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州网讯 “刘忠法家要40斤,刘国勤家要15斤,我们家要100斤……”现在不是玉米种植季节,但张云芳已开始统计村上各户今年需要的玉米种数量。
张云芳所在的新北区新桥镇郭塘桥村,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玉米村”,50多户农民种了200多亩玉米,他们种的糯玉米尤受市场欢迎。
一个带头人
郭塘桥种玉米其实有些年头了。
10多年前,饭店里流行“松仁玉米”这道菜时,圩塘有人到他们村承包土地种糯玉米,并有经纪人专门收购,带动村民都种上了玉米。后来因为市场竞争激烈,销量降低,没人上门收了,郭塘桥家家户户种玉米、剥玉米的盛况也就不再了。
能不能自己种了直接卖呢?
原来的村会计张云芳和老公刘忠大率先在全村种上了玉米,十几亩地,不少品种,有糯玉米、甜玉米、水果玉米和紫玉米等。他们通过不同品种的销售情况,决定下一年的种植计划。水果玉米的销售还可以,但种植难度较大,糯玉米则好销也好种。
一亩地一季可收1200到1300斤糯玉米,但张云芳买人家的鸡粪等有机肥施上,可以收到1500多斤,再加上实施轮种,从3月份大棚育苗开始,一块地一年种两季。水果玉米上市卖到8元/斤,刚上市的糯玉米也能卖6元/斤。十几亩地,一年下来,除去成本和送亲戚朋友,赚八到十万元不成问题。
一套机制
后来,张云芳主动帮助其他农户,并在2009年5月在村委指导下筹建了糯玉米合作社。经过前期资质认定、资金筹措和联系社员等一系列工作,新星糯玉米合作社在当年11月成立。
3年多来,新星糯玉米合作社由当初的7名社员,发展到现在已有近50名。他们统一购种子,统一打品牌,还相互调剂销售,哪家卖不掉、哪家不够销,合作社成员都互通信息。
张云芳一直在申请注册商标,但由于新星牌已经被注册,他们重新想了一个“润禾金”的商标,专业人士又提醒和合作社名称差别太大,一直到现在还没注册好。张云芳说,今年一定要想办法要把这事搞掂。
一条销路
为了让玉米的销路更好,张云芳2010年参加了新北区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举办的“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班。
虽然已经55岁,但张云芳广泛接受新知识,两年前就用上了QQ。她请人设计了合作社的QQ头像,是一个可爱的卡通玉米,QQ昵称就叫“糯玉米”。她今年想要建个QQ群,帮助合作社的玉米销售,她的QQ级别还不够建群,一方面想办法升级,另一方面广加好友,特别是有群的QQ会员,她总笑着对人说“玉米上市时,帮我们多宣传啊”。
在张云芳和合作社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村委和新桥农业服务站的支持下,口感香甜的糯玉米已经成为郭塘桥村“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作物。
他们不断提高糯玉米种植技术,不断扩大种植范围,平均每户社员一年增收了3万多元。
姚洁 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