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9次锁定“三农”问题,并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引人瞩目的是,在总共万余字6大部分23个要点的“一号文件”中,提到了“要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再次引发了民众对中国未来转基因技术的关注。
陷入转基因认识误区
此前,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与反对,广泛存在于与农业生物科技相距甚远的民众心中。
“疑问是源于不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风田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他认为,“一号文件中所表述的"重大专项"只是我国未来在生物工程研究方面的一个发展战略,这种投资是战略性的科研投资并非现实投资,是在实验室中实现的。”
“目前我国的转基因技术还在实验研究阶段,距离生成转基因食品和大面积商业运作还很远。”他表示,民众虽然普遍对转基因食品和未来转基因科技的商业化运用持有怀疑态度,但并不等于说国家就可以因此不搞转基因研究了。
相反,他认为加大转基因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长远来讲,转基因技术研发有很大潜力,需要早做准备。其次,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非常落后,需要做相关研究,进行技术储备。
尽管力挺转基因的技术研发,但郑风田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运作还是表现得颇为谨慎,他认为,我们国家目前的粮食是够吃的,有转基因大米和转基因小麦这样的技术,但因为不太成熟,所以暂时没有必要进行商业化应用。”
同一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显得同样坚定。他认为,我们国家在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层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包括美国、日本和众多西方发达国家,未来数年对转基因的技术投入绝对是必要的,否则差距会更大。
“未来不只是研究出一个新的转基因品种,包括基因库生成、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等等。说长远一些,转基因技术很有可能还会应用到其他方面,比如生物工程与制药业等等。”孔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官方的最新表态也让民众对转基因技术有了新的解读。2月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有关部门并没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可以商业化生产,因此这两种转基因作物不可能在市场上出现。
加大对生态农业投入
尽管跟科技兴农紧密相连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得到了广大学者的一致认可,但不少学者也同时认为,政府在过去30年间对转基因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远远超过了生态农业,这似乎不太合理。
方立锋,长期关注和考察国内外转基因生产的农学硕士。“在过去20年间,我国投入转基因技术的研发经费高达210亿元,生态农业只有不到7亿元。”这是方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出示的一组数据。
在他看来,投入偏差这么大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转基因是一种新兴生物技术。不少研究转基因或生物科学的专家都在向政府申请跟转基因相关的一些课题。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误区,生态农业是传统的农业技术,在产量保证等方面没有转基因技术那样的相对优势,导致国家科研投入不足。”
值得重视的是,生态农业在我国目前已经展现出自身的种种综合性优势,比如在农药减量、化肥减量、维持产量与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都是转基因科技所不具备的。
事实上,以方立锋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农学专家与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并没有持反对态度,“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还会继续投入下去。”但这批学者对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运用与种植却持反对态度。
他们的理由如下,“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推动者一般都是一些大型的生物技术公司,他们带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希望借此来实现其商业利益。另外一方面,这些公司还企图捆
绑销售跟转基因作物相匹配的农药,通过专利与技术两方面的垄断(包括种子与农药)来实现赢利。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有可能会引起国际种业巨头对国内种业市场的垄断。”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90%的转基因种子都控制在一家公司手里美国孟山都公司,而这种转基因的种子的价格是一般普通种子的2到5倍。
作者:海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