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骄阳似火。7月31日,在重庆市荣昌区与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交界的一条乡村路上,来自川渝的玉米专家正对荣昌区荣隆镇玉米制种基地高产攻关参试的9个玉米品种进行测产,对展示示范的86个玉米新品种进行田间鉴评。
面向西南,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如何在玉米育种制种方面高质量合作“出圈”?这次2024年重庆市玉米品种展示示范项目现场验收会给出了答案——让玉米育种攻关高产目标产量更加清晰,共同挑选出川渝最适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在玉米制种方面展开合作。
合作挑选川渝最适品种
这次高产攻关遴选的9个品种,分别出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均为西南生态区种植的优势玉米品种。在基地,每个品种统一按3000株/亩的密度种植10亩,均已成熟,均剥开果穗、去掉上方秆部,接受专家们的鉴评。
“荣隆镇是玉米穗萌(玉米穗萌,指在玉米未收获时,籽粒就开始萌发出芽的现象)高发区,有时还会降酸雨。这9个西南主推品种,有7个表现不错,有2个没有经受住考验,其中1个是因为不耐酸雨叶片变黄减产,1个是存在穗萌情况。”玉米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潘光堂仔细观察这些品种的表现,并进行点评。
测产结果证实了潘光堂的判断,表现欠佳的2个品种亩产均低于600公斤,而“先玉1171”“荣玉丰赞”等3个品种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亩产均在630公斤以上。为寻找后备主推品种而进行的展示示范也传来佳音,“渝单59”“渝单99”和“科大211”田间表现上佳,成为新审定品种中的“希望之星”。
“四川有玉米约2800万亩,重庆有玉米约700万亩。2023年,四川玉米平均亩产约390公斤、重庆玉米平均亩产约360公斤,增长潜力很大,但关键是要选出适合当地的高产品种。”潘光堂对行业动态了如指掌,对这次的展示成果,他非常满意,“从这里可以看到川渝玉米育种水平比过去有明显提升,川渝合作大有可为,以后可以共同做好品种展示,在玉米育种上交流经验,共同挑选出川渝最适玉米品种。”
同时,潘光堂提醒:“要高产,更要稳产,因为农业生态环境随时都在变化。高产品种中抗逆性、适应性强的稳产品种,才是最值得向农民推荐的低风险好品种。”
川渝制种迎来发展机遇
在荣隆镇拥有2000多亩育种、测试、展示示范及制种基地的重庆黍隆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黍隆种业”),承接了本次展示活动。该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保持深度合作,搭建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农户”的制种基地组织经营模式。
据了解,川渝种植的玉米品种最初分别在山西、吉林、辽宁等地制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川渝两地玉米制种增多,成本也相对较高,后来为了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玉米制种又转到新疆、甘肃、宁夏等地。
近年来,由于西北制种成本提高,加上引入热带种质资源,在西北制种的植株变得高大、生育期拉长,有时下雪了种子都还没有成熟,制种变得非常困难且风险加大。但川渝制种却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玉米制种向川渝回归已成为一种趋势。
“前几年由于气候原因,加上经验不足,黍隆种业连续两年玉米制种失败,但今年取得了成功。荣昌区也初步建成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5000亩,具备年产100万公斤种子的生产能力,并且通过成立玉米种企科企联合体,可为川渝高温高湿地方发展玉米制种提供技术支持。”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总农艺师骆凤玲介绍。
对于玉米制种产业的回归,潘光堂拍手叫好:“现在川渝各地都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片平整的土地都配套了完善的水利设施。一家人办个家庭农场,发展100亩玉米制种,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也是不错的,也能吸引到年轻人。在技术上,通过推广雄性不育品种,或者推广机械化去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再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量,相信玉米制种产业会在川渝地区得到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