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收藏本页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葱小菌核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01  来源:盐津县农业局  浏览次数:270
 
 
    葱小菌核病是葱的普通病害,通常发病较轻,发生严重时使部分植株死亡或造成鳞茎腐烂。 
 
  为害症状 
 
  葱类小菌核病危害叶片、花梗。发病初,植株叶片或花梗先端变色,逐渐延及下方,菌丝由外向内发展,叶色褪绿变褐,使植株部分或全部下垂枯死。仅残留新叶。剥开病叶,可见白色棉絮状气生菌丝,病部表皮下散生黄褐色或黑色小菌核,大小0.5~7毫米。 如从土中拔起,地下部变黑腐败。后期病部呈灰白色,内部长有白色绒状霉,并混有黑色短杆状或粒状苗核。菌核多分布在近地表处,呈不规则形,有时整个合并在一起。
 
  发生特点: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大蒜核盘菌侵染引起。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或病部菌丝与健株直接接触后侵染发病。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有性阶段不产生或少见,主要以菌丝体和小菌核越冬。翌年小菌核萌发伸出菌丝或患部菌丝通过接触侵染扩展。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气候条件为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葱小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3~5月。葱小菌核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 地势低洼、积水严重、雨后受涝、偏施氮肥、过度密植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通常雨水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轮作:实行2年以上的与非葱蒜类作物的轮作。
 
  2.清理田园:收割后及时清理田园,把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田间病源。 
 
  3.栽培措施:合理灌溉,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发病环境条件。适当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深耕土地,特别是秋翻地,可把菌核翻入土下6~l0厘米,使翌年不能形成孢子再侵染。在春季菌核萌发时,及时中耕,可使菌核不能产生孢子侵染。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氯硝氨粉剂,每667平方米用药2~2.5千克,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药剂之一,每10天1次,连喷2次。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