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像南瓜,南瓜磨盘大,豆角几尺长,甜椒大如梨,这些蔬菜不是转基因蔬菜,而是通过航天育种得到的新品系!截止到2020年9月,我国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目前共培育出200多个新品种,每年的种植面积达到3000-5000万亩。
刘录祥,作为我国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从事航天育种研究二十余年,带领团队先后育成小麦等作物新品种20余个,其中包括我国第二大小麦品种“鲁原502”,真正让航天育种技术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那么一粒种子在宇宙中究竟经历了什么?航天育种到底安不安全?未来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本期《开讲啦》,刘录祥将为大家揭秘航天育种的神秘世界。
航天育种就是种子“上天”?
既要“上天”,也要“入地”!
说到航天育种,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遥远和“高冷”,对航天育种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把种子带上天再带回来,作物就能丰产、果实就能变大”。其实不然,“航天育种既要上天,也要入地”,刘录祥说。种子的筛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上天的,上了天的种子回到地面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层层筛选最终“胜出”并获得审定的佼佼者才能被称之为“太空种子”,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刘录祥说,其实“中国航天育种的起源来自于一个偶然”——1987年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首次将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送向遥远太空,科学家在实验中意外发现,极个别上过天的种子发生了一些遗传变异,由此揭开了航天育种序幕。而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接触航天育种,刘录祥坦言,当时自己觉得航天育种是不是太夸张了?直到1994年,他的同事将红小豆送上太空后,红小豆的籽粒和豆荚都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让刘录祥深深感受到了航天育种的威力,从此跟航天育种结下了不解之缘。
种子在太空中经历了什么?
航天育种究竟安不安全?
在开讲现场,刘录祥带来了航天育种的蔬菜,有大果型的“宇椒九号”,有香甜可口的太空玉米,还有尚未经审定的紫色辣椒等等,刘录祥说,由于宇宙空间环境的复杂性,一粒种子经过太空飞行,它所产生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能改变的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于万分之一。演讲中,刘录祥给大家看了一幅种子在太空被宇宙射线击中的照片,他解释说,其实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被宇宙射线击中,也不是所有被击中的种子都能发生基因变异,因此“育种家的工作充满了未知,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惊喜”。
那么,很多人也会质疑,航天育种真的安全吗?刘录祥坦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直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也一边吃一边给大家解答:航天育种是非常安全的!“其实,航天育种在本质上和自然界的变异相同,只不过航天育种加速了变异的过程,提高了变异的频率”。1996年,刘录祥团队专门做了一个核物理的检测实验,实验证明,即便是空间搭载后直接回来的种子也是非常安全的。而更重要的是,航天育种在培育优质的新作物品种,特别是特异性的种子材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航天育种的原因。
在火星上种土豆的场景能成真吗?
谈及航天育种的未来,刘录祥说未来有可能颠覆之前三十年的航天育种思路——利用空间飞船和外挂的装置,把种子直接暴露在宇宙空间,虽然我们目前无法预知会带来怎样的改变,但必将为我们未来的生活甚至食品的形态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听到这里,现场青年代表也脑洞大开,问道:那电影中在火星上种土豆的场景可以实现吗?刘录祥说在未来的未来,一定可以实现!他也很期待未来自己能在太空中进行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