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5 月 1 日,我国正式实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标志着我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步入法治轨道。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要求,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整体部署,认真落实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中的各项工作,依法扎实推进。累计登记完成18种作物,共计2016个。登记数量超过100个的作物有花生、番茄、辣椒、西瓜和甜瓜(详见下图)。
▲河南省累计登记完成18种作物及数量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的实施
是我国品种管理的重大改革
河南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积累经验
推动登记工作的稳步发展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展示示范工作
近年来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突破134万hm2,为了方便农民、企业选种,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利用,河南省开展了“花生新品种鉴定及展示示范项目”。
2020年该项目展示花生品种128个,其中高油酸品种33个,经专家测产,每667m2最高产量为672.2kg,最低产量为156.7kg。
登记品种验证试验工作
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全省按期完成了承接的农业农村部小西瓜符合性验证试验。
在果实成熟期,专家现场对111个参与验证的品种,结合登记申请表中DUS测试性状中的倍性、果形、果皮底色、果皮条纹、果肉颜色5个质量性状指标和果实心糖含量、边糖含量及DUS测试性状中的单瓜重3个数量性状进行测试。
2021年河南省也承接了农业农村部关于甜瓜品种的符合性验证工作。
积极开展培训,提升工作技能
2020年全省组织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培训暨花生品种展示观摩会议,邀请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针对我国花生育种及产业发展趋势、DUS测试基本理论及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共计培训地市种子管理站、科研院校、企业100多人,通过培训及观摩提高了基层人员及企业对登记工作的认识,加强了人员交流。
多方向工作,加快良种推广
河南省种子站牵头了国家花生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该攻关施行以来,几个测试平台测试了一大批新品种,筛选出一些在未来生产中有应用潜力的新品种,成效显著,各个单位提供的优良品种通过河南省新品种展示中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品种展示,促进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2020年9月展出了新品种35个,其中小果型高油酸品种22个,大果型高油酸品种13个,每667m2平均产量406.8kg,最高产量651.8kg。
为做好品种登记工作
需研讨新形势下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发展的新要求
结合登记工作实际
相关单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单位品种测试不够规范
自2017年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以来,新品种申请登记材料中不仅需要提交品种特征特性、育种过程等说明材料,还需要提交品种的DUS报告、转基因检测报告、品质和抗性检测报告;而大部分公司和科研育种单位以前没有统一规范这些相关工作,使得整个试验方案不够科学,测试过程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以致提交的登记材料无论格式还是内容都不完善。
2 审核标准把握不准
由于每家申报单位测试水平不一致,不同科研水平的申报者对这些标准的描述理解不同,造成申报材料质量不同。又由于没有统一的审核标准及规范性文字表述,审核人员对一些性状的描述准确度、试验数据是否可靠、DUS测试报告是否符合规定的格式、登记品种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确定适应的种植区域把握不准,造成材料的审查因人而异。
3 多单位相互牵连工作不顺畅
省级种子站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科仅仅负责登记品种的材料审核,但是对于新登记品种的材料是否存在造假、一品多名等情况无从考证;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科负责审核是否为新品种;行政执法大队对品种在市场上的规范销售进行管理;这样就导致对材料的审查比较被动,完全书面审查。
4 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认识不足
部分地市级农科所认为登记过程繁琐,登记要求的材料又与其原来实验方案中的内容格式不一致,且也可以通过产业体系进行品种鉴定工作,导致他们对品种登记工作不够积极。
建 议
河南省应加大力度,继续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宣传工作,通过开展培训会、品种展示示范等方式,使申请者了解当前品种登记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办事流程,规范登记申请操作,提升品种登记审查效率。
加强登记品种的田间验证试验及展示示范,对已登记品种进行跟踪,适时组织现场观摩和品种推介活动,构建完善的品种验证方案;同时加强与市场监管工作衔接,在市场抽样的时候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种子也进行抽样检查。
建议进一步完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或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同时应细化《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尽量使不同的受理机构审查材料时可以有法可依。
● 本文选自《河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进展》
● 作者:史庆玲 毛丹 雒峰 赵侠科
● 单位:河南省种子站
● 刊于《中国种业》2021年1期8-10页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