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迎来第五个“世界豆类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官网发布2023年世界豆类日活动主题——豆类促进可持续未来(Puls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自古至今,豆类在人类饮食中必不可少。中国人的餐桌上离不开豆腐、豆芽、豆浆、豆粉、腐竹等。
放眼世界,提供蛋白质的食品中有多达60%源自大豆。它除了解决人们一日三餐的普通食用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它形成的粗加工产品包括豆粕、饲料;深加工产品包括大豆蛋白质产品、大豆磷脂产品、发酵豆制品、非发酵豆制品、大豆休闲食品等。巴西、美国等大豆主产国会用大豆加工生物柴油。
从农业到工业继而到能源,大豆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国产大豆在世界竞争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中国:大豆的故乡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出自我国《诗经小雅 采菽》,“菽”即大豆,这句诗描写我国古代农民采大豆、丰收装篮的场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豆只产于中国,其他国家没有种植。公元前2世纪开始大豆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各地,16世纪传到欧洲,17世纪再传入美洲。
图源:新华社
上世纪30年代,我国大豆产量、贸易量均居世界第一,世界市场上90%以上的大豆贸易量来自中国。1954年,中国大豆产量被美国超越,后又相继被巴西、阿根廷超越,现为世界第四大豆生产国。1996年,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超过80%。目前,我国大豆常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以上,2022年大豆消费量10243万吨,国产大豆产量2029万吨,大豆自给率不足16%,进口量9600万吨左右。大豆粮食安全“卡脖子”风险凸显。
我国大豆产业在跨国企业和廉价进口大豆的冲击下,受到严重威胁。没有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农民种豆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严重萎缩。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向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四省集中,东北大豆生产向高寒地区转移。自2008年开始,我国加强大豆的种植计划,通过政策倾斜以及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农民扩大大豆、油料的种植面积。尽管我国大豆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在不断增长,但是与实现大豆市场的话语权还相差甚远。目前,国外资本依旧凭借着“中国需求”收割财富。
全球大豆定价权之争
作为全球化的大宗商品,大豆自参与国际贸易以来就难免受国家角力的影响。毕竟,大豆的身份十分特殊——它不仅仅是粮食产品,也是工业原料、能源作物甚至金融商品。而无论是谁控制了大豆,谁也就对粮食、工业、能源和金融市场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国际粮食市场有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美国就占了其中三家。在20世纪初期,随着豆油和豆粕在欧美市场的推广以及大豆生产技术在南、北美洲的传播,大豆及其制品的世界需求量开始迅速增长。这一时期的大豆国际贸易沿袭了小麦、玉米、棉花、糖等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式和定价机制,“四大粮商”在大豆贸易的上下游都以“一口价”方式垄断定价。
目前,全球90%以上的大豆贸易参考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也就是说,美国是全球大豆的定价中心。
大豆对于美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国内,家庭用的胶合板、橱柜的胶水就是用大豆做成的。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人工草皮的衬垫都是大豆产品。大豆甚至被做成泡沫塑料做汽车的椅垫,这些东西以前都是用石油生产剩余的聚氨酯生产的。
大豆自给,还有多远?
根据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我国大豆常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2021年大豆消费量10872万吨,国产大豆产量1640万吨,进口量9652万吨。近几年随着各国保护主义声音的日益高涨,全球约有20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及食品的出口禁令,受出口限制的粮食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17%。
扩大大豆生产规模迫在眉睫。
政策支持。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大豆生产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作。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扩大了东北、黄淮海和西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开展粮豆轮作,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为提高粮食供给韧性保驾护航。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粮食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今年1月19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促进大豆产销衔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各地要多措并举,通过政策倾斜、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等稳住大豆生产;企业要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积极谋划大豆收购加工、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发展布局;协会要发挥好平台优势,加强监测预警,推动产业升级。
为了让种豆农民有钱挣、得实惠,今年国家加大大豆生产补贴力度,有大豆种植补贴、良种补贴、玉米大豆轮作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各种补贴,激发农民种植大豆的潜力。
种业攻关。面对产需缺口,提高播种面积和产量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但扩大生产的空间有限,在目前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从长远来看,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没有种质资源就没有办法进行品种改良。主要途径还需通过加强种子科技攻关,提高单产水平,促进我国大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据中国农科院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豆生产用种保持100%国产化,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合农95”“黑农84”“绥农44”“齐黄34”等品种成功选育和推广种植。此外,为了获得更优质的大豆种子,我国农业专家也前往全国各地去寻找和采集野生大豆,目的是通过野生大豆具备的抗干旱、抗虫病、抗逆性、产量高等优质的基因来提高亩产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大豆种子企业442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6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70多家,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目前,我国商品大豆种子年产量为3.5亿公斤,产值约23亿元。种子市场从东北、黄淮海地区延伸到南方大豆区,大豆种子产量、良种普及率和种子商品化率大幅提高。
错位发展。虽然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都叫大豆,但却不是一类产品。我国仅允许种植非转基因大豆,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主要用于直接食用、加工豆制品和大豆蛋白。进口大豆则为转基因大豆,脂肪含量高,主要用于满足加工食用油和养殖用豆粕需求。由此可见,国产大豆依然是老百姓的“刚需”食品,并不能被进口大豆替代。
随着国际上转基因大豆越来越多,非转基因大豆就变得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重视。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和消费国。面对国外廉价大豆的市场冲击,我国错位发展,在主要生产区种植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自此形成国产大豆主要是食用,进口大豆主要用来加工油脂和饲料豆粕。我国国民在消费的时候,也大多会把“非转基因大豆”作为购买的重要标准。
中国大豆品牌崛起
近几年,粮食安全重回视野,种子成为最基础的一环。而我国种业在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农产品品牌不强导致种业不强的“传导效应”。
“大豆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认为育出好品种是创建品牌的第一步,第二步要做到品种质量稳定,第三步是导入先进的技术,挖掘品种高产潜力。通过品牌建设,可以满足群体对差异化的需求,与用户建立长期的、稳固的关系,同时为产品线发展带来更加明确的方向。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0033万吨,首次超过1亿吨。这一数据意味着大豆产业形势的严峻性:产需缺口巨大,依赖进口,如何破局?“中国大豆种业创新中心”便是答案之一。中国大豆种业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负责人员与技术,地处嘉祥的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建设,负责场地和市场推广。
在嘉祥,一批在大豆业内声名显赫的企业长期深耕种业科研领域并屡获突破,先后培育了“圣豆”“嘉豆”“华豆”等系列突破性优良品种。近年来,嘉祥县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认真落实国家大豆振兴计划,以振兴民族种业为己任,坚持以种业带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做大做强“嘉祥豆种”区域公共品牌,成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截至目前,嘉祥规模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到20家,独家经营品种近100个,授权生产经营品种43个,常年大豆良种交易量达到1.5亿斤。
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山东禹王集团,则瞄准大豆食品领域,以大豆深加工为主,深耕“中国大豆”全产业链,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食品及其原料加工基地。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国际市场,还出口英、法、捷克、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为“中国大豆”国际品牌初步建立作出积极努力,为国产大豆加工企业走向国际化,带动“中国大豆”夺回定价权作出重要贡献。
在东北,肥沃的土壤环境和优质的大豆品种塑造了被人信赖的好品牌。海伦市注重大豆品牌建设,海伦大豆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先后荣获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富硒大豆产业基地、全国绿色大豆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全国大豆全产业链典型县等殊荣。地域上也形成“中国大豆看东北”的品牌消费观念。
2021年3月,我国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把品种培优放在首要位置,彰显了种业的重要性。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原点是种业创新,品种培优是核心,品质提升占40%,品牌打造占20%,标准化生产占到40%。但品牌的底层逻辑是科技和文化,也就是通过品牌建设,让优质品种替代传统的一些影响安全、性能有待提升的品种,让老百姓花同样的价钱就能吃到更好的产品。
据统计,2022年大豆面积达到1.54亿亩,增加了2743万亩,这是1958年以来面积最高的年份(1957年面积是1.91亿亩,那是建国以来最高的);产量首次迈上了2000万吨台阶,创了历史新高。大豆自给率去年一年就提高了3个百分点。
扩种!创牌!期待中国大豆的成功逆袭!
参考资料:
[1]中国经济网:对外依存度超过80%,国产大豆如何逆袭→
[2]种业商务网:品种创新是我国大豆产业振兴的关键
[3]和讯期货:暗战:大豆背后的多方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