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农民到“时代楷模”
日前,中宣部授予李登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以表彰他40余年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笔者自18年前采访李登海以来,一直有个问号萦绕在脑海: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以成为育种家、企业家,为民族种业做出如此贡献。
在不断的采访调研中,笔者愈发感受到,成就背后是精神信念的力量!正是李登海超乎常人的志向、精神、毅力和理念,使他最终成为了“时代楷模”。
志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时势造英雄,时代楷模必然沐育时代精神。李登海青年时代,一直受董加耕、邢燕子等模范人物的精神鼓舞。1972年,在莱州市西由公社后邓村农科试验队担任队长的李登海,偶然间在一份报告中看到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出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纪录,是当时李登海家乡玉米产量的十倍。
巨大的差距,极大地激发了李登海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美国农民能办的事,我们中国农民也能办到”。此后40余年,李登海一直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守着为国家而科研的人生信念。直至他获得“时代楷模”殊荣的今天,仍不改初心:“面对32亿元的资产,我个人没有感觉,将来我准备设立‘李登海科学创新基金’。”
精神:学无止境、学以致用
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要干玉米高产攻关的事,比登天还难,怎么办?答案是无止境的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和教授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和科技人员学习。”李登海说。
白天他带领农科队员在田里搞高产攻关试验,晚上点着煤油灯,自学农技知识。县里、社里每次组织的专家学者的农业科学技术讲座,不论跑多远的路,李登海都要赶去听讲求教。1974年,李登海到莱阳农学院进修,用一年时间就拼命似的学完了《作物栽培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十二门课程。
在边学习边高产攻关中,李登海发现,仅靠改善栽培条件、强化栽培措施突破不了平展型玉米产量极限;必须育新种、改新型。于是李登海理论结合实际,率先打破了栽培与育种的学科界限,将二者在高产攻关实践中有机地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成就了他率先提出并确立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之路。
毅力:太忙了、太苦了、太累了
40余年持续高产攻关,没有毅力根本坚持不下来。用登海种业人的话说,李登海“太忙了,太苦了,太累了,贡献太大了”。
李登海曾在海南育种连续度过了37个春节。每年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鞭炮声中,他都是忙碌在玉米地里。他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没有八小时工作制,天亮就下地,天黑才收工,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以上。即使外出开会,晚上回来也要打着手电到试验田转一转、看一看。李登海的实验室主要在田间,每年为玉米套袋200万个,都要逐个观察、纪录、选择、分析,全凭手工操作。春争日,夏争时,玉米授粉最紧张的时候,他的作息时间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
理念:创新、引进、再创新
在自主研发的同时,李登海抓住机遇,在我国率先开始了对国外新种质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选育出一批新的高产优良品种和自交系。
美国和我国玉米育种界曾尝试利用半矮生的br2基因来降低株高、提高密度而增加产量,但都没有成功。李登海“独辟蹊径”走多基因之路降低株高。目前,他已经育成10多个超级玉米品种,其中2个通过国家审定,5个通过省级审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同明认为:“这种玉米类型代表了世界现代玉米育种的大趋势和大方向。这是李登海在确立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育种方向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具有世界玉米高产育种趋势性、方向性的新途径。”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称:“李登海已经跨入精准快速玉米育种的自由王国。” 宋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