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种企谈:创新、管理、诚信
李立秋
民族种业发展到今天,正在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这个体系大致由三类企业构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特色企业为补充,以服务型企业做支撑。今天的种企,一定要在这个体系框架下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不会迷失发展的方向。
育繁推一体化种企是现代种业产业体系的骨干,根据市场基本规律,这一类企业不会太多,也不需要太多。在国家扶持种企做大做强的背景下,育繁推一体化种企会有相关的政策优惠,但企业发展最终还要靠自身实力,所以说“劝君莫凑‘一体化’,核心不强也白搭。”第二类企业是特色种企,包括一些专门搞育种材料和组配的企业。在一个特定区域经营的企业,或专门经营某一个、某一类特色作物种子的企业。特色种企的竞争力在于“特色”二字,企业虽不大而全,但只要做专、做精,一样可以做大、做强。第三类企业是服务型企业,如专门做种衣剂、制种机械的企业,或者专门经营种子生产、销售的企业。这类企业在现代种业产业体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种业的不断发展,服务型企业也将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一个认识下,我认为当前民族种业,尤其是种子企业还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原始创新、材料创新和方法创新的严重不足。现有一部分所谓创新的品种,多是跟随、模仿的产物,缺少较大突破。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种企创新投入力度不足,受制于种企自身实力和发展阶段,企业科研创新体系多是“小而不全”,缺乏竞争力。另外一个更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搞种业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国家队”、“省级队”不“给力”,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热衷于快出品种卖钱。要实现新品种突破,我建议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要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创新,特别是股份合作,使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地富起来。
另一个问题是种企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很多种企还停留在作坊式、夫妻店式的管理水平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管理制度,甚至某些管理者还在像“生产队长”一样地做科研和工作人员的“大家长”。至于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层面,种企更是普遍距离较远。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力量、实现企业长青的根基。缺乏企业文化的种企,往往表现为目光短浅,赌博心态重。如一些企业,靠一个品种打市场,也往往容易在一个品种上栽跟头。再如,有些企业迷信“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严重阻碍了种业兼并重组、种企做大做强。
第三个问题是诚信度差。这些年,套牌侵权事件屡有发生,违法种子屡禁不止,甚至有些小企业靠侵权违法来生存,严重扰乱了种业市场秩序。种子企业内部,有些育种人员掌握了种企核心资源后另立山头,损害了企业的科研创新竞争力。对此,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塑造诚信体系;另一方面,种企也要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对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竞争力的科研人员,要有给予重奖的魄力和决心;对重金引进的科研人员,培育一两个品种仅是阶段性目标,企业管理者应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重点培养一个科研团队,最终建成商业化育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