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企业在进行转基因性状合作时,务必要慎重选择。”“基因超进化,‘超’在高效率、短时间。”
“当前转基因产业化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转基因玉米种子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重点就是遗传质量监控。”
“生物育种技术需要借助工程化的平台,才能大大提升育种效率。”“要强化企业在生物育种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育种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生物育种产业化,畅谈种业发展新赛道。9月23日下午,第二十届全国种子双交会“生物育种产业化论坛”在安徽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论坛聚焦中央关于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决策部署,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企业家共同研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
01
生物育种技术
大国种业发展“提速器”
在过去,“生物育种”是一个鲜少被大众提及的词。大家常说玉米育种、水稻育种、小麦育种、转基因育种等,不说生物育种。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之后,生物育种在中国就成了高频词。
在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兼北京创种科技CEO刘石看来,生物技术将从不同维度助力农业和种业快速发展,转基因产业化将给中国农民带来巨大利益。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兼北京创种科技CEO刘石
“受环境气候影响,传统品种之间的差异仅为3%-8%。而生物育种技术稳定、普适,一方面能避免虫害造成损失,提高10%-15%的产量。另一方面霉菌毒素能降低80%左右,提升2%-4%的品质。此外,生物育种技术简单、安全、3倍窗口期、无残留,能显著提高15%-20%的生产效率。”刘石说。
转基因性状产品已经发展至多元功能时代。刘石指出,种子企业在进行转基因性状合作时,务必要慎重选择。“合作公司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找到最合适的。”刘石表示,实际生产过程中,隔离区、质量控制、物流管控等方面都存在不稳定因素,如果选择1家公司进行合作,工作量会增加到3倍左右,而选择两家公司进行合作,工作量会增加到4-5倍,3家公司就会增加至6-7倍。
齐禾生科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Kevin Zhao
“自2012年开发了第一把‘剪刀’后,中国基因编辑领域发展速度喜人。”齐禾生科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Kevin Zhao表示,齐禾生科专注自主可控的基因编辑工具的源头创新,以及在遗传转化、递送技术方面取得革命性突破。目前,“EDIT”平台专注于底层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包括新型 CRISPR 系统、碱基编辑、引导编辑以及大片段 DNA 插入技术。
基因超进化,是农作物转基因之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胥南飞
“基因超进化,‘超’在高效率、短时间。”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胥南飞表示,基因超进化系统优势拥有5大优势,一是开放系统,能不断进步;二是从无抗性进化到超高抗性;三是打破了只有 Class II EPSPS 才能提供较高草甘瞬高抗性的预言;四是进化后的农作物EPSPS多方面优于CP4,实现中国“芯”优于孟山都“芯”;五是其他性状(如光合效率)的进化可能会为农业、生态等带来巨大利益。
02
转基因产业化
正处在重要时间节点
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科研试验田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了国产转基因作物的优良特性和发展潜力。
日前,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当前转基因产业化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各项政策频频出台,转基因安全评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转基因标识管理等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标准规范等不断修改完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生物育种产业化最后阶段的关键,在于培育优异转基因品种、生产高质量的转基因种子。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易红梅
“今年,国家试行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首先在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中启用。目前,已有21家企业、26个品种、3.44万亩面积参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易红梅表示,在种子认证工作中,开展了转基因玉米种子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重点就是遗传质量监控。
遗传质量靠管理过程来解决,靠源头来提高。易红梅指出,生物育种遗传质量提高的综合策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树立全链条遗传质量管理理念,二是育种家、性状公司、种子公司共同提升遗传质量,三是提升遗传质量监管检测能力水平。
03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加强育种创新平台建设
放眼全球,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占比超20%。国际生物育种产业市场已经向少数大企业集中,规模化、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生物育种发展大趋势。
当下,抓住发展机遇成为种子企业的不二选择。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新海表示,生物育种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小规模、小作坊式育种,需要借助工程化的平台,将技术融入平台中,才能大大提升育种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新海
李新海建议,要强化企业在生物育种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育种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强化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由种业头部企业牵头组建科企创新联合体,促进生物育种成果加速应用。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项目和科研平台/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生物育种科技创新,打造工程化育种平台。同时,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强化企业创新成果权益保障。
“建立贯穿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创制、示范推广等全产业链成套创新体系,才能快速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实现生物种业跨越式发展。”李新海说。
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共创平台于淼
在转基因新产品试验、发布和研发布局上,企业也最有发言权。
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共创平台于淼表示,实现生物育种可持续发展需要6个要素,分别是快速稳定的生物育种性状导入、精准高效的性状导入后的版本选择、标准规范的品种参试审定、安全可控的品种制种生产、科学有效的生物育种监管与合规、全面覆盖的知识产权保护。
于淼提出,依照全球各国经验,开发多抗虫作用机制复合性状是延缓害虫抗性产生的有效手段,此手段可以降低庇护所玉米种植比例,提高产品竞争力。除草春玉米以苗前封闭除草为主,夏玉米多为苗后除草。据全球推广经验,耐草甘膦性状玉米会在2-3年内被种植户接受,但仍需要“性状+植保”的综合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测试。
会上,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吕玉平,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海铭等专家分别围绕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作物标识管理、玉米智能核雄性不育制种做报告。先正达集团中国、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介绍了本企业最新的转基因产品试验及研发布局情况。
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种子协会生物育种产业化分会承办。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研究员、副所长谷晓峰研究员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种业管理部门、科研高校、种业企业等单位机构代表共计300余人参会。
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吕玉平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海铭
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发言
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发言
作者丨农财君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