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牛年,时代的车轮迎来恢宏庄重异彩纷呈的种业盛会。3月20-24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落幕。聚焦“中国种业使命与南繁未来”主题,共谋种业大计,共议种业前景。有29位院士、2500余名专家学者献策建言。这场人数最多、规格最高、阵容最强、影响最广的中国种业的空前盛会,也从深层次彰显出中国种业面临的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形势,同一个现象,不同人士处于不同处境,看到的影像和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
一、院士专家,庙堂之上一片好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开场发言为“四五”或2035年种业发展定下调子:“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统筹兼顾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要在保持常规育种优势的前提下,更加突出现代生物育种的创新和应用”。
1、基因编辑替代转基因公开登台。水稻院士李家洋发表“高产优质水稻设计育种与未来种子创新”主旨演讲。他带领的团队设计并完成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框架图,利用现代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20多个水稻新品种,已经通过“同行审定”进入市场。回避了基因编辑领域的专利权主要还由发达国家掌握、基因编辑技术最大危险是普遍存在脱靶现象,敲错一个基因就可能毁掉一种生物。
2、我国完成多种农业生物的测序或重测序,克隆了一批重要性状新基因,在杂种优势利用、基因组选择、倍性育种等方面也实现国际领先。水稻院士万建民介绍,我国抗虫水稻获得美国上市许可;基础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要品种。
3、转基因玉米大幅度提升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一位新任大北农公司的副总经理刘石发言:美国玉米单产2019年702公斤/亩,是中国的1.67倍。中国若实现生物育种商业化,将使玉米单产提高10%-15%,每年将增加500亿-800亿人民币,能够节约耕地近6000万亩。缺乏玉米作物基础知识,信口说来!
4、水稻院士李家洋极力宣传“基因编辑=非转因育种=常规育种”,试图撇清两者关系合法地进入市场。玉米院士戴景瑞呼吁尽快出台“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办法”,明确转基因产业化时间表。戴景瑞说他已经有3个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品种获得产安全证书,转育的53个玉米品种等待通过审定?
二、种业老板,面对市场好困惑!
会议结束,曲尽人散。资助召开会议的种业老板从漫天“黄金产业、蓬勃发展”声中匆匆回归,立即面临困惑重重的2021年即将启动的市场,道路崎岖,迈步维艰。
一是,种子企业投入育种经费很少,更谈不上投资“生物育种”了。农业农村部报告称:全国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6393家,而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97家,其中蔬菜等作物种子企业又占去40家。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到1.5%。以上市种业公司投资研发经费为例,如登海种业9.53%,隆平高科5.20%,万向德农5.55%,荃银高科4.20%;而跨国公司科研投入多在10%以上。
二是,依靠从市场购买新品种营销权。科研育种十年八载投资500万乃至上千万,深不见底的投资研发不如购买现成品种“立竿见影”。在“科企合作”指引之下,连种业上市公司老板都愿意出价上千万元从市场购买新品种营销权了!举例:隆平高科(两优1128)、登海种业(京科968)、万象德农(京科968)、敦煌种业(吉祥1号)都在千万元或两千万元以上。但随着审定品种大批量进入市场,品种权售价也急剧下降甚至“跳水”了。注意一下,2020年前后一个国审定玉米品种公示10-20万也鲜有买家了!种子企业依靠从市场购买品种过日子,充其量只是一家批发兼零售的种子超市。
三是南繁种子大会还没结束,西北传来玉米制种基地涨价消息。今年制种亩产值从2500元增加到3200元,最高增加到3500元%。基地涨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企业成本。制种成本高位运行而种子价格低位运行,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更加剧基地生产与种企销售的“生存矛盾”。连年库存高企不可能把销售价提上去!让上市公司老板雪上加霜,中小企业老板“瑟瑟发抖”。
四是,最让种业老板坐卧不安提心吊胆的是,农业部官员放言“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统筹兼顾”!转基因产业化已经高呼十多年了,全国遍地转基因水稻玉米泛滥。中国种业大会又宣布“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是真还是假啊?扑索迷离让老板坐卧不安!君不见,有的转转公司已经为多家种业高价传授转基因技术“储备”,还有多家种业老板开始偷偷“抢跑”!
结语:今天的中国种业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的科研育种体制、市场经济的种业经营管理”,通俗地说就是计划经济的嘴,市场经济的腿,科研体制和种业运营是两股道上跑的火车。中国种业受制于体制、机制、政策、市场诸多因素的捆绑和羁绊,已经从“摸着石头能过河”陷入“看着石头也过不了河”中国种业若不能通过体制改革浴火重生,就必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
正是:种业老板好困惑?
会上会下两重天。
计划经济的嘴——官员专家高调合唱;
市场经济的腿——种业老板迈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