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籽粒排列都是双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玉米穗轴上的小花成对排列,其中一个小花退化,另一个小花结实。这种成对排列的模式导致玉米穗上的子粒总是成偶数排列,即玉米穗行数总是双数行。无论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实践经验来看,玉米果穗上的籽粒行数总是呈偶数状态。这种排列方式不仅体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而且在实际观察中得到了验证,例如,玉米雌穗的主轴上长有许多成对、纵行排列的雌小穗,每个雌小穗有两朵小花,一朵是不孕花,不结实;另一朵是可孕花,能够结实,从而使果穗上的纵列行成了双数。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玉米是雌雄异花的植物,也就是说雄蕊长在一朵花里,雌蕊长在另一朵花里。玉米的雄花集中生长的雄穗上,雄穗长在那儿?长在玉米植株的顶部,像把苕帚那样。雄穗发育成熟后产生花粉,再散出来落到雌花上去授精。那么玉米的雌花则长在雌穗上,雌穗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玉米棒。在玉米棒上有许多须子一样的东西,那是玉米的花丝,你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玉米的雌花。每一根玉米须就相当于一朵雌花外延出的柱头,那么也就是每根花丝授粉后都能长出一粒玉米粒。
玉米雌穗是如何生长的,又为何是双行。玉米雌穗在分化过程中通过生长锥伸长,出现小穗原基(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小穗原基是延生长锥方向成行排列的),每个小穗原基又迅速分裂为两个小穗突起,形成两个并列的小穗(注意,此时不论小穗原基的行数是奇是偶,在分化成小穗后都变成了偶数行),并在它的基部出现褶皱状的突起,即是将来的颍片。每个小穗进一步分化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小花突起,称为小花开始分化期。在小花突起的基部外围出现三角形排列的三个雄蕊突起,在中央则隆起形成一个雌蕊原始体,称为雌雄蕊形成期,此时雌穗上的花还是雌雄同花的,但很快雄蕊停止发育,雌蕊继续生长,最终成为单性花(其实玉米的雄花序也和雌花序一样,在其分化过程中都是两性花,但到后来退化为单性花)。理论上讲,一朵雌花授精后能生成一粒玉米,到此可见,雌花的行数与小穗是一致的,而小穗一定是偶数的,所有理论上说玉米一定都是双行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也常有玉米长成单行的,主要是因为没接受到花粉,所以不能产生种子,或者就是一行籽粒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两侧的挤压,所以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但遇到这种果穗时,如果仔细观察,也一定会找到缺失的一行的。多说一句,从理论角度上说,每个品种的小穗原基的数目受基因控制,通常是恒定的,但植物生产受环境条件制约,而造成许多遗传性状得不到完整表现,这也都是正常的。因此,每个玉米品种在田间表现中,穗行数上下差二、四行,都是十分正常的,极个别的果穗差的多一些甚至出现“单行”,也都是可能的。穗行数是描述一个玉米品种的关键性状之一,在玉米室内考种中,常用的还有穗型、穗长、行粒数,粒穗,粒型,粒色、轴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