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日报 》( 2013年01月07日 08 版)
张继书 郭瑶
李爱洲,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农业局种子站农艺师,在农业科技战线上奋斗了五十个春秋,不论在职或退休,他都矢志不渝潜心研究和培育玉米良种,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20次荣获农业部、省农业厅及市、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奖。
立志培育玉米良种
李爱洲1962年从曲靖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李爱洲目睹了当时的现状,决心与同事一道做好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尽快培育出高产的玉米品种,帮助山区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培育玉米良种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李爱洲全身心地投入到玉米种子的培育试验中,广泛收集本地玉米良种,进行分离自交,选育自交系良种。直到1984年终于引进选育成功一个玉米杂交新品种“麒单一号”。该产品抗旱、抗病、优质高产、适应性广,在海拔553-2410米的各类区域、土质种植,都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增产幅度达7%-44%。1988年,该品种通过曲靖地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省大面积推广,至今已20多个年头仍受农民欢迎。
科技创新结硕果
李爱洲对科技事业有一种执著和敬业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力争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玉米高产种子。他不辞辛苦,带着种子远赴海南搞培育试验,一干就是6年。经过不懈努力,他先后培育出“麒单二号”、“麒单三号”和“麒单七号”3个玉米杂交新品种。经过曲靖市和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市和全省大面积推广,尤其是“麒单七号”品种更优,每亩平均比原种植品种增幅达16%,成了种子市场热门货,供不应求。
璀璨夕阳红
2000年,李爱洲退休了。他本来可以在家养病休息,安度晚年,可是他不愿放弃自己一生的育种事业。他自己花钱在三宝镇租地3亩种植玉米,继续进行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把多年来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都花在玉米育种上了。
2006年,老李把住地当试验场所,买来70余个大花盆,装上营养土,把育出的玉米苗移栽在花盆里,并套上膜,冬天日出搬到室外场院上,日落搬回室内,清明过后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水肥管理。由于管理精心,植株矮壮长势好,5月底株高在1.2米,开花期套袋授粉,保纯了25个选材、杂交了一批试验种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爱洲经过多次试验,2008年在麒麟区越州镇试验种植152个玉米杂交组合中,评选出一个编号为“1409”的新组合,实测实收亩产756公斤,较对照品种亩增120.9公斤,增产16%。2009年,参加市级预试亩产936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1.3%,该组合植株矮壮紧凑,穗大轴细粒深,千粒重375克,出籽率87%,“籽粒”商品性好。2010年,参加曲靖市区域性试验和不同海拔地区的多点试验示范,在本地越州、东山和陆良、罗平、马龙、富源、宣威、会泽、丽江等20多个点进行试验,平均亩产750公斤以上,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20%;“3809”号在越州亩产达1086公斤。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李退休12年来顶酷暑、战风寒,坚持不懈地搞玉米育种实验,除成功培育出“麒单七号”玉米良种外,还杂交繁育出编号为、“1099”、“1459”、“2812”、“3809”、“3859”、“5910”、“7910”玉米良种新组合。目前,他正在向云南省有关部门申报认定“麒单四号”玉米新品种。近40年来,李爱洲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区政府和农业部门颁发的“长期坚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出了成绩”、“为云南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云南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玉米新杂交种示范推广星火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20多项殊荣。
如今,年届72岁的李爱洲已谋划出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