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悉尼·芬克斯坦(Sydney Finkelstein)出版了《成功之母》一书。芬克斯坦是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的斯蒂芬·罗斯管理学教授(the Steven Roth Professor)。
芬克斯坦以50多家曾经非常鼎盛的企业为对象,如安然公司、美国泰科(Tyco)、世通公司(World Com)、乐柏美公司(Rubbermaid)和施文公司(Schwinn),研究它们如何彻底失败。在《成功之母》一书中,他分享了自己的部分研究。原来,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有七种习惯。芬克斯坦称之为极其失败的管理者的七大恶习。
现在的一些失败企业,如动态研究(ResearchIn Motion),也存在这些特征。不过,目前无可匹敌的企业,如苹果、Google和亚马逊,应该将它们视作预警信号(警示故事)。下文便列出了这些习惯:
习惯1:他们认为自己及其公司掌控着环境
这种习惯或许最能在暗中造成损害,因为它看上去十分可取。难道一家企业不应努力去主导其商业环境,塑造市场未来,并设定市场内部的节奏吗?确实应该,但是这存在一个问题。与成功的领导者不同,失败的领导者从不质疑自己的霸主地位,无法意识到自己其实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支配下。他们大大高估了自己控制事件的程度,同时又大大低估了机会和环境在其成功中所起的作用。
秉持这种信念的首席执行官,会产生自己一统天下的错觉:就像某些电影导演一样,他们把自己视作企业的导演。在他们看来,公司里所有其他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执行他们的企业个人愿景。三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李健熙(Kun-HeeLee)在电子产品方面非常成功,以至于他觉得自己也能在汽车产业再现这种辉煌。他在已经饱和的汽车市场投资了50亿美元。为什么?没有这种商业前例。李健熙只是热爱汽车,并且梦想进入汽车领域。
习惯1的警示信号:缺乏尊重
习惯2:他们与企业非常一致,以至于在其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没有明确界线
与第一个习惯一样,这个习惯也看似无害,甚至有益。我们希望企业领导者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公司中,将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结合,保持一致。但是,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失败的管理者并非与公司太少一致,而是太过相同。失败的管理者并没有把公司当作需要培育的企业,而是将其看作自己的延伸。这样,一种“私人王国”的心态就开始萌生。
拥有这种想法的首席执行官,常常利用自己的公司来实现个人野心。其中,对于管理者来说,最大的滑坡谬误就是,他们为个人原因动用公司资金的倾向。一些首席执行官供职多年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觉得,自己已经为公司做了这么多,在自己身上花的这些钱,就算再无度,与自己的贡献相比也微不足道。这种扭曲的逻辑似乎便是丹尼斯·克兹洛夫斯基(Dennis Kozlowski)行为的成因之一,克兹洛夫斯基是美国泰科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他对公司的自豪感以及自身挥霍无度的自豪感,两者之间似乎在互相加强。正因此,他能够一边利用公司资金做私人用途,一边发表关于职业道德的真诚演说。现在,在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可能也就是离一国之王一步之遥,且这是一个危险的头衔。
习惯2的警示信号:角色问题
习惯3: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数十年来,我们都被教导着崇拜这种管理者: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者,一分钟之内做出一打决策,同时处理许多危机,并且只需几秒就能看清把其他人难倒数天的情况。这种形象的问题在于,它是骗人的。总能干脆并果断地做出决策的领导者,往往太快地解决了问题而无暇考虑后果。更糟的是,由于这些领导者需要感觉自己无所不知,他们对于新知识和新建议的心态并不开放。
乐柏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施密特(Wolfgang Schmitt)喜欢展示自己快速理清难题的能力。他的一位前同事回忆在施密特手下做事,“大家开玩笑说,‘沃尔夫什么都知道’。有一次,我们正在谈论公司在欧洲进行的一项特别复杂的收购,沃尔夫没有倾听不同观点,就说,‘嗯,这就是我们将要做的’。”那些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领导者会排斥所有其他观点。如果你的企业或组织由这样的人管理,那么,你最好祈祷他的答案是正确的。在乐柏美公司,施密特给出了错误的答案。1993年,该公司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之后没几年,它就被纽威尔集团收购了。
习惯3的警示信号:没有追随者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