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科学院:水稻吸收亚硒酸盐分子机制获破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25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149
 

《 农民日报 》( 2013年11月25日   06 版)

    河南科技大学张联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课题组通过遗传、分子、生理等手段发现,在水稻中,亚硒酸盐是通过磷转运子吸收的。研究同时鉴定了一个具有很强转运亚硒酸盐特性的磷转运子,将编码该转运子的基因在水稻中过量表达可显著提高大米硒含量。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等多种功用。目前,植物富硒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叶面喷硒来实现,但叶面喷硒既提高了生产成本,又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且受降雨、大风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很难获得硒含量稳定的产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通过提高稻米硒含量是提高人体摄硒量的有效途径。利用遗传改良提高水稻根系吸收硒能力,进而提高大米硒含量是一条理想的途径。在土壤中,硒酸盐和亚硒酸盐是植物主要的有效硒形式。

    研究表明,植物通过硫转运子吸收硒酸盐,然而植物吸收亚硒酸盐的机制并不清楚。由于缺少证据,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植物通过被动方式吸收亚硒酸盐,因此,很难通过生物技术改良手段提高大米硒含量。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植物吸收亚硒酸盐的理论,也为富硒大米乃至富硒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据中国科学院网站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