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是学名“石刁柏”的俗称,英文名称为Asparagus,拉丁文名称为Asparagus Officnalis Linne。属于百合科天门冬属,为多年生宿根作物。
我国许多地区均有芦笋野生种的生存,在东北地区人们称芦笋为“药鸡豆子”;在西北地区人们称芦笋为“假天麻”、“猪尾巴”、“假天门冬”;由于芦笋的枝呈须状,所以北京人称为“龙须菜”、“蚂蚁杆”、“狼尾巴根”;芦笋嫩茎出土后形状与我国古代的一种兵器“石刁”相似,枝叶展开酷似松柏的针状叶,在植物分类学上就定名为“石刁柏”;芦笋食用部分的嫩茎形状如同芦苇的嫩芽和竹笋,故我国人们将“石刁柏”称之为“芦笋”。现在全国各地都将“石刁柏”的学名改变为通用名称“芦笋”了。
芦笋起源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和小亚西亚一带,芦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公元前234年至公元前149年,古罗马的文献中已有记载。15世纪传入西欧各国,最早将芦笋作为蔬菜食用的是古希腊人,并将芦笋定名为Asparagus。大约在16世纪,荷兰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个芦笋的栽培品种种,才使芦笋在欧洲各国开始大面积栽培,并逐渐成为欧洲各国的主要蔬菜之一。在17世纪,随着欧洲的大量移民将芦笋栽培传播到美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栽培。
我国栽培芦笋始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当时仅在沿海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进行小面积栽培,如上海和天津等地区,专供外国侨民食用。
芦笋作为蔬菜食用和出口栽培我国的台湾省发展比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引种玛丽·华盛顿系列品种栽培获得成后在台湾省进行迅速大面积推广,1965年栽培面积为27万亩达到了最高峰,芦笋产品出口数量占全世界出口数量的50%以上,出口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为台湾省创收了大量的外汇。
我国内地从1974年开始大面积栽培芦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芦笋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成为世界芦笋栽培面积最大、出口芦笋产品最多的国家之一。芦笋生产的发展,不但为国家创收了大量的外汇,支援了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使广大笋农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而且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芦笋因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医疗保健物质,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由于芦笋的经济和食用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芦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紧俏、供不应求,而且在我国市场上也十分畅销。
为了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芦笋生产的发展,国际社会对发展芦笋生产非常重视。为此,国际园艺学会定期召开国际性的芦笋生产会议,广泛交流芦笋优质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和良种培育等新技术。
芦笋对气候的适应性比较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
条件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发展芦笋生产,将成为促进我国高产高效创汇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