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坡耕地红黄壤与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课题“中低产稻田减障提质产品创制及产能提升应用”现场观摩及交流会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宜昌当阳市举行,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相关专家参会。基地测产数据表明,测产结果较对照增产均在10%~20%。
长江中下游红黄壤和水稻土总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0%,是我国的重要“粮库”。然而,该区域中低产田比例超过65%。据介绍,上述研究课题主要针对长江中下游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存在的物化产品缺乏、功能单一、机械化程度低、装备配套性差等问题开展产品、装备创制及配套技术研发。同时,该课题提出长江中下游中低产水稻土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区域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基地。
课题组专家、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究员赵书军介绍,研究团队开展了各类大田试验,试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供电、避雨、智能控制等功能的智能控制闸门,明确了深翻深旋一体机可使水稻产量提高7.05%,“植物源+动物源+矿物源”复合成分的改良剂可提升土壤保肥性能等一系列成果。目前,团队已研发产品及装备6项,申请相关专利5项、肥料登记证2个,在荆州、阳新、当阳等地建立千亩示范基地3个。
项目咨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表示,该研发项目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成果转化应用顺利,研究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重要意义。