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了解害虫习性、合理调控环境、提前用药预防、合理用药是关键
黄瓜白粉虱
粉虱是蔬菜生产中常见的传毒害虫。特别是夏秋季节,粉虱发生重,给蔬菜正常生长产生很大影响。对于粉虱的防治,菜农普遍反映,即使连续喷洒药剂,也很难将其彻底治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粉虱难防难治呢?
原因1 忽视粉虱自身习性
问题分析:
粉虱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据了解,通常情况下,白粉虱一年可发生10代左右,烟粉虱一年则可发生10代-12代,其卵、幼虫、蛹、成虫世代重叠严重,药剂防治时,很难将不同虫态全部消灭。
粉虱的寄主范围很广,常见的大田作物、蔬菜、果树等均可为害,而且其具有迁飞性,可以在不同寄主之间、保护地和露地之间进行迁移,增加了防治难治。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菜农们注意,那就是粉虱虫体的背上附有一层蜡粉,用药后可阻止药液进入其体内,这也是粉虱难防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管理建议: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防住粉虱,充分了解粉虱的生长习性是前提。那么,菜农在防治粉虱前,根据粉虱的生长习性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才能提高防治效果。
原因2 棚室环境调控不当
问题分析:
粉虱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有密切关系。通常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5℃-30℃,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2℃,幼虫的抗寒力较弱。温度高于40.5℃时,成虫活动能力显著下降。
如果菜农平时管理中不注意调控温湿度,导致粉虱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明显,就会徒增防治难度。蔬菜定植后,有的棚室防虫网安装不严密,或者有破损,还有的棚室根本不安装防虫网,这就给粉虱迁飞进棚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棚内粉虱的虫口基数,也导致防虫困难。此外,棚外的杂草也是粉虱的寄生场所,如果平时不注意清理,也会增加防治难度。
管理建议:
不管种植什么蔬菜,蔬菜定植前就要提前在前脸通风口处和顶部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切断粉虱迁飞通道。在蔬菜生长期间还要及时查看防虫网是否有破损,如果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若发现防虫网覆盖不严密,要及时拉伸压实,严防漏洞。同时及时将棚内种植行或操作行间的杂草以及棚室周边杂草清理干净,减少粉虱聚集栖息场所,降低虫源基数。
由于粉虱成虫不善飞,具有趋黄性,因此,在棚内蔬菜上方约20厘米处悬挂黄色粘虫板,可诱杀迁飞进棚的粉虱,有效减少虫口密度。
原因3 重治轻防
问题分析:
设施栽培中,粉虱之所以难防治,与菜农重治轻防也有很大关系。例如,菜农平时不注重预防,当棚内发现有零星粉虱时,也不及时用药,只有当粉虱比较严重或大发生后,才决定用药去治。此时用药,由于虫口基数大,虫体抗药性强,即使加大用药浓度,也很难将其防住,还增加了药害的发生几率。
管理建议:
菜农要意识到提前用药预防的重要性,不给粉虱创造繁衍机会。建议从蔬菜定植就重视预防,可及时喷洒吡虫啉、啶虫脒或烯啶虫胺等药剂,也可选择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预防效果也不错。千万不要等到粉虱严重发生后再去喷药防治,这样防治效果会大打折扣。
原因4 用药不合理
问题分析:
药剂防治粉虱效果差,多是菜农用药不合理所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杀虫不杀卵。白粉虱的成虫、若虫、卵等在棚室内是同时存在的,如果只杀了虫,而卵、蛹就会继续孵化成虫,从而继续为害蔬菜。二是用药单一。如果长期使用某一种或某一类药剂,那么,就会使粉虱产生抗药性,用药效果大大降低。三是用药部位有局限。粉虱具有趋嫩性,喜欢在生长点、花朵及幼嫩部位或叶背为害、产卵,如果喷药不全面,就会降低防虫效果。
管理建议:
用药时必须注意虫卵兼杀,将杀虫、杀卵药剂配合使用,并添加有机硅或白糖等助剂,提高药效。可使用烯啶虫胺+噻虫嗪或螺虫乙酯+氟啶虫胺腈,交替轮换使用不同的配方药剂,防止粉虱产生抗药性。同时,喷药要全面,将植株的幼嫩部位、叶片正背面、花器、茎秆等都要喷到,而且喷施均匀,防虫效果大大提升。
(本版内容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北方蔬菜报》《长江蔬菜》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