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协商多日各退一步:菜农给菜贩退点钱,损失大家担
■不过让人纳闷的是:还在生长的包心菜为何突然开花?
■有人说是种子因素,有人称是天气原因□记者
劳作了近半年,眼下正赶上新鲜蔬菜上市季,可田头几十亩包心菜却开花了,这可急死了菜农们!昨天,绍兴县马鞍镇新二村的吴新祥在田间做了一个决定:退还给菜贩子姚某2000元钱。退了钱立了字据,姚某这才同意收割他田里的包心菜。要不然,赔上人工费不算,这几十亩地的菜就只能烂在地里了。而吴新祥的困境,正是“包心菜开花”惹的祸。
待收割的包心菜突然开花了
种了10多年蔬菜了,从没碰上这等事!”昨天,无奈的老吴向本报求助,因为菜地里的菜开了花,菜贩子要求他赔钱。
老吴是绍兴县马鞍镇新二村的一位菜农,今年67岁了,一直靠种菜为生。老吴说,去年10月中旬自己种了5亩包心菜。今年2月份,菜贩子到田里来看了他的菜后,以2000元/亩的价格,预付1万多块钱订下了他的菜,说好4月份来收割。可没想到前两天,他们来田里准备收割时,一看他的包心菜居然开了花,就吵吵嚷嚷着说要赔钱!
种植的包心菜竟然不“包心”,并莫名出现抽心开花现象,这种事老吴也没碰到过。他认为虽然包心菜开花菜贩有损失,但这开花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同意赔给对方500元钱,可没想到对方提出要赔5000元。为这赔多赔少的事,双方差点打起架来。
到昨天,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老吴赔给菜贩子2000元,对方才同意收割掉他田里的包心菜。不过这样一来,对老吴而言其实还是一笔亏本买卖,他说相当于半年白干了!
二三十户菜农深陷纠纷
在绍兴县马鞍镇新二村,因为菜开花而遭遇赔钱纠纷的还有二三十户菜农。昨天记者来到该村时,农户们纷纷赶来诉说自己的无奈。
刚到现场,该村的菜农杜百娟就拉着记者往自己田里看“惨状”。种子播下到现在,种了半年菜卖了1万多块钱,可没想到现在却要赔5000元!杜百娟想不通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她说种子都是在附近的种子公司买的,由此他们也去找过种子公司,可对方说不会是种子问题,有可能是气候问题。不过杜百娟认为,如果是气候问题,为啥旁边农户用不同品种种出的包心菜却是好的?
现在人工费又高,化肥也涨价,种出来的菜还不值钱。”另一位菜农陈金强的妻子说,自己的5.5亩地种的也是该品种的包心菜,是以2300元/亩的价格卖给菜贩子的,可没想到最后也逃不出“赔钱”的命运。菜贩子告诉她,如果不赔钱菜就不要了,好不容易讨价还价最后对方同意她赔4000元钱。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马鞍镇新二村,见到一些菜贩正在田里收割包心菜。一位菜贩还特意剥开一个给记者看,只见完好的一颗包心菜已经长出了花蕾。而在田间,放眼望去,满地都是高低不齐的抽心开花的包心菜,有的不但没包心,甚至已经长了近半米高的菜花,而在地头上时不时可见成堆被刨掉的包心菜。
吴新祥告诉记者,在他们村里至少有五六十亩地的包心菜均出现这种尚未包心就开花的情况。据他介绍,正常情况下,包心菜只有在包心后出现爆裂现象才会开出花来,大约是在6月份以后,即过了收割季节。可现在的情况是还没有包心就开始开花,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菜贩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昨天,在田间正好碰上了前来收菜的菜贩姚某,他也朝记者直喊“委屈”。姚某是安徽人,夫妇俩平时从菜农那里收购新鲜的蔬菜后,再卖到各地的菜市场及批发市场。今年碰上“包心菜开花”,也给她带来了巨大损失。
姚某说,她来看菜发现这个情况后很吃惊,想来想去她觉得可能是种子的问题。不过既然事情发生了,她也想尽量挽回自己的损失。“开了花的菜不能卖了,如果人家知道我的菜比较差,下次也就不要买了。”姚某说,这些待收割的菜还要经过挑拣,把一些开花的菜剔除,这样她才让菜农退还一部分钱。
那么,包心菜开花,到底责任是不是在种子上?就此,昨天记者来到销售种子的绍兴县农作物栽培服务有限公司滨海农贸市场供应站了解情况。有关人员始终认定种子没问题,是农户们播种的方式不对,该人员表示,前阵子相关部门曾召开会议提醒农户播种注意事项。针对马山包心菜出现开花的情况,她觉得主要还是因为气候原因。“刚开始时低温时间长,后来又一下子热了起来。”她说,包心菜属于春季作物,种子外包装袋上有说明,要求农户们在10月中下旬下籽,秧龄是有时间的。该人员表示,这个品种的菜籽以前都是上万包在销售的,去年卖出几千包,其他村的村民也有买去,却没有听说过开花。她认为是菜农们没有按时间播种,在气候影响下才造成了开花,跟种子没有关系。
“真凶”究竟是种子还是气候?
无独有偶,记者昨日上网查询“包心菜开花”相关新闻,发现今年很多地区同时出现这种现象,专家估计可能是天气原因造成。据报道,包心菜开花、不包心通常和播种时期、天气、种子等有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科技成果开发处曾组织研究所专家到各地进行了实地调研查看,表示包心菜属于植株春化作物,当幼苗长到7片真叶左右,遇到0℃~15℃的低温,经过春化就会发生‘未熟抽薹’现象。
那么,绍兴马山菜农的包心菜提前开花,究竟是否属于这种情况?本报还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