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No.1李竞雄
来源:智种网NOVOSEED
李竞雄(1913.10.20-1997.6.28),著名植物细胞遗传学家、玉米育种学家、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选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开创者,农业教育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45年、1948年先后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会第三届理事长。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玉米杂种优势利用途径,育成我国首批玉米双杂交种农大4号、农大7号;育成多抗性丰产玉米单交种中单2号,在全国推广3亿多亩,获1984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还育成一批优质蛋白玉米新组合以及玉米杂交种甜玉4号等;开拓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群体改良和基因雄性不育研究;组织编写中国第一部《作物栽培学》教材,主编《作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研究进展》、《玉米雄性不育生物学》等著作,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主持国家攀登计划“粮棉油雄性不育杂交种优势的基础研究”、“六五”至“八五”玉米育种科技攻关计划,培养了一批农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对发展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和玉米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务实求真的科技人,堪称“农科楷模、玉米丰碑”。
一、农学岁月
1.立志农业兴国(1913-1936)
李竞雄先生1913年生于苏州,3岁丧母,7岁丧父。在亲友的照料下辗转于京、鄂、鲁三地。艰苦的生活奠定了他对农业的情感,铸成了他坚韧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1932年,苏州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获清寒奖学金。
1936年毕业,留校任教。师从冯肇传教授,开始对遗传学产生浓厚兴趣。
2.钻研遗传育种(1937-1944)
1937年4月,李竞雄先生进入武汉大学任助教,其间绘制的玉米不正常花粉母细胞图,是他在细胞遗传学研究领域的最初成果。
1937年,李竞雄先生成功获得小麦与黑麦杂交F1幼苗,并确定了其细胞学特征,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3.赴美留学深造(1944-1948)
由于李竞雄先生品学兼优、成就突出,在年轻时代被推荐到美国留学深造。在1944年秋至1948年秋留学美国期间,李竞雄先后得到密苏里大学的L.J.斯塔德勒( Stadler)教授、明尼苏达大学细胞遗传学家C.R.伯能( Burhnam)教授、康奈尔大学遗传学家L.F.伦道夫( Randolph)教授的指导。1945年8月,李竟雄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于1948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学习期间参与了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试验对玉米细胞遗传效应的研究。同时,进行了玉米第9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 和Genetics上。
李竞雄先生回国后仍然怀念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回国后常与国外的导师和同事联系,75岁时他重访了曾经工作和学习的地方。
4.深入农业一线 在大寨的生活(1970-1972)
与昔阳县农牧局同志们合影
5.奉献教学科研
李竞雄先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与科研工作,长达60余年。
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留校任助教。
1937年任武汉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8年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士。
1941年任甘肃省农业改进所技正。
1943年任华西大学农业研究所副教授。
1944-1948年先后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康奈尔大学研究助理。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农学系主任。
1949-1970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农学系栽培教研组主任,遗传教研组主任。
1970-1972年任中国农林科学院驻大寨昔阳科技服务队队员。
1973年任中国农林科学院农业所教授。
1978-1986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玉米育种室主任。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1986-1997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
二、玉米丰碑
1.选育中单2号,推进杂交玉米历史性发展
李竞雄先生在早期玉米资源创新与双交种的研究和利用研究基础上,着手玉米单交种的研究,亲自组配了以国内的自330和美国的M017杂交而成的中单2号新组合,其育成与推广,标志着我国杂交玉米育种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丰产、多抗和适应性三大目标的统一。
2.开展玉米品质育种,推进我国特色玉米发展
1982年,李竞雄先生提出了提高玉米营养品质、开展玉米品质育种的建议,并将其纳入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研任务,亲自参与选育了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各种类型的甜玉米等,并育成了甜玉米新品种甜玉2号和甜玉4号等。
3.引进优良材料,推进种质资源创新
李竞雄先生高度重视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期间,他作为我国玉米界的首席专家,先后访问多国,引进了大批育种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他鉴定并首先利用的美国玉米自交系M017已广泛用于杂交种的组配,并对其进行有效改良,目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累计超过1亿亩的品种都不同程度与这个自交系有亲缘关系。1973年,他赴加拿大考察时还引进了小麦单体系列的“复制品”,成为我国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重要的遗传工具,为小麦的种质资源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4.引领研究方向,推进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李竞雄先生十分重视玉米育种方向的研究,根据国内外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和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玉米遗传育种近中长期的研究方向。早在1991年,他在南京作物遗传育种会上就明确提出了“竖秆直立叶,中大均匀穗”的密植育种方向,为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和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竟雄先生还很重视育种目标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他最早提出了品质和专用玉米的育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开拓,育成了高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杂交种,并积极促进了高油玉米和甜玉米的发展。
5.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引领玉米科技方向
李竞雄先生是我国玉米育种科研的带头人,主持了多个国家玉米科技相关项目。1983年,他主持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玉米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课题论证报告的起草和实施。1 986年,他又挑起了组织“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担。1992年,李竞雄先生主持了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攀登计划。
6.参加学术活动,带动学科进步
李竞雄先生积极组织和参加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点学科发展方向,并提出科技发展的具体要求。
7.深入田间调查,解决生产难题
长期置身于玉米生产一线,李竞雄先生常说:“我离不开玉米,玉米也需要我”。
8.精心指导学生,培育后继人才
李竞雄先生培养的学生
研究生:白秀莲 许启凤 任和平 戴景瑞
王景佑 刘恩训 宋文昌 刘瑞凝
谢友菊 曹鸣庆 季良越
硕士生:陶家信 张宝石 文兰英 彭泽斌
博士生:张世煌 周洪生
博士后:赵明
9.出版科技著作,推动学科发展
李竞雄先生长期关注我国的农业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的确定。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作物栽培学》教材,标志着我国作物栽培学科开始独立发展。主编了《作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研究进展》、《玉米雄性不育生物学》等著作,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大大推动了我国杂种优势研究的进展。
李竞雄先生发表的部分科技论文
李竞雄.1949玉米的植物学方面与育种方面[J]中国植物学杂志5(3):77-82
李竞雄,郑长庚,程经有,等.1957玉米杂交种的选育研究I选育品种间杂交种及自交系间杂交种的结果[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3(i)
李竞雄,杨守仁,周可涌1958.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竞雄.1960选育和利用玉米双交种的多快好省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5):5—8
李竞雄1961雄花不孕性及其恢复性在玉米双交种中的应用卟中国农业科学(6):19-24
李竞雄1 961.积极推广玉米双杂交种[M]红旗,第21~ 22合期:26-34
李竞雄.1961普通遗传学[J]北京:农业出版社.
李竞雄.1962遗传学专题补充北京农业大学印
李竞雄,戴景瑞,许启凤,等1963.玉米雄花不孕性及其恢复性的遗传研究U]作物学报,2(4):339—362.
李竟雄.1978.玉米群体改良[J]//遗传与育种论文选.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竞雄,石德权,吴秀琴,等.1980.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的选育U]中国农业科学(1):15一29
石德权,李竞雄.1982.硬质胚乳高赖氨酸玉米的选育研究U]中国农业科学(4):1-6
李竞雄,石德权,潘才暹,等.1987.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uJ中国农业科学,专辑:23-29.
李竞雄.1989玉米笋杂谈[J],作物杂志(2):1-7
李竞雄,石德权1990发展玉米生产、攀登粮食新台阶[M]//何康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北京:农业出版社.
李竞雄.1990玉米杂种优势研究回顾与展望·植物遗传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文集中国遗传学会.
李竞雄.1990农作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和利用问题叨生物科学信息,4(2):154-158
三、国际交流
李竞雄先生十分重视我国玉米研究与国际的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先后访问了美国、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邀请了30多名国外专家来中国考察,出尽我国玉米砑究与世界的接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使外国更加了解中国。
欢迎各位老师推荐和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