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本报记者张培奇
“多亏咱们农业局推荐的好肥料,俺家粮食产量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小麦浇水前,俺再给地里加把劲,明年的收成就不愁不丰收喽!”河南省修武县郇封镇王里长屯村,正在自家地头施肥的高产示范户李全道高兴地说。
而在以前,这个种了30多年地的“老把式”,总为土壤吃不饱、吃不好,粮食收成低而一筹莫展。这一忧一喜的变化源于李全道所经历的三次肥料“革命”。
过去,李全道和其他农民一样赶潮流,把化肥作为农田的“标配”,“供销社卖啥咱买啥”“村里人用啥咱也跟着用啥”。2008年,修武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向全县农户推广新技术、新种子、新肥料。加入高产示范创建队伍的李全道,迎来了第一次肥料“革命”。
修武县农业局为李全道提供了新武器——沼液车。他把村子附近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收集起来进行发酵,不仅解决了土壤肥力不足的难题,还解决了畜禽粪便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土壤肥力一年胜过一年,粮食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2013年夏收,李全道的小麦亩产达到了750公斤。
不久,李全道的第二次肥料“革命”又应运而来。生物肥料进驻,作为“催化剂”,把肥料中原本难以利用的营养成分转化为易于农作物吸收的营养,实现肥料使用率、使用量的“一升一降”,李全道家的粮食产量、质量实现了双提高。今年夏收,经全国“三农”专家实地测产,李全道的高产攻关田以亩产822.9公斤的小麦产量创下全国高产纪录。
连年的秸秆还田,在增加肥力的同时也滋生更多有害病菌,威胁粮食安全。如何破解难题,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质量,成为高产示范户难以逾越的槛。
今年夏种,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陈中华首个试验地落户李全道10亩地,开启他的第三次肥料“革命”。通过使用放线菌微生物有机肥,抑制有害菌生长,根治了纹枯病、基腐病等农作物常见病害,青枝绿叶的玉米成为全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秋收时节,硕果累累,李全道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200多公斤。
“过去只听说治病以毒攻毒,没想到粮食生产还能以菌治菌。如今俺连农药的使用量都降下来了。玉米产量提高了不说,连磨出来的面粉都比以前更香了。”李全道得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