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时隔八年,浙江早稻亩产纪录何以“双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31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毛华敏 记者 朱海洋  浏览次数:406
 
  近日,浙江省粮食生产捷报频传,诸暨和江山两市的早稻百亩方实测亩产分别高达722.35公斤、749.83公斤,先后打破8年前713.80公斤的省级纪录。其中,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早稻攻关田的亩产更是高达754.36公斤,同时一举打破8年前747.80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早稻百亩方和攻关田单产纪录“双突破”,引发了社会关注。不少人抱有惯性思维,认为浙江山多地少,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使得水稻产量在全国很难有一席之地。实际上,在全国水稻亩产的细分赛道上,浙江已连续多年排在全国第二。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浙江早稻面积、总产实现“双增”,创近九年新高。全省早稻面积188.7万亩,比上年增5.6万亩;总产78.4万吨,比上年增1.5万吨。其中面积增量居全国第三、产量增量居全国第二。上榜不易,长守更难,外界不禁疑惑:浙粮亩产何以“长青”,背后诀窍几何。
 
  培植高产沃土
 
  “你看,这就是刚打破纪录的稻田。以前是水塘,5年前被改成稻田,同时兴修了水利,紧接着土壤改良,最终达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诸暨市伟罗家庭农场负责人詹建飞告诉记者,去年,农场种植的“甬优1540”连作晚稻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同样狠狠打破了沉寂3年的浙江纪录。“丰产依靠多重利好因素叠加,可农田肥沃是基础。”
 
  浙江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22%。因此,浙江守住粮仓,首要就是“藏粮于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提供基础支撑。截至去年底,浙江已将119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并还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针对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浙江有效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建成了一大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农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除了农田硬件提质,浙江更重土壤“软实力”提升。多年前,浙江就实施商品有机肥补贴推广政策,并从省级层面推进“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以及强化化肥定额源头减量和末端治理零直排,持续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022年,浙江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壤健康行动,实施“土壤健康体检、障碍土壤治理、土壤生态修复、健康土壤培育”四大行动,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壤健康水平,来提升耕地综合产能。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浙江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实施面积100%覆盖粮食播种面积,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3.63等,为夯实稳粮保供根基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用高产良种
 
  “尽管受阴雨天气影响,今年,全省早稻产量比往年略微下降,但这次仍创新了纪录,是浙江多年来为促进粮食高产努力的结果。”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所长游兆彤全程参与了在峰田家庭农场的测产,他认为,粮食丰产离不开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配套融合。“之所以诸暨、江山种植户能够丰产,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品种很重要。”
 
  峰田家庭农场的主理人名叫陈彦福,已在江山市长台镇一带种了5000多亩水稻,今年光“中组100”早稻就占了一半多。这个品种他已种了4年,抗倒伏性强、抗病性强、结实率高,去年平均亩产量就已超过680公斤。对此,陈彦福信心十足,最终的验收结果也令他很满意。
 
  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育种课题组负责人梁燕告诉记者,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大约45%,当时在选育“中组100”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高产,因而非常注重有效分蘖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指标。如今,这一加工优质型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已在浙江及同生态区域的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开始崭露头角。
 
  今年,浙江各地遭遇了“暴力梅”,但早稻亩产依然取得“双破”,良种着实功不可没。除了中国水稻所选育的“中组100”,此外,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浙1831”、宁波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甬籼15”等品种同样成绩喜人。尤其是“甬籼15”自2008年获得审定以来,连续十多年跻身全省早稻主导品种,深受种企和种植户的好评。
 
  这一切缘于雄厚的科研育种力量。目前,浙江收集保存水稻种质资源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也是全国最早设立水稻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的省份,还是最早开展优质稻品种选育的省份之一。由此,一大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水稻新品种前赴后继。近3年,全省早稻高产品种应用面积占比超九成。
 
  好品种如何广而告之?浙江省级层面每年都会发布种植业主导品种,今年,就有28个水稻品种入列;到了地方,则会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品种。“江山市每年会开展100多个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组织全市规模种粮大户现场看禾选种。如今,早稻多选用‘中组100’‘金早09’‘中组53’,单季和连晚晚稻多选用‘甬优1540’‘甬优4901’‘春优167’等。”江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龚俊说。
 
  垒筑高产技法
 
  浙江粮农不多,科技含量却十足,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内涵的农业“双强”是浙江水稻亩产连获突破的另一杀手锏。近年来,浙江加快推进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精量化播种、精细收获减损技术,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水稻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8%以内。
 
  “水稻高产技术,关键要把握好水肥与用药,在实操过程中,要多听取农技专家的建议,不能一味地凭经验。省市两级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几乎每周都会过来一趟,全年还有多次技能培训。技术上,我们倒是很省心。”陈彦福认为,虽说破纪录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好技术完全可复制,其早稻亩产都在千斤以上。
 
  “依托‘浙农技’应用平台,全省组织农技专家与1.6万多家种粮大户开展挂钩联系,围绕单产提升,重点加快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水稻叠盘出苗、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等高产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和高产技术的到位率。”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应伟杰介绍。
 
  以水稻集中育秧技术为例,从2015年起,浙江连续举办全省现场观摩会,大力兴建水稻育秧中心,让好技术通过社会化服务覆盖更多农户。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累计推广集中育秧面积超过2215.2万亩。此外,浙江还以创高产为核心目标,持续开展水稻高产竞赛活动,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种粮主体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做好早稻单产突破经验总结,开展农技人员粮油技术大比武活动,持续实施晚稻、大豆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在下半年突破‘早稻+晚稻’双季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努力实现一亩地年产‘吨半粮’。”应伟杰说。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