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参试审定、示范宣传的是品种。高产、稳产、多抗是育种永恒的主题,品种审定的产量要求是: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实际上每年新审定的品种比对照增产绝大多数都是3-5%。也就是说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新审定的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实际上是不显著的。企业筛选计划推广的新品种,除优点、卖点之外,应该更加关注稳产、风险。从这个角度考虑,杂交种更应该追求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过犹不及,符合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之道。因为凡是走极端的,过分强调如大穗、长穗、高抗倒伏等卖点的,往往也面临产量、结实性等风险。
但是自交系可以适当走极端,而且也应该有倾向性的“极端”。玉米育种的两群论就如同太极的阴阳两面,比如先固定母本,母本就应该以一般配合力高,高产、高的繁殖系数、芽率芽势等符合作为种子的性状等指标。现在绝大多数母本是每穗350-400粒,为什么不能是每穗600粒,800粒、甚至1000粒呢?然后让丰富多样的父本来中和、弥补母本的不足,比如雄穗、花粉,比如凡是需要牺牲产量来提供的性状,如早熟性、耐密性、抗病性、脱水、行少大板、轴细等等性状。
二、种子是品种的载体,生产、加工、销售的实际是种子。杂交种表现好,只是品种推广的基础,多数情况下新品种之间实际大田生产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他抗病性、株型等农艺性状多数是各有千秋,但很少出现因为某一个性状而独步天下的。更多情况下还是拼渠道、品牌、企业管理、成本、服务等等。在国内种业的行业集中度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之前,价格战一定会一直持续,而且相当惨烈。业内有不少品种属于是杂交种叫好(市场反馈好,种植户喜欢的),但因为种子的芽势、制种产量低、制种年度间风险不可控等因素导致推广企业不赚钱。比如迪卡在黄淮海的母本多数制种产量不高,假如有育种家改良了DK653,杂交种比原版明显好,但母本制种产量差异不大的情况,国内企业基本是没有哪家能推广的。
这是由于中美国情不一样的导致的,在美国制种成本相对较低,种子销售价格的种粮比远超国内(1:30),再加上迪卡自己的转基因性状价格叠加等因素,导致迪卡对母本的制种产量相对不那么在意。但是在国内环境下,反而母本的制种产量,准确的说应该是繁殖系数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多数制种繁殖系数应该是在1:230-330之间。目前国内中型以上的玉米企业,年制种面积多数在1.0-10.0万亩之间。繁殖系数提高20%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通过提高母本的穗行数、行粒数、三交种(母本姊妹系)、提高密度、不育系等途径是非常有希望将繁殖系数提高到500,甚至600乃至更高。
三、产品:是企业生产、加工、包装好但还没流通销售的形式。好的产品应该有很好识别度、自带传播效果,如好的广告语(卖点)、包装形式及外观、包装规格、种衣剂成分及颜色等。
四、商品:最终销售流通的是商品,包含了品牌、价格、服务等因素。如果说品种示范更多的是展现、激活这个品种的功能属性,那么宣传、促销、服务等营销服务工作更多的触达情感属性,强化品牌、信任。客户买单的不只是一袋种子,还有品牌的溢价、情感的属性。如以前农村大棒型的深受追捧也是满足冬天种植户向邻居展现面子、优越的情感需求。
种业企业最终拼的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表现的品种是基础;高质量、低成本的种子是影响盈利至关重要的因素;好的产品定位及识别度是面对品种井喷、同质化的竞争手段;商品是功能属性和情感需求的综合体现,品牌带来的信任、自豪等情感需求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