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科技日报] 改良与创新玉米种质打好种业翻身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1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爱平  浏览次数:381
 
      “玉米是我国种业振兴的主战场,对打好种业翻身仗至关重要。”在8月10日召开的第一届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研讨会上,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表示,目前我国保存的玉米种质资源达3.6万份,地方品种资源占比约七成。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已成为确保我国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途径。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压舱石的作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格局面临着深刻的变革,玉米科技自主创新,种业振兴变强,更是关乎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石。
      
      种质是农作物的遗传物质,包括种子、果实、营养繁殖器官等。在李新海看来,玉米种质改良关键在于品种培育的创新。“我国玉米品种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离不开种质创新。但是,由于玉米起源于中南美洲,缺少玉米遗传多样性一直是我国玉米种质创新的重要障碍。”
      
      为克服这一障碍并加速种质创新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协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也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精准鉴定以及优异材料创制等。”李新海说,即将完成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新增加了6000余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这将为品种培育提供新的种源支撑。
      
      如何高效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将其转变为基因资源?“通过优良基因的挖掘或者优异等位变异的鉴定,实现快速聚合,已成为种质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介绍,目前该所已牵头完成了3万多份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工作,发掘与创制出一批高产优质、耐逆抗病、耐密抗倒、宜机收的玉米优异资源与新种质。通过挖掘一批高产、抗病基因,建立了高通量芯片检测、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中单808、中玉303、中单1130等适应不同区域的玉米新品种。
      
      
      未来,如何更好地创新利用玉米种质资源?对此,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建生建议,对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的遗传评估和表型鉴定,明确其遗传特性和优势,为育种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种业技术的创新,包括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育种的效率和精准度;建立科学的创新标准,确保创新的种质能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成为优良杂交种的父本或母本等。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联合承办,先正达集团中国和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研讨会主承办方供图)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