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一场苹果砧木成果转化签约活动引起广泛关注。当天,青岛市农科院与铜川照金海棠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签订“青砧”4个植物新品种独占实施许可合同,转让费共计506万元。
记者从签约现场了解到,这是全国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砧木新品种繁育权实施许可转让,对于打破国外对我国抗重茬苹果砧木技术和市场垄断意义非凡。受让方铜川照金海棠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同根激动地表示,“青砧”系列不同于常规苹果矮化砧木,抗寒、耐旱、抗重茬、耐瘠薄特点突出,未来有望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大显身手,虽然转让费用一度超出企业预期,但未来市场潜力巨大,物有所值。
十年探索:从无到有的一场“开门破题”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铜川照金海棠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关于“青砧”系列的这次签约,是全国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砧木新品种繁育权实施许可转让。从实验室走向更广袤的土地,从黄海之滨的青岛走到黄土高原的陕西,“青砧”的科研成果转化之路,走过了艰辛的十年。
“2013年,那个时候我们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观赏海棠苗木,为了找到好苗木,我经常在全国各地搜寻,在与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一次拜访交流后,我了解到了他们历经多年育成的‘青砧’系列解决了我国苹果矮化栽培长期依赖国外砧木的‘卡脖子’难题。” 铜川照金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同根回忆第一次接触“青砧”的情形,也感慨万千:“我当时想,那这个厉害呀,而且当时我们公司也在经营少量的苹果苗木业务,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区域性种植实验的效果非常理想,“青砧”砧木品种抗寒、耐旱、耐瘠薄特点突出,让孟同根意识到“青砧”的无限潜力。但是孟同根从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带走”“青砧”,却并非易事。
“我们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如何转化,转化来的收益如何分配,一直受到不同部门,出自不同角度制定的政策的困扰。”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万述伟表示,在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步上,亟需“临门破题”。“我们在上级党组织支持下,召开由纪检、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研讨会,充分理解、把握国家相关政策的精神实质。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通过充分调研,出台了《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及收益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政策,使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政策依据,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发挥作用。”青岛市农科院院长万述伟激动地表示,这一步迈得不易,但是走得值得。
百年坚守:从有到优的一脉“中国良根”
水果好吃树难栽。对苹果而言,比“栽树”更难的是“育根”,也就是地下砧木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栽培的苹果品种都是进口砧木嫁接地上接穗而成,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外国根”,这成为制约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青砧”4个植物新品种的独占实施许可合同,转让费506万元,价格不低,但是孟同根表示,一脉中国良根“青砧”绝对是物有所值。“我们从2015年开始接受青岛市农科院的苹果砧木区域试验示范,先后试验了二十几个砧穗组合,其中‘青砧1号’嫁接富士的晋-18、烟富6及新品种瑞雪、秦脆表现优异,抗干旱、耐盐碱、抗重茬,深受广大果农欢迎。”孟同根对与外国进口砧木相比具备更多优势的“青砧”系列十分看好。
种业研发培育不易,“青砧”不是一夜出现,而是在有着科研百年积淀的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成果接续与开拓创新的成果,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过程。
自1950年代开始,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始展开苹果砧木研究工作,以杨进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对山东省苹果砧木资源进行了广泛详尽的调查研究,明确了主要砧木类型的苗期和成龄期树体生长、花、果实特征等,厘清了长期以来种名和类型名称混杂等问题,解决了主要砧木类型种子层积的技术问题。从1960年代至1990年代,历时30余年,杨进、刘元勤、尹吉恕、姜林等,提出了主要矮化砧木类型的配套栽培技术,推动了全国范围的苹果矮化密植栽培。从1970年代开始至今的这项研究,杨进、吴梅君等以我国特有的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砧木类型 — 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Rehd)为试材,选出了“74-14”等无融合生殖砧木育种材料。1990年代以来,沙广利、宫象晖、黄粤等,以我国特有的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砧木类型平邑甜茶、小金海棠为核心亲本,通过有性杂交,辐射诱变、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技术手段,选育成功“青砧1号”等无融合生殖砧木新品种,是世界首例苹果无融合生殖砧木新品种,打破了国外矮化砧木长期垄断我国苹果产业的局面。
对于“无融合生殖”这一大特性,青岛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矮化砧木新品种选育团队负责人沙广利做了一个简明生动地介绍:“动植物繁殖大都需要通过雌雄融合完成,比如动物要交配、植物要授粉,但是‘青砧’系列不需要花粉,可以自己结种,这样的好处是,种子基因和母本完全一致,苗木及树体的整齐度高且更易繁殖。”同时,沙广利还介绍,国外主流的浅根系砧木一般生命周期15年左右,“青砧”的寿命可以达到二三十年,累积产量更高,“与国外引进的常规砧木比较,‘青砧’系列嫁接富士品种增产幅度在10%以上。”
向贫瘠薄地要丰产:从东到西的一个产业迭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念”,苹果不能跟粮食争耕地,我国苹果产业正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带正在由东向西进行转移,“青砧”耐盐碱、抗干旱、适应范围广、早果丰产等特点,为苹果在西部地区广泛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更让苹果在西北一些干旱、高寒、瘠薄之地丰产成为可能。
“在陕西的一块1200亩的实验基地里,我们的‘青砧’苹果树除了在栽树时浇过一遍水,三年来再未人工浇水,目前来看,成活率在95%以上,而且今年已经开花坐果。在新疆进行的几千亩的种植实验,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抗逆性,还起到了‘绿进沙退’保护环境的效果。”沙广利向记者介绍,“通过科研育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我们正积极推进在戈壁、沙漠、荒地进行苹果种植。待西北地区技术经验成熟稳定以后,我们也正在接触‘一带一路’国家,希望我们的苹果砧木可以走出国门,也为他们带去丰收。”通过多年试验,“青砧”系列砧木在山东、陕西、甘肃等苹果主产区,及新疆、四川、宁夏、云南等特色产区,表现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耐重茬、耐寒冷,而且成形快、结果早,建园成本低,丰产稳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矮砧密植是苹果行业趋势,目前,市场上具有知识产权的矮化砧木,大部分都掌握在外国人的手中。“‘青砧’让我们打破了国外制约,也突破了地域种植环境的限制,签约后,我们公司消除了顾虑,更明确和坚定了以后的方向,我们将全力以赴在更广范围内推行‘青砧’系列种植,让一直使用进口国外矮化苹果砧木的果农用上咱中国根。”孟同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