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十年,是中国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在国家主导下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四十年,也是中国民众模糊认知生物育种的四十年。前者以“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等方式呈现,后者则围绕“基因突变”“转基因”的安全与否争论不休为主要特征。清晰有效的国家战略与含混不清的民众认知并存,许多民众缺乏生物学知识,科研机构欠缺有效的科普行动,是主要原因,补上生物育种科普这个短板,势在必行。不久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作了生物育种题材科普视频,并在上海各大地铁换乘枢纽循环播放,被定义为上海农业科技人员补生物育种科普短板的有效实践。
上海静安寺地铁换乘枢纽科普视频播放一隅。
据了解,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科教处、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指导和支持下完成的生物育种题材科普视频只有短短30秒钟,如此短视频,三个层次却相当分明。首先,用3D动画形象地展示了生物基因折叠成染色体,被“装进”植物或者动物的细胞核中,从而向民众传递了每天都在“吃基因”的信息,即人们每天吃进去各种食物,也就吃进去了各种生物的基因。其次,通过玉米、香蕉、西瓜和猪驯化前后的图片对比,讲述植物和动物都是从野生种通过人工驯化而来,而且这一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基因选择和淘汰,其本质就是基因的改造改良。最后,视频明确传递了生物育种技术的优势就是提高基因改造的精准性和效率,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时代的要求,并以画面的形式展示我国通过严格的科学评价,保障生物育种产品的环境安全性与食用安全性。
生物育种科普视频要达到预期目的,制作视频简明扼要解答民众关注的诸多基因科学问题是一方面,实现视频的有效传播是另一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为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针对性地选择了陆家嘴、南京东路、人民广场、中山公园、徐家汇等上海市重要地铁换乘枢纽,130块LED电子屏同时进行全天循环播放,首次播放时间段统一定在今年2月29日到3月14日期间。
首次在地铁换乘枢纽播放生物育种题材的科普视频,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加上播放点位及时间段、播放方式的有效组合,大大提升了视频传播效果,很多上海市民在换乘时多次观看了视频,重新认识了“转基因产品”的同时,还深表感慨。记者发现,感慨主要集中在“四个原来”上:原来我们每天都吃进去这么多种生物的基因;原来食用的物种基本都经过了人工选择,纯天然食物并不存在;原来生物育种技术和传统驯化的本质一样,都是基因改造;原来生物育种产品商业化前必须经过科学评价保障其安全性,国家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首次以视频的方式尝试科普便取得如此效果,这着实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团队成员兴奋,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也进一步被激发出来。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一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在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与协助下,加强科普视频的推广,力争全面覆盖生物育种的整个产业链,不断夯实理性对待生物育种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共识,助力于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