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做农资电商的越来越多。
一些经销商和零售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有人将生意惨淡的罪名直接扣在了电商的头上。
那么,农资电商真的是导致农资生意惨淡的罪魁祸首吗?
罪魁祸首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销售模式的颠覆
农资电商的崛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资销售模式。以往,农资产品需要经过多级经销商和零售商才能到达农民手中,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成本和利润的加成。
而今,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农资产品可以直接从厂家到达用户,中间渠道被大幅压缩。这种“去中间化”的销售模式,虽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却也让许多依赖传统渠道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失去了生存空间。
二、利润空间的压缩
电商平台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吸引用户,不少平台采取价格战策略,导致农资产品价格不断走低。
这种价格竞争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为低价往往伴随着质量风险),更让传统农资销售商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一些实力较弱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在无法承受价格压力的情况下,只能黯然退场。
三、假货横行,口碑受损
电商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有了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平台监管的漏洞,销售劣质农资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这些假货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效益,更让线下正规农资销售商的口碑受到了牵连。农民在遭受假货伤害后,往往会对整个农资市场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减少购买意愿,导致传统农资销售商生意更加惨淡。
然而,将农资生意惨淡的责任完全归咎于电商,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事实上,农资市场的困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农资行业长期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商兴起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被电商的快速发展所掩盖。电商的介入,只是加速了这些问题的暴露和行业的洗牌。
听闻某些企业,直接砍掉线下团队,直接全部线上了!
有人说:“没有服务没有售后,一定会出事。农业种植的农化产品永远不是简简单单买卖关系。”
有人说:“中国农资流通渠道就是被这些所谓的平台搞坏的!去年长沙植保会的某网,今年合肥植保会的某商,都是!”
有人说:“没有线下的应用推广,线上卖给锤子大哥,不过是利用规则漏洞和管理盲区。”
有人说:“卖卖叶面肥还勉强可以。卖杀虫杀菌除草剂就靠点外卖式的销售,我看,悬!”
这些话,很有道理,电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服务,是一大难点!
但是,销售模式的变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利润空间压缩源于市场竞争,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非农资电商的罪过。
虽然农资电商的崛起对传统销售模式造成了冲击,但这也正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传统经销商和零售商应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抵制。
锅太大了,农资电商背不动。
打不过就加入,这也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