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万建民:从四方面构建新型种业创新体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20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浏览次数:968
 

      种业事关国家安全。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发达国家及种业跨国集团凭借成熟高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拓展全球市场,垄断趋势日益加剧。

      应对国际挑战,中国种子企业如何以创新突围?

      3月17日,2024 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在海南三亚开幕,主旨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进行了《构建新型创新体系 提升种业竞争力》的专题报告。

      他指出,需要从政策、制度、项目、资源配置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并建立新型高效种业创新体系,为实现种业强国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640 (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

      01

      发达国家构建政府主导,科企协同的创新体系

      发达国家的育种创新体系与我国有较大差别。

      从种业体系发展历程来看,发达国家主要经历公立机构主导种业创新发展的起步期、种业主体由公立机构向企业转变的发展期,和企业成为种业创新主体的成熟期3个发展历程。

      从种业创新体系特征来看,发达国家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工协同的种业创新产业体系,企业是其中重要的创新主体。

      例如,欧盟是联邦政府主导农业科技创新,制定政策、方向、规划及重点,科研单位为创新主体,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及相关成果转化。日本以公立机构主导、大学紧密配合,技术创新和品种培育,农协组织推广应用。美国由政府引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分工协作,上中下游紧密结合。

      其中,美国的创新体系产业链较为完善。据万建民介绍,美国政府主导制定法规,包括农业立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从2011年-2022年制定了系列国家种业发展战略及政府主导重大科研计划,支撑种业发展。而种业创新则以品种选育为核心,通过构建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外延至自主构建工程化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全球化商业育种体系,并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从育种、栽培到化肥农药,再到技术推广、服务,形成全链条闭环结构,高投入实现了高产出。

      以龙头种企之一的拜耳来看,公司通过收购Farmers Hybrid、Precision Planting、Climate Corporation进行了全产业链构建;配合新技术研发,同时进行资源整合。目前,公司已拥有全球 90%转基因种子专利权,完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设计育种,以及数字化农服;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和技术转让,获得先进技术和资源。

      “2023年,公司总销售额476.37亿欧元,其中作物科学销售额232.7亿欧元。研发投入53.71亿欧元,其中作物科学投入18.96亿欧元,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10%以上。”万建民表示。

      如今,国际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技术高度集成引领种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升级;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创新推动重大产品迭代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国家竞争力。生物种业的时代正在到来。

      02

      我国以科研院所为创新主导,企业不断壮大

      我国种业大概有2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种业创新发展体系则主要经历自留种、初步商品化、市场化、快速发展、种业振兴行动新时期等五个阶段。育种创新也由农民自选,向科研院所主导,到科企融合方向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在政策法规方面,发展规划更加系统,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配套制度31部,《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等系列法规,为种业创新保驾护航。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从源头上杜绝侵权,不断激励育种创新。

      在创新主体方面,科研院所、高校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推动农作物品种经历6-7次更新换代,种业企业则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国际化布局。例如,我国84%的全国重点重实验室由科研院校承建,并聚集80%种业创新人才队伍,覆盖基因挖掘、育种技术、新品种培育等种业创新环节。而主导企业(前10、前50)种子销售额分别增至106.93亿元、206.4亿元,市场竞争力能力持续增强。

      由此推动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不断进步,成效显著。

      ——已完成60种作物22.2万份资源的基因型鉴定、5.3万份资源的表型鉴定,鉴定出优异种质2052份;

      ——重要性状基因功能解析取得重大突破,农作物基础研究迈入国际第一方阵;

      ——基因编辑、全基因组、合成生物等作物前沿育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 9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耐旱转基因玉米、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等生物育种产品研发成效显著;

      ——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序推进,2021年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2023扩展到5省区20个县。

      03

      科技创新面临挑战,体系建设需从四方面完善

      然而,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仍然面临挑战。

      一是,重大原创技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不足。包括全基因组选择、大数据技术等高价值专利少,核心算法与模型创新缺乏,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基因不多,重大原创性技术距离产业化应用尚存差距。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多数企业小散弱,10亿元以上营收的仅有31家,且市场集中度低,国际化竞争能力弱。“现在尽管70%以上的品种是企业完成审定的,但有些品种不是我们企业育成的,这对产业的发展是不利。”万建民表示。

      三是,种业市场发展滞后。科企之间的基因、材料、技术、品种等产权流通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人才、资源和平台流动和共享的政策尚未落地。

      四是,现代高效的种业创新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科企融合不足、协同创新不够、人才流动与平台共享机制不畅、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都使科研创新面临困难和挑战。

      万建民建议,首先要完善优化政策,包括产业化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才流动政策及金融政策;其次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培育重大新品种、培植领军种业企业、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再是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在人才、平台、合作方面不断完善,我们的平台不能形成完全的竞争关系,应该形成共享流通机制;最后是建立新型高效种业创新体系,推动科企深度融合。

      万建民指出,对标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挑战,我们必须强化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构建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的新型高效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加快培育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种业强国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丨喻珺

      摄影丨吴秒衡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