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玉米种子里寄托家国情怀---记育种专家李登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23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248
 

玉米种子里寄托家国情怀

——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他从一介农夫成长为农业科学家;他为国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数以千亿计;他培育的玉米种,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育种界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指袁隆平,“北李”一个指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另一个就是他——全国人大代表、“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难题。”李登海的玉米种子里寄托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学习理论 向高产攻关

  李登海的“玉米情结”,要追溯到1972年。当年春天,李登海获得了一份我国农业专家赴美国考察农业的报告,报告中写到:美国的春玉米最高亩产达2500多斤。李登海回忆,那时当地的玉米亩产量一般才两三百斤,而美国的最高产量却是我们的8到10倍。这一巨大反差深深震撼了他:“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高产攻关,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来说谈何容易。李登海心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定要向老农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时他白天在玉米地里忙碌着,晚上学习有关育种的理论。1974年,李登海被推荐到莱阳农校(今青岛农业大学)深造。带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带着理想追求,他用一年时间学完了《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学》等十二门课程,基本上掌握了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知识,这为他投身于玉米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育玉米种 不断刷新纪录

  “中国人多地少,比任何一个国家更需要提高单产。”李登海说。

  中国是玉米种植大国,但长期以来的主要品种是平展型的。李登海在试验中发现这种玉米很难高产,于是他大胆提出,必须选育株型紧凑、光合利用率高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当时,这是对传统育种理论的挑战。他利用自己选育的“478”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高光效株型茎叶夹角小、叶片挺直上冲的紧凑型玉米理想特征,实现了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高产能力和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的“五个突破”。

  随后,李登海不断用中国的玉米种刷新着夏玉米亩产纪录。由他选育的第二代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掖单6号”“掖单7号”,亩产突破了800公斤、900公斤。第三代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掖单12号”“掖单13号”,亩产突破了1000公斤,最高达到1096.29公斤……第五代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登海618”,春玉米亩产突破了1500公斤。经过43年121代的选育,李登海率先在我国相继育出了亩产700公斤至1500公斤的五代紧凑型系列高产新品种,先后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创造我国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莱州地处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为加快育种速度,从1978年起,李登海每年都要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这样可保证一年中海南收获两季、莱州收获一季。目前李登海育出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2亿多亩,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

  无私奉献 再创新效益

  1985年4月15日,李登海自筹资金两万元,在我国率先成立了第一个集杂交玉米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民营农业科研单位——后邓试验站。“在成立试验站时,我提出不向集体伸手,不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把科研成果奉献给国家。”李登海说。

  1987年发展成立掖县玉米研究所,1993年成立莱州市农业科学院,1998年发展成立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登海种业股票在深交所上市。目前,登海种业成为国家首批农业首个国家创新型企业。

  “虽然我今年已经66岁了,但对于我来说,高产攻关的路还很长很长。”李登海说,“我的前半生,所培育的高产品种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下半生,争取再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000亿元。”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