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收藏本页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稻田减产才知种子早禁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6  来源:中安在线  浏览次数:287
 
 
  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商报报道,汤先生是阜阳颍上县人,苏某某是销售种子的个体工商户。2014年3月,汤先生向苏某某订购约150亩的“皖稻51号(87641)”晚稻秧苗。同年3月9日,凤台县丰苗种子农药经营部(下称丰苗经营部)将稻种送至苏某某处。之后,苏某某将稻种培育成秧苗转售汤先生。收获时,汤先生发现水稻大量减产。因此怀疑是种子问题。 2014年9月,专家调查发现,早在2012年省农委已公告停止生产、推广此品种。
 
  此后,汤先生便将苏某某、丰苗经营部及种业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11万余元。庐阳区法院一审查明,2012年11月16日省农委公告载明,涉案稻种停止生产,自2013年11月16日停止经营、推广。汤先生提供的标有“种业公司”字样的稻种包装袋显示,包装袋上加贴了纸质标签,上面的生产日期为“2013-09”,撕开标签后,生产日期却为“2011-09”。
 
  法院认为,稻种包装标识不规范,加之稻种存缺陷被明令停止生产,是造成减产的原因之一。另外,当年的天气原因也是原因之一。那到底谁来担责呢?法院一审判决,丰苗经营部应承担80%的责任。苏某某也应承担20%的责任。各赔偿汤先生4.6万余元和1.1万余元。种业公司因证据不足,无责。记者张剑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