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农科院小麦新品种中麦175大旱之年显优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09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记者孙鲁威  浏览次数:564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右)与甘肃平凉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左)任根深在观摩现场。

与会代表在观摩现场。

  6月5日,当记者跃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荔堡镇西关村的塬上,映入眼帘的一片麦田让人不能相信这里是黄土高原的纵深地带。这里是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和省农业科学院举办的“中麦175”观摩研讨会的现场,来自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国农科院及甘肃省农牧厅、农技总站、种子局、省农科院有关领导和专家对“中麦175”的长势赞叹不已。据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史聚宝介绍,尽管泾川县从2012年播种到2013年5月中旬降雨不足30毫米,当地农民试种的100多亩地膜“中麦175”却表现突出,预计亩产达到435公斤。而对照地膜“泾麦1号”亩产354公斤,露地“西峰27”亩产244公斤,"中麦175"比对照分别增产23%和77.9%。专家认为,“中麦175”毫米降水增产粮食2公斤以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今年北方不少地区降雨量为30多年最少的年份,陕甘两省为60多年来最旱年份。旱地麦田出现了绝收地块,但“中麦175”在甘肃、河南和陕西等旱地的种植却传来丰收消息。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从2012年播种至2013年5月中旬的降雨量不足50毫米,经专家实打验收,农民试种的100亩"中麦175"亩产为238.5公斤,而对照"晋麦47"亩产118.5公斤、"宝麦2号"为73.1公斤。"中麦175"比对照分别增产101.3%和226.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睿说,“中麦175”适应性广,有群体优势,灌浆速度快。地处陕西最干旱的“旱腰带”上的永寿县农民说,这样的麦子一辈子都没见过,产量“看不出来,打得出来”。

  “中麦175”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育成,分别通过北部冬麦区水地和黄淮旱肥地两个区域国家审定及北京、山西、河北、甘肃和青海五省市品种审定。它实现了高产潜力与水肥高效利用、优质面条品质、抗寒抗病抗倒伏抗高温、早熟性的良好结合,是我国北部冬麦区和黄淮旱肥地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品种。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介绍,该品种最大特点是产量高,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45-56万,穗粒数28-34粒,千粒重40-42克,大面积容易达到亩产550公斤以上。它的节水节肥性能突出,2008-2010年参加国家黄淮旱肥地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5.8公斤,比对照增产4.3%;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8.0公斤,比对照增产8.6%。它的抗寒性居目前北部冬麦区推广品种首位。

  专家认为,经过今年的严重干旱考验,进一步说明“中麦175”是一个水地和旱肥地兼用型品种,具有广泛适应性。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株高合理,株型紧凑,亩成穗数多,灌浆速度快。“中麦175”与一般的水地和旱地品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株高不因水地或旱地而有大的变幅。干旱条件下成穗多灌浆快,多雨年份高产不倒伏。在雨水较多的2012年,大部分旱地品种倒伏严重,而“中麦175”以亩产583公斤创造了陕西旱地高产纪录。另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资料,中麦175肥料利用率居60多份供试品种的首位,在少施肥的情况下,其长势显著好于其他品种,节水省肥是其广泛适应性的基础。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保明说,大品种需要产量高、适应性广,更需要各方协作共同经营好这个品种,让它早日成为旱地农业的主力军。来自甘肃省的农业专家们表示,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后,小麦逐步由河西走廊向陇东集中,随着面积减少,单产成为制约。长期以来,甘肃冬小麦平均亩产徘徊在180公斤,品种问题是最大困扰。“中麦175”让旱地小麦发展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下一步将加强试验示范推广,为粮食增产发挥作用。与会的农业部领导指出,面对干旱持续发展的趋势,加快培育与推广“中麦175”这样的好品种意义重大。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