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2020年福建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发展大会在福建省建宁县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陈温福,以及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处长王玉玺,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农作物种业处二级调研员张冬晓等国内种业界的专家学者、种业公司代表,以及福建省市县相关领导出席大会。
三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剑波介绍,作为农业大市,三明是福建省的“米袋子”,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产区。2019年,全市制种面积、产量约占全国的18%和21%,分别比2015年提高6.55个和7.62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居全国之首,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
2015年6月,刘旭等15位“两院”院士在参加“院士专家三明行”期间,提出“支持三明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的建议。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出台支持三明打造“中国稻种基地”的六条措施。
在给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加快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推进三明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书中,谢华安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将“三明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并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给予支持,在安排种业提升工程项目时优先向三明倾斜;建议福建省人民政府将支持三明市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每年2000万元增加至每年5000万元,并再延续5年;建议将“三明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列入福建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加强对三明智慧种业的技术支持,以新型智慧农业建设为抓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马淑萍表示,近年来,国家种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基地地位不断强化、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支持政策不断创新、基地监管不断强化,初步形成以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重点,52个“两杂”制种大县和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为支撑的种业“国家队”。
张冬晓认为,三明市作为全国最大水稻制种基地,对保障国家农业用种安全功不可没。三明市水稻制种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50多年来,以谢华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这片种业热土上栉风沐雨、辛勤耕耘,培育出汕优63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创造出“烟后制种”“烤烟房烘干”等先进制种技术,推动三明市水稻制种产业不断发展,2019年规模达到24.7万亩,占全国的18%,有力保障了中国农民“有种用、有好种用”,稳稳撑起了“中国饭碗”底盘。
据了解,建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2020年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第3个、福建省首个以水稻种业为主导产业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建宁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第一超级大县”“北有张掖,南有建宁”等品牌在国内种子行业的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郑剑波表示,为推进三明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明市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策划生成“三明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项目”,计划2021至2025年总投资33.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种子加工、仓储物流、智慧种业、科技创新等8大工程22个项目,正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经济日报记者薛志伟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黄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