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副团长肖永贵:“未来小麦”的快速育种平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1  来源:石时农业  浏览次数:982
 

      以下文章来源于石时农业 ,作者石时农业

      河南是我国小麦第一大种植区。在这里出生的肖永贵也一生与小麦结缘。

      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副团长,他常辗转于小麦重要产区,下到地里,从起苗到收获;紧随产业最新动态,让小麦的育种方向有的放矢;参与小麦品质标准的制定,推动“未来小麦”快速育种平台的建设。

 

640.webp

 

      01

      我国小麦产业现状与趋势

      我国小麦年产13.5千亿斤,作为口粮,供需没有缺口。主产区有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新疆近年也有所增长,种植面积一千多万亩。目前,我国小麦产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气候引起的干旱,严重时,多达三分之一的小麦受其影响。

      2. 病虫害:白粉病、锈病前些年有所加重,目前在“一喷三防”的国家政策下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对于赤霉病,国家非常重视应急预测和抗赤霉病育种工作,在品种上取得了很大进步;纹枯病也在包衣措施的推广下得到了有效缓解。

      3. 饮食需求日益多元,如麦芯粉、不同颜色的面粉、酒粮、西餐中所需要的强筋(用于面包、披萨)、弱筋(用于蛋糕、饼干)面粉。虽然我国的小麦产量足够温饱之需,但国产小麦尚无法满足市场对这些“花样”面粉的需求,强、弱筋面粉需要依赖进口,年进口300万吨。

      这些生产上面临的问题,也是育种学家的目标。

      肖永贵说,“原来的产业链顺序是农民/生产商、粮商、加工商、消费者,现在相反了。消费者想吃什么在前,然后倒逼生产的前端,最终为育种家提出诉求。这要求科学家不能只呆在实验室,要仔细调研生产,和产业结合。”

      02

      成果

      肖永贵团队师承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小麦品质育种鼻祖庄巧生院士,一直专注于小麦品质育种研究。

      近年来,其团队围绕品质,将世界范围内小麦的很多实用性分子标记做了重新开发,已在育种上应用;开发的新品种包括中麦175、中麦895、中麦578(2020年黄淮海区域产量最高的品种)。

      春季,我国饲草常常面临短缺,造成了“青贮小麦”现象,影响了粮食安全。对此,肖永贵介绍了农科院作科所独创的物种——八倍体小黑麦,一种粮食饲料兼用作物。将近五十年前,该品种由小麦与黑麦杂交形成,植株可长到2米多,不仅可越冬,还能耐瘠薄、耐盐碱、耐旱,甚至能在矿区、复垦区生长,已经在新疆推广。

      03

      快速育种平台

      我国的小麦育种,在高产方面可以与国际并跑,但在速度上不尽人意,只能做到一年三代,而国际上可达到一年六代。快速育种、精准选择,是我国育种在技术上的两大目标。

      “我们缺少的是平台——快速育种平台。”该平台通过光温控制促进小麦快速生长。肖永贵表示,从技术上推动该平台的建设正是农科院作科所的责任。

      育种不仅需要提高速度,还要保证质量——三高一优的“未来小麦”,即高产、高抗(抗逆、抗病)、高效(养分利用效率)、优质。

      要实现“未来小麦”,除了快速育种平台的基础,还要有“锻炼”,即用“模拟仓”模拟生产上的各种条件,进行跟生产匹配的锻炼,以对生产上的问题进行提前判断;以及田间鉴定评价,在模拟环境的基础上更接近生产;最后是加工环节,对加工后的产品进行评估。

      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分子标记、分子辅助选择、外源基因导入、基因编辑、远缘杂交等技术,才更有可能出现“三高一优”。

      04

      面对育种4.0时代

      传统育种是根本,“下地看”是硬功夫。肖永贵认为,传统育种短期很难被技术取代,国内外在育种上占主流的依然是经验。这些经验理论上固然可以被抽象出来形成算法(例如模拟仓),但需要大量资本和时间,更重要的是生产上条件复杂,以往的有限经验规律难以判断多变的未知情况。

      对于育种家来说,掌握传统育种的经验技术以外,分子育种技术、表型鉴定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亦必不可少。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