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江婷
“820万一次,820万两次,820万元第三次,成交!”5月31日上午,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科技成果专场拍卖会在武汉举办。8个春大豆新品种现场竞拍,小小种子被拍卖出高高的身价,成交金额总计3000万元。科技创新“点豆成金”,科技成果实现“纸变钱”。
企业二次求“娶”
“抢亲”现场火热
“中豆52是个十分优质的品种,它既高产又优质,亩产200公斤以上。”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杨中路如数家珍地介绍着8个新品种。
专家成果路演结束后,紧张的拍卖环节正式启动,来自全国的10家企业现场竞拍。
8个品种组成4个拍卖标的,每次竞价阶梯5万元。“800万、805万、810万……”中豆62和中豆52作为第一批拍卖的科技成果,起拍后,就有多家企业争相竞拍。最终安徽永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拔得头筹,以820万的价格拍下这两个大豆新品种。
这不是永民种业第一次和中油所“结亲”。去年5月,永民种业就以1500万的价格将中豆63拍下。“中豆63产量高品质好,供不应求,我们不用做太多宣传推广,种植户就直接来采购,他们也实现了增收增益。”企业工作人员赵雷说。此次拍得的中豆62和中豆52将进一步丰富企业的大豆品种,在未来三到四年预计可以为该企业带来一亿元的利润,同时也将助力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产业发展。
第二轮竞拍环节,气氛更加激烈,多家企业竞相出价。8个春大豆新品种以3000万的总价成交。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竞拍成功的企业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精心培育12年
“好姑娘”找到“好人家”
看见团队用汗水浇灌的成果一个个以高价拍卖出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南方大豆遗传育种团队首席周新安研究员非常欣慰,“我们农业科研人员为培育出耐高温高湿大豆品种,经常大夏天正午,顶着太阳下地工作,非常辛苦。团队育种骨干杨中路、陈海峰等专家都具有不怕吃苦做育种、努力钻研新品种的育种人精神。”
今年60岁的周新安,已从事大豆研究工作近40年,他所带领的南方大豆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是中油所唯一从事大豆研究的团队。“我们所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收集资源,70年代后期开始杂交育种,一直延续到现在。单个品种的培育周期基本都需要12年左右,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绩。”周新安表示,品种通过审定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的栽培技术等配套研究、示范推广也需要跟上,才能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好姑娘也要找好人家,我们都是三好学生的话,科技转化的效率就会更高。有实力又有影响力的公司,一起来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黄凤洪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竞争后获得种子,企业会更有动力。和钱相比,更重要的是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他表示,“纸变钱”能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科学家有获得感,激励他们继续做好科研攻关工作。
让交易机会更多
交易成本更低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韩天富表示,大豆是植物蛋白、食用油脂和蛋白饲料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居民饮食消费和畜禽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我国将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提升大豆育种能力、加速大豆种子商业化生产、推动大豆良种化、打赢种业翻身仗是关键。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吴月朗介绍,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了湖北洪山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实施农业科技项目5000余项,产出了大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4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增长。以市场化手段将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等多元价值挖掘出来,是我省落实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的具体实践,将为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定价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打开思路,实现“交易机会更多、交易成本更低、交易流程更快”。
签约只是第一步,据悉,为了更好服务大豆产业发展,油料作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将会做好大豆繁种、种植栽培等农业科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