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腾飞
被誉为“小产品大功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近年来对于农作物增产增效、简化用工、改善品质、弥补经济性状不足、提高抗逆性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11月3日,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办的第五届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与应用交流会在重庆召开,多位该领域的专家分享交流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新成果、新需求。
与会的行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潜力,认为其用量虽少,但功效突出、应用前景广阔,建议加强使用技术的指导,推动精准规范使用,特别是加强与其他绿色生产技术的配套集成运用,将为保障农业高效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植物抗逆性可助力农药减量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致辞时表示,植物生长调控技术和植调剂的使用,正成为目前现代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专业领域之一,其对农业进步的贡献正在不断得到提升。能否科学、合理、正确、规范地使用植调剂,已逐渐成为检验衡量农民掌握种植技术精细、精准程度的明显标志。实践中,对调控技术功效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单品或组合使用,以及所形成的作物解决方案让广大种植者受益。对植调剂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广应用,行业正投入极大的热情。
“植调剂的应用是实现农药零增长、提质增效、绿色防控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在确保产量的情况下减少用药,这就要发挥植物本身的抵抗能力,减少病虫发生和增强营养吸收,植调剂可以实现这一点。”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物技术部部长张江文表示。
刘永泉建议,生产企业要重点在资源整合、自主创新、技术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提升产品质量,规范产品使用说明,加快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特色小宗作物上的登记,提供优质高效的植调剂产品。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全行业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导向和扶持,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同时联合多方力量做好科普宣传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集成应用效果好仍有潜力待挖掘
“植物生长会遇到很多不利于生长的逆境条件,如倒春寒、干旱等,迫切需要高效安全、有抗逆功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小明介绍说,寡糖类植物抗逆诱导剂已成为植调剂研发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和试验发现,寡糖类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抗寒性,促进生长,改善作物品质。他认为,我国启动的“肥药减施”行动,寡糖植物抗逆诱导剂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应用空间很大,将在绿色农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田晓莉以棉花为例,介绍了集约化种植模式下植调剂应用新技术。她提出,应用调节剂壮苗早发、控制株型、集中结桃、化学打顶、脱叶催熟等,配合良种、水肥运筹、合理密度等栽培措施,保障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新疆、河北、山东等地棉花实现了机采和全程机械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在集约种植条件下能发挥更大潜力。
“以使用免疫诱抗剂为主的绿色植保技术集成使用,弥补了单一使用一种产品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我们对减少30%的化学农药用量是很有信心的。”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谭红介绍说,她所在的团队还将免疫诱抗剂和生物杀菌剂、杀虫剂、害虫天敌、物理防控技术、低毒绿色化学农药协同使用,建立了多种作物的绿色植保技术集成和,农药减施增效和促进质量安全效果显著。
精准使用很重要应用指导须加强
多位专家指出,因为植调剂生物活性高,需要精准控制使用量,所以在使用环节加强正确的专业指导尤为重要。
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物技术部部长张江文介绍说,植调剂在实践中出现使用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情况,既有作物自身因素,也有药剂、环境和人为因素。以猕猴桃为例,不同的品种适用剂量是不一样的,而且有些品种如金艳,不宜使用氯吡脲,即便是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易出现果实畸形。使用时期也很重要,如应用氯吡脲提高芒果坐果率,多数品种在初花期效果不好,在盛花末期效果显著。另外,一些种植者随意增加用量或浓度,使用未获农药登记的产品,或者使用可能含有“隐形成分”“以肥充药”的非法产品,都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发生药害造成不必要的生产损失。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独特、安全高效、潜力巨大,小产品有大价值,在现代农业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已成为行业共识。”植物生长调节剂专业委员会主任段留生表示,新的形势和需求要求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更好的产品,更精准规范的技术应用。今后专业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作,并将定期发布植物生长调节剂领域白皮书,同时加强科普宣传,以促进植调剂更好地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