥根或用土杂粪盖芯。适宜密度1-1.5万株/亩。

2、田间管理:五叶期定苗;及时中耕、松土、除草;12月浇越冬水,防旱防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浇返青水,以利早发。

3、病虫害防治:播前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苗期防止菜青虫、 蟋蟀、蝗虫,春季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苗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治菌核病。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